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維納》教案(精選3篇)
《米洛斯的維納》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探討文章的主旨,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3、領悟本文美學觀點
教學重點
1、分析關鍵性語句的含義,注意表述特點
2、領悟本文美學觀點,理解藝術作品的暗示性帶來的審美效果
教學方法
提問法,討論法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解題
通過對維納斯的簡單介紹引入本文話題對象——米洛斯的維納斯,再通過對維納斯的美的討論,引入本文話題重點——斷臂。
二、研習課文
1、默讀課文
①找出表現全文主旨的句子,歸納主旨
明確:“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② 本文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分別講了什么內容?
明確:一失去雙臂;二復原雙臂;三必失雙臂
③文章圍繞維納斯的雙臂,從哪幾個層面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論證?
明確:用辯證說理的寫作方法,從正面、反面、側面說理
2、各自閱讀課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方法)
(1)人們稱為美術作品命運的、同創作者毫無關系的某些東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著作品。
(2)我既感到這是一次從特殊轉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也認為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4)因為在這里成為問題的,已不是藝術效果上的數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變化。
(5)這一方面的包孕著不盡夢幻的“無”,而那一方面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絕倫。
3、課堂討論
(1)維納斯失去雙臂使她成為美的典型,是由她的手臂的殘缺產生美,在其它領域,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
(2)殘缺就是美嗎?維納斯雙臂殘缺帶來美的關鍵就在于失去了的雙臂產生了藝術作品的暗示性作用,給人帶來無盡的聯想。在其它的藝術作品中,你能找出相似的例子嗎?
4、作業:根據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寫一篇關于“斷臂維納斯”的說明文。
《米洛斯的維納》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研究探討文章主旨;結合語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語句。
2、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抓關鍵詞語來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領會文章主旨的能力。
3、領悟文中闡述的美學觀點,提高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
4、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執著地熱愛生活、熱愛美。
【教學重點】
1、結合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討文中含意深刻的語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
2、理解關鍵語句中關鍵詞語的含義。
【教學方法】
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美,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他伴隨著人類文明,宛如一汩汩的清泉,令人覺爽而向往。那到底什么是美?怎樣才算美呢?“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女人,我們說她美;“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女人,我們亦說她是一種美;建筑史上的奇跡,意大利的比薩斜塔,我們任然說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雙臂殘缺的維納斯在人們的眼里也是一種美的展示,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在日本當代作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中揭開謎底吧!
二、解題
出示“維納斯塑像”,學生發言,明確:這個令人神思遐飛的維納斯,又稱“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臘神話中的愛與美的女神。她神秘地失去雙臂,可她的美更加使人傾倒。她作為法國羅浮宮的首席珍寶,吸引了多少流連的腳步、深情的凝眸。一百多年來,來自全世界的參觀訪問者,不論是雕塑家、畫家還是詩人、作家,不論是藝術鑒賞家還是普通觀眾,無不向她表示出狂熱的崇敬之情。《米洛斯的維納斯》幾乎成了巴黎的一個標志。
面對斷臂的維納斯,有的同學覺得她美,有的同學覺得她不美。下面讓我們來與作者青岡卓行的進行一番交流,看看他是怎樣品評這座雕像的。
三、研習課文,探討文章主旨
1、放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邊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
明確:作者的基本觀點是“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
2、具體研習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提問:維納斯雙臂的失去給了作者怎樣的感受?他是怎樣具體闡釋這種感受的?
學生思考后,明確:作者的感受是:“這是一次從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矯揉造作的飛躍”,“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體闡釋為:“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正深深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是向著無比神秘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
一種神秘氣氛
一次飛躍多種生命之夢
板書:失去雙臂————無數秀美玉臂
一次追求神秘奮然一躍
(3)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本部分的內容。
明確:維納斯雙臂的偶然喪失卻產生另外整體美的藝術效果,給了人們一種整體美的藝術感受。殘缺反而給人馳騁想象的空間,想象出無數雙秀美的雙臂,種種虛象絕妙地烘托著這尊雕像,提升了這尊雕像的藝術價值,使她超越時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3、具體研習第二部分
(1)教師范讀第二部分
(2)提問:作者對復原維納斯雙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確:作者認為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談怪論”,“一種恐懼、空虛的感覺襲上心來”,“我將懷著一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對恢復雙臂方案的極端厭惡。
(3)提問:用文中原話談談作者產生如上感覺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這一方案包孕者不盡夢幻般的‘無’,而那一方卻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見,失去雙臂的維納斯格外迷人,散發著夢幻般的色彩,而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卻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
板書:復原雙臂受到限制失去“喪失”美感
(4)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本部分內容。
明確:作者從反面論述復原雙臂后的維納斯在藝術效果上會受到限制的,其美感遠不及“喪失”的美感。
4、具體研習第三部分
(1)學生集體朗讀第三部分。
(2)提問:假如說維納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體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藝術效果又將會是怎樣的?(用原文回答)
學生思考后,明確:“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
(3)提問:為什么只有失去“雙臂”,才會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呢?
