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華和凝華》教案(通用3篇)
《升華和凝華》教案 篇1
一、說教材
升華和凝華是物態變化的一類現象,與前面已講的四種現象構成完整的物態變化知識體系。盡管升華和凝華并不少見,但卻不易被學生注意,小學自然課本中也沒有講過;且氣體不易看見,而難于直接觀察到。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前面四種現象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過程、水的汽化過程的方法來探究碘的升華過程,進一步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華過程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本節的難點。嘗試用升華吸熱、凝華放熱來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也是本節的重點。
二、說教具
學生:每組一個碘升華器、一個酒精燈、一盒火柴,
教師:酒精燈,火柴,碘、細線、錐形燒瓶,鐵架臺,多媒體課件,新、舊白熾燈各一個
三、說學生
學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態變化知識,初步知道科學探究過程,因此,教師應設計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創建讓他們主動探索物理規律的環境和機會,以進一步培養他們在學習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的能力。
四、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式
五、說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1)知道升華和凝華現象。
(2)知道升華需要吸熱和凝華需要放熱。
(3)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升華吸熱的現象。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探究碘的升華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課題解決的思維程序步驟,即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結論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過程以及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形成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的意識。
(2)培養學生的創造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面對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質。
六、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先播放《奇妙的大自然》剪輯錄象,片中有云、雨、露、霧、霜、雪、雹,然后讓學生說出其中自然現象的名稱,最后請學生分析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對未知的現象引發學生提出問題。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又自然地引入新課。
2、進行新課
《物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在二級主題——物質的形態和變化下有六個三級主題,其中第五個三級主題的第一點是要求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物態的變化過程,這里強調的是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學習物態變化過程,而且還應知道相應的物態變化過程。因此,具體教學過程可設計如下:
先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列在小黑板上,引導學生討論,最終歸結成核心問題:物質能夠直接由固態變成氣態或氣態變成固態嗎?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只注重結果,而忽視分析物質變化前后所處的狀態,這樣就難以形成核心問題,教師此時應適當引導;學生也可能會說出一些錯誤的想法,教師此時不要忙于糾錯,鼓勵學生猜想和假設,待以后再作點撥。
然后向學生介紹發到桌上的器材。讓學生先思考討論應該怎樣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應注意觀察什么;再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自主進行碘的升華探究實驗。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安全;同時注意物質變化前后所處的狀態,特別要看是否有液態碘出現。可以讓學生實驗過程中交流實驗結果;為防止實驗的偶然性,可以多做幾次。
教師再演示人工造“雪”實驗,讓學生欣賞“雪”的自然美,領會物理方法的和諧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對物理學的熱愛;且與學生實驗相驗證。此時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實驗中加熱時,碘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冷卻時,碘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在成功探究碘的升華實驗的基礎上,輕松地介紹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并可引導分析吸、放熱情況。
為加深對升華和凝華的理解,可進行兩個有趣的活動:一是觀看“兩件衣服的對話”的動畫(冬天,兩件冰凍的衣服分別在太陽下、陰涼處),再次明確升華是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并沒有經過液態;二是競說升華和凝華現象,誰說對一個,課件上就顯示出來,并有鼓勵性的評語。在制作升華和凝華現象課件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盡可能地將日常生活中的此類現象都列舉出來。
最后播放“干冰的妙用”的短片、出示新舊白熾燈,讓學生嘗試解釋其中的道理。引導學生應用結論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從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識是有用的,體會到物理知識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3、小結
教師可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小結:先讓學生回憶本節學到的知識,且讓這些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再讓學生從思維方法去總結,進一步掌握課題解決的思維程序步驟,即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結論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教師可以肯定學生的成績,指明學生努力的方向,體現成功教學的激勵機制。
4、鞏固練習
(1)燈泡中的鎢絲用久了會變細,這是由于鎢絲在高溫下會產生_____現象,玻璃泡發黑則是由于鎢蒸氣遇冷時______的結果。
(2)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內窗戶上往往會出現冰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出現在窗內側,由大量水蒸氣凝華而成
b.出現在窗內側,由水凝華而成
c.出現在窗外側,由大量水蒸氣凝華而成
d.出現在窗外側,由水凝華而成
(3)固態二氧化碳(干冰)可以滅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熱____時要_______大量的熱,使可燃物周圍的溫度降低,不能達到著火點,同時密度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絕了空氣,使可燃物不易燃燒。
(4)唐朝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有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我們也常聽到有人說“下霜了”,霜真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嗎?請你注意觀察“下霜”時霜是在樹葉上表面還是在樹葉下表面,還是不管哪一個表面都有呢?
