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教案最新(精選3篇)
杜甫詩教案最新 篇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詩的藝術特點。
3,背誦并積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熟悉律詩的格律知識。
二,教學重點
感受、品味詩歌意境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鑒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方法:點讀法
教學過程與步驟:
秋興八首
一,知識積累
1,關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博得后人廣泛的稱贊。他的詩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人們稱杜甫的詩為“詩史”,是“千古絕唱”,稱譽杜甫是“詩學宗師”,“詩圣”,對于這些高度的稱譽,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2,關于作品:《秋興》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歷元年)、55歲旅居夔府時的作品。這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寫這組詩時,離開安史之亂的爆發(755)已十一年。
3,近體詩知識
(1)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也稱今詩。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其句數、字數、平仄、對仗、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主要有律詩和絕句。
(2)律詩
①詩句字數整齊。分為五言和七言(簡稱五律、七律)。
②規定詩句數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稱為排律或長律)。
③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每兩句成一聯,八句律詩計四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末聯)。其中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又,每聯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④有嚴格的聲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一韻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3)絕句:每首定格為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韻律與律詩相同,只是不一定對仗。
4,詩歌鑒賞指要
(1.)基本要求:鑒賞詩的內容、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基本要領:
①朗讀吟誦,整體感受。
②披詞入情,激發感情。
③展開想象,探究意境。
何謂“意境”?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情);“境”是指客觀世界(景),兩者融為一體便成為意境。因此,意境是詩人借助于多種藝術手法而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是詩情和畫意的完美統一。
④感受韻律,品味語言。
二,研讀詩歌
全詩感情基調——孤獨抑郁
整體感知
一、二聯——巫山、巫峽的秋色秋景;
三聯——由眼前叢菊的開放聯系到“故園”
四聯——追憶“故園”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黃昏的砧聲所打斷
通過對巫山巫峽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撲面驚心,抒發詩人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郁之感。
分析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問: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玉露、楓樹林、波浪、風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問;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秋的`蕭殺,人的憂傷與孤獨。
問: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蕭森的氣息充塞于巫山巫峽中,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隱晦,不見天日,形象表現詩人的極度不安,和胸中的郁悶不平,象征了國勢的危急。
——用豪邁、宏闊寫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點,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
問:叢菊兩地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體現詩歌主旨,詩人此時身在夔州,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開放卻是秋天滿目蕭條,不覺得潸然淚下,聯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覺引發詩人對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的感慨,憂國傷時。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沒有機會回到故園,秋意卻越來越深了,秋風也越來越冷了,當地人家都開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應了詩題中的“秋”字。過去人們冬天穿棉衣,棉衣穿過一冬,里邊的棉花就板結起來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搗衣石,現在你聽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經到處都是刀剪聲和搗衣的聲音。人們的生活習慣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帶著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經好幾年了,我始終沒有一個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來抵御羈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結,這一首詩,從夔州的秋天起興引出了他的感發,而他感發的重點則在對“故園”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杜甫詩教案最新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2、理解詩歌主題,探究詩歌創作風格的變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能力目標:
1、指導朗讀教學,加強誦讀。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導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望岳》,感受詩人對祖國合適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眾,眷戀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1、結合創作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鑒賞品味事故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通過字面意思,把握詩歌意境。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吟誦把握詩歌內容。
2、教師點撥引導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3、引導學生想象聯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春望》、《石壕吏》。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調。這節課我們學習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賞析這兩首詩,體會杜甫詩歌創作風格的變化。
二、寫作背景
1、《春望》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不料中途為叛軍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這首詩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表達了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眷戀親人的思想感情。
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春望》一詩屬于五言律詩。
2、《石壕吏》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到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式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的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誦讀詩歌,感知詩意
1、學生四人為一組,以不同的形式朗讀課文。力求形式多樣,有所創意。(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詩的情調和韻味。)
2、欣賞配樂朗誦《春望》《石壕吏》,感受詩的情感。
3、師生齊讀這兩首詩。
4、學生結合課下注解,理解詩句,整體感知詩意。
四、深入欣賞,領悟詩歌
《春望》賞析
(一)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問題引導:《春望》一詩中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有什么特點,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明確:
首聯: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春天也業已降臨,可是人去樓空,亂草遍地,使人滿目凄然。
頷聯:寫了花和鳥兩種形象,花和鳥是“感”“恨”的主體,那嬌艷的花因“感時、傷別”而流淚,那無憂無慮的鳥也一改往日動聽的歌喉,而發出讓人驚心的啼叫。
詩人是“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目,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
頸聯:寫了烽火和家書兩個形象。自開春以來,戰火持續不斷,因而與家人難通音訊,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這時的一封家書抵得上“萬金”啊。
尾聯:寫的是詩人蒼老的形象。目睹眼前國都破敗之景,心念遠方家人的安危,不覺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已到了“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其傷痛愁苦之情可以感知。
(二)品味詩歌,體悟感情
1、品字
古詩詞中可以說沒有一個多余的字,“字字都是詩人心血的結晶”并非夸張之詞。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詩歌,說說哪些字用得妙?妙在何處?
