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
后周制,皇后首飾,花釵十有二樹。諸侯之夫人,亦皆以命數為之節。三妃、三公夫人以下,又各依其命。一命再命者,又俱以三為節。
隋因之。皇后首飾,花十二樹;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師三公及公夫人、一品命婦,并九樹;侯夫人、二品命婦,并八樹;伯夫人、三品命婦,并七樹;子夫人、代婦及皇太子昭訓、四品以上官命婦,并六樹;男夫人、五品命婦,并五樹;女御及皇太子良娣,三樹。(自皇后以下,小花并如大花之形。)
大唐武德中制令,皇后袆衣,首飾花釵十二樹,馀各有差。開元中,又定品命。其制度,并見開元禮序例。
后妃命婦服章制度
(周 漢 魏 晉 宋 齊 陳 北齊 后周 隋 大唐)
周制,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翟,闕翟,鞠衣,展衣,褖衣。素沙。(王后之服,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綴於衣以為文章。袆衣,畫翚者。揄翚,畫搖者。闕翟,刻而不畫。此三者皆祭服。從王祭先王則服袆衣,祭先公則服揄翟,祭群小祀則服闕翟。今世有圭衣者,蓋三翟之遺俗。鞠衣,黃桑服也,色如麹塵,象桑葉始生。)(月令:"三月,薦鞠衣於先帝",告桑事。展當為襢。襢衣,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其色白。褖衣,御於王之服,亦以燕居,其色黑。六服備於此矣。以下推次其色,則闕翟赤,揄翟青,袆衣玄。此鄭玄據五行相生為說也。婦人尚專一,德無所兼,連衣裳不異其色。素沙者,今之白縳也。六服皆袍制,以白縳為里,使之張顯。今世有沙縠者,名出於此。其翟多少,各依命數。揄音搖。縳音絹。)辨內外命婦之服:鞠衣,展衣,褖衣。素沙。(內命婦之服:鞠衣,九嬪也;展衣,世婦也;褖衣,女御也。外命婦者,其夫孤也,則服鞠衣;其夫卿大夫也,則服展衣;其夫士也,則服褖衣。三夫人及公之妻,其闕翟以下乎?侯伯之夫人揄翟,子男之夫人亦闕翟,唯二王后袆衣也。)
漢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入廟服,紺上皂下;蠶服,青上縹下:皆深衣制,(徐廣曰:"即單衣也。"縹音疋繞反。)隱領袖緣。貴人助蠶服,純縹上下。長公主見會。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公卿列侯、中二千石夫人入廟佐祭者,服皂絹上下;助蠶者,縹絹上下。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公主、貴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緣袍。特進列侯以上錦繒,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練,采九色,禁丹紫紺。三百石以上五采,青絳黃紅綠。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黃紅綠。賈人,緗縹而已。(緗,赤黃色。)
魏之服制,不依古法,多以文繡。
晉依前漢制,皇后謁廟,服皂上皂下;蠶,青上縹下。隱領袖緣。元康六年,詔以純青服。貴人、夫人、貴嬪,是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九嬪銀印青綬,佩采瓄(音獨)玉。助蠶之服,純縹為上下。皇太子妃,金璽龜鈕,纁朱綬,佩瑜玉。諸王太妃、妃、諸長公主、公主、封君,金印紫綬,佩山玄玉。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金辟邪首為帶玦。郡縣公侯太夫人、夫人,銀印青綬,水蒼玉。公特進列卿代婦、中二千石夫人入廟助祭者,皂絹上下;助蠶者,縹絹上下。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宋制,太后、皇后入廟,服褂衤屬(上圭,下屬。)大衣,謂之袆衣。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綬色。公特進列侯夫人、卿校代婦、二千石命婦年長者,入廟佐祭,皂絹上下;助蠶則青絹上下。自皇后至二千石命婦,皆以蠶衣為朝服。(按漢劉向曰:"古者天子至於士,王后至於命婦,必佩玉,尊卑各有其制。"王后至命婦所佩玉,古制不存,今與外同制。)
齊因之。褂衤屬用繡為衣裳,黃綬。貴嬪、夫人、貴人、王太妃、長公主、封君,皆紫綬。六宮、郡公、侯夫人,青綬。
陳依前制,皇后謁廟,褂衤屬大衣,皂上皂下,親蠶則青上縹下,隱領袖緣。貴妃、嬪,金章龜鈕,紫授,佩于闐玉,獸頭鞶。九嬪,金章龜鈕,青綬,獸頭鞶,佩采瓄玉。婕妤以下,銀印珪鈕,艾綬,獸頭鞶。美人等,銅印環鈕,墨綬,獸頭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