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力的教案集錦(精選14篇)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孩子的操作能夠理解力的作用,了解地心引力。
2、讓幼兒愉快的操作。
活動準備:
1、糖紙、羽毛、報紙、玩具、乒乓球、紙杯
剪刀、透明膠、雙面膠
2、ppt一份(物體的圖片)
3、一段抒情的音樂
4、表格一份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重難點:
1、孩子對物體的引力會不了解。
2、讓幼兒學會統計數據。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
師:孩子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你們來看看吧!
操作教師在旁邊進行指導
師:“剛才你嘗試的是什么物品呢”
師:“它落下來的速度是什么樣的?”
2、再一次拋接物體,發現物體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啟發幼兒任意選兩樣玩具同時拋接
師:“孩子們,你們再試試兩種物品有什么不一樣嗎?
幼:“有的很慢有的很快”
(2)幼兒同伴操作,想想怎樣可以改變物體。
師:“孩子們,你們想想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改變物體的重量呢”
孩子操作,教師進行總結。
師:“扔上去的物體為什么會落下來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3、統計表格
教師出示表格,請孩子把物體的下落速度進行統計。
師分發表格一人一張,進行統計。
完成之后教師進行評價工作。(幼兒也可以讓孩子們自己進行評價)
4、小結:知道物體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會下落,輕重物體的下落速度是不一樣的。我們把自己的經驗帶回到教室里給伙伴們分享吧!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2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并能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2.知道浮力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分析,了解輪船是怎樣浮在水面上的。
2.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點: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的浮沉情況決定于 和 ;
如果物體上浮,則浮力 物體的重力,
如果物體下沉,則浮力 物體的重力,
如果物體漂浮或懸浮,則浮力 物體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頭挖成空心,做成獨木舟后,其重力怎么變化?它可載貨物的多少怎么變化?
我們知道,鋼的密度遠大于水的密度,而鋼板制成的輪船卻能漂浮在水面上,輪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開水的體積 , 浮力 從而達到 漂浮在水面上的。輪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輪船從河水駛入海里,它的重力變不變?它受到的浮力變大、變小還是不變?它排開的液體的質量變不變?它排開的液體的體積變不變?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
3、浸沒在液體中的潛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內有兩個水艙隨時的充水或排水,這樣就改變了潛水艇的重力,從而能上浮、下沉或懸浮。氣球與飛艇用 于空氣密度的氫氣或氦氣充入氣球和飛艇中,通過改變氣球和氣囊 從而改變浮力的大小,實現升降的。
二、課內探究:
。ㄒ唬┮胄抡n:
視頻展示:萬噸巨輪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嗎?
實驗感知:實心的鐵塊,放到水面上后,它將怎樣?
設疑:用鋼鐵鑄造的萬噸巨輪能夠浮于水面,而小鐵塊卻會沉入水底?物體的浮與沉決定于什么呢?
。ǘ┬抡n學習
討論自學中的疑問,針對回答點撥。
1、漂浮、懸浮和下沉
演示實驗:將三個乒乓球浸沒水中(一個充滿沙;一個中空;一個有部分沙,用蠟封住),松手后出現什么現象?分析討論。
問:浸入水中的物體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 )它們的施力物體是誰?( )
一個物體在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由它們共同決定。
。1)當F浮=G 時,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
。2)當F。綠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
(3)當F浮<G 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
問:沉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為什么?
問:那么上浮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受到 力的作用。
點撥1:懸浮的物體完全進入液體中,可以靜止在液體內部任一地方,其體積 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而漂浮則是物體靜止在液體表面上,其體積 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點撥2:
技術上為了實現浮沉總是設法改變重力與浮力的“力量對比”,來達到目的.若保持浮力不變,可改變自身的重力,實現沉浮;若保持重力不變,可改變排開液體(氣體)的體積來實現沉浮.
點撥3:
,所以物體的浮沉條件還可以寫成:
當液>物時,物體上浮;
當液=物時,物體懸浮在液體中;
當液<物時,物體下沉;
3、應用
點撥4:
。1)輪船:輪船從河里到海里,兩次都是 狀態,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兩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開海水體積 于它排開河水的體積,輪船要 一些.
。2)潛水艇:浸沒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氣球可以靠改變浮力或氣體密度來實現升降.
