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019學年第二學期幼兒園大班教學計劃4篇
1 大班第二學期科學教學計劃
隨著新《綱要》的出臺,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斷引進,幼兒園科學教育的觀念有所轉變:大家開始注重幼兒在“玩科學、做科學、想科學、議科學、用科學”中的主體地位。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幼兒情感態度和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與和諧相處。教師們正努力按“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嘗試在前、指導在后;活動在前、討論在后;操作在前、結論在后”的科學活動指導原則正確處理教學中的主客體關系,使幼兒從學習的客體變為學習的主體,并力求通過科學教學培養幼兒學習與發展中的能動作用,幫助他們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然而,就本學期我們聽了二十多位教師30多個科學教學活動,發現教師在現場教學中還存在著觀念與行為脫節,操作探索目的不明、活動指導不到位等現象。
現存的問題
一、僅滿足于提供材料讓幼兒動手操作
在科學活動中,不少教師僅滿足于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探索操作,至于為什么需要探索操作?這一操作是否是最佳的、最有效的?在這個內容的學習中起到什么作用:是激發興趣、感知體驗、了解現象、發現規律,還是驗證假設、解決疑惑、推進探索?等方面教師考慮得較少。于是出現:
(一) 無目的、無任何要求的探索操作
通常教師在介紹了幼兒操作、探索的材料后,便是“下面請小朋友自己玩一玩,試一試”,至于幼兒在玩的過程是感知材料的屬性?還是感知物體的變化?是驗證自己的假設?還是發現探索的結果?或是體驗成功的喜悅?這些問題均不清楚。活動中,教師準備材料花費了大量精力,孩子擺弄、操作忙得不亦樂乎,而在這一漫無目標的操作中孩子究竟獲得什么,卻是一個未知數。
(二) 有目的,但操作要求指向不明確
不少教師習慣于用“試試你能發現什么?”或“試試你發現了什么?”作為每一環節幼兒探究操作活動的要求。如“有趣的樹葉”教師提供各種各樣的樹葉,目的是讓幼兒觀察比較樹葉的大小、形狀、顏色的不同。可幼兒探索時,教師不是要求“看一看、比一比,這些樹葉有什么不一樣?”而是要求“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結果多數幼兒都力圖自己的發現能與眾不同,如:這片樹葉上有很細的莖(葉脈),這個樹葉上有小圓點花紋,這片樹葉生病了(有斑點),這片樹葉被小蟲子咬了唉。真正需要幼兒探索的內容卻被忽略。
(三) 重操作形式,忽視透過操作發現本質、促進幼兒發展
不少教師對每個探索操作環節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不是很明確,只覺得應該有這一環節,有的甚至硬搬優秀教案。至于每一環節所安排的探索操作是感知認識、獲得經驗?理解事物、獲得知識?引發思索、探尋解決問題方法?發現現象、培養科學態度?檢驗成果、驗證結論?自我檢查、掌握方法?等等,教師心中無數。再者,幼兒探索操作時,教師雖然注意讓幼兒動手動口,但是不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幼兒帶著一定的問題去探索,通過設疑,激發幼兒的探索愿望,通過解惑(解決問題),促進幼兒的潛在能力的開發。因此,科學探索操作沒有實現應有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