明確:因為“雙臂”,確切些說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是這些關系的媒介物,或者是這些千變萬化交涉的原則性方式”,“反過來,米洛斯的維納斯正是失去了他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通俗地講,失去雙手恰好給了人們想象的空間,使人們想象出她以多種多樣形式出現的雙臂所帶來的魅力。
板書:必失雙臂生命光彩才能有夢幻曲
5、學生討論:(1)文章三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2)是否所有的殘缺都能構成美?
明確:文章第一部分從正面論述失去雙臂卻能帶來整體美的藝術效果。第二部分,從反面論述復原雙臂的維納斯反而不會超越“喪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則用雕塑美學理論來側面探討米洛斯的維納斯必須失去“雙臂”才可能存在夢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產生此效果,也就是說并不是隨意的缺失都會形成“美”。
斷臂的維納斯之所以美,還在于“她是一個美的典型。無論是她的秀顏,還是從她那豐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線,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賞哪兒,無處不洋溢著勻稱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厭。”正因為主體美,所以失去了雙臂不但不減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這座雕像的主體不是維納斯,而是一個干癟、丑陋的老太婆,人們還會認為這個斷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嗎?
這就告訴我們:缺失是有條件的,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構成美。也并不是所有的殘缺都能增加藝術品的藝術效果!
6、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題。
明確:文章通過多方面(正面、反面、側面)的論述闡述了“米洛斯的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的觀點。這意在說明雙臂的失去雖然是一種遺憾,但更能給人帶來一種真正的藝術魅力——“缺憾”美或“喪失”美。同時,作者的觀點也觸動開闊了人們對美認識的新視野。
古往今來,這種缺憾美數不勝數,楊玉環因其肥而更顯其雍容典雅之態,趙飛燕因其瘦而更添輕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嬌媚婉轉之韻;雖天夭其壽卻芳華絕代,給人們留下了永遠光輝燦爛的藝術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紅樓夢》而辭世,卻引出了后世無數癡人說紅樓論紅樓續紅樓,萬古流芳;維納斯雖失雙臂卻從其出土以來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傾倒了全世界的觀賞者,漂向了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時代。
7、拓展題:假如大家去買維納斯的石膏像,商店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雙臂復原的選擇哪種?你欣賞完整美?還是殘缺美?
老師總結:經過剛才的探討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同學欣賞完整的美,有些同學欣賞殘缺之美。其實這座雕像究竟是斷臂更美還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哪種美,欣賞到了哪種美。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在一千個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美。美究竟是什么呢?美是來自于你心靈的感受和觸動,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了,那就是最美。美是無數雙眼睛,美是無數顆心靈,美是對生命無窮無盡的夢幻,美是夢幻中探尋的自己,對于我們的世界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四、探究閱讀
問題:作者青岡卓行從出土的米洛斯的維納斯的斷臂談起,闡發了一番有關“缺憾的美感”的美學道理。其實,中外的藝術家很早就懂得這個道理并付諸實踐,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請同學們想一想,試舉幾例。
學生思考后自由發言。
