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第18課《論語》九則(通用14篇)

第18課《論語》九則

發布時間:2023-07-11

第18課《論語》九則(通用14篇)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1

  教學目標

  1.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與立德的相關問題,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偽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選言含義。

  教學難點

  既能整體感知又能細致思考言論中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年前,我們曾有幸結識孔子,體驗了學而時習、學而思之的學習境界和謀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們將再次捧讀《論語》,繼續聆聽圣賢的教誨。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有滋有味地朗讀課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學生。

  2.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復讀一句,強調字音,強調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放聲讀。教師要求學生爭取做到旁若無人,放聲讀書,讀出自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個人展示鍛煉,教師了解具體學情。

  5.師生齊讀。讓教室傳出抑揚頓挫的瑯瑯書聲。

  三、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抄錄最感興趣的一則,記下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四、講解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則,并帶領全體同學背誦這一則。

  2.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和其他同學解答。要求學生借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清除詞句理解障礙。

  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

  (1)前四則談論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孝道。同樣問孝,孔子給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為何各有不同?

  孔子對弟子提問的回答都是有針對性的,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和狀態給予不同的引導和教誨,正所謂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魯國世家孟孫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臨終囑托向孔子學禮,但有始無終。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回答的是“無違”,暗指他不應違背父親的囑托。孟武伯行事錯亂,所以孔子教導他不要讓父母因身體疾病之外的事情為他操心。子游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節,所以孔子教導他要注意表達對父母的恭敬孝順之心。

  (2)“父母在,不遠游”,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應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能夠盡量膝下承歡、床前盡孝,把行孝落實在日常的聽命侍奉上,關心父母的衣食冷暖,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能及時行孝。

  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依然可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使遠游和遲歸的必然聯系淡化了,子女即使遠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裝著對父母的牽掛和惦念,經常回家,并盡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現,正是因為太多的現代游子以“忙”為由,丟失了為人子女應有的孝心,使“意恐遲遲歸”的雙親飽嘗孤獨寂寞。所以,穿行于現代時空中的男女,仍然應該把“父母在,不遠游”記在心間。

  (3)守候的意義在于及時行孝,知年的意義則在于用心行孝。身為人子,會因何而喜?因何而懼?

  知道父母的年紀,壽高康寧,子女得以成歡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擺酒相賀,此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紀增高,人生苦短,來日不多,時有不測之憂,因此而“懼”,所以身為人子更應珍惜光陰,盡心侍奉。

  (4)“百善孝為先”。《論語》中有很多談及“孝”的篇章,你能再舉幾例嗎?(借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五、背誦感悟。

  1.學生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則。

  2.全體同學隨發言同學齊誦這一則。

  六、課后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五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行孝——唯疾之憂

  ——敬而養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不動筆墨不讀書。相信同學們都已經在讀書筆記中寫下了你的讀書思考,請你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于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獲,也可側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獲。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作如下準備: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仁,是愛人。弟子問仁,孔子的回答各異。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樂山,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都是針對弟子的不同個性和狀態加以引導和教誨,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對仁的解說可以各異,但有一點被孔子反復強調,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難有仁的存在。只敢順情說好話,不敢說逆耳之言;只敢顯和顏悅色,不敢顯真實怒容。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這是生命的病態和假象,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愛。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堅決地與之劃清界限,才能順暢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會很多困難,包括他人的誤解和自己的孤獨。當你遠離巧言令色的人時,容易產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無奈,此時要堅定地自我激勵:志同道合者并不遙遠。有德者立于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然會有朋自遠方來;更何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不論能否歡聚暢談,有德者都不愁沒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有何異同?

