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的夜潮》《水之歌,水之思》教案及練習
二. 重點、難點(一) 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1. 生字 溯洄sùhuí 迢遙tiáo 釜里fǔ 懾shè 蟾光chán 2. 形似字系 盛 塞 鮮 3. 詞語羅綺:這里泛指綢緞等美麗的絲織品。溢目:形容物品極多,使人目光應接不暇。倍穹常時:數量比平時大得多。穹,大。津津: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僦:租賃。蟾光:這里指月光。溯洄:水逆流而上。迢遙:遙遠的意思。瑟縮:身體因寒冷而蜷縮。驚魂懾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 4. 作者 鐘敬文(1903. 3. 20- 2002.1.10)廣東海豐人。筆名靜聞等。先生是中國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和倡導者。70年來他從事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他主編了高校文科教材《民間文學概論》,倡建成立了中國民俗學會。出版了《民間文藝》、《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等專著。著有散文集《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上散記》,詩集《海濱的二月》等。 (二)閱讀能力目標 1. 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體會文中蘊藏的情感。2. 揣測在同一景物描寫時產生不同感情的原因。 (三)寫作能力目標加以比較探究描寫手法不同,感受也不同的文章。 (四)思想教育感受科學小品有別于描寫抒情散文的獨特魅力。 三. 教師建議《錢塘江的夜潮》 鐘敬文先生的這篇文章,從開頭看來,和一般的寫法相似之處很多,例如引用名文,像余秋雨寫三峽引用了酈道元的著名文章、劉白羽寫長江航行引用了廬莎·盧森堡的獄中日記一樣,鐘先生也引用了前人名著中的片段,如周密的《武林舊事》。引用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強調“錢塘潮惹人注意”,再加上傳說和神話,都在“鼓舞” “興趣”,激發自己本來就“特別健旺”的“好奇心”。《水之歌 水之思》 本單元有幾篇文章,都是關于水的,尤其是關于水的特殊形態——瀑布的。文章的動人 之處,并不在于水,而在于人對水的感覺、感情,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贊美沉吟, 激動失望,皆成文章。而這一篇,則是關于水本身的科學知識、科學規律的。科學規律是抽象的、枯燥的,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把抽象的、枯燥的變成感性的、有趣的。 四. 課文講解《錢塘江的夜潮》(一)寫作特點題目叫做《錢塘江的夜潮》。為了看到這個夜潮,前面花了那么多的篇幅做鋪墊,而正 面寫到夜潮的時候。就這么幾句話。這個構思是不是合理呢?是不是頭大尾小,給讀者以失 望之感呢?是的。文章花了這么多的篇幅來陪襯的,就是為了引出一種特殊的感覺:“我不覺失望了”。這是全文的轉折關鍵,也是全文的核心:作者傳達給讀者的,恰恰就是這種“失望”之感。(二)重點語句 我心里暗暗地承認了她的話,但沒有開口。我已包圍在失望和疲倦中了。為了突出這種失望,作者又設置了一個尾聲。他讓一個女同鄉把失望直接說了出來。妙的是,作者強調他的失望和同鄉不太一樣,是失望到懶得開口了,還是覺得這個同鄉俗氣而不屑與之為伍呢?作者沒有進一步的暗示,在結束之處,留下一些答案模糊的問題,讓讀者的情緒既停不下來. 也不太明確。這種結束方法,與“卒章顯志”、一覽無余相比,有回味雋永之趣。 《水之歌 水之思》(一)寫作特點水,從概念來說,是抽象的,是原生的、無限多樣的、千姿百態的水概括起來的統一的形態,無疑是不生動的。但是,把它還原為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薄霧、細雨、冰雹、露珠等,就有了感性了。科學是抽象的、統一的,把它還原為具體的紛繁的現象,用形象的語言來表現,就有趣味,有感染力了。但是,對于科學來說,光有這樣的趣味,是不夠的。因為它不深刻,沒有理性的深度。要讓它有深度,還得把這種感性轉化為科學的規律,這就叫做理趣。本文接著提出,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多孔的水囊”,“人體中1/3是水”,地球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為有水。從這個角度,進一步證明了地球應該是“水球”的道理。這就叫做從感性趣味上升為理性趣味。 (二)重點語句 水危機在改變大地的容貌,大地變得丑陋起來。古樂府詩中黃河流域那種“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麗景觀早已不復存在。