學生甲:如畫家在畫“深山藏古寺”時,畫面上不出現古寺而只見和尚擔水沿山道而進的情景;畫家在畫“踏花歸來馬蹄香”時,畫面上不出現一朵花,而只畫馬蹄的周圍跟了許多蜜蜂;齊白石的一幅畫上,畫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鳥,別無所有,卻能讓人感到環繞這只鳥的是一個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的神境。
學生乙:如雕塑作品中羅丹的《沉思》。這尊雕塑充分表現了一個思考者的深沉睿智,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盡管羅丹吝嗇地只將頭部刻畫出來,相對于完整的人體,無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沉思”的核心和藝術主體的靈魂,也正體現了青岡卓行所說的“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藝術之美”,就是藝術“虛實相聲”的手法。
五、課文總結
青岡卓行以其敏銳的眼光重新審視了歷來為人稱頌但又難以從正面述盡其美的維納斯,闡述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學習了這一課,我們要認識到:美的事物是不局限于完整還是殘缺,只要她存在,她是不拘泥于表現形式的。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賞,只要我們具備一雙善于發現美的慧眼,一顆善于領悟美感受美的心靈,我們就不愁沒有美的發現、美的鑒賞和美的創造。
藝術的審美也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內在,有的人追求享樂,有的人追求奮斗,有的人奉獻,有的人索取。總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剎那間的選擇會決定一生。一個正確的指向,在我們人的一生當中,顯得尤為重要。人類在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會的車輪在前進,這種追求就不會停止,而只要符合真善美的追求,才是最美的追求;也只有符合真善美的的人生才是最美的人生。
六、布置作業
假如你去買維納斯石膏像,商店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雙臂完好的。你準備買哪一種,為什么?試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對“殘缺”與“完美”的認識。
欣賞:寫作指要-----讀后感
殘缺之美
有時候,我甚至相信:只有殘缺的東西才是美麗的。
我看著斷樹殘樁,枯枝敗葉;看著舊寺的斑鐘頹墻;我看著深深庭院里的一蓑積草;看著一個沉默老人走街串巷拾破爛;看著一個有缺口的酒瓶,或一只被踩扁了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滾動又停止。每當我看到這一切,我總是很專注地凝視他們,直到把他們望到很遠很遠的境界中去。
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但我確確實實地相信,這一切更為真實,更為深刻,雖然是那樣的平常、那么落魄,甚至有些狼狽。
他們或許是從光艷十足無可挑剔的顛峰,驟然落地,或是慢慢落下,慢慢沉淀,慢慢變形,然后走進我的視野,走到輝煌不再的今天。
我不知道他們曾經怎樣的美麗過,所以我無法說出他們的美麗。也因此,我沉沉地沉醉于這種不可捉摸、不可溯源的美麗之中,挖掘著他們絢麗的往昔。將這兩種狀態拉至眼前,不禁黯然淚下。這不可解釋的一切蘊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悲歡離合,蘊含著多少滄桑,世事中永恒的感傷和無限的蒼涼啊!
殘缺的事物就這樣印滿了重重疊疊的生命的影跡,那么沉厚,卻又那么美麗。
我看著單戀者在心愛人的新婚之夜執花立在雨中,看著喜悅滿足的人忽然沮喪失落,失寵明星凄然一笑,官場失意者獨品清茶,韶華已逝者對鏡愁思;我聽著蒼顏白發的老人憶起發黃的青春,冷峻孤傲者懺悔錯過的愛情,英雄暮年時痛訴孤獨落寞。哪怕我對眼前的人一無所知,我也一定會相信:“這些曾經美好,現在依然美好的靈魂,在經歷辛酸與苦難以及難以觸懷的人事和情緒后,將會在生命中刻下最深的記憶。”
真正經歷傷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過。黛玉的美在于她沒沒能實現的刻骨銘心的愛情,三毛的美在于她歷盡滄桑后即一剎那的明徹與超脫,梵高的美在于用金黃的刀子讓他在光明中不停感到巨痛,貝多芬的美則是在失聰后用黑白鍵撞擊出生命的悲壯文章。如果說生活中的殘缺讓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點,那么這些優秀的靈魄則如銀色的禮花,開滿了我們頭頂的天空,讓人雀躍與敬仰。
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麗,直接觸動了我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讓我隨他們流淚,歡笑或沉默——那是一種多么讓人心悸的快感啊!
沒有多少人知道這種殘缺之美是種怎樣別致的幸福和快樂,也沒有多少人知道這種殘缺的美是如何細細密密地布滿我們門前的田野和草場,如同今夜細細密密的月光。
是誰說過,一朵花的美麗在于她的綻放,而綻放的花正是花心的殘破啊!