  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舉動,“見義勇為”“義不容辭”“義務勞動”中的“義”都是這個含義。但是,因為“舍生取義”“大義凜然”“大義滅親”“共產主義”等價值觀的滲透和影響,人們心中的“義”有約定俗成地縮小為“大義”的傾向,即重要的原則,如“民族大義”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恕”的深刻含義?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講,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別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強加給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恕是將心比心,古人拆字為解,“如心為恕”。我們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謂恕,與現在的寬恕不同。今語寬恕,強調的是寬,從寬引申為原諒。孔子談的恕,含有對等原則。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權貴子弟。《論語》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則、不斷進德修業、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什么?還應有哪些發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偽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為人。除此而外,還應賦予君子以時代的新內涵,如應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面對人生的磨難和挑戰,善于接納新鮮事物和理念,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把握機會、顯現才能,但也要懂得納悅自己。

  (6)《論語》中還有哪些關于“君子”的論述?(借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子曰:君子不器。(《為政》)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顏淵》)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靈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陽貨》)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陽貨》)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后五則。

  2.學生分別背誦后五則。

  3.全體背誦后五則。

  五、課后作業 。

  1.默寫課文后五則。

  2.以小組為單位,堅持研讀《論語》,并搜集最新的有關《論語》的熱評。讀書課上交流。

  板書設計:

  立德——仁:“巧言令色,鮮矣仁。”

  ——德:“德不孤,必有鄰。”

  ——義:“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2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謀:為解決別人的難題出謀劃策。

  忠:誠心誠意。

  習:溫習。

  處:據有,取。

  所惡:厭惡,討厭。

  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見賢思齊:見到賢人,就思考怎樣與賢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后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于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于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并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于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鉆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一種地方官)。由于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范,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并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托,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游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余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后人所稱道。他先后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只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于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赍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關于《論語》:

  《漢書·藝文志》說:“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互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此書專門記述孔丘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資料。它是用語錄體寫成的,全書比較散亂,沒有系統的組織,先后次第亦無嚴格準則。

  《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由于孔丘對現實人生和社會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認識,《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于哲理性和啟發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傳后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

  《論語》的記錄者,并沒有在文學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識,但有時通過簡短的對話,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如《述而》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寫出孔丘安貧樂道的一面,較有感情色彩。在孔門弟子中,子路的為人最為魯莽直率,常與孔丘發生沖突,這種對話,性格就更鮮明了。有一次,子路問孔丘,如果衛君要他執政,他將先做些什么。孔丘說:“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訓說:“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蓋闕如也。”而后說了一通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還有一次,孔丘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丘只好發誓詛咒:“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寫出當時的語氣,顯得孔丘對這位學生有些無可奈何。《先進》章中,有較長的一節,寫孔丘與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一起,令他們各言其志,從比較、對照中顯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搶先作答,說了一通大話;冉有、公西華以謙虛的語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后是曾皙: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二三子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一段,不但語氣生動,而且有簡單的情節,又有場景的描寫,曾皙的回答也特別具有美感,在《論語》中,是比較特出的了。

  《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典之一,長期以來,是文化人必讀的書籍。它所表現的人生態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

  3.背景鏈接

  《論語》中的這十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見于《為政》《里仁》《述而》《泰伯》《先進》《顏淵》等篇,《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與其弟子講學,從容答對的記錄,所答只表見解,不述論據,又少闡釋。因而言簡意深,皆是充滿睿智的經驗和真知灼見。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論語》中的這十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前三則講做人的道德修養,要求人們多“自省”,講恕道。第四則講做人應該抱負遠大,意志堅強,第五、八則,可以看出“仁道”是孑l子追求、宣傳的最高準則,六、七則主張人們勇于實踐,能成人之美。九、十則講人要有藝術修養,要親近自然,鍛煉身體。學習本課,重在領悟,重在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驗證其正確性。

  二、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3):講做人的道德修養,要多“自省”,講恕道。

  第1則剖析:此則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的話,說他每天要從三個方面來反省檢查自己,這三個方面是: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誠心誠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應該說,能夠經常地反省檢查自己是人的一大美德,可惜的是有些人往往做不到這一點。人應該反省的是多方面的,曾參的這三個方面是從他的個人經歷和認識提出的,然而也的確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2則剖析:此則是孔子要求人們對先進和落后的態度。看見德行優秀的就要想著向他看齊是一種受激勵求上進的心態,這樣才會不斷進步;反之,看到“不賢”就反省自己,才會免于犯錯誤,改正缺點。

  第3則剖析;此則是回答子貢發問的,子貢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拿來作為終身遵守的準則,孔子回答他,這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孑l子回答子貢的話;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孔子認為,對人要寬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施加于別人。

  第二部分(4~8):講人要有追求、有抱負,對財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實踐,能成人之美。

  第4則剖析:此則指出做人應該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人擔負著重大責任,他要走的艱苦的路還很長,在今天,抱負遠大、意志堅強不也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嗎?

