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教學實錄(通用13篇)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1
歸園田居課堂教學精彩實錄
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歸園田居》精彩教學片段
導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應該作到二者并重。我們認為對人文的尊重,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對學生生活以及生命意識的關照。學習語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學會生活。
以往,我們在教學有關陶淵明的詩文的時候,對于他的歸隱的行為常常是這樣評價的,他的歸隱一方面表現了他在渾濁的世風中潔身自好的節操,和不迷失自己的追求,另一方面他的選擇又表現了他消極避世的思想追求。 可是,學生自己的體驗和觀點就一定是這樣的嗎?
我們在進行這首詩的教學過程 中,注意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辯論——
實錄: 師:我們在剛才的學習中,可以看到,陶淵明不善農桑——草盛豆苗稀,可是他還挺高興的從事農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隱逸農村的志趣,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意在官場中迷失自己,我們對這件事該怎么看呢?
生1:我覺得作者的品質挺高尚的,他靠自己的辛勤勞動養活自己以及家里的人,而不愿意成為一個剝削勞動人民的人。 生2:我認為作者在那樣污濁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純潔品質真不容易。
生3:我認為作者應該選擇像蓮花一樣的品質,出淤泥而不染,不應該隱居。
師:為什么?
生3:因為,如果他不歸隱的話,他作官一定會為老百姓作出更大的貢獻! 生4: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因為如果他作官的話,這是與他的追求不相合的。
生3:我說的是“如果”,一個人活著我覺得就應該為社會作貢獻,我覺得陶淵明的生活方式只能是為自己而活著。他的生活是自私的!
生4:在那樣的世風中,他的歸隱是對統治階級的很有力的批判,這不是他的貢獻嗎?更何況,他在歸隱生活中寫作了許多不朽的詩篇,至今仍然膾炙人口,這難道不是他的貢獻。 生3:我說的是當時的作者的選擇,他怎么會知道自己的詩作會流傳千古?
生5:你們不要爭論了,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用我們現在的觀點,去給作者的選擇定性,我覺得生活方式沒有什么積極和消極之份,選擇生活方式應該是我們的自由。
(學生鼓掌) 生5:我們可以假設作者當官,應該是一個好官,最少能夠為老百姓服務,他看不慣的是當時的官場風氣,沒有什么不好。他隱居了,寫文章自娛,倒讓他名垂青史,也行,假使說他一無所成,作了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我們難道會譴責他嗎?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我們連陶淵明的名字都不知道,可是我們也沒有理由不相信他不快樂。
師:很對,我想以前我們對作者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采取的是一種英雄主義的評價方法。我們不能對古人苛求,我們也不應該對人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去求全責備,這是我們的自由,只要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危害人類,我覺得怎么活著就是我們的自由了。
生6:我想,我們做人,可以歸隱,可以寫文章自娛,可以作官。我們可以作官造福社會,我們一樣可以做一個社會上默默無聞的小卒,也許人們不知道我們的名字,但只要我們真真切切的活著,我們的生活就會有自己的價值。……
后記:這是一堂很平靜的一課,雖然我們難以說清楚誰對誰錯,可是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學生自己一定有自己的選擇和評價。我們的語文要想真正實現其人文性的目標。我們必須擺脫政治說教的方式和方法,關鍵是教師不能給我們原本應該生動活潑的教材披以政治說教的目的。特別是對待古代的名人名篇,就如陶淵明,你怎么能簡單的說他的生活方式是消極的呢?畢竟曾經還有很多人向往他的歸隱生活呢!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生字詞,能夠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體味詩歌的內涵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同時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境。
2、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自然,通過學習,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教學重點
體味詩歌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鑒賞陶淵明田園詩的能力。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同時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和理解作者情感,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
2、講授法。抓住關鍵的詩句進行分析、講解,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知識遷移法。通過兩首詩的學習和比較,擴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陶淵明和《歸園田居》組詩情感的理解。
教具準備:黑板、粉筆、圖片
課時字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一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片,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意的田園風光,進入一個世外桃園,引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他的思想。
提問:看到這些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圖有什么感覺?你們喜歡嗎?這有沒有讓你們想到世外桃園?我們上個單元也學過一篇有關世外桃園的文章,記得是哪篇課文啊,誰寫的?(《桃花源記》陶淵明)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內容談談對陶淵明的理解。
找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記》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社會的向往,批判了現實社會的黑暗。從《愛蓮說》里知道他是一個隱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陶淵明隱居田園的生活過得怎樣。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二、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釋,對詩歌有一個總體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介紹作者:(同上)
寫作背景:詩人曾幾度出仕做官、歸隱,在官僚與隱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此后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四、重點分析詩歌
1、解題: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傳達出或暗示許多信息。提出題眼——歸(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師生共同歸納:從何而歸?歸去何處?歸去如何?為何而歸?