簡評:本文用細膩、優美而富有哲理性的語言表達了對生活的感悟。真正的生活并不完美,而正視它,勇敢地去面對他,努力尋找生活的美,才是健康的生活態度。這樣人們在世間所做的一切才是自助而不是自欺。我們要面地現實,而不應逃避。我們知道一切事情的改變都是正常的,而許許多多是人力不能改變的,那么就找一點最優最美的東西吧,努力把他們挑出來,寫下來,留到記憶里。這樣就算是世間的事物都改變了,那些東西無法精確地描繪出來,但也會留下一種永遠的美麗、永遠的希望。
板書設計:
米如必(一)失去雙臂——一次飛躍——一種神秘氣氛虛
洛此須(正面)一次追求多種生命之夢缺
斯秀失無數秀美玉臂實
的麗去神秘奮然一躍憾
維迷雙(二)復原雙臂受到限制失去“喪失”美感相
納人臂(反面)美
斯(三)必失雙臂生命光彩才能有夢幻曲生
(側面)
《米洛斯的維納》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目標:
1、品味維納斯的殘缺美,培養初步的審美情感。
2、明確作者的觀點,了解作者的美學觀點。
3、了解一定的審美技能,初步欣賞藝術作品。
電教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過程:
一、預習指導:早讀自讀課文
1、找出生字并解決,積累成語。
2、明確課下注釋一、二,了解維納斯的來歷及作者的觀點。
(以上問題設置,一方面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深入研究課文,把握作者觀點,為上課做好準備,另一方面積累知識,落實雙基。)
二、上課導入:
1、課前放音樂,創造和諧氣氛。教師準備好課件。
(用圖片導入,既形象,又可以吸引學生,迅速切題)
而作為“三寶”之首的維納斯,人們對她的爭論歷來不一。
今天我們來學習日本小說家、詩人——清岡卓行的美學隨筆《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師演示米洛斯的維納斯并板書題目、“美學隨筆”)通過學習,我們要達到如下目標(演示目標)
三、質疑探討,檢測預習效果。
1、這是維納斯的正面圖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然后自由發表見解:你認為維納斯美嗎?為什么?(生四、五人回答)
2、好,同學們各抒己見,回答很有見地。到底維納斯因為什么而成為流傳于世的雕塑杰作呢?一般情況下,應怎樣去欣賞她呢?下面請大家翻書到48頁,請一位同學讀框題中的材料,請其他同學認真聽,同時仔細看圖像來體會。(一生讀,師演示米洛斯的維納斯圖)
3、問:這里介紹了一般人眼中的維納斯的美,由此,你打算怎樣欣賞一座雕塑,能談談嗎?(生答)所以,欣賞一件雕塑作品,我們首先要審全貌,再注意觀察細節。要想進一步了解的話,那就要結合創作的時代背景。(板書:如何欣賞: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審察細節)
4、課文大家都預習過了,那么誰能講講,維納斯是怎么被發現的?(提問一生講)
從維納斯被發現的材料中,我們了解到:一開始,維納斯并不是斷臂的,她的雙臂本來是完好無損的可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永遠是斷臂的維納斯。大家都知道:在古希臘羅馬神話里,維納斯是愛與美的女神,希臘神話中又叫阿佛洛狄忒,可見她是非常美麗的。,那么,如果現在叫你選擇,你是選擇雙臂完好的維納斯呢,還是選擇雙臂殘缺的維納斯?為什么?(叫幾名學生回答)
5、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在大家的回答中,我得到了這樣的觀點:雙臂完好的維納斯與斷臂的維納斯都很美,但,有雙臂的她卻只有一種形象美,而雙臂殘缺的維納斯恰恰因為失去了雙臂,則更能引發人們無窮的想象,不同的人腦海中都可以有一個自己的維納斯,而且,她都是美的。也就是說,是殘缺激發了人們的無窮想象力,維納斯才有了永恒的美,可以跨越時空,流傳萬代。這就是藝術上的殘缺美(板書:藝術的殘缺美)。維納斯雖然雙臂殘缺了,但卻使人生發出無數雙手臂,一座雕塑因為觀眾的創造想象而有了無窮無盡的美和永恒的生命力,成為傳世杰作。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讀者、觀眾的創造想象對于藝術作品的再創造。這也是維納斯失去雙臂的魅力所在。所以,欣賞藝術品,還需要觀眾的創造想象力(板書:創造想象)
(這一步驟既是對學生預習的檢測,又為深入領會作者的觀點打好鋪墊,同時,也突出了學習重點。)
四、研討課文,深入領會,把握作者觀點。
