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選6篇)
湘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國城鎮帶來的繁榮景象和歡樂氣氛。
2、學會本課15個生字,讀寫并理解19個新詞;初步學會給多義詞據詞定義的方法。
3、會用“興致勃勃”寫一句話,會用“有……有……還有……”寫話。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教學重點:
學習多義字據詞定義的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聯系全文,知道節日大街的歡樂、絢麗是通過哪些詞句表達的,并正確理解這些詞句的意思,明白為什么說“節日的大街是一條彩色的河,歡樂的河。”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看圖解題,初讀課文,初步感受節日大街的絢麗色彩和歡樂氣氛。通順、流暢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5個生字,能讀準字音,熟記字形,理解其在詞語中的意思,能正確、規范地書寫。
3、初步學會給多義字據詞定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新年剛過,節日的歡樂一定還在學們心中蕩漾,節日的情景一定還深深地印在同學的腦海之中。那么,如果讓你用“節日的 ”為題,寫一短文,你會寫些什么? 今天要學的課文《節日的大街》又是怎么來寫的呢?讓我們一課文。
二、初讀課文,初知大意。
1、聽課文錄音。
2、完成填空:全文共___段。第1段總寫節日的大街是一條________的河,______的河;第2段寫節日的大街 時的景象,第3段寫節日的大街 時的景象。
3、插圖上畫的是課文哪一部分的內容?
三、學生自學。
1、要求:拼讀生字,讀準字音;有重點地分析,記憶生字字型;讀通課文。
2、檢查: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正音。
(2)分析難寫易錯字。(廈、櫥、置、增、幻、勃)
四、學習“單元學習提示”。
1、學生自學“提示”。
2、討論:
(1) 我們過去學過哪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新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是怎樣的?
(2)你能說說新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分幾步嗎? (方法:查字典,找全解釋。據詞確定詞義。連接詞語中幾個字的意思,理解詞義。)
3、運用學到的方法舉一反三理解詞義。
(1)理解“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隨風飄動”
(2)先自解后討論,并說說自己理解的過程。
五、完成課堂作業。
1、勾出下列生字中的后鼻音:
鎮 品 增 氛 廳
2、完成課堂作業本1、2、3題。
3、辯字組詞:
櫥( ) 氛( ) 幻( ) 脖( )
廚( ) 份( ) 幼( ) 勃( )
六、布置作業
1、劃出課文中不理解的詞語,用學過的方法解釋。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結合對課文詞句的理解,想象節日大街的繁榮景象,體驗節日里人們歡樂的心情.
2、理解課文內容,讀懂三個自然段,明白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節日大街的情景。能回答課后問題,知道課文怎樣寫節日大街商品很多。
2、背誦最后一節。用“查字典據詞定義的方法”理解“興致勃勃”,并造句。
教學過程:
一.復習談話。
1、用一句話說說插圖所包含的意思。
2、.你從哪些地方看出這是節日的景象?(看圖談)
二.讀課文,談體會,提問題。
A.填空:走在節日的大街最明顯感覺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受:
a節日氣氛濃厚,張燈結彩。
b大街熱鬧非凡、商品豐富。
c人們心情愉快,購物忙碌。
d夜晚文藝節目,豐富多彩。
……(學生談體驗)
B提問:為什么把節日的大街比作是一條彩色的河?歡樂的河?
三.抓重點,求驗證,入情境
1.朗讀課文首段:節日的大街是一條彩色的河,歡樂的河。
2、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1)大街——河流,為什么這樣比?(人多,川流不息)
(2)這條河有什么特點?(彩色:店家櫥窗的布置;人們的衣著打扮;手中的各種提物;汽車的流動廣告……歡樂:環境帶來的喜慶;購物帶來的喜悅;團聚帶來的喜氣)
3、自由選讀有關課文,進入情境,感受節日大街的熱鬧和人們的開心。
4、背誦課文最后一節。(理解“變幻、興致勃勃”)
四.學句式,換內容,求創新
自選以下句式一組。(可以先讀后寫,可以先讀后說)
大街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店里,各種商品應有盡有。有叔叔用的______________,阿姨穿的______________;有爺爺用的______________,奶奶戴的_____________;還有小朋友最_____________。(理解“應有盡有”)
傍晚 。
五.尋根源,明道理,品幸福(發散學生思維)
1.節日的大街為什么景象如此繁榮,氣氛如此歡樂?
