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學教案及反思(精選3篇)
幼兒園大班教學教案及反思 篇1
教學內容:
一、學唱歌曲《土撥鼠》。
二、綜合訓練:三聲部和唱片段。
三、欣賞:《歡樂頌》、簡介貝多芬。
教學目的:
一、啟發同學運用柔和、連貫的歌聲和悠長、平穩的氣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對土撥鼠的憐愛、親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觸三聲部合唱,要求堅持音準和節奏整齊。
三、通過本課歌曲和欣賞曲的學習,使同學初步了解德國音樂大師、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準備:
一、貝多芬畫像。
二、《歡樂頌》器樂獨奏、交響樂中重唱、合唱、管弦樂合奏錄音帶。
三、錄音機。
課時計劃:三節。(歌曲、綜合訓練二節,欣賞一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綜合訓練(十七頁中)第
一、三聲部。
二、學唱歌曲《土撥鼠》。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歌曲《轉圓圈》。
1、用《轉圓圈》樂曲進行二部視唱練習。
2、無伴奏合唱,教師指揮。重點:兩個聲部的音準與和諧。
3、隨伴奏合唱。重點:速度、力度的變化以和表情的調動。
二、綜合訓練(十七頁)
1、內容簡述:這是一條三聲部發聲練習曲,選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三樂章第一呈示部主題。這個主題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為《念故鄉》,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鄉親人、期盼回到故鄉的一首歌曲。
2、教師范奏(范唱)第一聲部旋律。
1=bB4/
43.553.21「2.35.32「6.11756「61756「3.553.21「2.35.32‖
3、集體視唱第一聲部旋律。
4、哼鳴第一聲部旋律。
5、教師范奏(范唱)第三聲部旋律。
1=bB
1「7「1「7「4.66534「46534「1「7「1761「3.553.21「232.11「6.11756「61756「3.551.23「2.1261-‖
幼兒園大班教學教案及反思 篇2
活動目標:
1、能跟著音樂節奏嘗試模仿茶壺和茶杯的動作。
2、體驗泡茶、喝茶的快樂,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3、樂于探索、交流與分享。
4、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活動準備:
課件、圖譜、泡好的茶。
活動重點:
能跟著節奏模仿茶壺和茶杯的動作。
活動難點:
在圓圈上交換舞伴做動作。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1、這是什么地方?虞山上茶園里的茶葉成熟了,我們一起去采茶吧!
2、看,這些都是我們采來的虞山綠茶,想不想泡一杯嘗嘗?泡茶的時候要用什么呀?
二、分段學習舞蹈動作
1、找朋友:茶壺和茶杯是一對好朋友,兩個人一見面就高興地跳起舞來。
(1)教師邀請客人老師示范舞蹈。
(2)剛才你們看到小茶壺和茶杯是怎么跳舞的?師生共同回憶并學習動作。
(3)、幼兒隨音樂兩兩相對當茶壺和茶杯做動作,提醒幼兒要跟著音樂有節奏地踏步拍手。
2、了解小茶壺和茶杯外形特征
(1)剛才你們誰是茶壺誰是茶杯啊?他們長的一樣嗎?小茶壺是什么樣的,小茶杯是什么樣的?
(2)幼兒自由表述。
(3)提問:你們能不能把自己變成小茶壺和小茶杯呢?怎么變呢?
(4)幼兒自由探索,相互交流模仿動作。
(5)看看老師是怎么變的。教師分別隨音樂示范表現小茶壺和茶杯。
(6)教師小結:茶壺:壺把→壺蓋→壺嘴茶杯:伸右手→伸左手→單腿跪下
(7)幼兒嘗試模仿。
3、探索倒茶和接茶動作
(1)教師:小茶壺要給小茶杯倒茶了,我們來看一看下茶壺是怎么倒茶的。教師隨音樂示范倒茶和接茶的動作。
(2)幼兒兩兩合作模仿
(3)提醒幼兒注意小茶壺和茶杯的動作。
(4)幼兒再次聽音樂模仿
三、完整表現音樂
1、請幼兒自由結伴,聽音樂完整表現動作。
2、交換角色表演。
四、加大難度,在圓上交換朋友做動作。
1、出示圖譜,引導幼兒觀察,了解茶壺在內圈,茶杯在外圈。提問:現在小茶杯喝到茶了,可是他還想喝其他茶壺里各種味道的茶,怎么辦呢?