2、感知詩意:讓學生自讀詩歌,想象詩中景物構成的畫面。讓學生帶著“歸去如何”這個問題在詩中找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想象中的畫面。提問:“為什么會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從中體會到什么?教師抓住學生答案中的關鍵字句進行分原,將學生帶入詩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問: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很艱苦,他對此有什么感覺呢?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為”)教師指導學生著力挖掘“愿”的深層內涵,點出作者的主旨。
三、課外延伸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歸園田居》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歸園田居》其一,解決四個問題:從何而歸?歸去何處?為何而歸?歸去如何?教師簡單講解。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我們主要是圍繞著四個問題展開,主要是訓練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堂課的重點是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情景交融,賞析意境美。請同學們回去之后好好體會體會。
五、布置作業
1、《歸園田居》其三中,“但使愿無為”的“愿”具體是指什么?根據學過的內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寫100字的小短文。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六、板書
歸園田居
陶淵明
1、從何而歸(官場)
2、歸去何處(田園)
3、為何而歸(官場黑暗)
4、歸去如何(愿無為)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早上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一語文必修二《歸園田居》的第1課時,主要從教材、教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方面作具體的闡述。
一、說教材
(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歸園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第七篇課文《詩三首》的一首。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已在必修一中學習了一個單元的詩詞課文,并且在必修二中學習了一個單元的寫景抒情散文,所以學習這首詩歌,前面已有了較好的鑒賞基礎,需進一步明確寫景狀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達技巧,體會和理解詩人的情感。
(二)、根據大綱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結合本文的特點,現制定學習目標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培養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2.培養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涵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中領悟詩歌的意境。
2.掌握詩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初步形成欣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教學時數】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主要采用點撥、誦讀法教學模式,這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
依據:本課著重去了解陶淵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過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代面。反復朗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重點可以適當提示,寓討論、探究式教學法于一體。以學生個體情感介入來體驗陶淵明的思想。
三、說學法
為便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結合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故引導學生作如下準備:
1、充分預習: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讀課文;了解寫作背景,作者生平。
初步感知文章的構建。
2、小組討論,分析評價:主要是通過重點難點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鑒吸收:通過本文的學習,用現代的觀點來評論陶淵明的思想情趣。
四、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世稱靖節先生的陶淵明,以其“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傳為佳話,那么當他歸隱田園后,又將是怎樣的一幅生活圖景呢?
(二)、解題
1、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從這個歸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隱含信息?
明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三)朗讀背誦課文,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⑴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⑵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為何而歸?
明確:少無適俗韻: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愛丘山: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3、歸向何處?——“守拙歸園田”
思考: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確:保持自己高尚的節操和自由的品性
思考:詩人描寫到了哪些田園景色?這些田園景色有何特點?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清幽優美安定和諧和平寧靜
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4、歸去如何?
明確: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思考:從中可以見出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四)小結全文
明確:《歸園田居》其一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心情用一個詞來概括叫做”返璞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官場生活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
——陶淵明
從何而歸——塵網、樊籠
為何而歸——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歸向何處——守拙歸園田
歸去如何——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4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首詩選自高中語文必修二詩歌單元。陶淵明的詩作內容比較簡單,選入中學課本的這幾篇都是講自己向往的田園生活以此來彰顯自己的選擇。加上初中已經學過《歸園田居(其三)》《飲酒》《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學生對陶淵明已經有一定的熟知度。必修二詩歌單元選編這篇《歸園田居》,后面必修五還有陶淵明的一篇駢文《歸去來兮辭》,我希望高中可以給學生不同的視角,讓學生對陶淵明的認識有逐漸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拘囿于我們給陶淵明貼的標簽。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還未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在發散思維和表達能力上還有所欠缺。雖然對陶淵明已經有一定的認識,但是還不夠深入,高中再讀陶淵明希望給他們更深層的認識和引導。同時,高一孩子思維很活躍,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但是表達效果可能會不夠規范,需要慢慢貫徹。
三、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針對這些,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理解全詩描寫的內容,探知陶淵明其人其文。
過程與方法:觸摸詩人隱藏在詩歌語言和意象之后的詩心。體味作者對黑暗官場的厭惡之情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作者詩意的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在激流中積極進取堅持自身。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陶淵明在詩歌語言和意象之后的詩心,學習作者詩意地面對殘酷的現實生活,在激流中積極進取堅持自身。
五、說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古典詩歌語言精練,內涵豐富,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展開充分想象,來體會其文其人。在討論時,通過合作探究,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六、說學法
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
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想象力在語文學習中尤其重要。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能力。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作品《我向往的生活》,初步引導:你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你披荊斬棘歷經高考,你的人生規劃是什么樣的?每個人的人生規劃不同,我們來看看陶淵明的選擇。
(二)以文本為基礎探究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細品陶淵明其文其人,感受陶淵明的人性光輝。
(三)探究討論:你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是贊成還是反對?
