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七 邊防三
○椫國
椫(音擅)國,后漢時通焉。和帝永元中,其國王雍由調(diào)遣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安帝永寧初,復(fù)遣使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shù)乃至十。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椫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於廷,封雍由調(diào)為漢大都尉。
○西爨
西爨者,南寧之渠帥,梁時通焉。自云:"本河?xùn)|安邑人,七葉祖事晉,為南寧太守。屬中原亂,遂王蠻夷。"梁元帝時南寧州刺史徐文盛徵詣荊州,有爨瓚者,遂據(jù)南寧之地。延袤二千馀里,俗多華人,震、玩統(tǒng)其眾。大唐武德初,拜玩子弘達為昆州刺史,令持其父尸歸葬本鄉(xiāng)。段綸又遣俞大施至南寧諭之。由是部落歸款。三年七月,遣使來貢方物。
○昆彌國
昆彌國,一曰昆明,西南夷也,在爨之西,西洱河為界,即葉榆河。其俗與突厥略同,相傳云與匈奴本是兄弟國也。漢武帝得其地入益州部,其后復(fù)絕。諸葛亮定南中,亦所不至。大唐武德四年,巂州治中吉弘偉使南寧,因至其國諭之。至十二月,遣使朝貢。貞觀十九年四月,右武候?qū)④娏航ǚ接懶U,降其部落七十二,戶十萬九千三百。
○尾濮
尾濮,漢魏以后在興古郡(今云南郡地。)西南千五百里徼外。其人有尾,長三四寸,欲坐,輒先穿地為穴,以安其尾。尾折便死。居木上,食人。俗又啖其老者。唯識母而不識父。其俗,有賓客,貸老以供廚。故賓婚有日,老者必泣,其地有稷及陸稻,多鹽井,饒犀象,有弓矢,革鎧以赤猱猴皮。垂錫珠、翡翠為冠幘。按:木濮即尾濮也。(又扶南土俗傳云:"拘利東有蒲羅,中人人皆有尾,長五六寸。其俗食人。"按:其地并西南,蒲羅蓋尾濮之地名。)
○木綿濮
木綿濮,土有木綿樹,多葉,又生房甚繁,房中綿如蠶所作,其大如卷。(音拳。)
○文面濮
文面濮,其俗劖面,而以青畫之。(劖音讒。)
○折腰濮
折腰濮,其俗,生子皆折其腰。
○赤口濮
赤口濮,在永昌南。其俗,折其齒,劖其唇使赤,又露身無衣服。
○黑僰濮
黑僰濮,在永昌西南,山居耐勤苦。其衣服,婦人以一幅布為裙,或以貫頭;丈夫以榖皮為衣。其境出白蹄牛、犀、象、琥珀、金、桐華布。又諸濮之域皆出楛矢。爾雅曰:"南至於濮鉛。"周書王會"卜人丹砂",注云:"卜人,西南之蠻,丹砂所出。"今按:卜人蓋濮人也。(按:諸濮與哀牢地相接,故附之。)
○松外諸蠻
松外諸蠻,大唐貞觀末為寇。遣兵從西洱河討之。(洱音貳。)其西洱河從巂州西千五百里,其地有數(shù)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無大君長,有數(shù)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jù)山川,不相役屬。自云其先本漢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鋋,言語雖小訛舛,大略與中夏同。有文字,頗解陰陽歷數(shù)。
自夜郎滇池以西,皆云莊蹻之馀種也。其土有稻、麥、粟、豆,種獲亦與中夏同,而以十二月為歲首。菜則蔥、韭、蒜、菁,果則桃、梅、李、柰。有絲麻,女工蠶織之事。出絁絹絲布,幅廣七寸以下。早蠶以正月生,二月熟。畜有牛、馬、豬、羊、雞、犬。飯用竹筲,摶之而啖。羹用象杯,形若雞彝。有船無車。男子以氈皮為帔,女子絁布為裙衫,仍披氈皮之帔。頭髻有發(fā),一盤而成,形如髽。(阻瓜反。)男女皆跣。至於死喪哭泣,棺槨襲斂,無不畢備。三年之內(nèi),穿地為坎,殯於舍側(cè),上作小屋。三年而后,出而葬之,蠡蚌封棺,令其耐濕。父母死,皆斬衰布衣,遠者至四五年,近者二三年,然后即吉。其被人殺者,喪主以麻結(jié)發(fā),而黑其面,衣裳不緝。唯服內(nèi)不廢婚嫁。娶妻不避同姓。其俗有盜竊、殺人、淫穢之事,酋長即立一長木,為擊鼓警眾,共會其下,強盜者眾共殺之。若賊家富強,但燒其屋宅,奪其田業(yè)而已。
《通典》 唐·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