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頌》教案
教學目標
1、 了解屈原和《楚辭》鑒賞的有關知識。
2、 掌握課文中重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3、 理解詩文大意,并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4、 了解詠物詩的基本特點。
5、 培養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詠物詩寓情于物的寫作特點和作者寄予詩中的愛國情懷。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之為橘樹的故鄉了。《漢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于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晏子春秋》所記“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這不是一大缺憾嗎?但在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閑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
二、 提問預習(小組討論積分)
1、本詩選自( ),作者( ),我國( )(時代)偉大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的( )風格。代表作有( ) 等。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深固難徙( ) 剡棘( ) 圓果摶兮( ) 梗其有理( )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徠: )
⑵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遷: )
⑶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壹志: )
⑷曾枝剡棘,圓果摶兮(曾: )
⑸紛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紛缊: )
⑹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廓: )
⑺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蘇世: )
⑻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離: )
三、 師范讀課文、生用心體會作者的思路及情感。
四、 誦讀領會把握詩歌的內容和感情。
生自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歌大意。(小組討論)
(明確)天地間嘉美的桔樹,適應南方肥壤沃土。稟受天命不可遷植,只肯永遠生地南楚。根深蒂固難以遷徙,專心致志堅定不移。葉兒碧綠花兒素結,繁枝茂葉令人欣喜。密密枝丫尖尖小刺,圓圓果實掛滿樹枝。青果黃果色彩斑斕,紋理花色燦爛絢麗。皮色鮮明內瓤純潔,猶如君子擔當道義。長得繁茂修飾得體,形象脫俗美麗無比。贊嘆你從小立志,與世俗迥然有異。獨立于世不肯遷移,這志節多令人驚喜。節制自守虛心謹慎,始終不會犯過失咎。秉持美德公正無私,可也天地一樣不朽。我愿與你生死相交,相與為友天長地久。淑麗端莊終不淫逸,生性梗直知情識理。年齡雖小卻品高潔芳,堪作兄長可為我師表。品行高潔好比伯夷,樹立楷模千古光照。
總結:
詩人以橘樹為喻,表達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質和理想的堅定意志。“橘”與詩人屈原的形象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體現了詩人屈原忠于楚國,至死不渝的精神,體現了詩人高潔的人格形象等。作者借橘樹贊美堅貞不移的品格。作者認為橘樹是天地間最美好的樹,因為它不僅外形漂亮,“精色內白”“文章爛兮”,而且它有著非常珍貴的內涵,比如它天生不可移植,只肯生長在南國,這是一種一心一意的堅貞和忠誠,再如它“深固難徙,廓其無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這使得它能堅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無私的品格。最后作者表達了自己愿意以橘樹為師,與之生死相交的愿望,這也是作者志向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