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 從 弟(精選3篇)
贈 從 弟 篇1
教學內容分析
學習領會詩歌的情感,透過字面意思體會背后的意思及真實的情感。
教學目標
培養語感,領會詩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學難點分析
領會詩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范讀全詩。
二、自讀全詩。
三、指名讀全詩。
四、齊讀全詩。
五、學習全詩。
1.作者簡介:劉楨(?--217),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詩著稱。有《贈從弟》詩三首,都用比興。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從(cóng)弟,堂弟。全詩文字平實,風格古樸。
2.掌握下列文言詞語的含義。
亭亭:高貌。 瑟瑟: 風聲。 罹:遭受。 凝寒:嚴寒。 凝寒:嚴寒。 一何:多么。
3.默讀全詩,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一:詩的題目是“贈從弟”,從內容來看,寫了什么? 松柏樹。
問題二:詩中的松柏樹有什么特點?
松柏經寒不衰、枝干堅勁的特征, 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
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衰、枝干堅勁的特征來描寫, 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已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 追求。
問題三:詩的題目是“贈從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詩人并沒有將他希望堂弟應如何如何,但其勸勉之言卻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的壓迫而改變本性。也有自況自勉的含義。詩人告訴我們,必須像松柏那樣永遠保持堅貞自強的個性,才不愧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問題四:如果把這首詩贈給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做?
六、背誦全詩。
七、默寫全詩。
八、課堂練習(學生自己完成)
贈 從 弟 篇2
《贈從弟》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情感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贈從弟》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贈從弟》閱讀原文贈從弟
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從弟,堂弟。
《贈從弟》閱讀題目⑴三、四兩句詩中的兩個“一何”,表達上各有什么不同?
⑵全詩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詩是怎樣表現松樹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質的?(4分)
(4)詩人如此描繪松樹的形象,結合詩題,說說作者寫作的用意。(3分)
(5)這是一首詠物詩,詩歌標題是《贈從弟》而內容卻寫“松”,請你簡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3分)
《贈從弟》閱讀答案⑴第一個“一何”突出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
⑵象征手法全詩借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自喻高潔、堅貞的情懷,在自勉中也勉勵從弟做一個堅強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3)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剛勁!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2分)詩人采用反襯的手法,(1分)把松柏放在惡劣的環境,通過描畫它與狂風、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樹的經寒不衰、凜然正氣的品質、形象。(1分)
(4)詩人以松柏托物言志,(1分)勉勵他的堂弟要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即使處于亂世也要有一種堅定的人格追求。(2分)
(5)(1)本詩以松柏為喻(使用象征手法),贊頌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歷經嚴寒而不凋的頑強生命力,表達了作者自己堅守的品格及對從弟的勸勉之意。
《贈從弟》閱讀譯文高高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著來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風。不論寒風刮得多么強大,松枝總是那么勁挺!即使面臨著悲慘凄涼的冰雪景象,松柏依舊端正挺拔,癡心不改。難道松柏就不怕嚴寒嗎?那是因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嚴寒的本性!
《贈從弟》閱讀賞析劉楨有《贈從弟》詩三首,都是采用的比興手法。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要堅貞自守,不要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開篇描寫出上松柏樹的整體形象:高聳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風,不向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俊雄偉,傲骨錚錚。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盡管寒風非常的兇猛,可是那些松柏依然不畏強暴,剛勁挺拔。詩人所以擴展開來對松柏與寒風在對立中所展現的情狀做進一步的具體描寫,其目的就是為了更有力地突出松柏樹不畏寒風冰雪、不懼外在壓力的高貴品格。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正當寒風、冰雪帶來一片悲慘凄涼景象的時候,松柏樹卻仍然是那么挺拔壯美。作品通過殘酷的冰雪環境的描寫再一次襯托了松樹不畏嚴寒的精神與高尚純潔的傲骨。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兩句的意思是說,難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嗎?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嚴寒的本性。作品在此處運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直接描寫了松柏的品格,點明了作品的主題。
詩人如此贊頌松之品格,其用意應該有兩個方面,一是以比興手法象征詩人自己的性格與抱負,另外也是為了勉勵他的從弟。
作品在寫法上有兩點是不容忽視的,一是前四句集中筆墨寫松樹的外在形象,后四句則重筆描寫松樹的內在品格,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樹的整體形象。二是全篇以簡練的語言寫出了松樹剛正堅貞、不屈不撓的鮮明形象和不向嚴寒低頭,不向殘暴彎腰的高貴氣節。
贈 從 弟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
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誦,背誦全詩。
2、理解風與松柏的對比作用;
教學難點:
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學會面對挫折。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挫折?你是怎樣面對的?父母兄弟他們是怎樣的態度?(生思考,討論,發言)
但有這樣一位哥哥,當弟弟面臨挫折時,他不是以過來人的身份指手畫腳,而是通過贈詩勉勵弟弟該怎樣去面對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師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礎上,補充。
劉楨(?-217),字公干,存詩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揚并稱“建安七子”。他在當時甚有詩名,曹丕即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他性格豪邁,狂放不羈。鐘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建安時期文壇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那個戰火頻繁,動亂不斷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氣”而著稱的“建安風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詩又以氣盛見稱的則是劉楨。因此,本文將通過賞析劉楨的《贈從弟(其二)》來粗略的感受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
三、學習詩歌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劉楨的《贈從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詩歌。初讀詩歌,劃分節奏。
(1)老師范讀,學生聽范讀,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3)學生自由讀詩,注意“罹”的讀音。
(4)指名朗讀。
2、再讀詩歌,了解詩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釋,分小組交流詩的大概意思。
亭亭:聳立的樣子罹:遭受。凝寒:嚴寒。 。
瑟瑟:寒風聲。 一何:多么慘凄:凜冽、嚴酷。
強調“一何”、“終歲”“罹凝寒”、“本性”等詞的含義。
(2)聯系注釋,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3、三讀詩歌,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
(1)現在,老師要看一看大家對詩的理解情況
a. 《贈從弟》中,描寫勁松與狂風對抗的詩句是哪句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b.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兩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關于松柏
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
c. 松柏有本性,詩中直接描寫松柏“本性”的詩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勁” ,“終歲常端正”。)
d. 哪句詩更能表現作者對從弟的勸慰和勉勵?(“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贊揚?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人是怎樣來贊美它的? (松柏不怕嚴寒,經歷狂風的吹刮依然堅挺端正,保持著自己的本性。) 在詩中,詩人通過描寫風的猖狂和囂張,來對比出松柏不畏嚴寒,傲立四季的可貴品格。
4、四讀詩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們說過,這首詩是作者勸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詩中我們沒有讀到一句,說弟弟你怎樣了?你要怎么怎么樣等等?那么,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
的勸勉之情的呢?
生讀詩歌,發言。
師明確:對,本詩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勸勉之詩。同時也是言志詩,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喜歡用松、竹、梅、菊來比喻人格。在這里,劉楨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借青松的剛勁,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堅貞。它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詩人雖要勸勉,但不明說,而是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歷嚴寒而不凋,把自己對堂弟的勸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樣面對挫折和困難要堅強勇敢。
四、拓展延伸
今天,通過學習這首詩歌,我們知道了該怎樣去面對挫折,也知道了勸慰他人時除了正面勸告之外,還可以從側面,通過打比方的方式進行規勸。
當你的朋友或小伙伴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你就可以引用古詩文中的詩句、名言警句來勸慰,除贈從弟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勸勉朋友生活中經歷挫折的古詩文?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詠竹》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五、當堂背誦
六、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