(4) 密度計 用來測定液體密度的儀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計 F。揭篻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計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撈沉船時,是靠改變 來使沉船上升的。
。ㄈ┱n堂練習: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
。ㄋ模┳晕倚〗Y:
本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_______________;你還有的疑惑 : ;
。ㄎ澹┳晕覚z測:
1、當一艘輪船從東海駛入長江時,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將(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為20N 的物體,將其浸沒在水中時,它排開的水重為10N,此時它受到的浮力為______N,松手后物體將______。(填“上浮”、“下沉”或“懸浮”)。 3、體積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靜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懸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則它們受到的浮力F甲______F乙______F丙,它們的密度甲______乙______丙.
4、將一木塊分別浮在甲、乙兩種不同的液體中,木塊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體的密度大于乙液體的密度,則
A、木塊在甲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塊在乙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塊在甲液體中露出液面的體積較大D、木塊在乙液體中露出液面的體積較大
5、綠豆湯可以消暑解毒,張亮在煮綠豆湯前,將綠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發現成熟飽滿的綠豆甲沉入水底,干癟、蟲蛀的綠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關于其所受的浮力與重力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組織學生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會正確讀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彈簧秤、木塊、長木板、一根頭發、拉力器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為了直觀,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彈簧為什么伸長了?
2、兩位同學拉彈簧時,彈簧的伸長相同嗎?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學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歸納:拉力使彈簧伸長;拉力大小不同,彈簧的伸長不同;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大。利用彈簧的伸長可以測量力的大小。
由為什么彈簧伸長的長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單位
教師可直接向學生說明國際上通用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教師可以準備兩個普通雞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
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2、彈簧測力計
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可準備一個彈簧,找學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彈簧。
教師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彈簧秤的構造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3)學生實驗:練習使用彈簧秤
讓學生先閱讀課本實驗部分,然后按步驟進行實驗,并把數據記在筆記本上。實驗中教師巡回檢查,及時解決問題。
彈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塊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塊的力:_______。
拉斷頭發的力:_______。
教師在總結學生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解。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三)總結,擴展
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胡克和牛頓的生平,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探究活動
測力計的發展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下冊第2章第6節"摩擦力",在學生認識"力彈力"和"重力"的基礎上,再認識摩擦力!读x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列舉常見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并說明其意義",因此教材呈現很多實例,試圖從摩擦力的產生和摩擦力的方向、作用點、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摩擦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舉出生活中和摩擦有關的例子,但認識上還存在不少缺陷,如"怎樣的兩物體間會產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與什么有關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時也是動力"等。所以本課在教學、實驗中要針對這些難點,設置問題暴露學生認知不足,而后進行概念轉化,借此教學策略幫助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并建構滑動摩擦力概念。
2.學生通過列舉生活中滑動摩擦力的現象,進一步認識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3.學生通過探究實驗,理解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熟悉控制變量法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
4.學生通過"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世界將會變得怎么樣"的問題的思考和想象,理解摩擦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摩擦力概念的建構;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摩擦力概念建構及實驗過程中對測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體驗感悟,走進"摩擦"
學習任務1:做一做,想一想。將手掌緊壓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動,使手在桌面上滑動。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覺?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塊,使它運動起來,觀察木塊離開手后運動狀態有什么變化,并用所學知識解釋這一現象。
設計意圖:采用學生小組合作方式,在親身體驗基礎上討論、交流、體驗摩擦力的存在,感悟摩擦力會在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及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等,使對摩擦力這個概念的建構有真實的感悟作基礎。
學習任務2:看一看,想一想。觀察PPT中"在河岸上跑步和在河中跑步"的畫面,談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及有何感受。觀察教材第114頁圖3-74,航天器的碎片經過大氣層的情境,并嘗試解釋這一現象。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例,讓學生認識氣體、液體的摩擦,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摩擦,并且體會科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務3:摩擦力是生活中常見的力,你能利用手中的鉛筆、橡皮擦、書本等物體來制造摩擦力嗎?