教師再進一步追問:你的人生規劃是什么?在現代社會中,社會難免有些許污濁之氣和陰暗面,我們應該怎么做?我們學習陶淵明并不是學他的歸隱田園而是那種純凈的堅守,最后得出結論:積極抗爭,固為上策;隨波逐流,才是下策;潔身自好,不失良策。
最后展示以積極進取為生活態度的《我向往的生活》,做到首尾照應,進一步滲透。 綜合整節課內容,并聯系實際,確定本節課的題目是《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八、說作業設計:
寫作文片段《我向往的生活》。
九、說板書設計:
十、說課后反思:
優點:
1、教學設計上創新,有自己獨特的思想,聯系現實生活創設情境,精心設計導入,注重科學態度、人文精神、創新意識的教育滲透;注重學生良好精神面貌、思想情感,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對于處于懵懂青春期的學生進行了正確的明確的價值觀的引導,這是教育最重要的意義。
2、重難點把握準確適當,教學設計銜接較好,教學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貫徹,板書設計規范切合主題,作業設計和目標一脈相承。
不足:
1、詩歌是朗讀的藝術,因為課堂容量大,為學生提供的朗讀的機會有點少,朗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應該齊讀、范讀、請讀等多種方式相結合。
2、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因為是公開課,學生難免緊張,加上高一的學生語文學習的思維方式并未形成,沒有形成知識體系,回答問題不積極,缺少自己的思考,回答問題欠缺自我意識,課堂少了一些靈動和精彩。
3、上課節奏有點快,不能很好的關照到學生,放手教給學生的時間不夠,沒有讓學生充分的表達和參與。
4、教學設計可以再做修改:不再是以“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線索貫穿,而是從探究文章入手,其文—其人—延伸拓展,這樣環節脈絡更加清晰,也能節省出來時間留給學生展開討論。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5
歸園田居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這部分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歸園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詩四首》中的一首。屬于必讀課。本單元收錄了《三峽》、《短文兩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繪自然山水景物的優秀詩篇。通過本單元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秀美風光,理解詩人在嘈雜的社會環境中回歸清新自然的閑適之情。通過《歸園田居其三》的學習,使學生對山水田園詩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詩了解山水田園詩的風格特征,當是本詩的學習目標之一。
(二)關于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情況,我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器具:多媒體投影
四、關于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B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3、簡要介紹陶淵明,晉代詩人,田園詩歌的開創者。側重于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
4、聽讀,點撥“穢”、“荷”等字的讀音,學生朗讀。
5、理解詩意:
(1)“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2)請想象“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所寫出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前2句體現了農家生活的艱辛,后2句優美的月色描寫表現出作者不以為然,反而享受著這勞作之趣。)
(3)末句點明主旨,“但使愿無違”的“愿”是什么,陶淵明有怎樣的愿望?(不愿同流合污,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
6、總結:此詩寫田園勞作之樂,表現了詩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對歸隱生活的滿足遁世思想。用語平淡自然,樸素如口語,不見絲毫修飾,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優美,意境醇美。“帶月荷鋤歸”一句,展現了一幅美麗的“月夜歸耕圖”。
7、朗讀并背誦。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6
【設計指導思想】
陶詩之美,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中學生輕易能領會得到的;陶詩之情,同樣難以引起年輕人的共鳴。他的反樸歸真,他的淡泊,是歷經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歸。如果就詩論詩,歸園田居并無多少疑難之處,任何強加的桂冠只會導致學生的不滿或不屑。所以,對歸園田居的學習,既要注重對詩歌本身的理解與感悟,更要注重從側面挖掘詩人的詩心所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認同詩人,進而獲得情感的熏陶和價值觀的建構。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了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3、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重點】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難點】
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工具】一支粉筆一把黑板刷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聯系舊知,精彩導入
同學們是否以前學過的《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作者是誰?陶淵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風淳樸,在那里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他們過著一種自己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充滿人情溫暖的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國,但是,這美好的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那么,在現實中,陶淵明向往的居處是怎么樣的呢?
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在現實中,陶淵明向往的居處到底是怎么樣的。引出今天所學的課文《歸園田居》。
二、知人論世,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晉潯陽(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馬,到他時已家境沒落。少年時代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是,陶到29歲時才出仕,不久又歸隱。后又時隱時仕。在41歲時,為彭澤縣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他便解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了歸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陶淵明既是隱逸詩人也是田園詩人,他的田園詩直接影響到唐代的田園詩派,唐代的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
三、把握“歸‘字,文本解讀
(一)、學生齊讀讀課文,注意字音
羈(jī)、拙(zhuō)、畝(mǔ)、蔭(yìn)、曖àì、吠fèì
(二)、聽配樂錄音,更正字音,把握詩中情感。
(三)、疏通課文,解釋重點字詞(結合課下注釋)
適:適應,迎合;韻:氣質,本性;羈鳥:籠中鳥;拙:愚拙;
蔭:遮蓋;曖曖:昏暗、模糊;依依,輕柔緩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為自然界,又可理解為田園生活。
(四)、解題:
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標題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我們在解讀詩人的情感時應該要重點抓住哪個詩眼呢?(歸)
提問:“歸”字是詩眼,歸的意思是返回,作者從哪里返回?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請同學們一起朗讀詩歌,并思考這問題。(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思考、討論、明確:⑴從何而歸?⑵為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
■從何而歸?“塵網”、“樊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1.、詩人把“塵網”、“樊籠”比做什么?(官場生活)
2、把“塵網”、“樊籠”比做官場生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3、“羈鳥”、“池魚”用來比喻什么?
明確:陶淵明自比,意在說明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脫束縛、回歸農村的心志。這里一方面表現了陶淵明對誤入官場的痛心,對黑暗官場的嫌棄,一方面表現了他渴望擺脫官場束縛、回歸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為何而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1、“適俗”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適應仕途中繁縟的禮節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愛丘山”、“守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愛丘山”,“守拙歸園田”陶淵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討論)
煉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誤”既表現了陶淵明的后悔和厭惡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時代有“大濟蒼生”的壯志。
(引入寫作背景)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斗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擠,孤立,他固守清貧,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一去三十年”實際應該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其實這一個“誤”字,一誤多年又何嘗不是帶著期望的自投羅網,在幾經坎坷,在官場中碰得頭破血流,看透了官場卑污之后,一個誤落發出了陶淵明無限的人生辛酸。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絕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歸向何處?
歸園田。“守拙歸園田”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過渡句。
1、田園有什么獨特的景物吸引著陶淵明?寫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十余”、“八九”,一般來說,計數不確是鄉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的說,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適、淡泊。
動靜結合的手法:“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動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是靜景。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
遠近結合的手法:“遠人村”,“墟里煙”遠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雞鳴桑樹顛。”是進景。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從視覺角度寫。“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是從聽覺角度寫。
2、給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給人一種怎么樣的感覺?
明確: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
3、詩人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樹木、雞鳴、狗吠如此津津樂道,如數家珍?
明確:久在樊籠的緣故,沖出羅網,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懷抱,其樂無窮。一草一木也格外親切,“性本愛丘山”。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達一種滿足與欣慰的情感。
詩人捕捉的是農村中司空見慣,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畫出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有遠有近,有聲有色,有濃有淡,有拙樸自然的趣味,這一切與官場污濁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他更加想歸去。那么,歸去如何呢?
