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課堂實錄
生1:第四段稱英法聯軍為“兩個強盜”,又說他們掠奪是“豐功偉績,收獲巨大”。
生2:我認為第四段稱英法聯軍為“兩個強盜”是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但不是反語。因為作者直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沒有“正話反說”。
師:他說地有道理嗎?
生:(同學們點頭。)有道理。
師:(面對生1)你還有疑問嗎?
生1:沒有了。
師:還找到其他運用反語的句子嗎?
生:最后一句話“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贊譽。”其中“贊譽”是反語。
師:以上我們共同分析體會了作家雨果強烈的愛憎情感,還學習了一種新的修辭方法“反語”。同學們在這篇文章的學習中還有什么疑問,提出來我們一起探討。
生1: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這句話中為什么說“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其中“破爛”是說他們搶走的東西在搬運的過程中損壞了呢?還是在有意貶低我們的國寶?
生2:我覺得不是,如果在搬運中損壞就不能拿出來展出了。
生3:我認為雨果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對圓明園懷有贊美之情,對中國人懷有敬意,他不是貶低我們的國寶。
生4:上文提到“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是不是作者認為他們展出的是掠奪的贓物,所以說是“破爛”,進而表達作者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的譴責與諷刺。
師:理解得很正確。我很欣賞這位同學能夠結合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來分析體會詞語的作用。還有問題嗎?
生1:我很敬佩雨果,但我一點不太明白:中國是被掠奪國家,我們中國人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掠奪行為,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的,而雨果是法國人,為什么不迎合巴特勒上尉,而要譴責抨擊他們的行為呢?
生2:因為他胸懷寬廣。
生3:我覺得他有正義感,不顧個人得失。
生4:他尊重中國人民,同情我們中國人民。
師:同學們談得很有見解,老師補充一點:他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站在人類的立場,珍視人類文明成果,我們要學習雨果,做他那樣的人:正直無私,尊重他人,有寬廣的胸懷。
(點評:在課堂上,不論是在整體感悟還是局部探究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互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
師:讀完雨果的這一封信,你是否對“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凈凈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這一句話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認為這個夙愿怎樣才能實現?
生1:我認為要實現這一夙愿,就必須使中國盡快強大起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生2:中國必須在體育、文化方面強大起來,得讓其他國家對我們另眼相看。
生3:在經濟、國防科技方面更要強大,這樣在國際社會才能取得應有的地位。
生4:作為學生我們首先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為這個夙愿的實現做出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師:聽到同學們的心聲,作為老師感到很欣慰。(點擊屏幕展示圓明園被毀后的圖片)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你看后有什么感想?你覺得中國當年被侵略者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結合歷史課所學內容加以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