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論語》九則
教學目標1.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與立德的相關問題,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偽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選言含義。
教學難點
既能整體感知又能細致思考言論中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年前,我們曾有幸結識孔子,體驗了學而時習、學而思之的學習境界和謀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們將再次捧讀《論語》,繼續聆聽圣賢的教誨。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有滋有味地朗讀課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學生。
2.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復讀一句,強調字音,強調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放聲讀。教師要求學生爭取做到旁若無人,放聲讀書,讀出自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個人展示鍛煉,教師了解具體學情。
5.師生齊讀。讓教室傳出抑揚頓挫的瑯瑯書聲。
三、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抄錄最感興趣的一則,記下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四、講解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則,并帶領全體同學背誦這一則。
2.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和其他同學解答。要求學生借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清除詞句理解障礙。
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
(1)前四則談論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孝道。同樣問孝,孔子給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為何各有不同?
孔子對弟子提問的回答都是有針對性的,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和狀態給予不同的引導和教誨,正所謂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魯國世家孟孫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臨終囑托向孔子學禮,但有始無終。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回答的是“無違”,暗指他不應違背父親的囑托。孟武伯行事錯亂,所以孔子教導他不要讓父母因身體疾病之外的事情為他操心。子游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節,所以孔子教導他要注意表達對父母的恭敬孝順之心。
(2)“父母在,不遠游”,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應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能夠盡量膝下承歡、床前盡孝,把行孝落實在日常的聽命侍奉上,關心父母的衣食冷暖,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能及時行孝。
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依然可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使遠游和遲歸的必然聯系淡化了,子女即使遠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裝著對父母的牽掛和惦念,經常回家,并盡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現,正是因為太多的現代游子以“忙”為由,丟失了為人子女應有的孝心,使“意恐遲遲歸”的雙親飽嘗孤獨寂寞。所以,穿行于現代時空中的男女,仍然應該把“父母在,不遠游”記在心間。
(3)守候的意義在于及時行孝,知年的意義則在于用心行孝。身為人子,會因何而喜?因何而懼?
知道父母的年紀,壽高康寧,子女得以成歡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擺酒相賀,此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紀增高,人生苦短,來日不多,時有不測之憂,因此而“懼”,所以身為人子更應珍惜光陰,盡心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