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學設計(精選3篇)
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1
課題
3、《老山界》
課時
2課時
教育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掌握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2.能力目標:學習本課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寫法;能通過品評文章中的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學會用不同寫法交代記敘文的要素。3.情感目標:通過閱讀和理解,感悟紅軍長征的艱苦和樂觀的精神,培養學生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重點難點1.體會文章按照時間的變化、地點轉移的寫作方法。2.對于文章關于翻越老山界困難的重點詞語、語段的分析理解。
學習方法1.討論與點撥方法相結合:老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組織安排,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組討論交流,師生達成共識。2.研討探究法:對于文章中的內容和重要語段,讓學生互動、想像,通過積累材料了解紅軍翻越老山界的艱難。
教具學具
多媒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同學們,前邊我們學習了兩篇關于長征方面的詩歌,了解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只有中國工農紅軍在毛主席的帶領下才能完成的偉大壯舉。同學們,想一想,前邊毛主席在詩詞中把紅軍翻越險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讓學生說)比作的是走泥丸、騰細浪。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老山界》這篇課文,來了解紅軍又是怎樣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難的。2.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介紹老山界的地點、地形。(可讓學生把預習的情況在全班交流)(二)初步認讀,整體感知1.聽課文錄音,聽前老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邊聽邊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長時間?你能說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嗎?2.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可啟發學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時間的語言標志。3.用簡潔、概括性的詞語談談你讀后,老山界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現了紅軍怎樣的精神?(學生各抒己見發表個人看法)〔小結〕明確:紅軍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時間。明確:老山界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險峻、高大、或有的學生會說老山界陡、窄、險等都可以。(三)交流合作 ,解讀探究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老師設置的問題(投影出示)①全文的線索是什么?找出時間變化地點轉移的詞語。②紅軍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難?紅軍戰士又是怎樣克服、戰勝這些困難的?③文章寫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作者是怎樣安排、組織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探究老師提出的問題。2.學生互相討論、交流,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適當點撥,最后得出答案。〔提示〕①應找到表示時間、地點的詞,提示:在第二段里找。②從吃飯、走路、睡覺、處境難上來思考。③引導學生劃分段落理解段落之間的關系。〔小結〕①全文除首尾兩段外,中間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時間變化:“下午才動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多鐘”---“一直到宿營地”。地點轉移:上山(從山腳到山頂)---下山。翻越老山界,從第一天下午動身,到第二天下午2點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時間。②紅軍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難:一是,走路難(“向上看……就在腳底下。”“陡峭極了……只有一尺多寬。”山路陡峭,懸崖峭壁。);二是,睡覺難(“路只有一尺來寬……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氣逼人……渾身打著顫”,宿營峭壁,半夜凍醒。);三是,吃飯難(“肚子很餓,力氣不夠”,糧食奇缺,肚子饑餓。);四是,處境難(“傷員病員都下了擔架走,旁邊需要有人攙扶著”,“機關槍聲很密”,傷病員多,敵人追擊。)從中看到老山界的險峻難走,但是紅軍戰士以頑強不屈、樂觀的精神,戰勝了這些困難,翻越了老山界。③課文采用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層次。這樣寫的好處,一是材料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來安排,十分順當,文章脈絡十分清晰。二是逐層寫明時間的變化和地點的轉移,使敘事和描寫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來才明白,按時間順序寫,先設懸念,后面解釋,就能產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課文寫得有條不紊,環環相扣,仿佛帶領讀者重溫紅軍翻越老山界的戰斗歷程。3.放聲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形成應用 鞏固提高〔應用〕1、文章當中寫到睡覺難,在一尺寬的地方,路又不平,紅軍戰士橫著心躺下。結合我們現在的生活,想像一下紅軍戰士睡覺的情景是怎樣的艱難。〔注意〕此題讓學生體會紅軍戰勝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領悟紅軍不怕難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應用〕2、紅軍過瑤民,瑤民“照著慣例”,給紅軍“一點米”,紅軍給瑤民“一袋米”等的修飾,在這里起何作用?舉一些現時生活中,能充分體現軍愛民、民擁軍的典型事例。〔注意〕本題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分別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在小組交流。提示:可以從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說起,也可以從平日里擁軍愛民的事例說起。學生廣泛發言,體現軍民魚水情的主題。〔討論〕3、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下,紅軍翻越老山界下山的愉快心情,說說當時的場面會是怎樣?〔注意〕此題鍛煉學生的想像能力。(五)課后小結 拓展延伸〔課后小結〕:毛主席說過“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不錯的,紅軍為了取得長征的勝利,不怕艱難險阻,用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克服了爬越老山界的困難。作者采用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地點轉移來安排層次,使文章順當,脈絡清晰,敘事和描寫相結合。〔拓展延伸〕:1、〔應用〕老山界一文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按照時間變化、地點轉移的方法組織安排材料。虛寫和實寫相結合,襯筆陪筆相結合,伏筆和補筆相結合,淡筆和濃筆相結合,這也是老山界一文中的巧妙之處 。請仿照這種寫法寫一篇“游記” 。2、〔實踐〕同學們課后搜集紅軍長征中的故事,可到圖書館、網上查找資料“以長征為主題”開一次故事會,體會長征的偉大壯舉。3、〔積累〕把文章中描寫的句子,景物描寫的語段摘抄在本子上。把課文中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歸類摘抄在本子上。