5、布置作業
(1)閱讀p43生活肺錮矸社會和p49—p50云、雨、露、霧、霜、雪、雹的形成
(2)書面完成p43“www”中2、3題
第一條作業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解決剛開始未解答的問題。符合“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生產實際,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條作業是為了促進學生從單一、被動的學習轉變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使學生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七、說作業批改和輔導指導
閱讀作業可通過下節課提問或獨立作業來加強督促;書面作業中第一題可以正面結果評價反饋,第二題應以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對于“學困者”教師要及時指導,并注意個體內差異評價,有利于減輕“學困者”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增強自信心,強化學習動力;也可以通過學習小組來互相幫助。
《升華和凝華》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加熱碘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升華和凝華現象,從而得出升華和凝華的概念。再聯系實際分析一些自然現象,理解升華吸熱、凝華放熱,以及它們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學情分析:
升華和凝華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物質在固態和氣態之間直接轉變的過程,但同學們對這種轉變的過程和轉變過程中的吸放熱情況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難直接觀察到,因此要掌握好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的過程。
教學目標:
1、 知道什么叫升華,什么叫凝華。
2、 知道升華是一個吸熱過程,凝華是一個放熱過程。
3、 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凝華現象。
4、 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收集材料和對日常現象實驗的觀察 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探求知識的欲望。
5、通過小組活動、課堂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準備:
1、學具: 收集的文字資料。
2、實驗儀器:燒瓶、酒精燈、棉線、碘
教學重點、難點:
1、 知道升華、凝華現象及它們各自的吸放熱情況。
2、 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
3、 了解升華、凝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法與學法:
教法:實驗法、例舉法。
學法: 注重實驗現象的觀察、理論聯系實際。
教學程序:
一、 復習引入 (3分鐘)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有關自然界中物質狀態及其變化的情況。下面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和歸納。
1、 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2、 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3、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4、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直接轉變呢?舉例說明。
二、探究新知(30分鐘)
<一>教師引導:
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觀察物質在固態與氣態之間的變化:
1、 先裝置好實驗儀器
2、觀察瓶中碘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3、移去酒精燈,然后觀察瓶中的變化。
4、棉線上析出的碘是怎么來的?
5、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活動中發現的一些現象。
(1)碘是怎樣變成氣體的?
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
(2)什么是升華?
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
(3)升華時我們必須給碘加熱,這說明這是一個什么過程?
吸熱過程。
(4)什么叫凝華?它吸熱還是放熱?
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它是一個放熱過程。
<二>學生交流、討論:
1.課前同學們收集的物態變化中,哪些是升華?哪些是凝華?
在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的內表面會有冰花。
嚴寒的冬天,一直冰凍的衣服也能晾干。
衣柜里的樟腦丸逐漸變小
冰棍外表的“白粉”
燒黑的燈泡
自然界中霜的形成
2.生產、生活中升華和凝華的應用。
(1)播撒干冰人工降雨
(2)舞臺制造白霧
(3)利用衛生球除蟲
三、教學小結:(7分鐘)
四、課堂練習:(10分鐘)
1、 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內容。
2、歸納出物態變化的網絡圖或循環圖。
五、作業布置:
炎熱的夏天,小亮從冰箱里取出一根冰棒,發現包裝紙上附有一些小冰晶,打開包裝之后,看到冰棒在冒“白氣”,一會兒冰棒便成了冰水,根據此情景請你提出一個關于物態變化的問題并回答。
《升華和凝華》教案 篇3
1、 開始學生能對日光燈管為什么發黑提出大量的疑問,但基本上學生都不能回答提出的問題,學生帶著好奇,帶著疑問,開始探索今天的知識。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創新,并對具有獨到之處的學生加以表揚。
2、 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出現不同的想法,在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鼓勵學生有所創新。大部分學生都能按照要求組裝實驗儀器。開始實驗后,學生看到碘升華的明顯的現象,感到很激動,而且學生沒有忘記把當時的現象做記錄。并用自己的語言描寫了當時的情景。從中不僅鍛煉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觀察能力,還加強了學生的記錄表達能力,在以后的教學中要不斷的培養。
3、 實驗結束后,在討論實驗中最感興趣的問題時,又一次把同學的胃口調動起來,學生爭先恐后,不僅提出了一些感興趣的問題,還有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同學之間你問我答,雖然學生回答的很粗糙,甚至理解錯誤,但體現了學生在積極思考。我也認為,平時上課時不僅要給予學生提問的機會,也要給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哪怕是錯誤的回答,也會給學生一種鼓勵,也是學生一次鍛煉的機會。但是最重要是老師能把握好,最后能給與學生正確的解釋,讓學生真正理解問題的所在。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回答,學會學習是教學的目的。
4、 在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時,盡管升華和凝華現象并不罕見,但不易被學生注意,常溫下樟腦丸的升華,冬天冰的升華,冬夜水蒸氣的凝華(霜),這些過程進行得較為緩慢,氣體又看不見,而難于被直接觀察到,因此本節教學注重觀察和實驗,還注意對學生進行分析、推斷的訓練。最后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升華和凝華現象,生活中哪些現象我們能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
5、 最后,看到變化無常的天氣時,學生很想嘗試用物態變化去解釋很多的現象,讓學生關注生活,也讓學生每走一步都能體現科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