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術陽光下的樹林教案(精選6篇)
大班美術陽光下的樹林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在探索中初步學習沙畫的創作方法。
2、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驗沙畫創作的樂趣。
3、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4、體驗運用不同方式與同伴合作作畫的樂趣。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家長帶領幼兒到海邊玩沙,體驗沙子的特性;
(材料準備)沙畫大師的作品PPT、彩砂、音樂、抹布。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小朋友,這是什么?
沙可以做什么?(沙袋、鋪路…)
2、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許多彩色的沙子,你們來玩一玩!(讓幼兒親身體驗玩沙后)提問:你們用沙子做了什么?
3、播放視頻: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視頻,我們來瞧一瞧他用沙子做了什么!
提問:這位大師在做什么?
他都畫了什么?
4、幼兒自由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看了這段視頻,你們想不想試一試,畫一副屬于自己的沙畫,畫完以后請你給你的畫起一個好聽的名字。
5、幼兒介紹自己作品,教師引導幼兒了解沙畫技巧和名稱
剛才老師把小朋友的畫都給照了下來,請幼兒介紹自己的畫。
鼓勵幼兒用更多的方法再次進行創意沙畫,教師巡回指導。
6、沙畫好玩嗎?
我們把我們的作品送給其他班小朋友看看吧!
伴隨音樂離開活動室,結束。
活動反思:
通過小班和中班的美術學習,大班幼兒具備了一定的繪畫技能,特別是在線條的運用上。這節課,我感受到了幼兒對于美術的興趣和嘗試,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學會了利用不同工具(木棒、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等)進行沙畫創作。來繪畫前,老師沒有規定某一個主題或內容,都是幼兒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利用團結協作的精神,以方陣為板塊,進行繪畫。期間,也不是每個方陣都是順利地完成沙畫繪制,每個方陣都遇到了不同的困難和疑惑,這里,就需要老師的積極引導和鼓勵,幫助幼兒走出困境,拓展思維,大膽作畫。
大班美術陽光下的樹林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每個幼兒都有熱愛美好事物的天性和學習藝術的潛能。在我們引入民族律動作為做操結束曲后,幼兒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剛好在彩云之南主題中也有關于民族的部分,基于5歲以后的幼兒美術創作能力逐步認識到事物之間一些簡單的聯系,對于事件、情節的表現成為他們美術活動的突出特點,我選擇了民族頭飾的繪畫設計這一內容作為切入點,讓幼兒從觀察頭飾,到學習用基本形來表現物體,再到最后完成創造,用頭飾這一代表性的物品來完成幼兒的藝術表現任務。
活動目標:
1、認識了解民族頭飾,選取一到3個頭飾,學習用繪畫的方法表現民族頭飾。
2、嘗試用鮮艷的色彩、簡單的圖形來想象設計的民族頭飾,培養幼兒初步的審美和想象能力。
3、學會用簡單的線條添畫來表達自己的聯想。
4、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活動重點:
觀察頭飾,學習用基本形來表現頭飾,并對頭飾進行簡單的圖形,色彩裝飾。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在學會畫頭飾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設計,并培養幼兒初步的審美和創造能力。
活動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教學相關材料,幼兒用書,水彩筆、黑板、粉筆活動過程一、開始部分:
播放民族律動音樂,帶領全體小朋友做民族韻律活動進入活動室。
二、基本部分:
1、放課件欣賞民族頭飾,引導幼兒重點觀察頭飾的外形特征、裝飾、色彩搭配。
2、讓幼兒描述所喜歡的頭飾的外形特征,學習畫法和裝飾方法。
4、師教選擇1-3個具代表性的頭飾,在黑板上示范畫法,讓幼兒在幼兒用書上跟學,用語言啟發幼兒頭飾色彩的搭配。(幼兒畫,教師巡回指導,必要時給予幫助。)5、在學習了簡單頭飾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大膽想象,設計自己覺得最美的頭飾。(先設計形狀,在添畫裝飾,最后上色。給設計的頭飾著色時,注意畫面的整潔,涂色要均勻,搭配要多樣。)三、結束部分:
讓孩子說說自己的設計作品,大家欣賞,相互評價,教師引導幼兒對美的看法,促進幼兒審美發展。選出大家有特色的幼兒作品進行展示學習,讓孩子互相學習借鑒,互相促進!