  第5則剖析:孔子是贊成人們追求“富與貴”的,但是要“從其道得之”這個“道”就是“仁道”,就是“愛人”,也就是說,人們追求富貴,不能妨害人民的利益,如果妨害了,,你就不能據有。孔子也不反對人們厭惡“貧*”,但是行了“仁道”卻得到的是貧*,君子也不能因此拋棄仁道。

  第6則剖析:此則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標準是先行而后言。這可能是孔子有感而發,是對那些言行不一或只言不行的人的反對,強調“先行”是沒有錯的,人應該把行為端正與勇于實踐放在第一位。

  第7則剖析:孔子主張“成人之美”,幫助別人成就美好的德行,不促使別人形成不好的德行,這樣,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而小人正和君子相反。由此可知,孔子不僅要求人要正己,還要幫別人成就美德,反對那些袒護、放縱行為不端者的人,說他們是成人之惡,是小人。

  第8則剖析;孔子認為通過修養仁德來得到官職,即使是低微的小官,也應當盡職盡責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周代做官才有豐厚的俸祿,所以“富”就是做官,做官要“求”,要以自己的修養來“求”,“不可求”是指客觀條件不允許,即使有仁德也不能夠做官。

  第三部分(9、10):講人要有藝術修養,要親近自然,鍛煉身體。

  第9則剖析:此則表述了孔子聽了美好音樂的感受。《韶》樂之美使孔子感覺移位,贊嘆音樂創作的高妙,同時可以看出孑l子對音樂有很高的鑒賞能力,也要求人應該有多方面愛好和才能。

  第10則剖析:此則通過孔子對點的贊許,來提倡人的自然常態,人要和大自然親近,鍛煉身體,享用自然之樂。

  三、寫作方法

  1.每則相對獨立,不能連貫成篇。

  《論語》記錄的都是一些精要的話,語言精煉,立意深刻,不少成了格言警句,流傳至今,有的閃現著思想的光輝,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今天仍有很強的借鑒、啟發作用。格式上體現了語錄體的特點。

  2.深刻的主題,簡潔精煉的語言。

  解及剖析:這十則都是孔子與其弟子講學,從容答對的記錄,所答只表見解、不述論據,又少闡釋,因而言簡意深,皆是充滿睿智的經驗和真知灼見,是儒家的修身之言,闡明了做人的道理。

  四、參考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不誠心誠意嗎?與朋友交往不誠實嗎?傳授的知識不去復習嗎?”

  孔子說:“看見德行優秀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優秀的人也要(對照著)檢查自己。”

  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遵守的準則嗎?”孔子說:“是寬容啊!自己不想隨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難的道路還很長。”

  孔子說:“富裕和做官是人們追求的,不講仁義之道去得到它,就不應該占有。貧窮和低*是人們厭惡的,講仁義之道反受窮而卑微,也不應離開它。”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行動,再說出來。”

  孔子說:“君子應該成就別人的美德,不應該促成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相反。”

  孔子說:“做官如果能夠通過修養仁德而獲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職,我也盡力而為。如果不能獲得,我就從事愛好的事業。”

  孔子在齊地聽了《韶》,三個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嘆道:“不料想音樂的創作竟然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曾點)說:“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做好(穿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水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孔子嘆了口氣說:“我贊賞曾點說的啊!”

