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江上有懷(精選2篇)
早寒江上有懷 篇1
《早寒江上有懷》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的《早寒江上有懷》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早寒江上有懷》詩詞閱讀原文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懷》詩詞閱讀題目7.請簡要賞析“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中“遙隔”二字的妙處。(2分)
8.最后一聯以“平海夕漫漫”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早寒江上有懷》詩詞閱讀答案7.“遙隔”指客所與詩人的故鄉遙遙相隔 表現出了空間的遙遠,透露出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
8.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不得歸的迷茫的心情
《早寒江上有懷》詩詞鑒賞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于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于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遠離故土,思想處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孟浩然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孟浩然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云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煉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只是透露一些思鄉的消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么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余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他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沖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于東南各地(最后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首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早寒江上有懷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相關背景知識。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4.有感情的朗讀并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朗讀并背誦。
教學難點: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會作品所蘊涵的情思。
教學步驟:
一、詩畫導入
展示一組CAI畫面:春天早晨 小鳥啼鳴 落花紛飛
師:(明示畫面中的意象)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學們看到這些畫面能想起小學時學過的哪首詩?
生:孟浩然的《春曉》。
師:(啟發)詩人嘆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謝,寫出了詩人微妙的惜春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作者的另一首名篇《早寒江上有懷》。(屏幕顯示課題)
二、整體感知:
、畔旅嬲埻瑢W們放聲自由朗讀這首詩
、仆扑]學生個讀
⑶學生評價。教師應肯定其能根據詩歌感情的需要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優點(從字、詞、節奏、語調等方面來指導)。
⑷(齊讀)
三、賞析研讀
賞析首聯
問題:
、 詩中哪個詩句是寫早寒的呢?(首聯)
②從哪些地方看出來是深秋呢?(木落、雁南飛)
、鄱爝沒到,為什么就感到寒冷呢?(北風 寒意)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北風(呼嘯 凜冽) 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首聯:鮑照《登黃鶴磯》詩有“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句,孟詩首二句,當從此處脫化而來。(展示鮑照詩句)
(深秋渡江,清冷的天幕底下,觸目是蕭疏枯木,心中頓覺凄涼。這是審美感受中的凄涼而非溫度覺的寒涼。 “江渡之寒”既不在感覺中也不在邏輯判斷中,而存在于審美感受中。)
劉宋大明六年(462)秋,孝武帝劉駿第七子劉子頊為荊州刺史,出鎮江陵,詩人以子頊征虜將軍府參軍隨赴荊州任所,途中行經武昌,登黃鶴磯而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他當時離別家鄉的悲愁和倦于奔波的愁苦心情。
首二句“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寫登黃鶴磯時所見眼前景物并點明季節:大雁南飛,寒風北來,樹葉紛紛零落,使大江邊的渡口平添了一派肅殺蕭條景象。這二句意象開闊而又蒼涼,一開始就使詩蒙上了一種抑郁低沉的情調,起手不凡。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稱其可與屈原“洞庭波兮木葉下”比美,并非虛美之辭。
賞析頷聯
聯系思鄉的詩句:你能說說有關思鄉的古詩名句嗎?
賞析頸聯
“鄉淚客中盡”寫地是誰?(明確:詩人)
“孤帆天際看”寫地又是誰呢?
孤:神情專注。 與“看”意思相同的詞語有哪些? 看:守望。
明確:假托家人盼望詩人回家(想象),不僅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盼望著自己的歸去。在《古詩十九首》里常用這種表現手法,如聯系假托思婦思夫的詩句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作用)呢?
家人的盼望是假托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賞析尾聯
★迷津典故
★寫作背景
[幻燈]迷津句:《論語·微子》有記孔子命子路向兩個隱士問津的典故。隱士是隱居山林,不想做官的人,而孔子則是想積極從政的人。隱士不但不說渡口的所在,反而譏笑孔子他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
[幻燈]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但卻不幸落第。隨后,他便奔走于長江下游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以展鴻圖。這首詩正是作者落第后漫游長江下游時的作品。
“問”什么呢?從表面上看是問回鄉的路不知道怎么走,從深層來說是人生之路不知怎么走?
從什么地方看出迷茫?暮色蒼茫
四、課堂小結
本詩是詩人落第后離開長安東游吳越時寫的作品,詩真切描寫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表現了詩人懷鄉思歸的無限悵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悶。
。ㄏ旅孀屛覀冊凇端监l曲》中齊背全詩,把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想我就是孟浩然,在早寒的深秋季節里站在長江邊上,懷想家鄉,思念親人,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的茫茫前途。)
五、朗讀背誦整首詩歌
六、板書設計
、偎监l
景——情 (心情)
(早寒)(有懷) ②迷茫
。ㄇ巴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