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觸目驚心,“深”字使人滿目凄涼。準確地描繪出國都淪陷后慘敗荒涼的景象。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濺”“驚”兩個動詞,不僅用字新鮮,而且還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2、品句
這首詩中的句子耐人品味,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的詩句,并說說你的理由。
比如:我喜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戰火連續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書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切心情,這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我喜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或是詩人觸景生情,或是詩人移情于物,其感情都是相通的,都表達出詩人感時傷別的情懷,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3、體驗情感
詩言志,古詩是詩人內心情感的載體,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呢?
明確: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賞析
1、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問題引導: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內容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是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尾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不幸:(17—20)句老婦人自請應役。
2、品字品句
詩歌的語言精練而又有豐富的內涵,再次朗讀這首詩,列舉你喜歡的用詞和句子,并作賞析。
明確:“吏呼——何怒!婦啼——何苦!”一“怒”,一“苦”一“呼”一“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表現了“吏呼”咆哮如雷,“婦啼”悲傷凄苦,又體現了詩人憎惡差吏、深刻同情老婦人的感情。
“有吏夜捉人”夜字表現出差吏對村民突襲搜捕,令人驚駭。
“老婦出門看”看字表現了老婦的機警,為老翁出逃作掩護。
“急應河陽役”急字既表現老婦想快些讓家人脫離危險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戰事吃緊。
“獨與老翁別”獨字按時老婦人已被抓走,兒媳不得出面,只有與逃回的老翁告別,表現出家庭殘破的凄涼景象。
3、感知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引導: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人的痛苦申訴,目睹了一幕凄慘的故事,你體察到作者怎樣的復雜情感?
明確:在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中,一方面,對飽受戰亂之苦的勞動人民給予深切的同情,對官吏的蠻橫殘暴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唐朝的平亂戰爭,盼望希望能取得最好的勝利。這正是詩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也是他一生憂國,心系百姓情懷的再現。
4、辨析比較
這三首詩寫于不同時期,除了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外,還有什么不同?
明確:杜甫的詩歌風格發生變化,樂觀自信、奮發向上的浪漫主義詩風,逐漸變為“沉郁頓挫的現實主義詩風。
5、課堂練筆,想象改寫
運用想象,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細致刻畫出人物各自的神態、動作和語言,還要補充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情節。
學生改寫范例:
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寒冷的北風似乎要把整個人吞沒掉。
這是戰亂的歲月。暮色籠罩著一個邊遠僻靜的村落——石壕村。詩人杜甫從洛陽向華州趕路。這一天,天色已經昏暗,詩人錯過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東是一對年邁的老人,還有他們的寡媳和尚未斷奶的小孫子。他們衣著破舊,面黃肌瘦。
一天的勞累奔波,詩人和衣而臥,很快就進入了夢鄉。約莫二更時分,一陣犬吠,村中突然紛亂起來,粗暴的叫喊聲、急促的打門聲……越來越近了。詩人被驚醒了,借著慘淡的月光向外窺看,原來差吏又來抓壯丁了。房東一家嚇得心驚膽戰。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過屋后的一堵斷墻,向村外逃去。老婦人戰戰兢兢,顫抖著去開門。“砰——”的一聲,門還沒有開,就被差吏一腳踹開,只聽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還要再征派一個男子去當兵。把人交出來!”老婦人苦苦哀求道:“長官,我家有三個兒子都去戍守鄴城了。最近一個兒子寫了封信回來說,兩個兄弟都戰死了。哎,我擔心他的性命也難保全啊!官爺,可憐可憐我這個老婆子吧……屋里實在沒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聲突然響起來了。
“你還說沒人!這孩子哪兒來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騙官府!”差吏吆喝著,揮動皮鞭往里闖。老婦人眼看哀求無用,哽咽著說:“我的媳婦失去了丈夫,帶著還在吃奶的孩子艱難度日,連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沒有了。孤兒寡母,可怎么過啊?你們實在要人,就把我這個老婆子拉去頂差吧,我隨你們去,也許還來得及趕到軍隊燒早飯。”
差吏們罵罵咧咧地把老婦人帶出了院子。在慘淡的月光下,老婦人回頭望望自己破舊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聲一陣陣傳來,令人肝腸寸斷。夜深了,窗外萬籟俱寂,說話的聲音沒有了,似乎聽到有人低聲在哭,這哭聲在曠野上飄蕩……
詩人一夜無眠,他的耳邊仿佛仍然回響著老婦人凄慘的哭訴聲。天蒙蒙亮,詩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別。
五、課堂總結
欣賞三首作品,杜甫獲得“詩圣”這個有濃厚道德意味的稱號,其原因不言而喻,儒家的人生哲學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卻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迫之境而無厭世之想,他的琴弦彈奏出來的總是憂國傷時的深沉音調,憂國傷時構成了他詩歌的主旋律。杜甫是偉大的詩人。是真正的詩人。