  【練習解答】

  一、課文主要涉及了三個方面的人生道理:一是講做人的道德修養,要多“自省”,講恕道。二是講人要有追求、有抱負,對財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實踐,能成人之美,三是講人要有藝術修養,要親近自然,鍛煉身體。

  二、1.忠:誠心誠意。信:誠實。2.省:反省檢查。3.惡:厭惡,討厭4、圖:料想。5、與:贊賞。

  三、成語有: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遠;成人之美。造句略。

  四、略

  【類文品析】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1、給下列字注音:

  簞(  ) 堪(  )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誨女知之乎(誨:  )

  ⑵是知也(是:  )

  ⑶人不堪其憂(堪:   )

  3、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⑵回也不改其樂。

  ⑶匹夫不可奪志也。

  4、孔子要學生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對待學習,他說:     。

  5、從《論語》中,選取你最喜愛的一則,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

  (參考答案:1、略 2、⑴教導⑵這樣⑶忍受 3、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⑵顏回也不改變他的樂趣。⑶平民百姓的志向是不可以奪去的。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略)

  【同步訓練】

  一、基礎訓練

  1、《論語》是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著作,主要記錄   ,它是    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與     、     、     共稱“四書”。

  2、曾子認為,每天應該從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3、孔子認為對先進和落后的兩種態度是       。

  4、孔子贊嘆音樂創作的高妙的句子是     。

  5、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

  ⑵已的不欲,勿施于人(施:  )

  ⑶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⑷君子成人之美(美:  )

  ⑸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斯:  )

  6、翻譯下列句子。

  ⑴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⑷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7、找出文中的兩個成語,并解釋其中一個。

  二、同步解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乏。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8.曾子認為每天應從哪三個方面進行自省?

  9.孔子認為作為終身遵守的準則是什么?

  10.孔子對富與貴的態度是什么?

  11.孔子認為應該如何得到官?你贊成孔子的觀點嗎?

  12、孔子為什么贊同曾子的觀點?

  13、你的理想是什么?學了《論語》十則后,對你世界觀的形成有什么幫助嗎?

  三、美文賞讀

  ⑴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⑵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⑷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⑸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4、給下列字注音:

  省(  ) 更(  ) 徙(  ) 傳(  )

  15、為下列句子中的字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⑴見賢思齊焉(  )a、賢明  b、賢明的人  c、舊時敬詞,用于平輩或晚輩

  ⑵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a、反省  b、節省  c、國家行政區域

  ⑶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a、拜訪  b、犯過錯  c、過錯

  ⑷更也,人皆仰之(  )a、更改  仰望  b、改錯  仰望  c、改錯  敬仰

  ⑸子在川上曰(  )a、河邊  b、船上  c、四川境內

  ⑺德之不修(  )a、助詞,的  b、主謂之間,無實義  c、它,代詞

  ⑻是吾憂也(  )a、表判斷  b、這  c、真實

  ⑼知者不惑(  )a、知識  b、知識分子  c、聰明

  ⑽吾日三省吾身(  )a、太陽  b、日子  c、每天

  16、文中的第1則談的是什么意思?在課文的六則當中有一段和它類似,請你默寫出來。

  17、本文中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表明相似觀點的句子是    。

  18、文中有一句流傳至今的成語,它是   。

  19、給下面句子選擇正確的譯文。

  ⑴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a、看見賢明的地方便想著與之對齊,看見不賢明的地方就檢查自己。

  b、看見賢明的人便想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便要檢查自己。

  c、看見賢明的人思念齊國,看見不賢明的人就返回內地或自己所在的省。

  d、發現賢明的人思念齊國,看見不賢明的人就要檢查自己。

  ⑵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a、經過它的時候,人們都看見了它;夜晚的時候,人們都仰慕它。

  b、有了過錯時,人人都能看到它,改正過錯時,人人都仰望著他。

  c、拜訪的時候,人人都看見了它;換一種說法,人人都仰望著它。

  d、有了過錯時,人人都能看到;更不可能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著它。

  ⑶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a、有知識的人沒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沒有憂慮,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b、知識意味著沒有疑惑,仁義意味著沒有憂慮,勇敢意味著沒有畏懼。

  c、聰明的人沒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沒有憂慮,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d、聰明意味著沒有疑惑,仁義意味著沒有憂慮,勇敢意味著沒有畏懼。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3

  四川郫縣  周化琴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4

  10 《論語》十則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  學習

  1、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并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復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選做題)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后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①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5