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感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誰都會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感情朗讀全文
七、作業
1、 造句:興致勃勃——
有——還有—
2、完成課堂作業本。
教后札記
湘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明確日記在選擇材料和格式方面的要求。
2.能寫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記。
3.培養寫日記的興趣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選擇合適的材料寫日記,格式正確。
2.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學準備
1.日記本。
2.課件。
教學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好朋友,你們猜猜它是誰呢?(日記本)
2.你們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
3.(學生傳看、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4.好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寫日記。(板書題目:我來寫日記)
二、閱讀例文,感知寫法
1.怎樣寫日記呢?讓我們先來回顧第16課《護士長日記》。
2.通過《護士長日記》這篇課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3.師小結寫日記的格式、內容及選材要求。
(1)日記的格式:第一行正中要寫清年、月、日、星期幾和天氣情況,第二開頭空兩格寫正文。
(2)日記的內容:不僅可以寫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還可以寫做過的事。
(3)寫日記并不是把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記下來,而是應該選擇印象最深的、有意義的,能使自己感動的內容。
三、分組討論,明確寫法
1.學生閱讀“習作提示”,思考: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2.四人小組討論,明確寫好日記的方法。
3.檢查學生討論情況,生談體會,師相機指導。
(1)日記內容不限。
(2)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3)注意格式正確。
四、組織欣賞,引導選材
1.明確本次習作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出示課件)
主要內容:寫一篇日記。
要求:(1)選擇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動情的事。
(2)注意表達真情實感。
(3)注意日記格式。
2.展示教師的幾篇教學日記,課件出示其中的兩三篇日記,看看分別寫了哪些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3.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寫出這樣的日記嗎?
(1)善于觀察。
(2)養成勤寫日記的好習慣。
(3)多觀察、善思考、勤動筆,文章當然越寫越好啦!
4.從這幾篇日記中,你學到了什么?
5.學生選擇材料,同桌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
6.教師抽查學生選材情況,并作點撥。
(1)寫什么事?
(2)按什么順序寫?
(3)表達怎樣的心情?
7.小組匯報交流。
8.學生互評。
第二課時
一、回憶寫法,組織練寫
1.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都了解了日記的格式、內容及選材要求。
這節課我們就根據上節課自己的選材內容,把它們寫下來。
2.學生試寫,老師巡視指導。
3.朗讀交流。
4.師生評議。
5.完善習作。
通過剛才的評議,同學們一定還想把自己的日記讀一讀,改一改吧!就讓我們現在行動吧!可以同組的同學之間互相修改,也可以自己獨立修改,相信你能把它寫得更好!
二、眷寫習作
湘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3
一、談話導入
1.出示課件(蘆葦)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生答)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呢?指名讀旁注
2.師:我們生活在北方,很難見到蘆葦。但在長江口外,東海之濱,卻生長著許許多多樸實無華,綠如輕紡的蘆葦,給作家樊發稼留下了甜蜜的回憶。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看看——故鄉的蘆葦。(師板書課題,生齊讀。)
二、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4頁,用喜歡的方式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2.看看這些詞語,你會讀嗎?
