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僖公十一年
經(jīng) 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ぶ鄭父。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谷。秋八月,大雩。冬,楚人伐黃。
傳 十一年春,晉侯使以■鄭之亂來告。
天王使召武公、內(nèi)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后乎。王賜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
夏,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王子帶召之也。秦、晉、伐戎以救周。秋,晉侯平戎于王。
黃人不歸楚貢。冬,楚人伐黃。
僖公十二年
經(jīng)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夏,楚人滅黃。秋七月。冬十有二月丁丑,陳侯杵臼卒。
傳 十二年春,諸侯城衛(wèi)楚丘之郛,懼狄難也。
黃人恃諸侯之睦于齊也,不共楚職,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滅黃。
王以戎難故,討王子帶。秋,王子帶奔齊。
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晉。
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若節(jié)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王曰:“舅氏,余嘉乃勛,應(yīng)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無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禮而還。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讓不忘其上。《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
僖公十三年
經(jīng) 十有三年春,狄侵衛(wèi)。夏四月,葬陳宣公。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許男、曹伯于咸。秋九月,大雩。冬,公子友如齊。
傳 十三年春,齊侯使仲孫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帶。事畢,不與王言。歸,復(fù)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夏,會于咸,淮夷病杞故,且謀王室也。
秋,為戎難故,諸侯戍周,齊仲孫湫致之。
冬,晉薦饑,使乞糴于秦。秦伯謂子桑:“與諸乎?”對曰:“重施而報,君將何求?重施而不報,其民必攜,攜而討焉,無眾必敗。”謂百里:“與諸乎?”對曰:“天災(zāi)流行,國家代有,救災(zāi)恤鄰,道也。行道有福。”
■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泛舟之役。
僖公十四年
經(jīng) 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來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鄭。冬,蔡侯肝卒。
傳 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而遷杞焉。不書其人,有闕也。
鄫季姬來寧,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來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晉卜偃曰:“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
冬,秦饑,使乞糴于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zāi)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授必斃,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與。”慶鄭曰:“背施幸災(zāi),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弗聽。退曰:“君其悔是哉!”
僖公十五年
經(jīng)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楚人伐徐。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wèi)候、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夏五月,日有食之。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八月,螽。九月,公至自會。季姬歸于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廟。冬,宋人伐曹。楚人敗徐于婁林。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zhàn)于韓,獲晉侯。
傳 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三月,盟于牡丘,尋蔡丘之盟,且救徐也。孟穆伯帥師及諸侯之師救徐,諸侯次于匡以待之。
夏五月,日有食之。不書朔與日,官失之也。
秋,伐,厲,以救徐也。
晉侯之入也,秦穆姬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晉侯烝于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nèi)及解梁城,既而不與。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