設計意圖:學生對摩擦的初體驗之后,再通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制造摩擦力,使其對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說明生活中摩擦是普遍存在的。
【環節二】動手實驗,探究"摩擦"
小車在桌面上運動一會兒停下來是由于受到摩擦力,手掌在桌面上拖動,也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學習任務4: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相關。
建立假設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
建立假設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器材準備:木塊、鉤碼、彈簧測力計、毛巾、木板。
檢驗假設1:
。1)控制變量:保持_____不變,______改變。
。2)使小木塊勻速直線運動,記錄此時摩擦力的大小。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驗假設2:
。1)控制變量:保持_____不變,_____改變。
(2)使小木塊勻速直線運動,記錄此時摩擦力的大小。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組實驗結束后請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活動建議"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經歷這個探究過程,體會實驗設計中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并通過實驗觀察、數據記錄、數據分析,針對探究的問題,自己總結結論。在這個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讓學生學習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嘗試著解決提出的問題。
【環節三】大膽想象,如果沒有"摩擦"
學習任務5:假如沒有摩擦,我們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情景?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提出活動建議"討論假如沒有摩擦力的現象".對沒有摩擦的情景的描述既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認識摩擦力的客觀存在性和摩擦力的意義。
六、教學反思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如何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學會自主學習呢?筆者認為,其著力點應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條件,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即創設一個學習者中心的課堂。在學習者中心的課堂中,教師要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發展和設計適當的任務,教師要向學生呈現"剛剛能處理的難題",即足夠的挑戰性以維持參與,但是不要太難,導致學生氣餒。因此,本案例中嘗試"任務驅動"教學策略,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的養成,同時達到"還學于生"的良好效果。
1.動手實踐任務,讓學生在體驗、感悟、理解
學生通過親身活動加深對知識的感受與體驗,從而牢固地記憶知識、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學習和遷移能力。任務1、2、3都是基于學生動手實踐,通過感受、拓展、再感受,在理解的基礎上建構摩擦力概念,不斷地把更多的學習過程交給學生,并在學習目標和學習實踐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
2.實驗探究任務,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實驗是借助儀器的間接的觀察。由于實驗是為了對假設進行檢驗,比直接觀察更具結構性,所以實驗活動是最能反映科學方法的活動,也是認知上較高層次的探究活動。任務4就是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涉及兩個變量,即壓力和粗糙程度,通過控制變量法可以對此問題進行有結構的探究,根據一定思路進行實驗設計,對非觀測變量進行有效的控制,而對觀測變量進行有效的觀測。通過實驗探究任務,學生學會思考解決問題、研究問題的方法,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
3.開拓思維任務,激發學生智慧火花
如果學生能使用已學習的內容來解決問題,這表明學生已經發生了知識的遷移。在學生學習摩擦力的基礎上,讓學生應用已學知識,通過任務5進行逆向思維。這將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理解程度的反饋和把握,并以此調控教學,有利于目標的達成。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我國的經濟結構及其各部分的作用;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2、能力目標:通過比較、分析各經濟結構的地位、作用,提高學生比較辨別能力。
3、覺悟目標:通過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學習,使學生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教學重難點: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
教學方法:歸納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憶一憶:上節課我們所學習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內容是什么?其中,最后一句話表明了什么?
生答,師歸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最后一句話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議一議:這個總目標可以分解成幾個小目標?可以分為哪幾個?它們各自是什么含義?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個總目標可分為富強、民主、文明三個方面。其含義請看投影1:
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富強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
民主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
文明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教師:這三個小目標就是我們第四課要學習的全部內容。請閱讀教材目錄,了解第四課的主要內容:
放投影2:
第四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一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
第二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
第三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是怎樣的經濟?該如何建設?下面我們就先學習第一節第一個框題。
學習新課:
一、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制度(板書)
同學們在語文課里學過這樣一篇文章:—位女青年夜校放學后騎車回家,路上車胎爆了,又急又怕的她終于在一對青年夫婦開的修車鋪里獲得了熱情的幫助,車修好了,焦慮和恐懼的心情也被這對夫婦的熱心化開了。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家修車鋪的存在,有什么意義?20xx年國家在西部開發中,新開工12個重點工程,總投資3000億元。其中長達1118公里的青藏鐵路開工,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把青藏鐵路這樣的工程交給上面修車的這對年青夫婦來完成,行不行?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分析)
修車鋪的存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解決了這對夫婦的就業,也增加了他們的收入,在我國,有許多這樣性質的小修理鋪,它們都具有這些作用。但是,他們的技術和設備不可能去完成像青藏鐵路這樣的工程,這些工程就交給了大企業和大公司?梢姡谖覈洕钪,存在著大小不一、各具特點的多種經濟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現階段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制度。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大舞臺上,活躍著多種所有制經濟,有的生產資料歸個人或家庭擁有,像修車鋪那樣,有的歸外商所有。但舞臺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經濟。
(一)公有制經濟是主體(板書)
憶一憶: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什么時候建立的?它的基礎是什么?