  〖教學目標 〗

  1、了解孔子及《論語》。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誦。

  〖教學設想〗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文言文,興趣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對文言文不產生畏懼感,這一節課很關鍵,所以,這節課盡量不在具體的字詞上糾纏,只讓學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背誦則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介紹孔子、《論語》及語錄體

  二、朗讀

  三、理解文意

  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后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時”“說”“樂”“慍”“君子”  

  2、“溫故而知新”的含義。

  3、“罔”“殆”的意義;  

  4、“誨”“女”“知”的意思

  5、“謂”“恥”“是以”

  6、“識”“厭”

  7、“三”“從”“善者”

  8、“好”“樂”

  9、“川”“斯”

  10、“嘗”“以”

  三、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關上課本,進行練習。

  1、見課后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補充: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A、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C、溫故而知新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F、敏而好學

  G、不恥下問

  H、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I、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識之

  K、學而不厭

  L、誨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誦

  五、板書設計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6

  子①曰:“學而時習②之,不亦說③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④,不亦君子⑤乎?”(《學而》)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為政》)

  子曰:“由③,誨女④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⑤也。”(《為政》)

  子貢③問曰:“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③,是以③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爾》)。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

  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②。”《子罕》)

  子曰:“吾嘗③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7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8

  教學目標:

  1、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論、則”二字,會書寫“論”字。

  3、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思。;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每天在一起學習生活已經近兩年時間了,一定了解咱們班同學的不少優點,你能說說誰有什么優點嗎?看到同學的優點,打算怎樣做?(生說)

  二、揭示課文內容

  1、同學們的這些優點都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剛才同學們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有一位古人用一句話就說出來了。

  (板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生讀)

  2、介紹孔子

  師:這句話是一位叫孔子的人說的。(示孔子圖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一位特別特別有學問的人,他在說了很多的話都特別有意義,因此,他的學生就把他的一些話放在一起寫了一本書叫《論語》。(板書:《論語》)學習:“論”,“論”這個字讀二聲。(生讀)

  《論語》中的內容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這里面的很多內容我們現在可能還讀不懂,因為那是古文,古人說話和我們不一樣,古文中經常出現:“之、乎、者、也、焉、其、曰”(出示)等這類字,有的有具體的意義比如:曰就是“說”的意思。(板書:說)

  古人寫文章是不用標點符號的,所以有的只是表示語氣和停頓,沒有任何意義。

  3、指導朗讀

  古人在讀的時候也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怎樣讀呢?師范讀,學生讀。

  4、了解句意

  你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說說看?(生自由發言)

  師:這里的三人,可不只是三個人,古人用“三人”代表很多人,就像“九曲黃河萬里沙”中的“九”一樣。

  剛才同學們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所以你周圍的人都可以說成是自己的老師,孔子就用這句話講出了這樣深刻的道理,你快來讀讀吧!(齊讀)

  5、師:請你再看這一句:(出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快看看這里有古文經常出現的字,你快來讀讀吧!

  請你看書中的圖片,這兩個同學分別是怎樣學習的?

  看了這兩個同學上課時的表現,你有什么想說的?

  (擇:選擇;善:就是對的、好的方面;從:學習、跟隨)

  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6、師:我們剛才說的這句話是在《論語》中的一則。(板書:一則)

  “一則”就是其中的一條

  (示:全文,背誦)

  7、學習生字“論、則”

  師:課題中有兩個生字,讀一讀,快速記住這兩個字。(指名說記字方法)

  你記字記得這么好,看誰能把字寫得更漂亮。請你觀察田格中“論”字左右怎樣?(左窄右寬)哪一筆在田格中的橫豎中線上?(生觀察)

  師板書:論

  (生自己試著在田字格中寫一寫,注意筆順和筆畫位置。)

  實物投影展示班中學生書寫作品。

  三、向課外延伸,擴展閱讀

  剛才我們一起學習的這句話雖然簡短,但是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類似這樣的話在《論語》這本書中還有很多,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自己試著讀一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很多同學都很喜歡讀,課下我們可以再找一找,讀一讀,不懂的可以問問老師和家長。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9

