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五 禮三十五 沿革三十五 賓禮二
大唐開元六年八月敕:"九族既睦,百官有序,至於班列,宜當分位。嗣王實先於主祭,國老有貴於乞言,比在朝儀,尚為閒雜,非所謂睦親敦舊之義也。嗣王宜與開府儀同三司等致仕官,各居本品之上,用為永式。"
廣德二年九月敕:"朝參官遇泥雨,準儀制令,例停朝參。今軍國事殷,若準式停,恐有廢闕。泥既深阻,許延三刻傳點,待道路通,依常式。以后亦宜準此。"
貞元二年八月,御史中丞竇參奏:"準儀制令,泥雨合停朝。伏以軍國事殷,恐有廢闕。請令每司長官一人入朝,有兩員并副貳,亦許分日。其夜甚雨,至明不止,許令仗下后到。"
九月敕:應文武百官朝謁班序。
中書門下,(侍中、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各以官為序。)供奉官,(左右散騎常侍、門下中書侍郎、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起居郎及舍人、左右補闕、左右拾遺、通事舍人,在橫班。)若入閤,即各隨左右省主。其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在左。)殿中侍御史、(在右。)通事舍人,(分左右立。)若橫行參賀辭見,(御史大夫在散騎常侍之上,中丞在諫議大夫之下。)御史臺、(御史大夫在三品官之上,別立;中丞在五品官之上,別立。)留守、副元帥、都統、節度使、觀察使、都圍練、都防御使,并大都督大都護持節兼者,即入班,在正官之次。馀官兼者,各從本官班序。(御史在六品之后。)諸使下無本官,唯授內供奉里行者,即入班,亦在正官之次。有本官兼者,各從本官班序。如本官不是常參官,并憲官是攝者,唯聽於御史班中辭見。殿中省官(監,少監,尚衣、尚舍、尚輦奉御。)分左右隨繖扇立,若入閤,亦如之。
一品班。(三太、三公、太子三太、嗣王、郡王,散官開府儀同三司,爵國公。)
二品班。(尚書左右仆射、太子三少、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護,散官特進、光祿大夫,爵開國郡公、開國縣公,勛官上柱國、柱國。)
三品班。(六司尚書、太子賓客、九寺卿、國子祭酒、三監、京兆等七府尹、詹事、親王傅、中都督、上都護、下都督、上州刺史、五大都督府長史、上都護府副都護,散官金紫光祿大夫,爵開國侯,勛官上護軍、護軍。)
四品班。(尚書左右丞、六司侍郎、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左右庶子、秘書少監、左右七寺少卿、國子司業、少府、殿中少監、京兆河南太原少尹、少詹事、左右諭德、家令、率更令仆、親王府長史司馬、鳳翔等少尹、中州刺史、下州刺史、大都督大都護司馬,散官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爵開國伯,勛官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
五品班。(尚書諸司郎中、國子博士、都水使者、萬年等六縣令、太常宗正秘書丞、著作郎、殿中丞、尚食尚藥尚舍尚輦奉御、大理正、中允、左右贊善、中書舍人、洗馬、親王諮議友,散官中散大夫、朝散大夫、朝請大夫,爵開國子、開國男,勛官上騎都尉、騎都尉。)
武班供奉班,宣政殿前立位。(從北,千牛連行立,次千牛中郎將,次千牛將軍一人,次過狀中郎將一人,次接狀中郎將一人,次押柱中郎將一人,次后又押柱中郎將一人,次排階中郎將一人,次押散手仗中郎將一人。以上在橫階北次南。金吾將軍分左右立。)
入閤升殿。(夾階座左右。從南,千牛將軍一人,次千牛郎將一人,次千牛將軍一人,次千牛連行立柱外,過狀中郎將一人,次接狀中郎將一人,次押柱中郎將一人,次后又押柱中郎將一人,排階中郎將一人,階下押散手杖中郎將一人。金吾將軍分左右立。)
應當上合入閤人,各依前件立。其不合入閤人,各依本職事立。非當上人,遇合參日,并從本官品第班序。其入閤日升殿,除千牛衛將軍、中郎將外,馀并以左右衛中郎將充。其諸衛及率府中郎將,不得升殿。
一品班。(郡王,散官驃騎大將軍,爵國公。)
二品班。(散官輔國大將軍、鎮國大將軍,爵開國郡公、開國縣公,勛官上柱國、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