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全書共分18章。 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 終于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 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 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 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而況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 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 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 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 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 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