蘆葦蛛網一畦畦熠熠耀目飄拂飄逸繽紛
恬靜純真紡織娘魂牽夢繞觸須羽翼裹著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指名回答)
三、細讀深究,品讀悟情
(一)故鄉風景圖
師:同學們,看書回答老師的問題。作者的故鄉在哪里呢?生:匯報。
師:由于工作原因,作者離開故鄉已經二十多年了,但依然對故鄉非常的懷念,他曾這樣感慨:
生:接讀(生我養我的故鄉啊……….)。
師:作者繽紛記憶中,夢幻般的故鄉什么樣呢?生:匯報
師:這些繽紛絢麗的景物都打動了老師的心,那你喜歡那種呢?生:自由發言
師:四種景物各有各的特點,四種景物都那樣繽紛絢麗,你們想不想走進作者的故鄉親眼去看一看呢?(讀課文)
師:同學們,作者的故鄉美嗎?你們誰想像老師一樣美美的讀一讀?生:讀文。(找兩個學生讀——齊讀)
師:評價(你讀得很美;聽了你的朗讀,老師仿佛置身于作者的故鄉;你讀得太美了,老師也看了繽紛的色彩)
師:這幾種景物在南方是很常見的,為什么到作得的筆下就變得如此生動呢?作者在寫作技巧上運用了哪此修辭方法?
生:比喻;排比。
師:同學們,這一組排比句作者寫的多美啊!讓我們以小組賽讀的形式朗讀看一看那一組能讀書這么美得景色!
學生小組賽讀
(二)蘆葦飄逸圖
師:作者在這里精選了四中景物進行描寫,向我們傾訴著對故鄉的思念,然而,令作者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卻是那不起眼的,樸實無華的蘆葦。
師:指名讀8——10自然段,我們邊聽邊體會,你認為哪些詞語或句子感受最深,可以動筆畫下來。
師:誰愿意來匯報一下,你認為哪些詞語或句子感受最深?生: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一片片,一簇簇。”因為我感覺把蘆葦比作碧玉,又像綠色的輕云,所以顏色很美。
板書
綠美
師:
出示課件(比喻句)自己讀看誰還有不同的感受?生:我覺得“一片片,一簇簇"寫出了蘆葦很多。
師:你體會出了句子里蘊涵的深層意思,真會讀書,你能把這種體會通過美讀表現出來嗎?
師:能給老師一次機會嗎?我也想讀讀。(范讀)
師:還有你感受深的句子嗎?
生:“幾乎所有的河溝、小湖、池塘,都有綠色的蘆葦掩映著。”這一句我感受很深,可以看出蘆葦很多。
師:從哪兒看出來的?你能抓住詞語來理解,真不錯。板書多
師:男生讀,讀出蘆葦的多讀出美。
(三)趣事圖師: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優美的畫卷,作者還用那絲一樣的情結,為我們講述了他童年的趣事。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1至13自然段,想一起作者為我們講敘了幾件童年趣事,并給每一件事起個小標題
生:默讀課文,匯報(吹蘆葉哨兒;做蘆葉船;抓紡織娘)師:板書
吹蘆葉哨折蘆葉船
捉紡織娘師:你覺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組的伙伴講一講。并把最能體現作者的快樂的句子讀一讀?
生:我喜歡“孩子們為這美們妙的音樂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邊,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奔跑著,呼喚著…… ”
師:出示重點句子:
“開船啰!開船啰!”“于是,在一片歡呼雀躍中,綠色的“船隊”便滿載著我們純真的幻想,順流而去……”生自由讀
演讀
師:紡織娘是什么樣子?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課件展示紡織娘)
師: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號結束,可不可以換成句號呢?生:不能
師:省略號給人以遐想的空間,讓人意猶未盡,讓人去想像去回味。
師:無論是吹蘆葉哨兒,還是做蘆葉船,還是捉紡織娘,都給作者還來了歡樂,所以作者發出感慨(課件出示)
生:想起故鄉就想起蘆葦。我愛故鄉我愛故鄉的蘆葦!
師: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的意境、絲一樣的的情節在字里行間展現著一幅幅優美的畫卷,洋溢著一縷縷真摯的感情,寄托著對故鄉的懷念和熱愛。此時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涌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出示課件)這就是我們的家鄉,身邊的一草一木是否也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愛故鄉的什么呢?課下請你飽含著深情,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寫吧!
