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三)》教案1
教學設想本課是學生入學后學習古代詩歌的開始,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具體地說,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二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但要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易事,學生在當前的年齡段上記憶力強,又習慣于快讀,讀上四五遍即可成誦;一旦成誦,誦讀的興趣往往消退,對詩中某些詞語的意思乃至全詩的內容大意也欠缺認真的思索,這就不利于上述習慣的養成。教師應針對這種狀況采用靈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導。
教初一學生學古詩,居第一位的是誦讀,但講解也不可廢,主要是講詞義和詩句大意,內容稍深一點的也要講講背景,但所有這些只宜點到為止,切忌展開。學詩,重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大致說出一點即可,用不著去歸納什么“中心意思”;詩的內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強求“統一”。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選某些詩句讓學生作具體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寫詩(全詩或局部),也可以運用啟發提問。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說明]以下內容是按水平較高的教學班的要求寫的,水平一般的教學班可據此作適當的調整,少提問,多誦讀,用讀讀講講的方式進行教學,或增加默寫練習。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一、導入。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附帶說一下,在封建時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的行事給一個謚號;陶淵明不是大臣,“靖節”這個謚號是他死后朋友和門人私下給的,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節操,可以叫“私謚”。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 ,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荷”,擔、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