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一樣多》小班教案(精選4篇)
《變得一樣多》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操作中體會一樣多的具體含義.
2.學習用添上或去掉的方法把不一樣多變成一樣多.
3.在游戲中體驗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1.“ 小熊的一家”
2.四只熊 衣服 褲子 椅子玩具等
3.活動課件:變得一樣多.
活動過程:
1. 熱身活動:走線,進行線上游戲:找朋友 。
2. 集體活動:
1).變得一樣多。
創設情境: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們到小熊家去玩,你們想去嗎?老師還為它們準備了禮物呢,請看:老師在工作毯上出示 4只熊排成一排,熊下面擺3間衣服。
請幼兒觀察。聽,一只小熊在哭,它為什么哭呀?(他沒有禮物)請幼兒數一數有幾只小熊,有幾件衣服?哪個多,哪個少?討論該怎么辦?請幼兒用添上的方法, 讓它們變得一樣多。
2).看老師還帶來了其他的禮物,他們是什么?
老師出示:3只小熊排成一排,下面擺上4件褲子。請幼兒觀察、討論,并嘗試用去掉的方法讓他們變得一樣多。
3).游戲:坐板凳 教師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給每組擺放比幼兒多1—2個椅子或1—2個椅子.放音樂,當音樂停止時,請幼兒坐在椅子上,比一比,每組是幼兒多還是椅子多,怎樣才能變得一樣多.
活動教師總結
《變得一樣多》小班教案 篇2
本次我設計的是小班數學活動《變得一樣多》,在經過充分的準備及教學后,覺得此活動有以下優點:
一、選材來源于生活。
本次活動以運木頭和贈送禮物等為活動線索,引導孩子們用添一或減一的方法來使兩個原本差一的兩個數變得一樣多。選材完全來源于孩子的生活,挖掘了幼兒生活中的尋常事和平常物,幼兒比較容易理解,也較感興趣。
二、目標制定合理。
在制定目標的時候,能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方面促進幼兒發展,可操作性強。
三、教學過程層次清晰,脈絡分明。
整個活動以游戲的情境貫穿始終,從讓幼兒感知5以內數的數量關系到操作中進一步感知通過添上或減少的方法使兩組數量變得一樣多,每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過渡自然。
四、教學方法靈活,師幼互動積極、有效。
在教學活動中,不論是集中活動還是個別操作,教師通過多通道讓幼兒來感知、體驗和實踐。幼兒在寬松的氛圍中活動,情緒愉快,各種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在活動中,幼兒樂于參與,教師親和力較強,師幼融為一體,互動積極,體現了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的教育理念。教師要求明確,符合數學活動嚴謹的特點。
五、教具方便、實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藍色底版,彩紙進行塑封后劃了整齊的一些口子,方便幼兒將材料插在口子里面,那么幼兒數數、比較的時候就更加清晰,也便于檢驗時候的觀看。同時,此底版不僅適用于這個活動,也可以在比較多少、一一對應等活動中運用。其次,就是裝學具的“皮夾”值得一提,以顏色來區分每次操作的材料,同時每人一份材料裝成一包,避免幼兒搞混材料,取放也更加方便。
不足之處:
此次活動雖說一直緊扣目標開展,而且目標基本達成,但是整個活動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一、幼兒底版操作不熟練
雖說活動前幼兒已經操作過底版,但是卻不是很熟練,因此在活動過程中,用了過多時間在插的上面,時間隱性浪費。
二、幼兒座位過于靠近,材料混淆
雖說準備了每人一包材料,但是在倒出來的過程中,由于幼兒位子比較緊,所以有的孩子就將材料混在了一起,造成了意料之外的結果。
三、活動缺乏趣味性
雖說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主體,一直請孩子們進行操作,在反復操作中掌握知識。但是一次次的操作要求雷同,缺少了一些趣味性。
《變得一樣多》小班教案 篇3