第二課時(一)課前熱身,導入新課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老山界的第一課時,同學們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難重重,可是這些困難在毛主席領導下的紅軍戰士眼里是怎樣看待的?誰能用毛主席的詩詞中的一句詩來概括出來呢?(學生發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老山界》一文,看紅軍戰士是怎樣用樂觀的精神克服困難的。(二)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認為景物描寫最精彩的語段。2.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老師設疑,同桌互相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最后得出結論。3.思考探究以下問題:(投影出示)①課文寫了上山、宿營、下山的場景,請找到描寫景物的句子。②請說說課文中景物描寫, 在課文中有什么作用?③紅軍的樂觀表現在哪些地方?哪些詞語運用的最恰當?〔討論〕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注意〕應抓住上山、宿營、下山的景物描寫和表達的心情上來思考。4.匯報交流:小組代表發言,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點撥,得出答案。〔小結〕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①上山:“滿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來了。從山腳向上望,只見火把排成許多‘之’字形,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真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宿營:“半夜里,忽然醒來,才覺得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著顫。把毯子卷得更緊些,把身子蜷起來,還是睡不著。天上閃爍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它跟我們這樣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四圍的山把這山谷圍得像一口井。”下山:“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②作者以生動的景物描寫,有聲有色的把紅軍戰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壯語,暢快的心情表現出來,渲染他們頑強不屈的斗志和艱苦樂觀的情緒,從而表現了他們的精神面貌。③“不要掉隊呀!”“不要落后做烏龜呀!”“我們頂著天啦!”等5、引導學生背誦重要語段,要求學生背誦“半夜里突然醒來……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背誦完同桌交流。(三)形成應用 鞏固提高:〔討論〕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這一段話中的“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是否矛盾?談談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提示〕對課文中的這段話可這樣理解:在深山里,在極靜的時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確實使人有這種感覺。有的聲音,分明來自遠處,分明很細切,可是由于靜,聽起來仿佛近在咫尺,而且響亮洪大;有的聲音,分明來自近處,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疊,反響回蕩,愈傳愈遠,愈變愈細。而且風聲、水聲林木呼嘯聲等等,混雜一起,變化萬端,引起人們的種種聯想。談自己感受的時候要談的真實,運用比喻要合情合理,語句要流暢。〔討論〕2、“像春蠶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嗚咽”在這里怎樣理解?這句話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注意〕“像山泉在嗚咽”一句有不少人認為“嗚咽”的原意是低聲哭泣,文中是修飾形容凄切的流水聲。這種解釋與通篇洋溢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相悖。應解釋成流水聲若斷若續,好像山泉時而流時而止。這樣使整個樂觀主義的基調不至于失去一致。明確:這里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作者形象貼切的比喻,生動具體地將自己的感受細膩入微地表現出來,增加了語言的美感和氣勢。〔討論〕3、“搶了一碗飯就吃”,如何理解“搶”字,談談你的看法。〔提示〕“搶”字是一個中性詞,這里有搶先爭先的意思,用在紅軍身上是為了說明吃飯的迅速,“搶”字形象的表現了紅軍戰士為了爬山任務而抓緊時間吃飯的動人場面。你是怎樣看的,開展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四)課后小結 拓展延伸:〔課后小結〕:老山界,是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但是在紅軍的眼里,他們認為:“我們走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覺得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 這充分表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 課文通過生動的描寫具體形象地表達了中心思想,特別是通過景物描寫來渲染紅軍戰士的樂觀精神。〔拓展延伸〕:1、〔模仿天地〕仿照“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請你發揮想像能力,按照上面的例句做一組排比句式。〔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貼切,語勢要一致。像 ,像 ,像 ,像 。2、〔比較閱讀〕閱讀短文,討論問題。①再往前走,天山越來越顯得優美。②在那白皚皚的群峰的雪線下,是蜿蜒無盡的翠綠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無數撐天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丫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③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巖石上漫流的水的聲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④在這林海深處,連鳥雀也很少飛來,只偶爾能聽到遠處的幾聲鳥鳴。⑤當你下馬坐在一塊巖石上吸煙休息時,雖然林外是陽光燦爛,而在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卻閃著煙頭的紅火光。⑥從偶爾發現的一棵兩棵燒焦的枯樹看來,這里也許來過辛勤的獵人,在午夜生火宿過營,烤過獵獲的野味。⑦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①如果說進到天山這里還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②山色逐漸變得輕柔,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凝胭似的感覺。③這里溪流緩慢,縈繞著每一個山腳,在輕輕蕩漾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綿延的織錦那么華麗,像天邊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么絢爛。④這密密層層成丈高的野花,花兒賽過八寸的瑪瑙盤。