1956年底,經過三大改造,我國建立起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放投影3:
國有經濟(全民所有制經濟)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6
【教學理念】
想象在的學習和思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強,思維能力越強;想象力強的人,記憶能力一般也較強。調查資料顯示,想象力特別強的學生,學習成績也比較好。而且想象力強的兒童,個性特點鮮明,他們思維活躍、敏捷,求新求異,有獨立見解,尋根問底,記憶力強,知識面較廣,聯想豐富,學習新事物快,對感興趣的問題專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兒童的想象力卻經常被嚴重幽閉,或者被繁重的課業負擔所禁錮。本節課的目的就是通過多種途徑的訓練哦站學生的思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兒童時代是一個人的想象力迅速形成和發展的時代。小學生想象的水平主要是由他們表象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隨著年級的升高、閱歷的擴展,小學生頭腦中積累的表象也越來越多。在一定的刺激下,這些表象就會活躍起來,想象的形式豐富起來,內容也豐富起來了。因此,在心理教學活動課中我根據小學生樂于想象的特點,通過各種活動,引導他們體驗想象的樂趣,從而增強想象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于促進兒童想象力的發展。
【活動目標】
1.激發學生想象的興趣,使學生感受想象的魅力。
2.創設情境,展開想象,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3.使學生學會合理想象。
【教學內容】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形式】:心理教學活動課(體驗活動)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老師平時最喜歡做什么嗎?(學生……)老師平時還最喜歡看星星,現在我就請大家一起來看星星(出示北斗七星)看!它們像什么?
。1)生:(勺子……)
。2)大家看,這些星星(星座圖片)在人們賦予了各種想象后變成了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星座,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常見的事物在通過人們的觀察、想象之后,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就關鍵是你有沒有發揮你的想象力,現在我們就來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在這里進行一個小組間的比賽吧!
二、發散思維,拓展想象。
1、看圖想象——“-想一想”(黑板出示小標題)
師:想象是的無處不在,你們看老師這里有幾個圖形,發揮你的想象力,想想他們像什么?并把它寫在老師發的表格中,看看哪一個小組在規定時間內想出的事物最多。
(注意:1.以音樂為令,音樂停止時,比賽停止2想象要合理;3.匯報時,盡量說出與其他的小組不同的想法)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匯報。
2.看圖想象------填一填
剛才同學們的現象力真是太豐富了,那么,如果我們把簡單的圖形填上幾筆,又會發生怎樣神奇的變化呢?(云彩---綿羊)你想不想也來試一試?每個人手中都有一些圖形,快來試試吧。
(1)請同學們把你們組認為最好的作品貼到黑板上向大家展示。
。2)請同學說說你最喜歡哪個作品,為什么?
3、聽聲音想象
師:剛才,我們共同感受到想象力帶給我們的無限樂趣,那么,假如你什么景象也沒有看到,只是聽到聲音,會有想象嗎?
。1)出示錄有以下聲音的課件
馬兒奔跑的聲音
(2)。請同學說一說。
過渡:師:簡單的聲音沒有難倒大家,那讓我們來欣賞兩段音樂?請你靜靜地聽,細細地體會,聽到音樂,你想到了什么?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3)《搖籃曲》、《十面埋伏》片段
(4)和你的小伙伴說一說你的感受,并進行匯報。
4、情境想象
。1)師:同學們,擁有了奇妙的想象力,我們的生活似乎也變得多姿多彩了!下面,就讓奇妙的想象力把我們帶到神秘的南極吧。
。ó嬐庖簦┠蠘O氣候非常寒冷,到處是冰山,也有可愛的動物,你們看,胖胖的小企鵝正在歡迎我們呢。美麗的南極光也令人神往。不過,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一望無際皚皚的雪地……我國已經多次在南極進行了考察,還依次建立了長城
站、中山站,昆侖站三個考察站。同學們,你能運用奇妙的想象力,為我們國家在南極點附近設計一個新的考察站嗎?
