唐會要卷三十
興慶宮
開元二年七月二十九日。以興慶里舊邸為興慶宮。初。上在藩邸。與宋王等同居于興慶里。時人號曰五王子宅。至景龍末。宅內(nèi)有龍池涌出。日以浸廣。望氣者云。有天子氣。中宗數(shù)行其地。命泛舟。以駝象踏氣以厭之。至是為宮焉。后于西南置樓。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wù)本之樓。至二十五年。元宗謂諸王曰。我自奉先帝宮室。不敢有加。時時補(bǔ)葺。已愧于勞人矣。惟興慶創(chuàng)制。乃朝廷百辟卿士。以吾舊邸。因欲修建。不免群卿考室之詞。以俟庶民子來之請。亦所以表休征之地。新作南樓。本欲察甿俗。采風(fēng)謠。以防壅塞。是亦古辟四門達(dá)四聰之意。時有作樂宴慰。不徒然也。又因大哥讓朱邸。以成花萼相輝之美。歷觀自古圣帝明王。有所興作。欲以助教化也。我所冀者。式崇敦睦。漸漬薄俗。令人知信厚爾。至十六年正月三日。始移仗于興慶宮聽政。二十四年六月。廣花萼樓。筑夾城至芙蓉園。十二月三日。毀東市東北角。道政坊西北角。以廣花萼樓前。
天寶十載四月二十一日。興慶宮造交泰殿成。
元和十四年三月。詔左右軍各以官健二千人。修勤政樓。
太和三年十月。敕修南內(nèi)天同殿十三間。及勤政樓明光樓。
大中五年。詔修明儀樓。
華清宮
開元十一年十月五日。置溫泉宮于驪山。至天寶六載十月三日。改溫泉宮為華清宮。至天寶九載九月幸溫泉宮。改驪山為會昌山。至十載。又改為昭應(yīng)山。仍于秦坑儒之處立祠。以祀遭難諸儒。
天寶元年十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臺。以祀神。
六載十二月。發(fā)馮翊華陰等郡丁夫。筑會昌羅城于溫陽。置百司。
七載十二月二日。元元皇帝降于朝元閣。改為降圣閣。八載四月。新作觀風(fēng)樓。
諸宮
武德七年五月十七日。造仁智宮于宜州宜君縣。
貞觀二年八月。上每日視于西宮。公卿奏以宮中卑濕。請立一閣。上曰。若遂來請。縻費(fèi)良多。昔漢文帝將起露臺。而惜中人十家之產(chǎn)。朕德不逮乎漢帝。而所費(fèi)過之。豈為人父母之道哉。竟不許。十一年正月十四日。新作飛山宮。七月二十日。廢明德宮及飛山宮之園囿。以分給遭水之家。
十四年八月五日。營襄城宮。初。太宗將幸洛陽。遣將作大匠閻立德。訪可清暑之地。以建離宮。遂于汝州西山。前臨汝水。傍通廣城澤。以置宮焉。役工一百九十萬。雜費(fèi)稱是。至十五年三月七日。幸襄城宮。及至。暑熱甚。又多毒虺。太宗大怒。九日。免立德官。而罷其宮。分賜百姓。
顯慶五年四月八日。于東都苑內(nèi)造八關(guān)涼宮。五月二十二日。改為合璧宮。儀鳳三年正月七日。于藍(lán)田縣新作涼宮。宜名萬全宮。宏道元年十二月七日。遺詔廢之。
儀鳳四年五月十九日。造紫桂宮于澠池縣西。至永淳元年四月十三日。改芳桂宮。宏道元年。遺詔廢之。長安二年六月。于雍州永安縣置涼宮。以永安為名。仍令特進(jìn)武三思充使?fàn)I造。
景龍元年十月。敕宮殿門。皇城門。京城門。禁苑門。左右內(nèi)外。各給交魚符一合。巡魚符一合。左廂給開門魚一合。右?guī)o閉門魚一合。左符付監(jiān)門掌。交番巡察。每夜并非時開閉。則用之。
開元十一年正月十四日。改潞州舊宅為飛龍宮。
雜記
武德三年七月八日。敕隋代離宮別館。游憩所。并廢。九年六月。改東宮宏禮嘉福等門為重光宣明門。
長安二年正月十七日。太子左庶子王方慶上言。請準(zhǔn)舊制。改東宮殿及各門。與皇太子名同者。上疏曰。謹(jǐn)按史籍所載。人臣與人主言及上表。未有稱皇太子名者。當(dāng)為太子皇儲。其名尊重。不敢指斥。所以不言。西晉仆射山濤啟事。稱皇太子而不言名。濤中朝名士。必詳?shù)浼9什环Q名。應(yīng)有憑準(zhǔn)。朝官尚猶如此。宮臣諱則不疑。今東宮殿及門名。皆有觸犯。臨事論啟。回避甚難。孝敬皇帝為太子時。改宏教門為崇教門。沛王為皇太子時。改崇賢館為崇文館。皆避名諱。以尊禮典。此則成例。足為規(guī)模。上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