⑤馬走在花海中,顯得的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⑥在馬上你用不著離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滿懷的你最心愛的大鮮花。〔思考與解答〕比較閱讀閱讀后,思考:畫線部分的景物描寫和老山界里的“四個像”的修辭手法,有何相同之處,其作用是什么?〔點評〕要從文章的景物描寫入手,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明確:文章都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的景物生動、形象。3.〔寫作訓練〕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留心進行觀察,抓住景物的特征,記錄你自己所見所聞,模仿上文的寫作手法,寫一 篇描寫景物的抒情短文。〔注意〕要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通過聯想和想像,把觀察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具體形象、細膩生動地描寫出來。【語文資料采擷】1.作者簡介陸定一(1906—1996),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江蘇無錫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27年起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長、共青團駐少共國際代表。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宣傳部工作,后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建國后,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部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2.明白曉暢 引人入勝----《老山界》的敘事特色作為一篇記敘文,《老山界》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這六個記敘要素交代得非常明確,堪稱典范。它不僅內容完整,眉目清晰,而且在敘事方面有許多特色,概括起來就是:明白曉暢,引人入勝。作者就像一位講故事的老手,采用我國傳統的敘事方式,把紅軍長征路上翻越老山界的經過,講述得有頭有尾,波瀾迭起,繪聲繪色,妙趣橫生。《老山界》的敘事特色之所以如此顯著,是因為作者行文時做到了以下三點:一是善于安排結構。在記敘文中,要把一件事的來龍去脈敘述清楚,就必須善于安排結構。《老山界》是側重于寫事的記敘文,它要寫的翻山經過,頭緒比較單純,并且故事情節的發展與時間地點的推移是一致的。因此作者把“事”作為記敘的線索,順著時間、地點的變化來安排結構。顯然這種最基本最常用的“順敘法”,既適合這篇文章的內容,也符合我國敘事的傳統,作者易于掌握,讀者也喜聞樂見。二是善于激起波瀾。用順序的方法敘事,最忌平淡呆板。《老山界》的敘事,做到了有抑有揚,忽虛忽實,又張又弛,且開且合,因而全文波瀾迭起,妙趣橫生,令人越讀越有興味。三是善于進行表達。《老山界》的敘事能夠做到明白曉暢、引人入勝,除了上述兩點外,還同作者表達有密切關系。這篇敘事文在運用語言方面十分出色。它通篇都是樸素的口語,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清爽悅耳,真正做到了博采口語、明白如話。例如,“滿天都是星光……分不出是火把還是星星。”這些語言不僅質樸自然,而且富有詩意,造成一種美感。“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老山界》在文字表達上非常講究文采,既博采了口語,使文字如行云流水,又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來敘述故事和烘托氣氛。請看“山腰露宿”那一段,“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有睡著了”。這一段文字并不長,卻兼用了明喻、警策、對偶、博喻、排比五種修辭格。由于巧妙地運用了多種修辭格,這段文字充滿詩情畫意,在全篇中最為精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此外,文中其他段落還用了擬人、抑揚等修辭方法。——摘自《語文教學》1980年第4期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
2、體會本文樸實優美語言里行間流露著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3、學習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本文語言樸實而優美,字里行間流露著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2、學習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1、《七律長征》中,講到了雄偉險峻的五嶺山,這里面有一座山嶺叫越城嶺,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是五嶺中最險的一座山,也是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它也被稱為老山界,紅軍戰士是怎樣翻越這座“難”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聽聽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斗的一位老紅軍的講述吧。
2、作者介紹:
陸定一,生于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二、請同學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1、排除字詞障礙
字:驚惶籬笆骨碌酣蜷綴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嗚咽落得很遠
詞:攀談苛捐雜稅奇觀絕壁骨碌酣然入夢蜷嗚咽澎湃身手
2、我們概括事件內容時,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讀完課文,請你先找出本文的記敘六要素。
時間:從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點:長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腳下和老山界的整個山路中
人物:紅軍某部的干部和戰士
老山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了解文章所敘之事,揣摩詞語的運用。
2、了解并學習文章安排材料的特點。
3、通過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2、了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教學難點:
1、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賞析背誦精彩的語段。
2、景物描寫的內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選用:
閱讀梳理與感悟反思相結合
學法指導:
梳理信息,整合處理
一、預習交流:
(一)關于作者。
陸定一(1906--1996),江蘇無錫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過《解放日報》總編輯、宣傳部部長、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 關于背景。
(三)關于字詞。
1、給加點字注音:
驚惶( ) 欺侮( ) 酣( )然入夢 蜷( )矗立( ) 咀嚼( ) 嗚咽( ) 澎湃( )骨碌( ) 綴( )
2、多音字組詞: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 ) lào ( )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速讀課文,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文內容。(老山界是長征中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二)紅軍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難事?