湘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4
《皮巧根橋》課文原文
同學們上學,一路上愛講立功的人和立功的事。
“最好發生火災,”一個孩子說,“那我就能從大火中把娃娃救出來。我就是救火英雄!”
“能逮住一條大狗魚,也挺好的,”第二個孩子說,“一下子我就成了打魚英雄!”
“最好是我第一個飛到月球上,”第三個孩子說,“那樣,我在全國就出名了。”
可是,皮巧根沒有談論這些。他是個不聲不響的孩子。
像其他同學一樣,皮巧根也不喜歡繞道,而更愿意跳過急水河,抄近路去上學。這條小河兩岸陡峭(dǒuqiào),水流湍(tuān)急,要跳過去很不容易。
去年春天,有個男孩兒,一跳沒能跳到河對岸,撲通一聲掉進河里了,還在醫院里住了好幾天。冬天,有兩個小姑娘踩著剛凍上的冰過河。冰一裂,她們也掉到河里去了,叫了好一陣,才被救了出來。
大人們都不允許孩子們抄近路上學了。但有近路可走,誰愿意走遠路呢?
皮巧根想把河邊的一棵柳樹砍倒,從河這邊架到河那邊去,他讓爺爺幫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動手砍柳樹。
要砍倒一棵柳樹可真不容易。這棵樹已經長得又粗又大了,兩個孩子張開雙臂都圍不過來。皮巧根砍了一天、兩天,直到第三天才把樹砍倒。大樹正好架在了河的兩岸上。
現在得把柳樹枝全砍掉。要不樹枝會把孩子們絆倒的。可是皮巧根把樹枝統統砍光之后,走起來還是很危險,因為兩邊沒有欄桿,腳一滑就容易跌進河里。
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頭兩邊加上欄桿。
在爺爺的幫助下,這項工作也做完了。一座又方便、又安全的木橋造起來了。這下,不只是孩子,連村里的大人來來往往也走這座橋了。凡是過橋的人都說:“有了這皮巧根橋,過河真是方便多了。”就這樣,人們不約而同地管這座橋叫“皮巧根橋”。
后來,柳樹漸漸朽(xiǔ)爛,村里就建起了一座好一些的橋,是用最好的木頭造的。可這座橋還叫“皮巧根橋”。
又過了一段時間,一條筆直的公路通到這里,于是一座大橋架起來了,兩邊做了鐵欄桿。通常,這樣的橋總得叫個響亮的名兒了,叫什么“混凝土橋”或“急水河橋”。可人們還是喜歡叫它的老名字——“皮巧根橋”,并且,誰也沒想過,這座橋還可以叫另外的什么名字。
《皮巧根橋》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讀生字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3)說說皮巧根是怎樣架橋的,為什么人們有了新橋,還喜歡叫“皮巧根橋?”
(4)流利、正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音認讀練習,掌握本課生字與新詞。
(2)通過學習課文、理解課文,體會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
(3)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育學生:只要是對人們有幫助的事情,都要熱心去做,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平凡的事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說說皮巧根是怎樣架橋的,為什么人們有了新橋,還喜歡叫“皮巧根橋?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章告訴我們的道理。
課時劃分:1課時
教具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一定見到過許多橋吧,這里,老師準備了幾張橋的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吧。(放幻燈片1—5張)
2、圖片里有木制的小橋,有堅固的石橋、混凝土橋。今天我們學的這篇課文也是與橋有關的,課題是《皮巧根橋》(放幻燈片第6張,第七張,并板書課題)。這是一座什么橋呢?人們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橋”呢?你想了解它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皮巧根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先聽錄音朗讀課文,邊聽邊批明自然段。
2、請同學們先默讀課文,畫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多讀幾遍,讀準字音,再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放幻燈片8)(學生默讀課文)
3、剛才,你們聽了錄音朗讀和默讀課文,那么,你們能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口述:課文記敘了皮巧根在爺爺的幫助下,砍到一顆大柳樹,在一條小河上造起一座木橋的事。)
4、那么本課的生字、新詞你們能認讀嗎?(放幻燈片9,指名認讀生字)放幻燈片10,先指名學生認讀新詞,再說詞義,然后全班齊讀。)
三、細讀課文,感悟內容
1、明確任務。
師:剛才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是我們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根據課后的“細讀感悟”提出的問題,去閱讀,去交流解決。(放幻燈片11)請同學們讀一讀“細讀感悟”,看看“細讀感悟”給同學們提出了哪些學習任務。(指一名學生讀)
2、合作學習。
師:現在,你們明確了學習任務,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吧。請同學們記住:“不動筆墨不讀書”。你們讀課文時,把描寫皮巧根造橋原因的語句,畫上橫線;把描寫造橋經過的重要語句畫上波浪線;把人們為什么還喜歡叫皮巧根橋的有關語句畫上圓點。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交流,找出答案,好嗎?(學生讀課文,做記號)
3、集體交流。
①師:現在,老師要檢查同學們的學習效果啦。問題(1):皮巧根為什么要架橋?
