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石榴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奇崛(jüé) 枯瘠(jí) 瑪瑙( mǎonǎo ) 琢成(zhuó) 犀利(xī)
劈刀( pī) 皓齒(hào ) 束縛( fù ) 唾津(tuò ) 潛溢(yì)
(二)形近的字:
妍(yán)爭妍斗艷 縛(fù)束縛 瓣(bàn)花瓣
研(yán)研究 傅(fù)師傅 辯(biàn)辯論
博(bó)淵博 辨(biàn)辨別
搏(bó)搏斗
二 詞語解釋:
[犀利]:(武器、言語等)鋒利;銳利。
[劈刀]:刀背較厚的刀,用來劈竹子、木頭等。
[勻稱]:均勻;比例和諧。
[束縛]:使受到約束限制;使停留在狹窄的范圍里。
[柔媚]:柔和可愛。
[爭妍斗艷]:競相比美。妍,美麗。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枯瘦。瘠,(身體)瘦弱。
[盎然]:形容氣氛、趣味等洋溢的樣子。不禁,不能自制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忍笑
[豐腴]:這里指豐盛飽滿。
三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現代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筆名郭鼎堂等,四川樂山人。19xx年赴日本留學,原本學醫,后來從事文藝活動。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1924年以后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政變前夕,寫下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產生了重大政治影響。同年參加南昌起義,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起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旅日期間,積極支持留日青年和國內文藝界的革命文化活動。抗戰爆發后秘密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這一時期創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和大量詩文,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戰斗性。學術著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等創見頗多,影響很大。1949年北平解放后當選全國文聯主席。建國后,繼續進行文藝創作,發表了《蔡文姬》等歷史劇作,所著《奴隸時代》等書在史學界影響很大。他長期從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是繼魯迅之后“我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鄧小平語)。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有《郭沫若全集》行世。《郭沫若全集》分文學編、歷史編、考古編三種,于1982~1992年陸續出版。
2寫作背景:
1942年時,正是抗日戰爭極端困難的關頭:國民黨反動派妥協投降,鎮壓抗日救國運動,親日頑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從的反動論調,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變節投敵,茍且偷生;而共產黨則高舉抗日救亡大旗,堅持抗戰,力挽狂瀾。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寫了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贊揚了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