■歸去如何?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無塵雜”、“有余閑”、“久”、“復”表現了歸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明確:那種歸后的釋然、舒暢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的園田生活環境與官場的“塵網、樊籠”對比表現了詩人怎么樣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
明確: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獨立,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詩人歸后與歸前心情的對比:
歸前------無奈、后悔
歸后------愉悅、豁達、釋然、返樸歸真
四、眾生暢談,體悟詩人(自由交流)
清高高雅正氣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純真恬淡超逸
五、藝術手法貫穿始終
1、情景交融。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明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運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籠里的鳥,現辭官歸隱就像鳥脫樊籠到大自然中去一樣輕松愉快。用“塵網”、“樊籠”比喻官場的庸俗、黑暗;以“故淵”、“舊林”比喻鄉土,貼切形象,能加深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運用。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水滸》、《三國演義》等多用白描手法;魯迅的作品,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淵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寫平淡質樸,不加任何修飾,卻極為精練自然,如“出水芙蓉”,體現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魯迅先生曾說過:“白描”并沒有秘訣。只要“有真意,去粉飾,勿賣弄”即可。
4、對比手法的運用。
詩人歸隱的田園和官場構成鮮明對比,進一步突出了返歸田園的喜悅,寫人時把“適俗”與“守拙”對比,寫鳥時將“飛翔”與“囚于樊籠”對比,寫魚時把回歸自然厭惡官場的心情表達得生動又自然。
5、語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詩意。
《歸園田居》詩人代表作之一,能體現詩人的藝術風格。作品語言平淡,又富于詩意。詩人用自然的筆墨,使情景融為一體。筆墨之淡與意境之濃,筆墨之自然與意境之深遠,妙含其間,因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歸隱原由
有人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是消極避世,不敢直面現實,不思進取的表現。有人認為他的歸隱是對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萬物和艱難的躬耕生活中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義。你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田園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七、作業布置
背誦全文
完成《名師一號》練習
八、板書設計
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情景交融白描
歸比喻
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對比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沒有使用多媒體課件,說老實話,本學期我上課基本不用多媒體課件。目的是想與之前用多媒體課件上課來做一比較:主要是比較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吸收信息情況。因為據有關教育部分調查顯示:盡管多媒體課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學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師只用一只粉筆一個黑板的情況,有所下降。于是我決定用好多媒體課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歸園田居》,課堂上自我感覺挺滿意的。課堂氣氛較活躍。
1、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講解到位,古詩把握得當,教學效果好。
2、由以前學過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導入,聯系舊知識,回顧舊知識,重溫陶淵明的形象。
3、課堂上學生對陶淵明歸隱的做法都談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學不免為此而感到憤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當時的社會環境。
4、整堂課充滿了激情。
5、教師語速適中,教學節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滿意的是板書設計。既簡單又明了,概括了詩歌的主要內容。
7、令人遺憾之處是沒給學生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討論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做法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7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一首代表作。教這首詩,應該讓學生體會它的“五美”:結構美,田園美,意境美,人格美,語言美。
結構美。詩的開頭四句和結尾四句,互相呼應,中間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承上啟下,關聯過渡。首尾記敘抒情,中間寫景抒情。整首詩合縫接榫,絲絲入扣,精巧玲瓏,渾如天成。
田園美。這首詩的田園美主要體現在八句寫景詩句上。美在何處?淡雅開闊: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綠,夾有粉紅與雪白;遠有村落、炊煙和桑樹,淡淡的蒙朧中透出一股綠意。這是一幅淡雅開闊的田園畫。恬靜幽邃:草屋前后,榆柳在和風中搖動枝條,自得其樂;桃李在艷陽下自由開放,輕松自如。田野遠處,村落隱隱,炊煙裊裊,深巷狗吠,桑樹雞鳴,寧靜恬適,幽邃深遠。自然和諧: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有那些沒有出場的“往來耕作”,“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之人,在這片遠離塵囂的田野上,自然相處,和諧生存,是那樣平和安定,舒適自足。生機盎然:詩人描繪的這片田園,桃紅柳綠,雞鳴狗吠,“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陰,菽稷隨時藝,……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桃花源記詩》),正是“鳥弄歡新節,泠風送余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一派生機,良可喜人。
意境美。“陶淵明的一些詩歌還富有意境。這在他的田園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他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很不相同。謝詩往往只給人一幅客觀的山水畫面,陶詩卻在使人接觸田園生活畫面的同時,而引人到一種境界中去。如《歸園田居》第一首,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一切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反復吟誦這首詩中的寫景詩句,靜心默想,就會覺得這段話說出了陶詩的精妙。
人格美。這首詩是在陶淵明從彭澤縣令任上掛印歸家一年后寫的。詩人把官場比作“塵網”“樊籠”,把當官比作“羈鳥”“池魚”,極為形象極為準確極為深刻地展示了詩人的人格美。詩人為了保住做人的尊嚴,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來讀書人的最佳去處——官衙,視為“塵網”“樊籠”,把讀書人的最佳選擇——當官,視為“羈鳥”“池魚”,把脫離此“網”此“籠”獲得自由作為最快意的事來抒寫來歌唱,真是敢反歷史潮流的英雄,可謂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詩人的人格美還表現在他歸家后,“開荒南野際”,躬耕自給,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田園美,歌頌田園美。這種自立于世的獨立人格,可謂健全,堪稱高尚;這種醉心田園、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來,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如果能從陶醉淵明此后至去世的二十年的生活和詩文中考察解讀詩人,我們會更加為詩人偉大的人格而激動不已。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至四十一歲的十三年中,時官時隱。“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來兮辭》序),最后終于下定決心,棄官歸隱,并以此終老田園。