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見 歡(通用4篇)
相 見 歡 篇1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相見歡詩詞閱讀答案
相見歡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櫻①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②。
[注]①簪櫻:古代官吏的冠飾,代指顯貴。②揚州:地名,當時為南宋抗金前線。
13.“相見歡”是這篇作品的 。(1分)
24.對作品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清秋” 一詞,點明登樓時節,渲染肅殺氛圍。
B.“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一句,以樂景寫哀情。
C.“倩悲風” 一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傳神。
D.“吹淚過揚州” 一語,富有動感,極具感染力。
15.畫線句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感情,請加以分析。(3分)
19.詞牌
20.B
21.答案示例:“中原亂”表達了作者國破家亡的傷痛之情;“簪纓散”表達了作者對當權者不抗金的憤慨;“幾時收”表達了作者對恢復中原的期盼。.
逢病軍人 河湟舊卒詩詞比較閱讀答案
逢病軍人
盧綸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河湟舊卒
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1)兩首詩中所寫的人物有何異同?試簡要概括。(4分)
(2)盧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2分)
(3)請簡析張詩的主要表達特色。(4分)
10. 參考答案(1)同:都是返鄉士兵。(2分)異: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還鄉。(1分)
(2)對病軍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與頭白返鄉對比,突出戌邊之長,以十萬將士與“我”對比,突出戰爭的殘酷。(4分,每點2分)
相 見 歡 篇2
龜雖壽
曹操
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顯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石壕吏
杜甫
幕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利。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
溪頭臥剝蓮蓬.
相 見 歡 篇3
準備:上課前指導學生鑒賞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詩意》,熟悉構成語言文字的張力的形式——排比(大排比、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和句式對稱、倒裝等句式特點。
過程:
一、知人論世
二、以音樂渲染氛圍,指導朗讀。
三、提出寫本次賞析詩詞的要求
寫作方法——大肆鋪排
思想感情——感同身受
思維導向——前后對比
上闕:
第一句:無言獨上西樓
師:為什么會“無言”?用排比句寫出原因。
生:無話無說
生:無人可伴 無人相隨 無人相對
生:……
師:“獨上”寫出怎樣的步履和神情。請用對稱的句式,續寫兩句。
“詞人愁緒滿懷,踽踽獨行, , 。
生:步履是那樣的滯緩,神情是那樣的委頓。
生:步履是機械呆板,神情是那樣黯然神傷。
……
師:“西樓”是怎樣的一座樓呢?
生:空蕩蕩的樓
生:孤獨冷清的樓
……
請聯系李后主的身世變化,用排比把這個“空”寫得生動形象些。
例:不見, , , 。
生:不見美酒佳肴。
生:不見山呼萬歲。
生:不見前呼后擁。
生:不見愛妃宮娥。
……
師:由以上同學們的描寫,可見李后主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是容易見時難”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第二句:月如鉤
師: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請舉例說明。
生:從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著思故鄉”到王安石折“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新月如鉤。
師:明月勾起了詩人什么情緒?請用排比句寫出。
生:新月如鉤,勾起了詞人多少遐想?
生:多少回憶?
生:多少新愁舊恨?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師:舉頭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頭一看,滿目蕭然。“梧桐”一詞在古典詩詞中,從來也是一個表現愁情的物象,例如:溫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陸甫之的《清平樂》中的 “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張炎的《清平樂》中的“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表現的都是愁悶的境界;秋天又是個蕭條悲涼的季節,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種凄切、悲傷的情緒。處在這樣秋色深鎖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會產生凄寒孤寂之感,何況李后主已由君主淪為囚徒,昔日為君主之時,所居之地可用“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形容;而現在所居之地卻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鉤”,其內心的愁恨該是多么深長呀!