杜甫詩教案最新 篇3
《“沉郁頓挫”的杜甫詩》教案
教學目標
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跡及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
2. 能借助注解鑒賞本專題中杜甫律詩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并對“沉郁頓挫”的內涵有所了解。
教學建議
“沉郁頓挫”是杜甫詩歌已有定論的風格特征,教師在本專題的教學過程中應重點突出這一專題教學目標。所謂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濃郁、憂憤、蘊藉。所謂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謂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濃郁而言。正如陳廷焯所言:“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若隱若見,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沉則不浮,郁則不薄。”(《白雨齋詞話》卷一)所謂頓挫,從字面上看,就是指語意的停頓挫折(間歇、轉折);從結構上看,頓挫往往表現在起承轉合處,它表現為紆徐斗健,交互為用,按理循脈,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間相融。沉郁和頓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憑借頓挫,頓挫服從沉郁。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杜甫極善于運用反復、重疊、對比、襯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間的頓挫中,把沉郁頓挫昭然揭示在人們的面前。因此我們建議:
1.《兵車行》是杜甫詩歌沉郁風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感悟詩人情感起伏的歷程井體會作者滿腔郁憤的悲痛之情。在理清詩人的情感歷程后,再從本詩句法和用韻的角度分析該詩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2.對《旅夜書懷》一詩,教師可在指導學生弄清楚本詩情景相生的基礎之上重點感悟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對《詠懷古跡五首(其三)》這首詩歌,師生可以通過分析王昭君這一悲劇形象來體會作者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欲露不露的深厚濃郁的悲情。
4.就《客至》一詩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體會本詩的起承轉合來感悟詩人真率質樸的感情。
學習指導
【 “品讀與探討”指導】
1.“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一個“走”(奔跑)字寄寓了詩人深厚的情感色彩。被突然抓來的兵士,又急促地被押送出征,“耶娘妻子”奔走呼號,哭聲震天,作最后的生離死別,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連寫四個動作,把被迫出征者和送行的眷屬的那種眷戀、悲憤、哀苦絕望的情感,表現得非常細膩凄婉。詩人筆下的這次出征,灰塵漫天,車馬人群慌亂無比;哀號遍野,撕心裂肺。詩人這種白描式的描寫,給讀者的視覺聽覺以強烈的沖擊力,令人觸目驚心,不可逼視。
2.詩人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而下,累如貫珠,朗朗上口,鏗鏘和諧,優美動聽。詩人還運用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被驅不異犬與雞”、“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話、生動鮮明的表達效果。
1.詩人將自己凄冷的情懷寄寓在壯遠的景色描繪之中(寓情于景)。這首詩是寫詩人暮年漂泊的凄苦境況的。通過寫景來展示自己的境況和情懷:人如微風細草、獨舟危檣。詩人所寫的遼闊的平野、浩瀚的大江、閃爍的星星,恰好烘托出了自己的孤苦伶仃、顛沛流離、哀苦無告的凄愴情懷。
2.因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詩人的人生經歷。昭君在漢宮時,因為奸佞小人的從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寵幸,遠嫁塞外,死后也沒有歸葬故里;詩人自己也是因為忠貞于朝廷而遭到排擠,加上時局的動蕩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鄉,處境與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說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過詩人只是從形象落筆,不發抽象的議論,但是“獨留青冢向黃昏”、“環城空歸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是躍然紙上。
3.《客至》和《賓至》兩首詩都是寫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對象與詩人的情感關系的不同,“賓是貴介之賓,客是相知之客”,這樣就造成了詩人表達的情感和用語上的差別。《客至》一詩中的情感顯得真誠深厚、親切融洽、富有生活氣息;《賓至》中所表達的雖然也是詩人的真實情感,但由于對方是“貴介之賓”,所以也就顯得客套和拘謹,有應酬和敬而遠之的成分。在用語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話家常;后者莊重嚴肅,語帶調侃。正因為有以上的區別,所以用“客”
“賓”分別為題。
【 “積累與應用”指導】
1.略。
2.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劇,昭君的怨恨是帝王不見遇的怨思。但同時詩人也賦予了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這也是千百年來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情感。有關王昭君的故事流傳很廣,自漢代以來以此為題材的作品很多,但主旨往往是悲昭君流落塞外或責備毛延壽的貪贓弄權。王安石的《明妃曲》卻不落俗套,議論翻新。他認為殺毛延壽是冤枉,因為像昭君這樣的絕代佳人,其美妙意態是畫不出的。這一議論并不只是為毛延壽開脫罪責,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劇實際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樣,對昭君的思念漢室,詩人也沒有作一般的悲憫之語,而是由昭君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的失寵聯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時代“人生失意”特別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