數學活動《變成一樣多》主要是引導幼兒學習用添上一和去掉一的方式把不一樣多的變成一樣多。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在此活動前,已經感知過5以內數量的多少,本活動我們再次利用觀察、比較的方法判斷5以內數量的多、少、一樣多,嘗試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兩組物體數量相等。
活動中,我首先采用生活中情境——排隊做操導入,讓孩子們看看兩組小朋友是不是一樣多,答案是肯定的“不一樣多”。讓孩子們想辦法讓兩邊的小朋友變得一樣多。這一環節其實就已經是新授環節了,讓孩子們在具體情境中學習用添一或去一使兩組數量變得一樣多。接著我又出示了本次活動的操作紙,讓孩子們也用添一或者去一的方法使一組內的物體數量變得一樣多。最后一環節是一個提升環節,讓還利用添二、去二或添三去三的方法把物體數量變得一樣多,這一環節也是為了《變成一樣多》第二課時打基礎。
活動的優點:
1、第一環節中以排隊做操導入,讓幼兒想辦法把兩邊人數變成一樣多,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把本次活動的內容潛移默化的教給了孩子,在情景中學習孩子們更有興趣,學得也快。
2、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能不斷地提醒幼兒可以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操作。孩子們在提醒后,都能在操作紙上嘗試運用兩中方法進行操作。
3、教師的回應比較積極,追問也比較有效。
活動中的不足:
1、在操作中大部分孩子都不動筆,看著旁邊的小朋友。于是我走過去對他們進行指導,指導時我發現原來他們不是不會而是不知道怎么去一個或添一個,孩子們之前沒有去或添的經驗,所以在第一環節新授時要告訴孩子怎么去怎么添。
2、在交流操作環節時要盡量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思路,不要打斷他們說話,打斷他們的思維。
3、在新授知識點的時候教師的思維不夠清晰,語言有些啰嗦。
《變得一樣多》小班教案 篇4
數學活動《變得一樣多》。對于小班的幼兒已經能夠通過數一數或者一一對應的方法對5以內的物品進行比較多少。本次活動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添一或者去一時的兩種物品變得一樣多。
在本節活動中我先出示了4顆青菜和5只兔子,然后讓幼兒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復習前一學時的比較多少。在核心環節讓幼兒自己思考發現變得一樣多的方法,在這個環節讓幼兒了解添一可以換一個圓圈表示,去一可以用一個斜杠表示。最后通過操作讓幼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縱觀整節課,本節課上由于我想把時間控制在20分鐘,因此在課上都是教師講為主,沒有把話語權交給孩子。實際上本節課上孩子已經能夠表達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但是由于我害怕放出去收不回來就控制了孩子的講話的權利。比如在學習添一可以用一個圓圈表示時,我是現提出問題少一只怎么辦呢?孩子回答:可以再增加一只小兔子。接著我就把話接過來:對,我們可以畫一個圓圈來表示一只小兔子。在這個環節就沒有給孩子表達講述的機會,實際上可以這樣表達:師:少一只小兔子怎么辦呢?生:可以再加上一只小兔子。師:對的,你真聰明我們可以再加上一只小兔子,可是我們不會畫小兔子怎么辦呢?你有什么簡單的辦法呢?通過進一步的提問讓孩子自己提出:以畫一個圓圈來表示一只小兔子。對于去掉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講解。
另外,在幼兒出現錯誤資源時教師不要著急,讓孩子去發現,去解決。出現了錯誤資源說明孩子對這個知識點還不夠理解,那教師就要讓孩子去跳一跳,讓孩子在對比對錯的過程中發現怎么做。在操作環節教師在巡視的時候要做到對樣本心里有數,對的樣本有哪些,錯的樣本有哪些,在評價的時候就要突出差異資源,發現錯誤資源,交流的時候要讓孩子呈現思維的過程,同時要關注下面小朋友傾聽習慣的培養,同時生生之間也要有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