請將正常的句式與顛倒的句式比較,體會其詩意的表達效果。
“寂寞梧桐深院清秋”與“清秋鎖梧桐深院寂寞”
下闕: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師:“剪不斷”三 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體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詞人直抒胸臆,點出自己的“離愁”。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可見他的愁要比別人怎樣?用排比句式寫出。
生:多得多(數量)
生:深得多(深淺)
生:濃得多(濃淡)
生:長得多(長短)
生:重得多(輕重)
生:苦得多(味道)
……
四、教師總結。
五、學生整理自己的寫作賞析,并互相借鑒欣賞。
后記: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品讀結合的,有知人論世的,有設身處地的……本節課側重引導學生從寫賞析的角度來進行詩詞的學習,希能另辟蹊徑,找到一條讀寫結合共同提高的詩詞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只要老師指導得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讀寫是能雙軌并行的。在讀讀寫寫品品體驗與創造當中,就在這快樂的氛圍當中,詩詞的意境,人生的體驗,語文的素養,對文學的愛好,一切都在悄然地進行。
相 見 歡 篇4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二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一、李煜生平及詞風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稱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時,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風雨飄搖。他在對宋委屈求全中過了十幾年茍安生活。南唐為宋滅之后,他被俘到汴京,過了約兩年囚徒生活,終為太宗賜鴆毒殺。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無能,文藝上卻頗有成就,工書善畫,妙解音律,尤工于詞。他的創作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不修政事,縱情于吟詠宴游,笙歌燕舞,為了使宮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態竟至于讓宮女束腳,戕害中國女子裹腳陋習便起于其人。他這一時期的詞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這些詞雖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實則為南朝宮體和花間詞風的承續。后期則為入宋之后,此時,他逐漸從醉生夢死中清醒過來,對屈辱的拘囚生活極為憤懣感傷,他的詞開始轉向抒奏亡國之音,傾瀉其“日夕以眼淚洗面”的深哀巨慟,他的詞有了打動人心的恒久的藝術力量。可以說,亡國使他丟掉了皇帝的寶座,卻使他在詞的創作上獲取了巨大的成就,誠如清人王國維評價:“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便是對他文學地位的中肯評價。
二、《相見歡》的“細讀”
西方新批評學派在解讀詩歌時采納重視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細讀”方式,他們認為,文字是組成篇什的基礎,而文字表現出的形象、肌理、色調、語法乃是評說一首詩歌的重要依據。下面,筆者就用這種“細讀”的形式對兩首《相見歡》的意義加諸簡評。
(一)《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1、“林花”:滿林花樹;“謝了”:表現一種美好事物--美好之節、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殘的悲慨;“春紅”:代落英;“太匆匆”:花開短促,體現為對美的凋零的傷悼之感。
2、“無奈朝來寒雨往來風”:花謝匆匆之因。“朝”與“晚”、“雨”與“風”的對舉,極盡朝暮風雨摧殘施虐的無可抗爭之悲緒。
3、“胭脂淚”:承上文之“春紅”,悲極艷絕,確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濕”的意蘊;“留人醉”:悲傷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對賞花者的相留,還是“人”對賞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義詮解;“幾時重?”:猶言“何時可再?”,用花之凋謝與人之離別展現了一種難以挽回的痛苦惋嘆。
4、“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長恨”、“長東”,悲緒難平。系悲沈恨極的哀切之辭。
(二)《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無盡思緒,無可傾訴;“獨上西樓”:登高問月,無人傾訴、心境落寞的行為觀照;“月如鉤”: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圓必缺,載荷著人生的無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種著梧桐樹的寂靜庭院為秋色籠罩(梧桐,古有“梧桐樹,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樹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訊隔絕杳無;“清秋”:背景,為通篇充溢的“離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畫了一幅意境朦朧、浸染著哀愁的圖畫。
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表現了心宇深處深深的寂寞、萬般的無奈和無法排遣的離愁。
4、“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別是一般滋味”指離愁,即“離愁在心頭”之意。如果說前文還用“剪”和“理”的動作對離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則將離愁寫得無可形狀、無以陳述,為更深一層的寫法。
三、《相見歡》的喻況
“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上)對任何一個作家的作品的解讀,都離不開對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為在作品中,無一例外地蘊藉著作者自身的愛憎情感和思想觀念,所以法朗士說“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這句話是否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其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文學創作活動的本質是毋庸置疑的。的確,作品往往折射著作者本人的經驗體悟和身世感發,李煜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澆瀝出這兩首《相見歡》。
“林花”一詞,表面上是傷春詠別,但細作探求,“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決非一般閨怨、離情,其“傷春詠別”,很難說沒有托意:上片惜花之意,實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風,摧殘不已;下片念淚留醉尚且不能,何況重返故國?國而“長恨”“長東”,悲慨難托難平。“無言”一詞,表面上看也是悲秋詠別,但細品尋微,詞中深深的寂寞、萬般的無奈和無法排遣的離愁,也決非一般離別相思,而是有所喻況:上片“梧桐”,是慘遭幽閉的物象,而“深院”難道不正是囚身之喻?下片的離愁無疑可以解為去國之愁。心品之下,確可品出“亡國之音”的況味,難怪宋人黃升評注:“此詞最凄惋,可謂‘亡國之者哀以思’。”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李煜詞中所表現的情感哀傷深摯,莫不是字字見血,有如血淚凝鑄而成。
四、結論
李煜的兩首《相見歡》,雖然表面上都是寫相思離別,但他作為亡國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張膽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國之戀”、“亡國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覺著活膩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況”流露情感。
因此,我們在賞析品讀時,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題,更應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隱藏的某種心靈和情感的本質。
同時,由于兩者在內容情感上有著諸多的契合之處,甚至連標題也一樣,我們當然可將它們視為關系密切姊妹篇,因而,為了使學生對李煜“無言”一詞有更為深切的感悟,應將他的“林花”一詞作為補充閱讀材料以給學生,通過對舉并讀,使學生得到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