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說課稿(精選3篇)
《奇妙的克隆》說課稿 篇1
奇妙的克隆這一課怎么教?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奇妙的克隆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一. 教材分析:
人教課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在第三單元事物說明文的基礎上組編的一系列事理科普說明文,而其間我國著名遺傳學專家談家楨的《奇妙的克隆》,既讓學生能夠對說明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進行學習鞏固,又向我們介紹了關于克隆的科學知識,也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tài)度和精神,能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從而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tǒng)一。根據課標精神、單元組編意圖及本課內容特點,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A.初步了解克隆知識及事理說明文的特點,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常見的說明方法。
B.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利用學案,引導學生充分預習。
B.有機地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充分討論辯證地思考科學問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大膽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三)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領悟“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深層內涵。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的處于生物科學前沿的克隆知識貼近生活,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為本文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yè)術語較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上一單元說明文知識的學習訓練,已使學生對說明常識有了初步把握,他們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且通過一年多的訓練,他們已養(yǎng)成了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教法、學法
為使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將做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展開辯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古希臘哲學家的名言)“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談對這句話的認識……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卻使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現在就讓我們隨同我國生物學專家談家楨的腳步,走進《奇妙的克隆》去領悟克隆的“奇妙”。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學生根據個人閱讀喜好,或朗讀、或默讀、或略讀、或精讀、或跳讀、或連讀等),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
1.根據小標題,感知文意。(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fā)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2.整體把握克隆的“奇妙”在何處?
注:結合學案預習內容,整體把握文意,即“什么是克隆”,“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依據課本或生活中的實例體會克隆的“奇妙”。教師適當引導生活中的實例,如扦插類植物:吊蘭、月季、富貴竹、桂花、土豆、各種蔬菜、果樹的嫁接,還如俗語中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等。
(三)研讀探究
為了把克隆的“奇妙”說明白了(說明文的藝術是把事物說明白的藝術——葉圣陶語),作者是如何來進行說明的?
1.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展開競賽研讀。(多媒體展示競讀內容)
第一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了什么內容?又有什么好處?
第二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清晰條理地說明了克隆的“奇妙”?
第三小組探究內容:克隆技術不斷在發(fā)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這些努力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
2.教師在整個自主研讀、合作探究過程中適當點撥引導。并針對各組表現情況加以點評
3.班內交流,展示各組探究成果,教師予以適當點評(以鼓勵為主,有爭議的問題班內研討,師生共同明確)。
(四)拓展延伸
1.克隆如此奇妙,有何妙用,又有何弊端?(學生結合文本提取篩選關鍵信息,為下一步的辯論做鋪墊)
2.針對克隆的利弊問題,由作者的“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這句話展開辯論。
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辯題是“克隆技術能為人類造福”,反方辯題是“克隆技術不能為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內外所了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為論據,展開激烈地辯論。
(五)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隨同談家楨體驗了克隆的“奇妙”,了解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掌握鞏固了說明文體的“說明白了”藝術,也為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tài)度和精神所感動,更為作者“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話語所震撼。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同樣,克隆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應在向前飛奔的時候,抽空看看頭上的這把利劍。
附: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極其重要的介紹克隆的說明文,文中介紹的克隆知識屬于科學界的前沿知識,學生對此很感興趣,這是我選擇這篇文章的一個原因。
教學理念: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學設想:
1、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提前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養(yǎng)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
2、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情感以及大膽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語交際的能力。口語交際中,參與討論,發(fā)表見解;耐心聽,簡明扼要說,通過多方評價規(guī)范口頭語言,培養(yǎng)良好的聽話和說話習慣。
二、說教法、學法
1、導入新課:
從學生喜歡的《西游記》中的一個人物形象孫悟空談起,這一導入語從學生平日的興趣入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后面的交流創(chuàng)設情境,做好鋪墊。
2、交流查找的資料:
交流資料,引導學生養(yǎng)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實現了師生學習資源的共享,豐富了學生對克隆技術的感性認識。
3、感知課文內容:
主要是通過解決依據文本內容設計的三個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了解說明特點:
本文聯系人們熟知的事物解釋深奧的科學問題,深入淺出,取得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讀者感到親切。這一塊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了解并學習把深奧復雜的問題寫得思路清晰,有條不紊的方法。
5、想象訓練:“假如我會克隆”。
引導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通過協作學習互相啟發(fā),互相提高,重視以發(fā)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交流,盡可能挖掘學生口語交際中的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6、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合作解決。
主要是結合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中的難句,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7、辯論:
以“克隆技術能造福人類”為正方,“克隆技術不能造福人類”為反方展開辯論。
鼓勵學生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讓他們學會在口語交際中熱烈參與討論,耐心細致地聽,大膽發(fā)表見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群體互動等多元互動。同時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
《奇妙的克隆》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說教材、說學生、說教法與手段、說教學過程設計、說教后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文章分四個版塊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fā)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簡介: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a、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識。
b.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四) 教學難點
1.結構安排巧妙新穎。
2.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科學道理深入淺出。
二、說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克隆知識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yè)術語較深奧,初二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說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并且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后再發(fā)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chuàng)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fā)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的討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安排
本單元說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說明文的體裁、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理清說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說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2、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第一課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如下)
第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愿意再擁有一個帕瓦羅蒂;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
上不可能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
第二環(huán)節(jié):閱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⑴瀏覽小標題,初步感知文意。
⑵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小黑板)
⑶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學生閱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志性詞語。
第三環(huán)節(jié):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⑴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
⑵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余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發(fā)言。
第四環(huán)節(jié):精讀課文第一版塊,探究局部的說明順序
⑴學生齊讀第一版塊
⑵提問:克隆的含義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點?舉例具有天生克隆克隆本領的動植物。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huán)節(jié)意在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閱讀)
我的第一課時教學設計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