  [創新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二、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三、創新意圖

  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10

  教案示例一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第 1 2 3 頁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11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本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子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子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并)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這一段講躬身實踐的重要性。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12

  《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其三,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其四,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13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和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 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18課《論語》九則 篇14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教案示例二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畫線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1.三分鐘演講。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3.文言文入門(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4.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5.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7.指導背誦。

  8.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9.布置作業。

  ( l)課后練習一、二題。

  (2)背誦全文。 

  ( 3)默寫全文。

  第二課時

  &nb

  [1] [2] 下一頁

  《論語》十則教案sp;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

  2.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3.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4.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6.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7.背誦指導: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8.作業

  (1)課后練習三、四題。

  (2)默寫課文

  探究活動

  ——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具體做法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分為作家作品、成語、名言警句難句翻譯等)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上一頁  [1] [2] 

第18課《論語》九則(通用14篇) 相關內容:
  • 第21課《論語》六則 教案(精選14篇)

    第21課《論語》六則 教案一、教學目標:1、理解六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2、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 《論語》十則教案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③積累文言詞匯。○教學重點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課前準備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②預習課文。...

  • 《論語十則》說課稿(精選7篇)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論語十則》,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一、 教材分析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5篇...

  • 論語六則(通用15篇)

    教學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教學重點:目標3教學難點:目標3預習指導: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

  •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及重點]1、積累文言詞匯。2、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3、培養勤學好問、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教學課型及課時]1、教讀課2、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

  • 《論語》二則(通用13篇)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 《論語》十則教案 1-(通用15篇)

    一、活動目的以《論語》為代表的國學文化博大精深,學習貴在持之以恒,需要我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引領全體師生去誦讀、去欣賞、去感悟,積極主動地從中吸取豐富的養料,提高我們的學識修養,改進我們的思想道德,為繼承發揚光大中華民族...

  • 論語《十則》(通用12篇)

    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文言文必須讀通的道理。2.了解孔子關于學習態度和方法的論述。3.初步熟悉幾個文言虛詞。教學重點:1.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2.弄清實詞的含義。...

  • 論語十則(通用17篇)

    教案示例一重點與難點: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教學過程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關于孔子、子貢(精選13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

  •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關于《論語》(精選17篇)

    第一則講的學習,不限于書本。孔子講的學習,包括禮(包括各種儀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詩、書是學習書本知識,禮、樂、射、御都不限于書本知識,要求實習。孔子講學習,不是學過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時間去實習。...

  • 《論語》十則練習(通用17篇)

    一 背誦全文。 略。 二 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高興,愉快。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慍:惱恨,怨恨。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殆:疑惑。...

  • 《論語》十則課文評點及說明(精選15篇)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本文所選的十則,主要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

  • 《論語》六則(精選13篇)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 《論語》十則有關資料:《論語》六則欣賞(精選15篇)

    第一則講的學習,不限于書本。孔子講的學習,包括禮(包括各種儀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詩、書是學習書本知識,禮、樂、射、御都不限于書本知識,要求實習。孔子講學習,不是學過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時間去實習。...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sao货调教扇巴掌sm粗口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结合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 日产精致一致六区麻豆 |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68国产精品亚洲 | 免费无码十八禁污污网站 | 性8sex8亚洲网友自拍 |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色戒 | 亚洲av毛片| 日韩色视频 | 国产精品二区一区 | 香蕉噜噜噜噜私人影院 | 国产精品成人av片免费看最爱 | 毛片女人毛片一级毛片毛片 | 福利一区和二区 | 麻豆精品蜜桃视频网站 | 又大又粗又硬又黄的免费视频 | 国产三级视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桃花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狠狠做五月 | 免费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福利 |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 黄色av网站在线看 | 秋霞午夜伦理 | 免看黄大片AA| 中文字幕内射无码制服剧情 | 熟妇人妻AV中文字幕老熟妇 |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官网 | 酒色婷婷桃色成人免费av网 | 亚洲av毛片久久久久 | 精品少妇3p |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高清 | 深夜福利啪啪片 |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视频免费看 | 国产乱子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