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019學年第二學期幼兒園大班教學計劃4篇
二、探索操作過程中教師的巡視指導不到位
(一) 缺乏目的性
1、教師目的意識不強,巡視指導流于形式,失去價值。一些教師以為幼兒進入探索操作活動,是幼兒在完成學習的任務,與我關系不大(我要講的都已經講了)。教師的任務只是維持操作的常規,提醒幼兒注意紀律、注意材料的收拾。
2、不少青年教師不知道巡視指導如何進行,不明白自己該做什么。常常見到幼兒進行探索操作時,教師顯得無所事事,更不要說去觀察、捕捉獲取大量信息,并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 缺乏過程性
在觀察幼兒的探索操作活動時,多數教師常常是重結果,輕過程。發現幼兒不會操作、不會記錄,或操作結果不同、記錄有誤,教師就迫不及待地幫助幼兒解決問題,或直接告訴怎么做,或幫著做。教師長期形成的“我說你聽,我教你學,我講你做,我扶你走”的觀念給科學活動的教育價值帶來了負面影響。至于幼兒在活動中是否感興趣,是如何擺弄材料等細節往往被忽略,而這些信息恰好最能啟發教師如何采取相應的策略促進幼兒在現有水平上的發展,使幼兒的探究活動進入深層。
(三) 缺乏有效性
由于教師受自身教學能力的限制或受觀察探索主題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幼兒探索操作中出現的新問題,或針對幼兒的探索操作情況提出更高的要求。請幼兒展示匯報探索的結果,往往也是隨機請的,展示出現的情況是類同的,缺乏一定的代表性。一些能說明問題,或能引發幼兒作再次思索的現象,教師就是看不見,更不要說發現幼兒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提供機會讓幼兒進行交流。
聲明:學前谷-中國嬰第一范文網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來源: ;
解決問題的策略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完整過程一般包括:確定主題、內容和任務——提出相關問題——猜想或假設——探索、驗證與發現——記錄探索的過程、事實與結果——依據觀察到的事實或記錄的結果,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交流與討論,分享經驗、相互質疑、形成共識。
要使科學教育活動實現它應有的教育價值,讓幼兒真正地從被動學習轉入主動學習。教師應該做好:
一、始終圍繞目標進行科學探索與發現
科學活動中,在確定探索主題內容、選擇操作材料、場地,設計操作程序、提供操作時間、運用指導策略等,教師一定要根據材料及幼兒的學習特點緊緊圍繞探索的目標進行,并需要思考、明確以下問題:
1、我確定這一探索操作主題的目的是什么:是讓幼兒學習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讓幼兒了解科學學習的完整過程?讓幼兒通過探索了解某些現象、獲得某方面的知識?重在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引發更強烈的探究欲望?
2、我所選擇的材料是不是達到完成目標的最佳材料?有沒有更適宜、更簡便的其它材料?
3、我所設計的操作程序是否體現了循序漸進,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每一環的操作是不是有必然的聯系,缺一不可?探索與發現這一核心環節是否突出?這樣的操作,幼兒能否清楚地發現或觀察了解所要發現的現象,從而較準確地得出結論?整體時間的安排是否合適?核心環節的探索與發現時間是否足夠?有沒有給幼兒相互交流和討論的機會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