隨著森林的破壞,曾被稱為“大河”的清悠明澈的河水,變成了黃浪滔天的黃河。將黃河每年沖走的泥沙堆成高寬各一米的堤壩,可繞地球23.5圈。黃河下游的河床由于泥沙沖積,每年抬高10多厘米,正常水位與開封鐵塔塔頂同高。李白千古名句: “黃河之水天上來”,不幸而言中。 黃河沖走的并不僅僅是泥沙,而是華夏大地軀體的營養和血液。 中國人以龍為自己的圖騰,實際上是一種對水的崇拜。今天,面對已經失去平穩的水環境,對水的歷史深思,應該使我們這個民族猛醒。這里運用了一系列的文學手法。第一,兩次引用古典詩歌名句。這些名句是經典形象。 前一句(天蒼蒼……),突顯水土流失前后的對比;后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把李白本來是夸張的藝術感覺,借用為客觀的寫實,突出了生態破壞的嚴重后果。第二,對經典語言加以闡釋,對比“大河”和“黃河”。第三,將統計數字變成可感的形象:每年黃河沖走的泥沙,堆成高寬各一米的堤壩,可繞地球二十三圈半;黃河水位和開封的鐵塔等高。第四,上段最后一句,不用科學的語言,而改用詩歌的想象語言,強調沖走的不是泥沙,而是“華夏大地軀體的血液和營養”。最后則是點題到對水的反思、猛醒。值得稱道的是,通過重新闡釋龍的圖騰,使對水的崇拜和對水的破壞構成強烈的反差。 五. 課后練習解答第一題 (袁文寫水清不如柳文,但細寫魚鱗魚鰭顯水清則柳文所無。袁氏兩人一表現高雅情趣,一批判“嗜進”而無恥,因此取舍不同) 柳文直接寫魚,“空無所依”,表面上是什么也沒有,但恰恰就是寫出了水的清澈透明的效果。更精彩的是,柳宗元以日光照耀、魚的影子落在石頭上,從側面突出水的清澈透明,魚影與日光相互反襯,藝術感覺上的反差效果更為強烈。而袁文采用的是水清見魚的傳統寫法,但與柳文也有不同,細寫了魚鱗魚鰭清晰可辨,這也是表現水清的辦法之一。 袁氏兄弟的取舍不同,其實正來源于他們的一個共同之處:他們都不把景物當作寫游記的主干,而是崇尚真我,通過景物來表現自己特殊的情趣,因此,雖然景物相同,但由于各人的性情、心情等有異,觀感就有不同,取舍也就不同。袁宏道的好處是,通過三方面的強調(以茶代酒、以山水佐酒、蕓蕓眾生不解其樂的世俗相,揭示世俗筵中人不解山情水意的可悲),兩種情趣的對比,表現了自己高雅的情趣。袁中道好在借題發揮。先反常人之道,把春天寫得比冬天還殺風景;再用反襯手法,發出何苦來京師的拷問;又以少見的坦率,對自己“嗜進而無恥”才遭此活罪作了無情的自我批判。正如此,袁氏兩人取舍完全不同。 第二題 周密的文章,寫的是白天觀潮,除了描寫潮水的壯觀外,還描寫了吳兒弄潮的情景和江岸上眾人爭相觀潮的盛況。高濂的文章,寫的月夜觀潮,集中描寫月下潮水奔涌的奇觀。 周、高的文章重在文學性,筆下有形象夸張的描寫,有激動人心的場面,還有作者的主觀情感。而“小資料”是科學小品,重在科學性、知識性,簡要介紹潮水形成的地點、地貌、原理、歷史以及有關的各種數字等,筆調較為樸實、客觀。 對于名勝景點,一般人都是抒寫贊美之情,鐘敬文卻寫出了他的失望。這是其與眾不同之一。其寫失望又只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五分之四都用來寫對錢塘夜潮的興致勃勃的期待。期待越久,期望值越高,失望之時,落差就越大,給人印象越深,越啟迪世人對人世間類似事件的思考。這是其與眾不同之二。當同行人表示失望時,他卻一語不發,為何不說又不交代原因,這與通常的“卒章顯志”也大不一樣。這是其與眾不同之三。以上均為其優點。 第三題 一是寫出了奇而有理的科學事實,如“水球”,如水蒸氣的“驚人”的重量。二是將感性趣味上升為理性趣味,如分析了只有地球才同時擁有了三種形態的水。三是使用了不少的 文學筆法,如用擬人手法,使漫長的地質演變讓人易于感知,還用了形象比較,引入了詩歌,甚至有較明顯的抒情。四是有關生態平衡破壞、水土流失部分,材料很新,寫得驚心動魄,很有現實的吸引性。 第四題 1. 雙腳交疊 。以為:以……為,“以”的賓語“茗飲”前置,表示強調。用奏樂或玉帛勸人飲食。 2. 全。關連。 3. 是:這,這時。 4. 同“談”。才,剛剛。 5. 著,擊中。 6. 穿上。抵擋。 7. 非常:非同尋常。 8. 略:完全。 9. 鮮(xiǎn):少。 10. 頃焉:頃刻間。 陡:突然。 六. 期中復習(一)復習目標重點: 1. 學習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欣賞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和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 分析體會文中重點字詞句的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并注意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知識,積累素材,不斷充實自己。 3. 在逆境中也要不棄尊嚴,保持健全的人格,積極進取,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4. 深入生活,注意觀察各種有趣的生命活動,通過調查研究獲取真知并寫文章交流。 5. 