2、在圓上教師示范,幼兒嘗試交換舞伴的動作。小茶壺聽到我說“走”的時候,你們就前走一步,換一個朋友。
3、幼兒在圓上隨音樂完整表現動作。
4、交換角色做動作。
五、結束部分:剛才我們一起泡了很多虞山綠茶,現在我們一起來品嘗一下吧!
教學反思:
春暖花開的時候也是茶葉上市的時候,今天下午我上的音樂活動讓孩子感受采茶的歡快氣氛,隨著音樂節奏的快慢感受采茶姑娘不同的心情。
在這個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幼兒在學習中的創造學習能力和主體地位,在學習中讓幼兒的個性得到自由發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達到幼兒創新學習、自主學習的境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不足和遺憾,例如在節奏游戲中,有一些幼兒的創作顯得比較簡單,體現不出水平,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多進行教師示范,同時注重幼兒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在拓展教學時,我發現有一些幼兒獲得信息的渠道較狹窄,今后可帶領幼兒做一些資料收集的操作,讓幼兒熟悉這個環節。我還需不斷改革教學教法,完善自己的教學,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創新能力
幼兒園大班教學教案及反思 篇3
活動背景:
一天上午活動區游戲時,我發現很多孩子們圍成了一團,聚精會神地擺弄著什么。走近一看,原來他們是被小凱帶來的“小寶貝”吸引住啦!它到底是什么呢?還沒等我開口,小凱早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了,興奮地捧起“小寶貝”,大聲告訴我:“老師,看,這是我的神奇小精靈,它的本領可大啦!身上有超能力,還能幫人做好事呢!”說著,小凱靈敏地將手中的圓球打開,從里面“變”出了一個既像小動物又不是小動物的小精靈,并神氣地將它舉過頭頂。看到神奇寶貝的“變身”成功,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
在隨后的幾天里,很多孩子都將自己珍藏的小精靈帶到了幼兒園,和同伴們一起共同游戲。這些小精靈的種類可真不少呀!它們是動畫片《寵物小精靈》中的動畫形象,有的像小鳥,但有著粗壯的腿;有的像烏龜,卻又長著小鳥的翅膀;還有的像恐龍,但脖子上足足長了三個頭!它們個個都具有著超人的本領,難怪孩子們對它們寵愛有加呢!