。2)下面就請同學自己或者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來合作來設計一個你心目中理想的南極考察站的外形,并說一說你希望它具備哪些功能。
。3)你覺得哪一幅圖形的想象最有創意?并說說理由。
教師總結:通過今天的活動,老師發現同學們的想象力太奇妙了,我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也能學會運用你們奇妙的想象力,激發我們無限的求知欲,使知識變得不再枯燥,使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最后,老師想送給大家這樣一句誓言:“只要我們能夢想的,我們就能夠實現。”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會用作圖法求分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分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
三、教學難點: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間的確定
四、教學用具:
有關知識的投影片
五、教學方法:
實驗法、類推法
六、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時,可按平行四邊形法則,惟一地求出平行四邊形對角線所對應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將它分解為兩個分力時,按平行四邊形法則卻可以有無數組解。但具體到實際當中如何分解呢?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力的分解。
(二)新課教學:
1、請同學閱讀課本,回答: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2)為什么說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學生:某一個力F,可用F1和F2來代替,那這兩個力叫F的分力。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因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來被分解的那個力),當然應該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老師總結:分力與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換,所以在分解某力時,其各個分力必須有各自的實際效果,比如:形變效果,在這個意義上講,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這個力與水平面成θ角。
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體和豎直向上提物體的效果,那么副的兩個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
(2)方向確定,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圖所示分解F1=Fcosθ, F2=Fsinθ
例2:物體放在斜面上,那物體受的重力產生有什么樣的效果。
由學生分析:
(1)G方向豎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產生緊壓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體產生沿斜面向下滑動的效果。
(2)兩分力方向確定了,分解是唯一的。
(3)G1=Fsinθ, G2=Gcosθ
2、鞏固性訓練(出示投影片)
(1)如果圖甲,小球掛在墻上,繩與墻的夾角為θ,繩對球的拉力F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可以分解為哪兩個方向的里來代替F?
(2)如圖乙,如果這個小球處于靜止狀態,重力G產生的效果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
師生共評(1)a:球靠在墻上處于靜止狀態,拉力產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緊壓墻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確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
b:F的分力,在豎直方向的分力F1來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2來平衡墻對球的支持力。
c:F1=Fcosθ,F2=Fsinθ
師生共評(2):a:重力G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沿F1的直線上的分力G1來平衡F1,一個沿F2的直線方向上的分力G2來平衡F2。
b:∴G1= ,G2=Ctana
(三)、小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從理論上按照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是無數組的。但分力與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換,在此意義上分解是唯一的。
。ㄋ模、作業
1、用兩根輕質的繩子AB和BC吊一個0.5kg的燈如果BC繩處于平,AB繩與水平夾角為60°,求繩AB和BC所受的拉力。(g=9.8N/kg)
七、板書設計:
力的分解
1、分力
2、分解遵循的定則
3、具體分解要據實際情況按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8
一、教學內容
通過對不同類型線條的觀察、比較,體會線條不同的美感,感受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線條線條的韻律、節奏。幫助學生了解線條的表現力,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嘗試怎樣使線條組合起來學習活動中,對美術造型活動產生興趣。通過對向日葵畫法的示范,讓所學的線條進行實踐運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在欣賞、分析、繪畫練習中提高了對線條這一藝術語言的認識,了解了線的表現力和形式美感。
過程與方法:學生在課堂的實踐練習中,體驗、感受線條的表現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教師示范進一步引導學生熟練掌握線的表現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去發現生活中的美,更熱愛生活,愿意去表現生活的美。
三、教學重點
學生了解、體會、感受線所具有的表現力,提高對線造型美術作品的欣賞水平。
四、教學難點
如何啟發學生從線條的表現力這一角度欣賞、理解相關美術作品。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示范畫
六、教學過程
1.欣賞圖片《牛》以及教師純線條示范畫,引入新課——《線的表現力》。
2.了解生活中的線。
3.欣賞圖片尋找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線條。(探究活動)同學們一起找大自然中有哪些不同種類的線條。總結歸納:直線、曲線、折線等。
4.學習線的特點。觀察教師示范畫讓同學們找尋其特點。根據學生之間的評析,教師總結出線條的特點有:長短、粗細、疏密。
5.欣賞大師作品,展示線條的魅力所在,展示線條在書畫作品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6.教師示范向日葵的具體步驟:構圖、輪廓,細部刻畫。
7.學生作品評價。自評、互評、師評。
8.課堂小結。
板書
線條的種類:直線、曲線、折線 線條的特點:粗細、長短、
疏密步驟:
1、構圖。
2、輪廓、
3、刻畫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9
(一)教學目的
1.理解滑動摩擦,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摩擦力的應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彈簧秤、木塊、木板、重物、毛巾、軸承.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如何?
3.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課
教師:力的效果之一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用比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沒有開始運動,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間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們用比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開始運動起來,這時推力的大小超過了摩擦力.
當桌子運動起來后,我們必須繼續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如果不用力,桌子會停下來,這時的推力用來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么情況下產生摩擦力
教師:當我們推桌子時,桌子沒有動,這時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觸,當桌子要運動時,產生了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導致桌子要發生相對運動,但是沒有動起來.
當桌子運動起來后,我們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來.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見,桌子和地面接觸,桌子在地面上已經發生相對運動,這時也有摩擦力.