(三)本文以什么為順序安排內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
(四)了解事情經過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段落
時間變化
地點轉移
記敘內容
文章主旨
2-11節
當天下午至天黑
山溝—山腳
同瑤民的攀談
表現紅軍不怕困
難、艱苦奮斗的
堅強意志和革命
樂觀主義精神。
12-23節
天黑后至黎明前
山腳—山腰
爬山的艱苦以及在
雷公巖前露宿
24-31節
次日黎明至下午兩點多
雷公巖—山頂
攀越雷公巖
32-33節
登上山頂以后
山頂—山下
下山的情景
(五)理清文章層次結構
文章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部分來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紹老山界,點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擺出困難。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一層:(2—11)山腳訪瑤家。
第三部分(34):寫作者的感受。
三、問題討論:
(一)課文寫紅軍翻越老山界,卻用了不少筆墨寫與瑤民大嫂的攀談,作用是什么?
答:顯示了紅軍是為人民謀福利的軍隊。說明紅軍不但是戰斗隊,也是宣傳隊和播種機。從一個側面豐富了課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兩處集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寫:
(1)分析第13段描寫:
①“奇觀”是指什么?
②你認為哪些字詞用得好,請加以揣摩:
“奇觀”本來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見的景觀或景象。 “之”字形說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與星光連接,寫山勢之高;表現了老山界的險峻,“許多”一詞,既說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說明有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織在一起,組成了瑰麗、壯觀的景象。“奇觀”一詞表現出這一景象的奇特罕見,表現紅軍隊伍的宏偉氣勢并頌揚了紅軍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的精神。
(2)分析第23節景物描寫:
①這部分哪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找出來并加以分析。
②這部分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分別起什么作用?
③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綴”字傳神而又具立體感,好像人工裝點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現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豐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勢的險峻和連綿,又暗示了紅軍的艱難處境。“矗立”,形象的說明困難像攔路虎阻擋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聳的老山界阻擋不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也改變不了他們的長征必勝的信念。
“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時連續不斷的細微聲音,比喻戰士們輕細的話語聲,說明戰士們被凍醒次數之多;“野馬奔馳”寫半夜山風之大,又喻寒風刺骨;“山泉嗚咽”用擬人化手法喻山泉時斷時續又暗指山勢崎嶇;“波濤澎湃”形容林木被風刮動的聲音。人聲和大自然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機,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非常形象地寫出山景之美,表現紅軍戰士的樂觀情懷。
(3)分析第32節景物描寫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寫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見,景物的特點是什么?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達了克服困難后的愉快,表現戰士們歡暢、輕松的心情,集中展現了一種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問題探究:
(一)課文采取順敘的好處是什么?
好處:
1、使文章脈絡清楚.
2、使文中的敘事和描寫都合情合理
3、按時間順序先設置懸念后作解釋,產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時遇到的困難,對于中心的表達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巖時,作者記述了紅軍戰士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的場景。為什么要特別強調“醫務人員中的女同志們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細致的描寫了翻越老山界的艱難,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說“老山界的困難,比起這些地方來,還是小得很”。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長征路途的艱難,也更能突出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只要有這種豪邁的精神,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五、品味語言:
(一)第24節“搶一碗飯就吃”句中,“搶”字用得合適嗎?為什么?
(二)第29節“但是必須鼓著勇氣前進”句中的“鼓”改為“憑”可以嗎?
(三)第30節“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六、總結全文:
1、主旨---本文具體的記敘了長征途中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表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克服困難、英勇頑強的斗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寫作特點---①采取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層次.
②以生動的描寫具體而生動地表達中心
七、作業布置:
1、以“秋日的早晨”為題,寫一段景物描寫。
2、背誦并默寫第2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