通過小事物表現大主題的寫法。 6. 欣賞潭、瀑、潮等由水構成的自然美景,了解它們的不同特點。 7. 深刻認識水與人類、與生命的關系,提高保護環境,節約用水的意識。難點: 1. 掌握通過引用、插敘、對比等手法表現主題的方法。 2. 區分日出和日落的不同景象以及作者的不同情感。 3. 體會不同文章的語言特色。 4. 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并作適當的摘錄。 5. 古文需要逐字逐句進行研讀,費時費力,讀懂弄通不易。 6. 通過閱讀和思考,認識今人和古人對自然景物不僅表述不同,認識也應有所不同。 (二)語文基礎知識歸納 1. 易錯字 2. 詞語無與倫比:形容非常出色或完美,沒有別的能與它同等、匹敵。無饜:無法滿足。饜,滿足。醒豁:清醒豁亮。豁,開闊。橫亙:橋梁、山嶺等橫著。安謐:安靜。看破紅塵:認為一切皆空,人生沒有意義,是一種消極悲觀的思想。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刻骨銘心:形容深刻難忘。義無反顧:做合乎正義的事,勇往直前,決不后退。凍餒:穿不暖,吃不飽。凝眸凝思:目不轉睛的看著思考著。眸,眼珠。欺世盜名:欺騙當時的人,竊取名譽。未雨綢繆:下雨之前趕快修房補屋。比喻事先做好準備。明眸善睞:眼珠明亮,善于以眼傳情。眸,本指瞳仁,泛指眼睛;睞,看。窈窕:原意指體態美好的樣子,這里形容建筑物的秀雅。 3. 文言文知識心樂之 意動用法,以之為樂。全石以為底 古今異義,把……當作斗折蛇行 名詞作狀語凄神寒骨 使動用法 4.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史稱“詩仙”。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袁宏道(1568——1610) 明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公安派創始者。 劉白羽(1916——2005),當代作家。新中國成立后,發表了《日出》、《長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訊。回憶錄《心靈的歷程》(獲中國傳記文學獎)。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作品有《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馬克·吐溫,( l835——1910)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是其筆名。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短篇小說《競選州長》。 左拉(1840——1902),法國作家。長篇小說三部曲《三城市》。 (三)課文重點歸納 《日出》運用層層烘托、步步蓄勢的手法來突出高空日出奇景。文中有關日出的五幅圖畫,前四幅全是鋪墊,全是曲寫,是“揚”前的“抑”,是欲揚先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終于推出了雄偉無比的高空日出奇景,并對此進行充分、細致、油畫般地描繪——它的色彩,它的形態,它的氣勢,它給人的思索與遐想,筆墨不多卻令讀者無法忘懷。 徐志摩以“泰山日出”來隱喻泰戈爾的文學創作和來華訪問,表達中國詩人對泰戈爾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個卓越的比喻。這是何等傾心的盼望、何等熱烈的迎候,何等輝煌的蒞臨!詩人以他才華橫溢的想象和語言,描繪了一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通過對日出前云霞和日出時太陽景象富于感情色彩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自然段為第一部分。用新疆“獨特的地貌,奇麗的風光”這些“世間有大美”引出比這更具震撼力的落日,制造懸念,吸引讀者。從第二自然段一直到課文結束為第二部分,具體寫兩次在西部觀看日出的經歷。詳細描寫了日落時的景象和帶給作者內心的震撼。 《云海》寫作者早年在山區工作時,與同伴們觀賞云海的快樂情景。著重描述了云海變幻莫定的景觀,以及人們在云海中如入仙境的超然感受。體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天上的街市》詩人通過神奇的想象和聯想,以天上的美好光明,反襯人間的丑惡黑暗;以天上的恬靜富饒,反襯出人間的污濁貧窮;他以天上的自由幸福,反襯出人間的冷酷痛苦。描繪了詩人理想中美好幸福的生活,表現了詩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幸福的熱情。 《日歷》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為第一部分,懸念式開頭,作者獨獨喜歡用日歷,引人思考,吸引讀者。第二自然段到倒數第二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分析日歷的作用。