在他二十幾年的晚年生活中,遭過火災,常常“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五柳先生傳》),“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饑來驅我去,行行竟何之”(《乞食》),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可是,有朋友勸他出來做官,他卻“揮手而去”,連這個朋友送給他的一大筆款子,也分文不要。他追求的是什么?是人格尊嚴,是人生自由,是心靈自由,正所謂“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來的對田園的深深喜愛之情,除了“性本愛丘山”這個重要因素外,更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對當時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的深惡痛絕。陶淵明為了遠離昏濁腐朽的官場,選擇了回歸自然,退隱躬耕,“晨興理茺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之三),“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之二),陶醉于詩酒琴書親戚情話之中,應該說,這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之美。他詩中的田園那么美好,他抒發的情懷那么清純,正是從另一面反映詩人對污穢社會險惡政治的厭惡。著名詩人、學者葉嘉瑩女士說得好:“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饑寒的代價”《漢魏六朝詩講錄》。
語言美。讀這首詩的每一句,感覺就像夏日喝涼水,山間濯流泉,格外順暢,特別爽快。而細細品味,又確是淺語蘊深意,常字見真情,質而綺,癯而腴,淡而遠。“誤落塵網中”,一個“誤”字,含蘊著詩人對幾十年人生經歷的幾多深刻體悟,對當時社會和官場的幾多憎惡,
對自己選擇人生道路的幾多反思!“守拙歸田園”,一個“拙”字,包含了詩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幾分自嘲,有幾分悲哀,確乎還有幾分自慰!“平津茍不由,棲遲詎為拙”(《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拙”字有深意。“榆柳”“桃李”,為田園畫面增添色彩;配上“蔭”“羅”兩個動詞,頓覺“榆柳”“桃李”情意綿綿,別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個“深”字,就像一個由近處慢慢拉向遠處的電影鏡頭一樣,使人從幽深邃遠的村巷里聽到那一聲聲悠遠的狗叫,讓人進入一種幽靜渺遠的境界。“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依依”,上下兩句對用疊詞,讀來音節諧和,瑯瑯上口,更讓人領略到一種悠悠邈邈、隱隱約約、情意綿綿的鄉村遠景。
欣賞這首詩的“五美”,特別是其中的“人格美”,有一些老師(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陶淵明的處世態度是消極的。我以為,這種認識是對淵明其詩其人的誤解,是對學生的一種誤導。
所謂“消極”,通常用“不求進取”之義。陶淵明是不是“不求進取”,我們不能妄下結論,更不能以浮躁心態淺俗之見去解讀淵明其詩其人。
詩人掛印歸隱后,僅從《歸園田居》之一就可看出,他傾心于兩件事:“開荒南野際”,躬耕垅畝(詩人歸隱的頭幾年,參加體力勞動還只是體驗性的閑適性的,而后來遭遇火災,貧病交迫,就完全以事農為業了);撲到大自然懷抱,融情醉心于山丘田園之中。陶淵明這樣“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蕭統《陶潛傳》),力耕以自給;這樣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之中,難道能說他是“消極”嗎!依我看,非但不是消極,恰恰表現出一種無損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彌足珍貴的自我追求自我實現的進取精神!
陶淵明深受儒家影響,早年亦曾壯懷激烈,。“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十六),“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九首》之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雜詩十二首》,欲“大濟于蒼生”(《感士不遇賦》)。曾兩次離家做官,欲踐宿愿。然而,“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感士不遇賦》),而自己懷瓊握蘭,不肯矯飾,大志不得伸展,又不肯與諸如桓玄、劉裕這類置蒼生社稷于不顧,專謀霸權的獨夫民賊廝混,污了自己的清白,于是,只有歸隱家園,獨善其身。徹底歸隱之后,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于朝政還是時時留心。應該說,陶淵明遠離污濁官場,始終保持自身純潔,歸隱后并非心如枯井,不問世事,而是不斷地思索、寫作,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絕妙詩文。他是一棵“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飲酒》八)的青松;他是一座供后人永遠挖掘的精神寶庫!陶淵明不是處世消極,而是知世知己知人,為他唯一的一次人生作了最實際最勇敢最高尚最愜意然而又是最痛苦最無悔的選擇。
像陶淵明這樣洞悉時世,不愿陷身濁泥潭,自善其身是“消極”,那么怎樣是“積極”呢?無非是要人奔走于權力之場,去謀求一官半職,去獵取榮華富貴,以揚名顯身,高居人上,成就“為國為民”的大業。可是,陶淵明面對的是腐敗透頂的官場,物欲橫流的世俗,想通過正當途徑謀取權力,無異于緣木求魚;偶然進得官場,不屈身違心,逢迎周旋,就會被視為異類,群小攻訐,善事難做,功業無望。既然人格不保,尊嚴不在,良心不存,還侈談什么經國大業濟民盛事呢!陶淵明不趟渾水,不辱己志,視權位官俸如敝屣,把常人汲汲以求的當官發財的良好機會,淡然棄之。如此立身行事,“履信思順”,“抱樸守靜”,“懷正志道”,“潔己清操”(《感士不遇賦》,卻被視為“消極”,那么,世態人心,未可知也。再說,世上人如其面,各有所別,為何都要把當官發財視作“積極”,而把從事其它職業的選擇看作“消極”呢?陶淵明選擇自食其力,回歸自然,琴書為樂,難道不正是在實現自我嗎?他以自己對田園對勞動對人生的熱愛,寫下了如此膾炙人口的美文妙詩,樹起了一塊做我的豐碑,永世傳誦。那些所謂“積極”者們,究竟給后世留下了多少值得珍視的東西呢?當今社會,浮躁淺薄之風,聲色犬馬之病,已經使我們的不少學生腳跟不易著地,難辨真假善惡,不分雅俗美丑。他們面對陶淵明這樣的人這樣的詩,本來就不易進入,往往以自己的淺薄之見,妄下結論,不肯深入體悟。如果我們又以如此膚淺的解讀,用“消極”二字輕易打發,把學生引入歧途,豈不叫人痛心。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一)是一首古老淳樸幽靜祥和的田園之歌;一首蘊含人生取舍深義的智慧之歌;一首沖決塵網張揚個性的力量之歌;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靈之歌;一首蔑視塵俗實現自我的生命之歌。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8
一、學習目標: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情況,我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二、學習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三、學習過程
(一)知人論世1、了解作者: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XX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2、溫故知新
背誦初中學過的陶淵明的詩文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飲 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題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思考:“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2、思考: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三)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朗讀詩歌(聽課文錄音后自己反復朗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提示:注意節奏和清肝處理,要反復朗讀、吟哦,讀出詩歌味兒來。思考1、從何而歸?(1)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2)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2、為何歸來?(1)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2)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3)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4)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3、歸向何處?(1)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2)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1)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2)找出寫景的句子反復朗誦
5、小結:《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1、讀誦《五柳先生傳》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2、就你讀過的陶淵明的詩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觀點談談你的認識和感受。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9