活動延伸:
在美術區投放材料,讓幼兒繼續繪畫設計,發揮想象力。利用圖片布置,豐富幼兒對民族的認識,擴展審美認知。
活動反思:
教師帶領幼兒熟悉幼兒園的環境,通過走走看看使孩子們知道幼兒園的布局,從而了解幼兒園,了解幼兒園的設施,喜歡幼兒園。在設計整個活動時,畫一畫幼兒園有一定的難度,幼兒不會用繪畫的形式畫出幼兒園,在今后的活動中注意孩子的實際水平。
大班美術陽光下的樹林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參觀畫展引起幼兒作畫的興趣。
2.讓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進行作畫。
3.通過畫展讓幼兒講解作畫材料與內容,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準備
1.教室的墻面布置六幅畫:
A.樹葉粘貼《金魚圖》
B.紙團印畫《梅花圖》
C.手指印畫《大樹和鳥》
D.水墨吹畫《梅花圖》
E.毛線作畫《美麗的彩帶》
F.圖片拼貼《動物音樂會》
2.桌面上擺放各種材料——顏料、水墨、紙團、毛線、吸管、印章、樹葉、彩色紙片、舊圖片、畫報、剪刀、膠水、布等等。
3.木偶(丁當)一個。
活動過程
一、組織教學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參觀丁當的畫展,小朋友,快來,快來。
2.教師帶幼兒參觀畫展,幼兒討論。(出示木偶)
A.丁當:小朋友好!(丁當好)我要考考小朋友,我是用什么材料來作畫的?
B.教師指導幼兒認真觀察作品,說說丁當用了什么材料來作畫。(教師對幼兒的回答先不加以小結)
二、嘗試活動,幼兒用各種材料作畫
1.提出嘗試問題。
丁當:小朋友,今天我還帶了許多毛線、樹葉、紙團、印章、吸管、布、顏料、紙片、舊圖片、畫報、剪刀等等,你們能不能用這些材料做畫,也來參加丁當畫展。
2.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A.幼兒幫助能力差的幼兒共同制作。
B.對制作好的幼兒進行再引導再創作使畫面更豐富。
三、幼兒嘗試介紹自己的作品
1.師:小朋友真能干,那誰能把自己的作品講給同伴聽。
2.幼兒間相互介紹自己的.作品。(教師參與指導,并有意識的指導個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幼兒)
四、參觀畫展
1.師:小朋友真能干,都創作了自己的作品,我們也來參加丁當畫展。
2.師生共同布置“丁當畫展”,教師貼上“丁當小畫展”報頭,幼兒陸續將創作的作品陳列到黑板上及墻面上。
3.教師帶領幼兒依次參觀作品。
師:這是誰的作品?(幼兒回答)真好,可我不知道這是用什么畫的,畫了什么,請這位小畫家為我們講一下。
(教師有意識地指出一些構思獨特的畫面來,幼兒講解人數,根據畫面內容及時間來決定)
五、幼兒隨音樂走出教室到其他班級參觀畫展
活動反思
幼兒園的美術活動是為了讓幼兒具備初步的審美意識,挖掘和發揮幼兒的創造能力。大班的幼兒已積累了較多的美術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我選擇了各種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欣賞作品來拓寬幼兒的創造思路,提高幼兒的欣賞能力。
大班美術陽光下的樹林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三原色,感知顏色的變化,產生探索顏色變化的興趣。
2.能在活動過程中探索顏色的變化,并能說出×顏色和×顏色混合在一起變成×顏色。
3.體驗想象創造各種圖像的快樂。
4.鼓勵兒童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幼兒對美術的熱愛之情。
二、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顏料(紅、黃、藍),一次性杯子,A4紙三、活動過程1、故事導入,引起興趣。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向你們介紹三位可愛的寶寶,他們分別是紅寶寶、黃寶寶、藍寶寶(師出示課件),他們是最好的朋友。一天,藍寶寶和黃寶寶一起到公園玩,她們在公園里跑呀,跳呀,玩的非常開心,并且激動地抱在了一起,(出示課件)她們抱啊轉啊,結果……你們猜怎么樣?