綜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發生相對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的原因
摩擦力產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學上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摩擦力的產生,是因為物體的表面不光滑.甲、乙兩個物體接觸時,由于擠壓,兩個物體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體要發生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乙物體對甲物體的相對運動有一種阻礙作用,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測量
教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應該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們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彈簧秤測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學生實驗(課本圖9≈#0;12)
教師:將木塊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3)學生實驗
教師:在木塊上放一個鉛筆盒,這時,木塊對木板的壓力增大,再測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4)學生實驗
教師:將毛巾鋪在木板上,把木塊放在毛巾上,測量木塊在毛巾表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W生操作)
(5)教師總結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摩擦力對物體的相對運動起阻礙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師: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場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請人家說說摩擦力的有益之處.
。▽W生回答)
人走路時不打滑多虧了摩擦力.我們拿起一個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間的摩擦力.縫紉機的大輪帶動小輪轉動,那是皮帶和輪子之間有摩擦力的緣故.很難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會變成什么樣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場合,我們應該設法增大摩擦,根據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道理,請大家舉例說明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W生舉例,教師講評)
四、減小有害摩擦
教師: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處,在有些場合是有害的,必須設法減小它.
機器的各個部件之間的摩擦不僅浪費動力,而且造成機件的摩損,影響機器的壽命.
大家想想,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學生回答)
教師: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要減小有害摩擦,應該使物體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這種方法還不能使摩擦力減小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現在,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在木塊和木板之間放一排圓鉛筆,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
。▽W生操作)
可見,利用滾動代替滑動可以減小摩擦,這就是所有的車輛都安上輪子的道理.機器的轉動部分安裝滾動軸承,軸承內圈和外圈之間裝有很多光滑的鋼球或鋼柱(展示軸承),這樣,轉動時的滾動摩擦非常小.
還有一種減小摩擦的方法是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開.加潤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間形成一層油膜,運動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動,減小了摩擦.利用壓縮氣體在摩擦面之間形成一層氣墊,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可以使摩擦變得更小.氣墊軸承、氣墊船就是利用氣墊來減小摩擦的.
五、總結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跟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常用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氣墊)這三種方法.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7、8.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課題:摩擦
。ㄒ唬┙虒W目標
時間:____年____月____日
五、教學反饋及矯正:
(舉黑板反饋,教師口頭予以矯正)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10
一、教學目標
要讓學生了解壓力狀態下的表現,學會判斷自己的壓力。認識到壓力不一定全是害處,適當的壓力是必要的,還要學習調節壓力的技巧。
二、教材分析
1.邏輯分析
人際交往、學業、競爭等方面都存在壓力,而中學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應對壓力,或者方法有限。當感到壓力時,他們的做法可能是逃避,可能是不知所措,這樣會使自己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煩躁的消極情緒之中,因而導致心理疾病。教材本課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在正確看待壓力的基礎上,掌握一些應對壓力的技巧,面對困難的時候做好自我調節。
2.內容分析
本課共分兩站。
第一站:了解壓力。
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壓力既可以是動力,也能成為阻力,對它無需太過恐懼。
第二戰:調節壓力。
目的在于教學生一些管理和調節壓力的方法。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11
一、活動背景
對幼兒來說,學習內容應該是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是能以經驗的形式呈現的。讓幼兒熟悉周圍的環境,認識了解一些常見的蔬菜,建立相關的概念,并在游戲中有禮貌地求助和感謝他人的幫助,體驗生活和樂趣是符合幼兒學習特點的。在設計這個活動時,我把整個活動放在一個幼兒感興趣的,比較熟悉的特定環境中來進行,幼兒參與性強,學習的積極性高,體現了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價值觀。
二、活動實錄:
第一環節:簡單談話引出主題
師:小乖乖,媽媽去買菜,你們愿意和媽媽一起去嗎?(幼:愿意)
(評析:教師以媽媽的身份出現,親切地稱呼小朋友為小乖乖,一句簡短的話語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建立了感情,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第二環節:學習有禮貌地求助和感謝他人的幫助。
(評析:雞媽媽和狗媽媽這兩個角色是幼兒所熟悉的,激發了幼兒想說、敢說、愿意說的愿望。并通過問路這一環節,表演和語言的啟發,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使幼兒樂意參加游戲,在學習中有禮貌的求助和感謝他人的幫助。)
4、買菜。
引導幼兒有禮貌地和阿姨打招呼,大膽地說出自己想買的菜。
學習短句:“阿姨,我想買╳╳菜!
