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案4
四、小結
作者創造了“海燕”的藝術形象,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斗激情的頌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具備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給人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今天,也可以從另外角度來閱讀這篇散文詩,如不懼怕困難,迎著困難前進,與困難斗爭,其樂無窮等。
五、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四。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海燕》之歌 ——《海燕》評論文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作品,是高爾基偉大的杰作。它巧妙地運用了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并熱情地歌頌了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無畏堅強的戰斗精神。你看,文章第四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那是諷刺,是用各種軟弱之鳥的丑態來諷刺那黑暗的勢力和那些早已聞風喪膽的膽小鬼。看吧,看吧!海燕像個精靈。在黑暗的籠罩下,卻快樂地狂笑,那是高傲、是雄姿、是革命隊伍中銳不可當的。聽吧!從海燕的叫喊聲中我聽出了革命者那憤怒的力量,不屈的精神,頑強的斗志,熱情的火焰,勝利的信心。那是生動的擬人,擬出了不屈的革命者。難怪海燕在大笑,在大叫,對著必定失敗的沙俄黑暗,海燕應該笑,必須叫。噢!海燕,你的叫喊是你貌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是勇于斗爭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英勇斗爭的力量。也是那銳不可當的勢力呀!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寫作背景 《海燕》寫于1901年,當時,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高爾基1901年2月19日從故鄉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來到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為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演說。3月4日,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為抗議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學生送去當兵,在彼得堡喀山廣場舉行示威,遭到殘酷鎮壓,有些人被打死,許多人受了以高爾基參加了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極為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鄉后,根據當時的斗爭形勢和參加示威的感受,寫成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這篇小說的尾聲部分。小說先投寄莫斯科《信使報》,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雜志。愚蠢的審查官禁止發表這篇小說,卻認為它的尾聲是一篇寫景的文字。這樣,《海燕》就被作為一篇獨立的作品在《生活》雜志1901年4月號上發表了出來。《海燕》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詩傳單。 全文結構上的特點 全文在內容結構上層層推進,前后呼應,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它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個大的場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的三個場面中進行刻畫。海燕的性格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步鮮明,海燕的形象隨著這暴風雨的漸次逼近而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