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屏”》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積累“屏風、納涼、帷幕、緩沖、造型、傖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詞語。
2.了解中國古代的屏風,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詩詞的意思,喚起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2.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體會本文行文特點,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德育目標]
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繼往開來,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更美好。
教學重點
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詩詞的詩意。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征;局部研討,把握作者對屏風的感情,揣摩文句,體會本文富含詩意和韻味的行文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在《故宮博物院》一文中,我們都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朱漆方臺上安放著的金漆雕龍寶座所吸引。在嘖嘖驚嘆之時,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著的雕龍屏,屏面上的紋飾巧奪天工,浮雕的云龍紋更增加了御座的莊重肅穆。今天,我們聚焦“屏風”,再次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朗讀。
教師提示一些需積累的詞語。
(1).多音字:
屏風(ping) 傖俗(cang)
屏除(bing) 寒傖(chen)
(2).形近字:
帷幕 納涼(na)
維護 木訥(ne)
(3).釋義:
傖俗:粗俗、鄙淺。
納涼:享受涼爽。納:享受。
緩沖:使沖突緩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區別。
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規定適宜的辦法。
2.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a.請用原文給屏下一個定義。
b.作者從哪三個方面介紹了有關屏的知識?
聽讀完后,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屏者,障也,可以緩沖一下視線。
b.作者從下列三個方面介紹了屏的知識:
◆屏風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避免從門外直接望見廳室;屏,上面有書有畫,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藝術點綴;可以擋風,空間還是流通的;室內安置屏風與帷幕相同。
◆屏風的分類: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華麗程度來分。
◆屏的設置:需因地制宜,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 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風的功用與設置全在一個“巧”字。
三、研讀與賞析。
過渡:屏風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多見了,可是讀了文章,或許你也喜歡上屏風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詩,使說明語言生動有趣,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然后有感情地讀一讀。全班討論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