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七十三 州郡三
回樂(漢富平縣,故城在今縣西南。)
靈武(漢舊縣,亦漢富平縣。后魏薄骨律鎮將分河流為河渠溉田,人大獲其利。后周置歷城縣。后魏平三齊后,徙歷下人於此,遂有歷城之名。后周以為郡。武德五年置縣。)
懷遠(亦漢富平縣地。后置六鎮三戍,在此縣界北。隋大業長城在此縣界河外。)
溫池(亦富平縣地。舊曰弘靜,分置今縣。后魏薄骨律鎮倉城在此。)
安靜(舊曰弘靜。有賀蘭山、樓樹山、空青山。)
鳴沙(后周置會州,隋置環州。)
○五原郡
(東至上郡六百八十里。南至安化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會寧郡八百里。北至寧朔郡一百四十里。東南到延安郡五百三十里。西南到平涼郡七百里。西北到靈武郡三百里。東北到朔方郡三百里。去西京一千五十里,去東京二千一十里。戶三千五百六十,口一萬八千二百。)
鹽州(今理五原縣。)春秋戎狄之地。秦漢屬北地郡。(漢有五原縣,城在今榆林郡界。)后魏置大興郡。西魏改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后改為鹽州。(北近鹽池為名。)隋初廢,煬帝初置鹽川郡。大唐為鹽州,或為五原郡。領縣二:
五原(漢馬領縣地。貞觀二年置縣。)
白池
○寧朔郡
(東至朔方郡二百一十里。南至五原郡一百四十里。西至靈武郡三百二十里。北至安北都護府八百里。東南到朔方郡長澤縣二百九十里。西南到朔方監一百三十里。西北到定遠軍城三百一十里。東北到朔方郡四百一十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去東京一千九百九十里。戶七千五百九十,口三萬四千三百二十。)
宥州(今理延恩縣。)前代土地與五原郡同,所謂"六胡州"也。大唐開元二十六年置宥州,蓋以康待賓反於此,亦既克獲,赦其馀黨,遂置此州,以寬宥為名也。后為寧朔郡。領縣三:
延恩
歸仁
懷德
○洛交郡
(東至咸寧郡一百八十里。南至中部郡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延安郡一百五十里。東南到中部郡二百十里。西南到平涼郡三百八十里。西北到平涼郡三百八十里。東北到延安郡百三十里。去西京四百四十里,去東京九百二十里。戶二萬一千九百七十,口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七。)
鄜州(今理洛交縣。)春秋白翟之地。秦屬上郡。漢屬上郡、左馮翊之地。后漢屬上郡。魏武帝省焉。暨晉,陷於戎狄。后魏置東秦州,后為北華州。后周改為敷州。隋煬帝初,改為鄜城郡,尋改為上郡。大唐為鄜州,或為洛交郡。領縣五:
洛交(漢雕陰郡地。隋置今縣。)
洛川(漢鄜縣地。隋置今縣。)
三川(漢翟道縣地。苻堅於長原置長城縣,后魏改焉。)
直羅(漢雕陰縣地。武德三年置縣。)
甘泉
中部郡(東至咸寧郡二百六十里。南至西京三百十里。西至彭原郡二百二十里。北至洛交郡百四十里。東南到馮翊郡二百七十里。西南到新平郡三百十里。西北到安化郡三百里。東北到咸寧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三百十里,去東京九百三十里。戶二萬二千二百四十,口十萬八千四百三十。)
坊州(今理中部縣。)歷代與洛交郡同。后周時,元皇帝作牧敷州,於今州界置馬坊。大唐因舊跡,武德二年,以鄜州南故城舊馬坊置坊州,(姚萇置杏城鎮,在今郡西。本置州,因馬坊為名。)或為中部郡。領縣三:
中部(漢翟道縣地。隋置內部郡。)
鄜城(漢鄜縣地。古長城在縣東。)
宜君
○延安郡
(東至大寧郡三百九十里。南至洛交郡百五十里。西至安化郡四百五十里。北至朔方郡三百八十里。東南到文城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洛交郡百三十里。西北到朔方郡長澤縣百七十里。東北到上郡三百三十里。去西京六百七十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戶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口九萬三千四百。)
延州(今理膚施縣。)春秋白翟之地。秦屬上郡。項羽三分秦地,以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即此地也。漢初屬翟國,尋屬上郡,亦朔方郡之南境。后漢亦屬上郡。后魏置東夏州,后又改為延州。(以界內延水為名。)隋文帝廢,煬帝復置延安郡。大唐為延州,或為延安郡。領縣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