孩子們的熱情感染了我,在與他們共同擺弄、交流中,小精靈多變、奇異的造型和熱心助人的行為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如何更好地挖掘神奇小精靈身上的教育價值,使幼兒獲得更加主動的發展?經過縝密的思考,我以“激發幼兒的奇思妙想,創造性的設計新造型”和“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為主線,開展了“神奇小精靈”主題活動。
怎樣才能使幼兒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小精靈呢?首先,我帶領孩子們收集小精靈的各種玩具模型、書籍、圖片、光盤以及印有小精靈形象的包裝盒、包裝袋,并在為它們開辟專欄、舉辦展覽會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們觀察、比較小精靈的外形特征,發現小精靈身上匯集的多種動物的不同特征:老鷹的翅膀、大象的鼻子、老虎的臉、鱷魚的盔甲……正是如此奇妙的組合,才令小精靈具有超強的能量、非凡的本領。
活動至此,我又巧妙地引導幼兒:非凡的本領應該用于幫助別人做好事,并以此引導幼兒尋找周圍需要幫助的人,體驗他們工作中的辛苦、生病時的痛苦、沒有朋友時的無助。談話中,孩子們儼然將自己與小精靈融為一體,他們討論著如何去幫助、去關愛,如何用自己的言行給他人送去一些溫暖。
抓住幼兒對小精靈的外形特征及情感態度方面有一定認識的時機,我鼓勵幼兒發揮想象,自己設計小精靈。《我設計的神奇小精靈》是一個創造性的繪畫活動。幼兒將充分發揮想象,運用已有經驗,大膽結合、創造更加新穎、神奇的小精靈形象,為周圍人服務。為了激發幼兒創作的靈感,我特別為這個活動設計了“神奇小精靈”教具,使它在“神奇精靈變、變、變”的魔法口訣中變化無窮。此后,我運用示范個別動物特征的方法,幫助幼兒突破繪畫技能難點,解決了他們“想法奇特,不會表現”的問題,使幼兒的奇思妙想躍然紙上。在分享、感受的環節中,我為幼兒提供了充分表達、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表現自己的同時,欣賞、吸收同伴的優點,在相互學習中不斷提高。
活動目標:
1、嘗試根據不同動物的明顯特征,組合新“動物”,激發幼兒的奇思妙想,創造性地設計新造型。
2、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感情。
3、練習口齒清楚地介紹自己的作品。
4、培養幼兒的觀察、操作、表達能力,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及創新意識。
5、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活動準備:
1、小精靈操作教具5個、展板。
2、紙、水彩筆。
活動過程:
1、觀察“神奇小精靈”的變化過程,發現它的神奇之處
(1)以邀請蛋寶貝到班里做客的形式引出活動的主題。
教師神秘的告訴幼兒:“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客人’,我們一起看看它是誰?”然后輕輕從身后拿出“精靈蛋”。
(2)與幼兒一起玩“神奇變、變、變”的游戲,感知小精靈的奇特。
“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蛋,它是一個神奇的小精靈!只要我們一起念魔法口訣,小精靈就會出來和我們小朋友做游戲,大家想不想試一試?”
教師手持教具正面,與幼兒共同念魔法口訣:“神奇精靈變、變、變”,同時將教具背面的神奇小精靈的頭、手臂、腿、尾巴陸續拉出,引導幼兒觀察。
“神奇小精靈和我們地球上的小動物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幼兒從頭到腿仔細觀察神奇小精靈,發現它的神奇之處:具有多種動物的特征(如:兔子的頭、豬的嘴、小鳥的翅膀、松鼠的尾巴、大象的腿)。
(3)請幼兒分小組操作小精靈操作教具,感知小精靈的變化無窮。
“桌子上也有一個小精靈,我們快去看看,你們的小精靈能變成什么樣?”
幼兒自主操作小精靈操作教具,感受小精靈的無窮變化。
一起玩“神奇變、變、變”的游戲,比一比哪組的小精靈變得最神奇?
引導幼兒思教“動畫片中的小精靈有很多的本領,小朋友變出的小精靈有什么本領?”
2、發揮想象,設計神奇寶貝
(1)“如果你是小設計師,你想設計出什么樣的小精靈?”在幼兒描述自己想象的同時,教師將幼兒描述的動物特點分別畫在黑板上,如:兔子的耳朵、大象的鼻子等主要特征部分,以便幼兒重新分解、組合新形象。
(2)幼兒設計神奇寶貝。“請小朋友擔當小小設計師,設計一個神奇的小精靈,告訴我們它長什么樣,能幫我們做什么?看誰和別人設計得不一樣?”
(3)在幼兒繪畫過程中,教師邊觀看幼兒的創作過程,邊有針對性地提示、引導幼兒:“想一想,小精靈怎樣能‘變’得更神奇?”