(評析:幼兒當顧客,老師當營業員阿姨,用這樣的身份來處理問題,能激發幼兒思考的積極性。在這買菜的過程中,與營業員阿姨的交流中,學會了使用禮貌用語,禮貌的與交往,也提供了全體幼兒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從而激發了幼兒積極交流的愿望。)
第三環節:買菜回家。
我們邊念兒歌,邊回家。(兒歌:小乖乖,去街街。陪媽媽,去買菜。豬肉、雞蛋、大白菜,嘿吆嘿吆抬回來。)
活動評價:在本次活動中充分考慮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注意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遵循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識事物的特點,緊緊抓住了一個“買”字,讓幼兒在游戲情景中學習,整個活動生動自然,效果明顯。
1、活動環境和諧,把活動室布置或菜場,讓幼兒置身于有趣的情景中積極地學習活動。
2、師生關系和諧,教師以媽媽的身份一下子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和諧的氣氛油然而生,使幼兒無拘無束地投入活動中。
3、活動過程自然,巧妙地運用游戲的形式,讓幼兒聽著歡樂的音樂進入活動室(菜場)自然地向雞媽媽、狗媽媽問路,玩買菜的游戲,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達到了活動目標。
4、值得注意的地方:當小朋友稱阿姨是買菜阿姨時,教師應糾正為:營業員阿姨。這樣可能更規范一點。
所思所悟:通過上述活動,我也真正理解了愛因斯坦說過的話,即使是一頭貪食的猛獸,在它不想吃食的時候,硬塞給它吃的也會破壞它貪婪的天性。教育不是灌輸,而是誘導。他還指出過教育的三種不同心態,即恐懼心態、好勝心態、好奇心態,結果有天壤之別。前兩種教育形式會破壞孩子的求知欲,第三種才是最理想的教育。在這里讓我想起當前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練琴時,就規定孩子一定要達到多少級,而不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為目的。結果孩子可能經歷了磨難達到了目的,但學習的胃口破壞了,學習的欲望沒有了。我認為教育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讓孩子體會到快樂,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學習的苦頭,快樂的學習才能提高孩子的興趣,快樂的學習才是持久發展的動力源。
游戲對幼兒的心理的發展有極重要的影響。這是由于在游戲中,幼兒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探索各種事物的性質、作用和關系,從而能細致深入地理解事物。同時,在游戲中也培育了幼兒的言語、注意、感知、記憶和思維,尤其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游戲活動中,也發展了愉快的情感和堅毅的意志性格等。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妥善組織幼兒的游戲活動,充分發揮它對幼兒心理發展的積極作用。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12
設計思路
“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學習調節自己的行為”是大班《學習活動》教參中“我自己”主題下的內容與要求之一。教參對教育目標的提示是:“了解并交流大人在生氣、著急或傷心時怎樣調節情緒,哪些方法較好。我們生氣時又是用什么方法使自己高興的。”分析我班幼兒的現狀,幼兒在遇到困難或與同伴交往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一般都會生氣或發脾氣,但在成人的正確引導下,他們也樂意嘗試調節自己的情緒?墒牵讵氉圆婚_心的時候,幼兒不會自我調節。由此,我借助故事《阿力的煩惱》,讓幼兒在問題情境中協商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在交流中分享同伴的經驗,學習調節自己情緒的方法,這是幼兒適應社會生活所需的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部分。
活動目標
1.在幫助阿力變快樂的故事情境中,了解自我調節心情的簡單方法,懂得要做個快樂的孩子。
2.能大膽地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活動準備:心情圖、繪本《阿力的煩惱》、PPT、筆、紙。
活動過程
一、說說心情圖——集中幼兒注意力,引出活動內容
1.出示快樂的心情圖。
你們經歷過快樂的事情嗎?說來聽聽吧(幼兒盡情講述)。
小結:生活中總有許多高興的事情,讓我們變得快樂。
2.認識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力。
他叫阿力,是個快樂的男孩,可這幾天,阿力有些不開心,他遇到了什么煩惱的事情?讓我們一起來看書。
二、自主閱讀繪本——了解阿力不開心的故事,引出問題情境
1.幼兒閱讀繪本。
要求:每人拿一本書,自己一頁一頁仔細地翻看?纯窗⒘τ龅搅耸裁礋⿶赖氖虑?等會兒把它告訴大家。
2.交流閱讀內容:阿力遇到了什么煩惱?