--結果他們都變成了綠寶寶,你們相信嗎?
2、讓幼兒感知顏色變化。
今天我把黃寶寶和藍寶寶都帶來了,我們一起看看,會不會變成綠色呢? "好了,小朋友仔細看清楚了,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咯!"(教師示范操作)學生觀察教師操作,感受顏色的變化。(教師實物操作)小結:藍寶寶和黃寶寶抱在一起變成了綠寶寶。
--生活中常見的綠色的物體(展示課件圖片)在黃寶寶和藍寶寶玩的開心的時候,紅寶寶來了,黃寶寶看見紅寶寶,連忙跑過去拉她,也激動地抱在了一起,小朋友們想一想,這時紅寶寶和黃寶寶抱到一起,會變成什么顏色寶寶呢?(幼兒思考,猜想。)師:我把紅寶寶和黃寶寶也請來了,我請一位小朋友來變變看。(邀請一名幼兒示范操作)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
小結:紅寶寶和黃寶寶抱在一起變成了橙寶寶。
--生活中常見的橙色的物體(展示課件圖片)小朋友再想一想,假如紅寶寶和藍寶寶抱到一起,又會變成什么顏色寶寶呢?(幼兒思考,自由猜想。)邀請一名幼兒操作演示,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
小結:紅寶寶和藍寶寶抱在一起變成了紫寶寶。
--生活中常見的紫色的物體(展示課件圖片)3、總結:引出原色概念(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稱之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顏色,美術色彩三原色:紅,黃,藍)加色法原理:藍+黃=綠紅+黃=橙藍+紅=紫4、幼兒欣賞圖畫藝術作品,探索顏色變化。
師:這些顏色寶寶不僅會變顏色,還能印出許多漂亮的圖案,(師課件展示范作品,幼兒欣賞),這些圖案好不好看啊?我們下一節課也來動手印一印吧!
5、結束:兒歌《彩色的世界真奇妙》
教學反思: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小班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還不成熟,教師在今后設計的活動中,可以從平面開始逐步過渡到立體,隨著孩子手部動作的不斷協調發展來增加操作材料的難度。
大班美術陽光下的樹林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物體振動后能通過線傳遞聲音,學會制作傳話筒的方法。
2、能用各種線和紙杯制作傳話筒,并能對傳話筒進行添畫裝飾。
3、通過動手制作傳話筒,感受進行科學小創作的樂趣。
4、會用它們大膽地進行藝術表現與創造,喜歡裝飾。
5、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活動準備:
線、紙杯人手一份,剪刀,彩色畫筆,傳話筒1個,電話鈴聲,小兔子頭飾,門鈴聲,歌曲《六一兒童節》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出示圖片,教師:"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么?那你們有沒有玩過呀?是不是還可以傳送聲音?"請幼兒互相交流、討論。電話鈴響"咦,小朋友們有沒有聽到什么聲音呀?(這時小兔子打來電話)我請一個小朋友去幫老師接一下電話"聽完電話請那位小朋友來說一說聽到了什么。
門鈴響起,簽收小兔研究所寄來的快遞,并和幼兒一起看看里面是什么東西。
教師:"那現在我們來幫小兔研究所制作吧。"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傳話筒,介紹制作材料。
2、講解神奇傳話筒的制作方法:先取兩個紙杯,用剪刀將紙杯的底部中心戳一個洞。將線的兩端從兩個紙杯底部的小洞穿過,并且各打一個結加以固定。兩人一組,完后試著用神奇話筒對話。
3、交代要求,幼兒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向幼兒介紹各種材料:紙杯、剪刀、線等,幼兒可以自由調配材料。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使用剪刀戳洞注意安全,鼓勵幼兒大膽地創造,并調適繩子的長度。
4、給傳話筒制作一件漂亮的衣服
(三)、結束部分
展示幼兒作品,請小兔研究所的所長進行檢驗評價。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傳話筒,鼓勵幼兒嘗試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做傳話筒,看看效果有什么區別。
活動反思:
在制作的過程中,每位幼兒都要進行打結環節,該環節是成功完成制作的必經過程。但在該環節中很多孩子遇到了困難。雖然在平時我們已經開設了學習、練習打結的生活區,我也進行了重點指導,但很多孩子都不太喜歡去練習打結,因此造成傳話筒不能順利完成。而部分已經學會打結的孩子,則很順利就完成了制作,有的幼兒則沒有記住老師的注意點把紙杯底部的洞戳的太大,怎么辦呢?于是,孩子們就說用雙面膠將線固定住。不一會兒,他們拿著自己親手制作完成的傳話筒,相互打電話,還沒有完成的孩子很是羨慕。這時,我就適時抓住機會,大大表揚了會打結的孩子,并讓他們說說是如何學會打結的:有的說是幼兒園學會的,有的說是家里學會的,隨后讓會打結的孩子幫助不會打結的孩子一起完成制作。
大班美術陽光下的樹林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欣賞作品中奔馬的姿態,以及他們的激昂情緒,感受奔馬的氣勢與力度。
2、嘗試用語言、身體動作表現對作品的感受,積累美術欣賞的經驗。
3、初步了解畫家生平及作品背景。
4、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
5、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活動過程:
1、整體欣賞:
師: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帶來了一幅很美的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教師出示圖片,放背景音樂《賽馬》,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畫面,同時與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師:看了這幅畫,你心理有什么樣的感覺呢?
幼:說
師:這些馬和我們看到的給人騎的馬有什么不同?
2、局部欣賞
師:你覺得這些馬跑的快嗎?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欣賞馬的姿態(每匹馬都有不同的姿態,引導幼兒觀察)
看看路邊的小花小草發生了什么變化?(從作品背景中觀察)
師:你覺得這些馬美不美?你覺得什么地方最美?
(在此過程中,觀察馬的膚色)
師:你最喜歡哪匹馬?為什么?
師:你愿意學學其中一匹馬的樣子嗎?
3、整體欣賞:
師:數一數這里一共有幾匹馬?
師:畫家把還有一匹馬藏在里面了,再仔細地數數看?
師:一共有八匹馬,這幅畫叫《八駿全圖》這幅畫是我國一位非常有名的畫家徐悲鴻先生畫的,這就是他的名字,看看他的名字和我們平時寫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幼:是方形的,是印出來的。
師:對了,他的名字是印出來的。印章還有很多特別的本領呢?下一次,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師:徐悲鴻是無錫宜興人,他一生愛馬,還特別愛畫馬,他9歲就跟著自己的父親學畫畫,他學的很認真,他的畫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長大以后,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到法國去留學,學成回國后,他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八駿全圖》就是其中的一幅。那時候,國家還在抗戰,徐悲鴻畫這些馬激勵我們中國人,勇往直前,奮發向上,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希望我們中國變得更強大。
師:你們喜歡徐悲鴻畫的馬嗎?為什么?
師:今天我們欣賞了徐悲鴻畫家畫的馬,這是一群健壯的駿馬,我們可以看到他們自由、歡快、悠閑,給人一股很強大的力量,特別是在草原上奔跑時,讓人感動,讓人興奮,真是太美了,你們想不想學一學小馬在草原上奔跑、歡笑呢?
師:讓我們隨著音樂的節奏跑起來吧!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我首先讓幼兒整體感受,自由談論對作品的第一感覺。然后,引導幼兒細致觀察作品,發現作品要素構成與平時作畫的不同。活動更多地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成為活動的主角。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夠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