大家探討得很好了,那么,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2、作者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維納斯的雙臂必須失去?失去別的部位可以嗎?請大家閱讀課文,分小組自由討論一下(生答概括:維納斯為了美必須失去,這樣才能“漂向更遠的國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從單一、部分、特殊中產生質的飛躍,成為普遍、完整、無限。“缺陷的美”正是“完整的美”,殘缺,恰是完整,因為雙臂完好的維納斯,呈現給人們的是單一的定型,是特殊的明確的個體,無法令人產生不盡的想象,從而難以超越時空,跨越永恒。而斷臂使維納斯“從“有限”中見出“無限”,由觀眾構建無窮的想象,使作品“濃濃地散發著一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深深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奏響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而且,作品只能失去雙臂,也就是說,藝術上的殘缺美必須是有條件的,否則就不美了。)
3、也就是說,“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像文學作品一樣,當它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在讀者眼中時,由于文字的不可定型性,使讀者產生無窮的想象,從而形成對于人物的不可定性的美,比如林黛玉。可當她被拍成電視連續劇,由“陳曉旭”這個演員扮演時,林黛玉就成了一個林黛玉,不可能再使觀眾產生無窮的想象,因此,許多紅學迷堅決不看電視劇,原因正在這。這與維納斯的殘缺美異曲同工。
4、那么,畢竟恢復雙臂的維納斯也是美的,因此出現了許多設想。對此作者怎么看?(生研讀課本然后回答)也就是說,如果人們使維納斯雙臂復原,那么則失去了美感氣氛,與雙臂殘缺相比,其欣賞價值就相去甚遠了。藝術作品貴在創造力,能激發觀眾的無窮想象,這,也恰恰是藝術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作者極力反對為維納斯復原雙臂,認為“選擇出來的任何一種形象,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相反,卻使人產生恐懼、空虛的感覺,害怕破壞殘缺美。”作者的這一觀點通過對比體現鮮明。(板書:對比)(這一步驟是本課學習的主體,是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領悟作品主旨的關鍵之處,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深入體會。本設計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作者觀點的領會。)
雙臂完好——單一、定型、部分——喪失想象力藝術上的
(板書:維納斯(阿佛洛狄忒){對比}殘缺美
虛實相生
(愛與美的女神)雙臂殘缺——普遍、不定、完整——引發想象力
失不失——必失
作者觀點:維納斯必須失去雙臂{對比}神秘氣氛、生命之夢、不盡的
失什么——雙臂“無”、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五、練習遷移,討論深化。
1、請同學們仔細研究蒙娜麗莎(演示蒙娜麗莎),根據剛才學習的體會討論一下她美不美?最美在哪里?為什么?(學生討論然后回答)(教師小結)蒙娜麗莎代表了“人”的覺醒,“人”美麗,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渴望從宗教桎梏中解放出來的突出表現,他們表現“人”的追求,“人”的美,謳歌“人”的尊嚴、“人”的自由。畫面中的人物,端莊、蘊藉、典雅、含蓄,她身上散發的氣息,傾倒了無數欣賞者。尤其是她神秘的微笑,使人們猜測不出她為什么笑?那微微上翹的嘴角無疑是最具魅力的了,而這,恰恰就是蒙娜麗莎千古不朽的真諦所在,因為,它激發了人們永恒的無窮的想象力,使人們不停地去研究探討它。這與維納斯斷臂的藝術魅力是一個道理。
2、通過學習,我們應明確:欣賞藝術作品貴于創造力,只有這樣,美才無處不在。
(板書:創造想象)
(此步驟是對課文的遷移理解,也是對目標的深入完成,更促進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板書:如何欣賞: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審察細節——創造想象)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探討了藝術瑰寶維納斯斷臂的殘缺美,領會了作者的藝術見解,同時,通過學習和討論,我們進一步提高了藝術鑒賞力。課下大家要落實。那么,對于這篇美學論文,你還有哪些問題想探討,課后題二、三怎么理解,下節課我們再深入研究練習。
七、作業布置:
1、鞏固新知,完成《基礎訓練》課內閱讀題一。
2、研究性作業(任選一題,寫一篇小作文)。
⑴談維納斯的殘缺美
⑵蒙娜麗莎的微笑
⑶如何欣賞雕塑作品
(上述作業的布置,在落實鞏固新知的基礎上,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更深化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