教學設想
本課是學生入學后學習古代詩歌的開始,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詩歌的習慣。具體地說,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二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但要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易事,學生在當前的年齡段上記憶力強,又習慣于快讀,讀上四五遍即可成誦;一旦成誦,誦讀的興趣往往消退,對詩中某些詞語的意思乃至全詩的內容大意也欠缺認真的思索,這就不利于上述習慣的養成。教師應針對這種狀況采用靈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導。
教初一學生學古詩,居第一位的是誦讀,但講解也不可廢,主要是講詞義和詩句大意,內容稍深一點的也要講講背景,但所有這些只宜點到為止,切忌展開。學詩,重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生能大致說出一點即可,用不著去歸納什么“中心意思”;詩的內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強求“統一”。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選某些詩句讓學生作具體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寫詩(全詩或局部),也可以運用啟發提問。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說明]以下內容是按水平較高的教學班的要求寫的,水平一般的教學班可據此作適當的調整,少提問,多誦讀,用讀讀講講的方式進行教學,或增加默寫練習。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一、導入 。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直至63歲去世。這首濤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附帶說一下,在封建時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據他們的行事給一個謚號;陶淵明不是大臣,“靖節”這個謚號是他死后朋友和門人私下給的,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節操,可以叫“私謚”。
二、讀讀講講問問。
問: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問: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講:詩的前四句只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i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穢)”,本作 ,是草字頭,也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污穢解)。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荷”,擔、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問: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問: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講: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三、總結。(含背誦檢查、默寫)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這一首專寫詩人的勞動,這些詩都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終生隱居的意愿,用語自然樸實,很值得品味。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幾個“鏡頭”供大家欣賞: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鄰居)。”(其五)
(《初中語文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10
汕頭潮南區礪青中學 鄭光程
一、導入 :
我們初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桃花園記》,作者是誰?(陶淵明)在作品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于他辭官歸隱之后,反映他清閑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閑適愉悅的心境。
二、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笫烙瀉艽蟮撓跋臁?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分析《歸田園居(少無適俗韻)》的思想內容
1、 教師范讀
2、 學生朗讀,并參看注釋,了解大意。
思考:① 這首詩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
②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③ 詩人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哪些事和景物的具體描寫表達出來的?
3、 提問并訂正;
師明確:本詩可分為三層:第一層1—6句,寫作者的個性和思想,表達對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第二層7—18句,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層19—20句,回答人們的疑問,收束全文。
4、 研習第一層:
⑴ 釋“韻”與“誤”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斗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塵網”、“羈鳥”、“池魚”、“樊籠”等詞語各比喻什么?作者運用這些比喻,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A.“塵網”、“樊籠”,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塵世。用這種比喻,表示詩人已經看透了官場的污穢黑暗,表達了對官場極大嫌棄。“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意在說明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脫束縛,回歸農村的心志。
B.這里一方面表現了陶淵明對誤入官場的痛心,對黑暗官場的嫌棄,一方面表現了他渴望擺脫官場束縛,回歸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書設計
誤落塵網——厭惡官場
戀舊林
向往回歸自然
思故淵
5、研習第二層
⑴ 釋“守拙”
拙(zhuō)本義是“笨”,也作謙詞,這里取其引申義,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堅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謙,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對虛偽技巧,向往歸真返樸。
⑵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畝”到“雞鳴桑樹顛”八句,按什么順序來寫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
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這里襯托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的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兩文有同工之妙。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B.“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中的“曖曖”和“依依”在詩中是近義詞,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明確:“曖曖”、“依依”均為寫遠景之用語,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辯。但不可互換,因為“曖曖
是寫遠處村莊的總體輪廓,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觀感受上,它是靜止的;而“依依”寫的是炊煙,“炊煙”一是在高處,二是它是飄動的,比村莊的可見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盡管炊煙在遠處,但仍依稀可辯。總之,“曖曖”著眼于“模糊”,“靜止”,“依依”著眼于“可見”,“漂動”。兩者都不可互換。
C.“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沒寫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這里生活的情景嗎?
明確:雖沒有寫人,但寫了人們生活的環境,可以讓我們想象出,生活在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寧,生
活古樸,怡然自得。
D.“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實際上拿田園生活的什么特點與官場對比?