(生答:因為上學路遠,跳過急水河比較近,可是水流湍急,兩岸陡峭,人掉進河里,發生危險,家長也不允許,所以在河上架橋會方便些。)(放幻燈片12)
師歸納板書:架橋的原因:水流急、岸陡峭、不允許
②師:問題(2):皮巧根是怎樣造橋的?你畫了哪些句子?能讀給大家聽一聽嗎?
③指名學生讀一讀自己畫出來的句子。根據學生讀的句子,教師隨機歸
納板書:架橋的經過:磨斧子——砍柳樹——架柳橋——砍光枝——加欄桿
④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邊讀邊想象皮巧根在造橋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學生朗讀句子)
⑤師:你們從哪些地方讀出了皮巧根造橋不容易?(學生回答后放幻燈片13)讓學生讀一讀上面的句子。
⑥師:這座橋,人們稱它為什么橋?(放幻燈片14)。有了皮巧根橋,人們,特別是孩子們過河會怎樣?(放幻燈片15)
⑦師:問題(3):為什么后來有了新橋,人們還是那樣喜歡叫“皮巧根橋?”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第14—15自然段,再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學生匯報后,放幻燈片16)
⑧師:雖然皮巧根還是個孩子,但他用愛心為人們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橋,受到人們的愛戴與敬仰,為了表示對皮巧根的無限感激,為了紀念他,所以人們一直用“皮巧根橋”。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師:皮巧根是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他用愛心為人們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橋,受到人們的愛戴與敬仰。
2、師:在生活中,像這樣有愛心的人還有很多,你能說一兩件事來體現人物的良好品質——愛心嗎?(學生說實例,教師加以引導)
五、布置作業,指導完成
1、(放幻燈片17)師:請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兩個練習題,你們會做嗎?(學生口答,師演示答案)
2、師:今天,同學們聽講認真,我希望你們以后繼續保持這種學習習慣。(放幻燈片18)
《皮巧根橋》教學反思
《皮巧根橋》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寫了皮巧根在爺爺的幫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樹,在一條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橋,為過河的人們提供了便利,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敬仰的事情。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文章結構簡單,語言樸實,字里行問蘊含著真誠的“愛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不作講解分析,只是作點撥引導,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啟發:為人獻出自己的愛心。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不在于學生接受了多少現成的知識,而在于學生是怎樣地獲取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自主學習、理解語言文字,并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這是教學的基本目的。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幾個問題串起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我們班的學生足夠聰明,幾個問題不但完全沒有難住他們,而且激發了他們閱讀、思考的興趣與積極性。這樣,經過孩子們自己的閱讀與思考,他們真切的感受到了課文中主人公皮巧根的優秀品質,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時,又掌握了好的有實效的學習方法,真是一舉多得。
湘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歡唱、招呼、飄揚、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戲、招引、熱鬧、古老、銅鐘、粗壯、鳳尾竹、潔白、搖晃”等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4、了解民族小學學生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課文表達的自豪感和贊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5、抄寫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初步體會這些句子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民族小學學生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課文表達的自豪和贊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教學課時】
2~3課時。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搜集的資料。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少數民族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哪你知道有多少個民族嗎?