(讓幼兒說說自己的理解:阿力覺得自己長得比別人矮不開心;阿力希望自己長高;阿力屹了許多能使自己長高的食物,如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阿力還積極運動、多睡覺;阿力沒有長高感到不快樂。)
小結:原來生活中不都是快樂的事情,也會有煩惱的事情。
三、分組討論——了解自我調節心情的簡單方法
1.小組討論:讓阿力變快樂的辦法。
要求:
*先和好朋友一起商量討論: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阿力變快樂。
*把想出的好辦法記錄在紙上。
*每組推選一名代表,把想出的好辦法說給大家聽。
2.集中交流:你們想了什么辦法讓阿力變快樂?
要求:參與介紹的幼兒要把本組想出的好辦法說清楚,讓其他幼兒都能聽明白。
小結:原來還有這么多的辦法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如和好朋友、家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等都會讓自己的心情放松,變得快樂起來。
四、完整欣賞故事——驗證調節心情的方法,懂得要做個快樂的孩子
1.完整聽賞故事(播放PPT邊看邊聽,讓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重點提問:阿力用什么辦法讓自己變快樂?
小結:生活中有快樂的事情,也會遇到挫折和煩惱。阿力找到了讓自己變快樂的辦法。以后,當我們遇到煩惱的事情時,可以試試阿力的辦法,也可以試試小朋友想出的辦法,讓自己擁有一個好心情。心情變好了才會有勇氣、有信心、有智慧去解決困難和面對煩惱。
2.延伸:把心情圖張貼在心情墻上,幼兒可以了解和記錄自己爸爸媽媽調節心情的辦法。日常生活中教師也要提示幼兒嘗試運用這些辦法調節自己的情緒。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13
游戲意圖:
觀察力和記憶力一樣,主要是在生活和學習中逐漸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孩子的記憶特點是無意識記憶占優勢,有意識記憶逐漸發展。有意識記憶有明確的記憶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記憶。孩子必須依靠有意識記憶才能系統掌握知識的技能。
游戲材料:
家中各種小物品若干件,如小娃娃、小飛機、小鬧鐘、小皮球……
游戲步驟:
1、將各種小物品放在桌上。
2、請孩子觀察2—3分鐘,提出要求,如‘請你看看桌上有些什么,把它記在心里。’
3、請孩子將眼睛閉上,成人拿走1件物品放在一邊。
4、請孩子將眼睛睜開,看看什么東西不見了。
5、當孩子熟悉玩法后,可增加難度,拿走2件或2件以上舊,讓孩子猜猜什么東西不見了。對一些記憶能力強的孩子每次更換一些物品或玩幾次換一次物品,以增加游戲難度。
精選力的教案集錦 篇1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觀察安培力方向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并得出相關結論。知道安培力的方向與電流、磁感應強度的方向都垂直,會用左手定則判斷安培力的方向
(2)推導勻強磁場中安培力表達式,計算勻強磁場中安培力的大小
(3)知道磁電式電表的基本結構以及運用它測量電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左手定則的學習,理解磁場方向、電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2)通過學習電流表的原理,學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安培定則的學習,使得學生了解科學的發現不僅需要勤奮的努力還需要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2)對安培力的方向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二、教材分析:
關于安培力這一重要內容,需要強調: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平行時,安培力具有最小值;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時,安培力具有最大值,其方向可用左手定則判斷。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本節重點
(2)弄清安培力、電流、磁感應強度三者方向的空間關系式本節難點解決方法以學生實驗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掌握電流在磁場中所受安培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反復地借助實驗來理解左手定則,建立磁場方向、電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關系的正確圖景。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鐵架臺、蹄形磁鐵、線圈、電鍵,電源,導線數條,磁電式電流表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磁場方向、電流方向及安培力方向之間的關系,總結出左手定則
2、引導學生思考討論B與L方向成θ角時,此時安培力的大小
3、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分析電流表的工作原理。
七、教學步驟
1、引入:
【視頻導入】
大家觀看視頻,生活中的常見工具,電車、電動機床等,它們的內部都有電動機,電動機的運轉都是因為安培力的作用。
【教師】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知道,磁場對通電導線有力的作用,這個力就是安培力。這節課就來學習安培力。
2、安培力的方向:
【教師演示】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的力
演示實驗時,應注意一下兩個問題:
、俑淖儗Ь中電流的方向,觀察受力方向是否改變。
②改變磁場方向,觀察受力方向是否改變。
【學生歸納總結】
安培力的方向既跟磁場方向有關,又跟電流方向有關
【教師小結】
左手定則:伸開左手,使拇指與其余四個手指垂直,并且都與手掌在同一個平面內。讓磁感線從掌心進入,并使四指指向電流的方向,這時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從上面的演示我們知道,電流方向、磁場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只要任意知道其中兩個,第三個物理量的方向可用左手定則判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