明確:這兩句寫所感,具體、寫到詩人田園生活之樂。它的兩個特點可與官場對比,一是“無塵雜”,
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惡心的“官場現形記”;二是“有余閑”,可以不必作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勞,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讀書做詩。這“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書設計
見:農田、草屋、榆柳、桃李、遠村、炊煙
聞:狗吠深巷,雞鳴桑顛 田園生活的情趣
感:無塵雜 有余閑
5、 簡析第三層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作者何以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
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書:
揭示熱愛田園之因——久在樊籠。
四、小結:
1、《歸天園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
好處地與詩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銘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動形象,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蘊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語言樸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正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五、解答問題。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11
一、導入 :
我們初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桃花園記》,作者是誰?(陶淵明)在作品中,詩人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他的田園詩作的代表作品——《歸園田記》。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于他辭官歸隱之后,反映他清閑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閑適愉悅的心境。
二、簡介作者:
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末年的偉大詩人,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三、分析《歸田園居(少無適俗韻)》的思想內容
1、 教師范讀
2、 學生朗讀,并參看注釋,了解大意。
思考:① 這首詩可以分為哪幾層意思?
②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③ 詩人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對哪些事和景物的具體描寫表達出來的?
3、 提問并訂正;
師明確:本詩可分為三層:第一層1—6句,寫作者的個性和思想,表達對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第二層7—18句,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田園生活的喜人情趣;第三層19—20句,回答人們的疑問,收束全文。
4、 研習第一層:
⑴ 釋“韻”與“誤”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斗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塵網”、“羈鳥”、“池魚”、“樊籠”等詞語各比喻什么?作者運用這些比喻,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A.“塵網”、“樊籠”,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塵世。用這種比喻,表示詩人已經看透了官場的污穢黑暗,表達了對官場極大嫌棄。“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意在說明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脫束縛,回歸農村的心志。
B.這里一方面表現了陶淵明對誤入官場的痛心,對黑暗官場的嫌棄,一方面表現了他渴望擺脫官場束縛,回歸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附]板書設計
誤落塵網——厭惡官場
戀舊林
向往回歸自然
思故淵
5、研習第二層
⑴ 釋“守拙”
拙(zhuō)本義是“笨”,也作謙詞,這里取其引申義,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堅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謙,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對虛偽技巧,向往歸真返樸。
⑵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畝”到“雞鳴桑樹顛”八句,按什么順序來寫田園生活?
明確:“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
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這里襯托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的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兩文有同工之妙。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
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B.“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中的“曖曖”和“依依”在詩中是近義詞,可以互換嗎?為什么?
明確:“曖曖”、“依依”均為寫遠景之用語,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辯。但不可互換,因為“曖曖
是寫遠處村莊的總體輪廓,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觀感受上,它是靜止的;而“依依”寫的是炊煙,“炊煙”一是在高處,二是它是飄動的,比村莊的可見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盡管炊煙在遠處,但仍依稀可辯。總之,“曖曖”著眼于“模糊”,“靜止”,“依依”著眼于“可見”,“漂動”。兩者都不可互換。
C.“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沒寫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這里生活的情景嗎?
明確:雖沒有寫人,但寫了人們生活的環境,可以讓我們想象出,生活在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寧,生
活古樸,怡然自得。
D.“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實際上拿田園生活的什么特點與官場對比?
明確:這兩句寫所感,具體、寫到詩人田園生活之樂。它的兩個特點可與官場對比,一是“無塵雜”,
沒有官場上亂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惡心的“官場現形記”;二是“有余閑”,可以不必作官場上的那些客套應酬之勞,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讀書做詩。這“一無一有”正是詩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附]板書設計
見:農田、草屋、榆柳、桃李、遠村、炊煙
聞:狗吠深巷,雞鳴桑顛 田園生活的情趣
感:無塵雜 有余閑
5、 簡析第三層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作者何以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
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附]板書:
揭示熱愛田園之因——久在樊籠。
四、小結:
1、《歸天園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的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成語是“返樸歸真”。“返樸歸真”,第一是“樸”,處世要樸實,不做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這是我國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藝術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
好處地與詩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顛”八句,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銘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動形象,詩人把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比喻為“塵網”、“樊籠”,把誤入官場的人比作“羈鳥”、“池魚”,不僅形象貼切,而且蘊含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語言樸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隨手寫來,明白如話,正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五、解答問題。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
a、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b、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
a、做官,有名有利
b、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 篇13
師:上課。同學們,面對陌生的老師上課,大家最擔心的是什么?
生:提問。
師:既然大家都這樣怕提問,那么今天我們上一節無提問的課好不好?
生:好。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兩首田園詩,《歸園田居》和《游山西村》。這一節課雖然不提問,但是卻有任務,有對話。第一個任務,請我們班聲音最大的女生給我們讀一下《歸園田居》。
(學生讀《歸園田居》)
師:(夸張地)清脆的女高音!其中有一個音讀得不準,“荷”應讀“賀”音。同學們,讀詩的最高境界是吟誦,它和朗讀有區別,要做到音停氣不停,韻腳有拖音。聽老師來范讀一遍。
(老師示范吟讀《歸園田居》)
師:(陶醉地)讀完了把嘴巴咂一下,余味無窮啊(生笑)。下面請同學們學著吟讀一遍。
(學生吟讀《歸園田居》,讀完后都很響地咂著嘴巴。)
師:我感受到余味了(笑)。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表達詩人的感情,“愿無違”三個字要重讀,讀出拖音來。同學們再齊讀一遍。
師:這一遍讀得很有詩意。下面請大家試著吟讀《游山西村》。
(學生自由地吟讀《游山西村》)
師:這一次我想聽男中音來吟讀這一首詩。
(一位學生吟讀《游山西村》,)
師:好,渾厚的男中音。讀得不錯,但我怎么感覺金戈鐵馬,慷慨激昂呢?如果把最后一句讀得再慢一些,再輕一些,重現出山村月下的寧靜情趣,用延長時值的拖音體現詩中那種閑適、恬靜的意境。
(老師范讀最后一句,學生齊讀全詩。)
師:大家學會了吟詩,下面我們再來譯詩。在譯之前,先做個預備工作,請大家先把兩首詩的翻譯讀一遍,想一想可以在句尾押什么韻。
(學生各自讀譯文)
師:大家說哪一首詩更難一些?(《游山西村》)。好,我們只譯《游山西村》。首先我們來了解詩的內容,請大家關注詩的最后一句“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為什么詩人說還想再游山西村呢?(板書 再來游)
生:因為山西村好玩。
師:奇怪,這里沒有過山車,又不能沖浪?有什么好玩的呢?他在這里究竟發現了什么?