把你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我們各民族之間團結友愛是一家,今天我們一起去《我們的民族小學》看一看。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在課文,勾畫出我們要認的生字。
2、把課文中帶拼音的生字多讀幾遍。
3、再劃出這些生字帶的詞多讀幾遍。
4、同桌同學互相讀一讀。
5、認讀生字卡片和生詞。
6、大聲的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再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默讀課文,看看課文都寫了寫什么內容?
四、細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懷著什么樣的感情寫著篇文章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2、先分組討論,再全班交流。
3、作者是懷著自豪和贊美的感情寫的。
“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讀出自豪的感情。
4、作者為什么會產生自豪的感情呢?
(美、團結。)
5、分別找出描寫學校美,各民族同學團結的句子和段落。
(讀中體會。)
6、課文中在什么情況小寫下動物的,為什么寫它們?
7、你喜歡這所學校嗎?談談你的感受。
8、把你喜歡的部分讀一讀,背下來。
五、指導生字書寫
湘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讀“碑、楷、瓦、砌、擋、喂、誤、博、倡、驅”10個生字;辨析多音字“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自主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到孔子是一個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的人。
教學準備:
課件和圖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課件錄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提問:這是什么書中的語句呢?(選自我國古代蒙學教材——《三字經》。《三字經》中有“昔仲尼,師項”一句話,你們知道這講的是誰和誰的故事嗎?(孔子和項))
2.簡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弟子相傳有三千人。提出以“仁”為核心的學說。他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奉為圣人。著作編為《論語》。
3.揭題:項是一個七歲的小孩,孔子為什么要稱項為老師呢?他向項學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故事。(板書課題:孔子讓路。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了解大意
1.帶著以上問題默讀課文,讀準生字詞,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練說,師生補充、評議)
2.指名認讀課文的生字詞,開火車讀課文,糾正讀音不正確的字。注意多音字:喝——喝(hē)水;喝(hè)彩。
(三)自主閱讀,合作釋疑
1.自主閱讀,質疑
(1)課文講孔子向項學習什么?(板書:問禮)
(2)理解“問禮”。“問禮”這個詞語在詞典里是找不到的,但課文里有幾段解釋了它的意思,畫出相應自然段并標記號。
2.合作交流,釋疑
(1)合作學習,畫出相應句子。
(2)匯報交流,理解句子。
課件出示句子
(1)“孔子從車上下來,走到孩子面前說:‘孩子,給我們的車讓路好嗎?’”
a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什么?(孔子對這個孩子很禮貌,說明有禮節)
b 誰來用禮貌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指名讀,生評議)
(2)“‘請問老人家,世上是車給城讓路呢,還是城給車讓路呢?’”
a 這句中“車”和“城”各指什么?(馬車和“城池”)
b 同桌之間模仿孔子和小孩的對話,說說他們是怎么想的,怎么說的,又是怎么做的。
(孔子是個長者,又是知識淵博的學者,是個倡導禮儀的人,此時他想到孩子盡管是擺城池玩耍,但也應尊重他的想法,“城”已砌成,但車可以繞道,而且,在城面前,車應先讓路,這也是一種禮節啊!孔子明白這個禮節,所以驅車繞“城”而過)
(3)“三人行,必有我師!”
a 指名讀句子。
b 你是怎樣理解這個句子的?(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指的是人各有所長,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
3.反復讀第2~14自然段,邊讀邊體會感情。
(四)深讀課文,發散思維
1.思考:從這個故事中,你認為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學生談各自的想法。
(孔子是個不恥下問、虛心學習的人,他也是一個愛護孩子、尊重他人想法的人)
2.面對項這個孩子,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五)課外閱讀
課外搜集有關孔子的故事,準備召開“孔子故事知多少”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