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教案 7-9
1 人物和主題思想。
范進與孔乙己同是讀書人,一個到晚年終于中舉而發瘋,一個始終沒有進學,潦倒而死。從思想性格方面來說,他們都熱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瘋的不知為何而瘋,死的不知因誰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憐。因此,這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摧殘他們的精神,摧殘他們的肉體。
2 作者的態度和諷刺手法。
《范進中舉》和《孔乙己》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又有區別。前者是對主人公(范進)尖銳的嘲笑,那“抱著雞,手里插了草標”的形象,那“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后者對孔乙己的嘲諷,嚴厲而冷峻,卻并不顯露,那又臟又破的長衫,那“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繪得那樣淋漓盡致。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呢?吳敬梓對筆下的人物是的尖銳的嘲笑,無情的鞭撻,因為他痛恨封建科舉制度;魯迅對他筆下的人物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作者希望他能從麻木中覺醒,以便拯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對該形象的態度所決定。
表現手法。
《范進中舉》主要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而《孔乙己》則選取人物一生中幾個富有表現力的片斷,放在一個典型的環境里,去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三、討論“課堂練習”9:這兩篇小說你更喜歡那一篇?為什么?
提示:此題主要是講清為什么喜歡的原因。教師可從人物、主題、結構、語言諸方面作一些提示,讓學生自由討論,教師不必下結論。
四、學生質疑。
這篇課文,我們共完成了9個練習。主要學習了文中的對比手法和諷刺藝術,我們也運用對比手法將本單元已學過的兩篇課文作了一些比較。請同學們進一步研讀課文,提出問題,我們可以繼續討論。
五、布置作業。
完成“揣摩·運用”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