生:我覺得詩人在山西村發現了“美”。
師:美在哪里呢?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詩人眼中的美。首聯美在人情、頷聯美在風景、頸聯美在風俗(板書情意真、風景秀、民風淳、再來游)。有了這個認識,我們再來以詩譯詩。把每聯的十四個字縮成七個字,盡量用詩中的詞語,用上老師板書的詞,也像一首詩的樣子。
(生討論,派代表上臺填詩:盛情款待情意真,山環水繞風景秀,簫鼓迎春民風淳,月夜拄杖再來游。)
師:我把它稱為:以詩譯詩法。
看來大家理解得不錯。下面我們開始背詩。在背詩之前我給大家介紹一套記憶的方法——信箱聯想記憶法。請看投影,這十個詞一分鐘你記得住嗎?
(學生開始記憶,一分鐘有幾個同學表示能記住。)
師:老師教你一種方法,不但一分鐘內每個人都能記住,而且還可以倒著背,并且幾天都不忘。咱們班平時記得最慢的是誰?(AAA)請站起來,剛才你記住了嗎?(沒有)一分鐘后我相信你也能記住。請坐。我先教你一套人體信箱:頭發、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前胸、后背、手、腿、腳。這十個部分是我們熟知的事物,熟到不用想,我們把它們當做信箱,借用它們幫我們記憶。怎樣用呢?把面條裝在頭發信箱里,怎樣裝呢?用聯想,面條象頭發一樣柔軟。他很傷心,眼睛里流出了墨水。我的鼻子象一座小山坡。嘴里含著一枝鮮花。他的脖子上有一道傷疤。地理老師的心里裝著一幅活地圖。他的背上背著一個書包。我的手上充滿了力量。他的大腿粗得像水桶。打開冰箱發現里面有一只……哇,像恐怖片一樣,我們把它想得合理一點,豬腳。現在我們一起來說一遍。
生:面條、墨水、山坡、鮮花、傷疤、地圖、書包、力量、水桶、冰箱。
師:能不能倒著背呢?試一次。
生:冰箱、水桶、力量、書包、地圖、傷疤、鮮花、山坡、墨水、面條。
師:AAA,能背嗎?試一次。
生:面條、墨水、山坡、鮮花、傷疤、地圖、書包、力量、水桶、冰箱。
師:鼓掌。(走上前去摸頭,握手)這個信箱還可以用到詩歌的背誦中去。以《歸園田居》為例,每句中找出一個關鍵字詞來。種豆、稀、晨、月、道、衣、愿。進行聯想。
腦袋上種豆子長出頭發來。我的眉毛很稀。他的鼻子一到早晨就打噴嚏。我的牙齒象月亮一樣潔白。脖子連接大腦和身體,國道連接首都和各地。我今天穿著一件新襯衣。岳飛的背上刺著“精忠報國”的宏愿。大家試著背一次。
(學生齊背《歸園田居》,背書熱情很高。)
師:看來過目不忘啊,只要大家堅持鍛煉,聯想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下面我們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背《游山西村》。從中我們挑出關鍵詞:笑、客、山、村、鼓、衣、月、門。
大家分別把它們裝進信箱。
生:學生分別進行默想或小聲地說。大約不到一分鐘。
師:大家齊背《游山西村》。
學生齊背,興趣高昂。老師板書:背詩有訣竅,信箱是法寶。
師:看來大家都是神童,下面進行拓詩。把一句詩拓展成一段話。老師先來作一個示范。
我辭了官職,終于來到了我向往的山林,這里山朗氣清,景色怡人,這是我渴望的自由境地,在南山下我開墾了一塊豆田,也許我太喜歡喝酒了吧,田里豆苗稀疏,草兒卻很茂盛。下面同學們四個人一個小組,從第一首詩中找出一句進行拓展。
師:下面請同學們交流。
生:早晨起來,簡單地梳洗了一下,提著酒葫蘆就到了田里,清除田間雜草,累了就休息,晚上頂著月光扛著鋤頭回家去。
生:一路上露水沾濕了我的褲子,這條田埂很狹窄,但雜草卻很深,草中的蟲子不停地鳴叫。
生:衣服打濕了沒有關系,只要我現在做的事不是違背我歸隱的意愿就行了。
師: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很有想象力,今天我們學詩一共四個環節,這也是我們學詩的一個好方法:吟詩、譯詩、背詩、拓詩。我用四句話來概括這個學習學詩的方法:音停氣不停,韻腳有拖音。以詩譯詩法,偶句把韻押。背詩有訣竅,信箱是法寶。拓展詩意境,巧學效率高。下面我們一遍聯想,記住這首詩。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