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當性時,慶元有程端禮、端學兄弟者。端禮,字敬叔,幼穎悟純篤,十五歲,能記誦《六經》,曉析大義。慶元自宋季皆尊尚陸九淵氏之學,而朱熹氏學不行于慶元。端禮獨從史蒙卿游,以傳朱氏明體達用之指,學者及門甚眾。所著有《讀書工程》,國子監以頒示郡邑校官,為學者式。仕為衢州路儒學教授。卒年七十五。端學,字時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進士第,授仙居縣丞,尋改國子助教。動有師法,學者以其剛嚴方正,咸嚴憚之。遷太常博士,命未下而卒。后以子徐貴,贈禮部尚書。所著有《春秋本義》三十卷,《三傳辨疑》二十卷,《春秋或問》十卷。
吳師道,字正傳,婺州蘭溪人。自羈狖知學,即善記覽。工詞章,才思涌溢,發為歌詩,清麗俊逸。弱冠,因讀宋儒真德秀遺書,乃幡然有志于為己之學,刮摩淬礪,日長月益,嘗以持敬致知之說質于同郡許謙,謙復之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是心志益廣,造履益深,大抵務在發揮義理,而以辟異端為先務。登至治元年進士第,授高郵縣丞,明達文法,吏不敢欺。再調寧國路錄事。會歲大旱,饑民仰食于官者三十三萬口,師道勸大家得粟三萬七千六百石,以賑饑民;又言于部使者,轉聞于朝,得粟四萬石、鈔三萬八千四百錠賑之,三十余萬人賴以存活。遷池州建德縣尹。郡學有田七百畝,為豪民所占,郡下其事建德,俾師道究治之,即為按其圖籍,悉以歸于學。建德素少茶,而榷稅尤重,民以為病,即為極言于所司,榷稅為減。中書左丞呂思誠、侍御史孔思立列薦之,召為國子助教,尋升博士。其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許衡之成法,六館諸生,人人自以為得師。丁內憂而歸,以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終于家。所著有《易詩書雜說》、《春秋胡傳附辨》、《戰國策校注》、《敬鄉錄》,及文集二十卷。
師道同郡又有王余慶,字叔善,仕為江南行臺監察御史,亦以儒學名重當世云。
陸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而穎悟,讀書過目成誦,終身不忘。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數之學。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春秋》中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之曰墻東先生。延祐設科,有司強之就試,凡一再中鄉舉。文圭為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廷數遣使馳幣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
文圭為人,剛明超邁,以奇氣自負。于地理考核甚詳,凡天下郡縣沿革、人物土產,悉能默記,如指諸掌。先屬纊一日,語門人曰:“以數考之,吾州二十年后必有兵變,慘于五代、建炎,吾死,當葬不食之地,勿封勿樹,使人不知吾墓,庶無暴骨之患。”其后江陰之亂,冢墓盡發,人乃服其先知。有《墻東類稿》二十卷。
文圭同里有梁益者,字友直,其先福州人。博洽經史,而工于文辭。其教人,以變化氣質為先務,學徒不遠千里從之。自文圭既卒,浙以西稱學術醇正、為世師表者,惟益而已。益所著書,有《三山稿》、《詩緒余》、《史傳姓氏纂》,又有《詩傳旁通》,發揮朱熹氏之學為精。年五十六卒。
周仁榮,字本心,臺州臨海人。父敬孫,宋太學生。初,金華王柏以朱熹之學主臺之上蔡書院,敬孫與同郡楊玨、陳天瑞、車若水、黃超然、朱致中、薛松年師事之,受性理之旨。敬孫嘗著《易象占》、《尚書補遺》、《春秋類例》。仁榮承其家學,又師玨、天瑞,治《易》、《禮》、《春秋》,而工為文章。用薦者署美化書院山長。美化在處州萬山中,人鮮知學,仁榮舉行鄉飲酒禮,士俗為變。后辟江浙行省掾史,省臣皆呼先生,不以吏遇之。泰定初,召拜國子博士,遷翰林修撰,升集賢待制。奉旨代祀岳瀆,至會稽,以疾作,不復還朝。卒,年六十有一。其所教弟子多為名人,而泰不華實為進士第一。
其弟仔肩,字本道,以《春秋》登延祐五年進士第,終奉議大夫、惠州路總管府判官。與其兄俱以文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