3、幼兒展示、介紹作品
(1)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導幼兒畫完后將自己的繪畫作品粘貼在展板上,與同伴一起欣賞。
(2)引導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教師與幼兒圍坐在展板周圍,鼓勵幼兒盡量放慢語速介紹作品,并提醒同伴認真欣賞、傾聽。對于沒有介紹作品的幼兒,教師可引導幼兒分小組介紹、分享繪畫作品,使每個幼兒都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創作感受。
(3)留下任務,引發繼續探索。“今天我們小朋友都設計了自己喜歡的小精靈,在活動區游戲時我們可以把它剪下來,貼在墻壁上介紹給大家,把我們班變成一個小精靈王國!”
活動反思:
《設計神奇小精靈》的活動結束了,但孩子們被激發出來的創造熱情卻依然高漲,每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成功的喜悅。看著他們開心的樣子,作為一名教師,沒有什么比這種感覺更讓我快樂了。與此同時,我也陷入了對這次活動的深深思考,并從反思中獲得以下感悟:教師是幼兒興趣的發現者身為教師,我們經常為選擇活動的主題而絞盡腦汁。其實,只要我們細心、耐心地觀察幼兒,和他們做朋友,真正融入孩子們清純無暇的內心世界,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中激蕩著很多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蘊涵著他們對世界萬物的關注、好奇與探索。這些內容才是最貼近幼兒生活、最鮮活的活動素材,因為它們都源于孩子。
教師是幼兒創造靈感的點播者
在此次活動前,我引導幼兒對動物的特征進行了細致的觀察,運用有趣的教具,鼓勵幼兒親自動手操作為小精靈“變身”,并適時啟發幼兒:“如果你是小設計師,你想設計出什么樣的小精靈?”以激發幼兒的探索與思考,在幼兒的創作過程中,我及時支持幼兒的創造,引導他們繼續發散思維,將生活中的動物形象進行再組合、再創造。通過以上循序漸進的指導、啟發,幼兒對設計小精靈的活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激發出了內心的創作欲望。同伴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資源。
在繪畫小精靈前,我為幼兒提供了與同伴交流的機會,請幼兒互相說一說自己最初的設計方案,引導幼兒從同伴那里得到啟發,重新豐富構建新造型。記得在孩子們討論的過程中,樂樂想要設計一個長著大象的鼻子;兔子耳朵和小豬腳的小精靈。他說:“這樣的小精靈可以幫助人們救火。哪里著火了,它的長耳朵會很快聽到人們的求救,然后就用大象的鼻子迅速把火撲滅!”亮亮在一旁想了想,大聲說:“不如把小豬的腳換成長頸鹿的腳吧!這樣多高的地方著火它都不怕啦!”聽了他的話,樂樂情不自禁地攥起小拳頭,一邊揮舞一邊高興地說:“這真是個好主意,這樣我的小精靈就更棒了。謝謝!”
對于每個孩子來說,小精靈的創造過程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在他們心里,自己設計的小精靈都是最棒的。為了更好地拓展幼兒的創作思路,調動孩子們繼續創作的積極性,活動結束后,我引導幼兒交流介紹自己的作品,與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對于班內性格內向、膽兒小的幼兒,我會鼓勵他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們欣賞,使其在集體中得到鼓舞與認可,樹立自信與勇敢。
把握全班幼兒的繪畫水平,開展有針對性的繪畫創作
在《神奇小精靈》的創作過程中,我發現,有一部分幼兒在參與設計討論的過程中積極而主動,想出了很多的新點子。但在進行繪畫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卻遲遲不敢下筆,或是畫出的動物局部特征不明顯。事后,我認真分析了原因,其一,幼兒缺乏繪畫多種動物的經驗。孩子們雖然了解動物的外形特征,并能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但由于缺乏繪畫經驗,不能將自己的想法繪畫出來。其二,教師沒有全方位幫助幼兒做好經驗準備,不了解幼兒掌握動物造型的情況就開展此活動,忽略了個別幼兒的能力水平及經驗儲備情況。如果在活動前期我先了解幼兒會畫哪些動物,并有意豐富一些幼兒畫動物的經驗,再開展此次繪畫創作,應該能幫助幼兒更好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