分為兩層,第二段到第五自然段寫日歷給了我們無數個“明天”,它使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匆匆與虛無。讓我們倍加珍惜每一天。第五自然段到倒數第二段,通過唐山大地震的事例告訴人們日歷記錄了我們的昨天,我們不能被動的被記憶,要用行動去創造記憶。最后一段為第三部分,回答開頭所提出的問題。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 《螞蟻》寫出現在作者書桌上的一只螞蟻的活動。通過真實有趣的,人格化的描述,表現了作者對弱者的同情、憐憫之心。目睹小小螞蟻為生存而奮斗不息的情景。作者聯想到人類也生存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同樣存在著危機和艱辛。作者發出感嘆,啟迪人們為創建自由和諧的社會環境而努力。 《每天誕生一次》寫作者把每天早晨醒來當作一次誕生,表明他向往光明,熱愛新生事物。啟迪讀者珍惜時間,珍愛生命,把每一天當作一個新的起點,振作精神,分秒必爭,創造光輝的人生。 《貓的天堂》寫一只家養的貓雖然吃住條件優越,但整天盼望著屋外自由的生活,當有一天獲得自由之后,它卻遇到了生存的困難,不得不無奈地回到主人身邊。故事詼諧有趣,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強烈嘲諷了那些好吃懶做,只有仰人鼻息才能夠生存的人是沒有資格獲得自由的。當然,我們也可從中體會到生之艱辛和生之樂趣。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對于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黃果樹瀑布》寫“我”從聽覺上,視覺上感受到了一個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與我在圖片上所知道的那個黃果樹瀑布毫不相干”的黃果樹瀑布。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三、四自然段寫出了震耳欲聾的水聲和走近瀑布時潮濕的感覺帶給我的巨大的身心感受。五六自然段寫作者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瀑布的背后觀察、傾聽甚至撫摸瀑布的感受。 《綠》文章開頭點題: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便按游蹤之先后,遠寫飛瀑及梅雨潭周圍的環境,實際上仍抓住“驚詫”來寫:“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則是有不盡的活水深潭,是充滿生機之綠,這也是梅雨潭可愛之由。其瀑流飛瀉而下的氣勢、威力令人“驚詫”,水花飛瀉情景更可“驚詫”。然而寫到梅雨潭的綠招引我們去“追捉”時,“我心中已沒有瀑布了”,這顯示作者先寫瀑布,不過是用作陪襯,強調了“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驚詫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結尾照應開頭:“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顯示“驚詫”這“文眼”貫穿始終,而在“驚詫”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綠”的強烈印象。 《望廬山瀑布》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詩人通過巧妙的構思和夸張、比喻的恰當運用。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站立起來的水》作者面對飛流而下的瀑布,充分發揮想象力,用了一連串生動恰切的比喻,對瀑布賦予了人格化的描寫。以聲、色為襯,重點寫了千姿百態的形狀,把瀑布寫活了。尤其是把飛流而下的水想象成“重疊著站立起來的水”表現出一種偉大的力量。“筑成巍峨壯麗的豐碑”。掌握詩中字詞,學習作者的表現手法,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 《游記小品兩篇》 這兩篇文章,寫的是同一個地方景致,同一種季節月份,作者又是親兄弟,但卻有不同的觀感。第一篇是袁宏道寫的,贊美高梁橋初春的景色,垂楊十余里,流急而清,清到魚鱗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宏道的文章,記三月一日之游;中道的文章,是三月中旬。袁中道的文章,竭力強調北京春日實在殺風景。 《白洋潮》前面幾篇有所不同:前面的重點在景中之人,而這一篇則重點在人眼中之景。寫大潮水。很有層次,是作者感覺中的層次。這樣的潮水,已經是很驚人的了;文章在強度上,在手段上,已經做足了。但是,作家又留下了一筆:推想,在白洋山以外,還可能更為壯觀。文章已經結束了,而讀者的想象卻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