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理解的橋梁》主題班會案例
班會課上,同學們都拿出了保護了一天的生雞蛋,大家都興奮地談論著保護雞蛋的感受,把課堂氣氛推上了新高潮。以下是部分課堂實錄:
學生1:為了使我的雞蛋完好無缺,我給雞蛋包了一層又一層紙,還放進了瓶子里,可還是碎了,我覺得好辛苦。但爸爸媽媽卻不能把我們放進瓶子里啊,他們把我們從小養大真太辛苦了。
學生2:為了保護它,我做了很多努力,我要用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學生3:我覺得這件事是做給自己的,中途有一點偷懶,都會影響整件事的完美。雞蛋是那么脆弱,我不得不在吃飯、上廁所、洗澡、玩耍、上課的過程中,小心翼翼,無法盡興,連睡覺也不甜了,因為雞蛋就在枕邊不遠處放著,我第一次嘗到了吃不香睡不甜的滋味。
家長(笑):你們小時侯父母就是這樣照顧你們的呀,其中有多少個24小時呢?
小結:在這個活動里,雞蛋已失去其世俗意義而具有了獨立精神,它從廚房邁向學校,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談感受,體驗了父母的辛勞,懂得了體諒和關愛自己的父母。
(四)聆聽父母的聲音
“仔仔,你知不知道媽媽最開心的事是什么嗎?就是慶祝你剛滿1歲生日那晚,剛剛切蛋糕的時候,見到剛學會扶著椅子走路,那時我們都好開心。”這段錄音是譚俊鴻同學的母親錄下的。“這是你邁出的第一步,我真的很開心,馬上就照下了不少照片,現在看著你一天天長大,我們都很安慰。雖然現在我和你爸爸工作比較繁忙,但在百忙當中基本每晚都準備宵夜等你回來,見到你吃下去我就已經好開心了,我心中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身體健康”。在聽譚俊鴻同學的媽媽深情地道出她對兒子寄予的厚望時,教室里出現了一陣騷動,同學們都被感動了。
“阿釗,你還記不記得當初爸爸送你去聚華園學校的時候,當時你真的哭得很厲害,做爸爸的也理解你,但沒有辦法,希望你能讀好書,能成材,其實你很難受的同時,我的心也是不舍得的,非常難受,這么多年來,我都一直關注著你的生活,學習……”。錄音放完,教室里一片寧靜……
最后,播放歌曲《留給女兒的說話》,在悠揚的歌聲中,又再一次傳出一位父親對女兒深情的一番說話,在場的家長老師學生又一次被感動了,父母的片言只語深深地扣動著我們的心弦。
三、主題班會課的反饋與思考
這節主題班會課的效果不錯,受到了聽課教師的高度贊揚。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點子抓得好。切切實實地通過對話、體驗和聆聽解決了一個孩子對父母的理解問題,不僅激發了雙方對話的興趣,亦加深了學生對父母的理解,更有利于學生健康地成長。二是課堂氣氛控制得好。首先在“親子對話”中,班會課成了兩代人心靈溝通的舞臺,大家都聽到了對方的心聲,坦誠交流,把班會推向了高潮;然后在“體驗當父母”環節中,同學們都踴躍地爭取發言,大談當時保護生雞蛋的感受,令課堂氣氛出現了又一個高潮;最后在“聆聽父母的聲音”中,很多同學都說感動了好幾次,尤其聽完家長的錄音后,好幾個女同學都忍不住哭了,甚至一個教英語的聽課老師也當場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值得思考的是,班會課外延的效果究竟如何,要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回家與父母傾心交談,加強理解,要追蹤了解,要總結經驗。因為,如何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的心理變化發展歷程,確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