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頭》教案(精選3篇)
《大石頭》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了解童年李四光對大石頭產生的疑問,以及他后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與疑問間的關系。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好奇心在發明創造中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了解李四光童年的疑問與他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之間的關系。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你見過大石頭嗎? 如果你見到一塊大石頭(教師板畫一塊大石頭),你是否會產生一些疑問? 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就對一塊大石頭產生了興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奇怪的大石頭》。(板書課文題目) 二、初讀課文,掃除障礙 1、請各自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把課文讀通順。 2、分段指名讀課文。檢查鞏固生字、新詞的讀音。 著名 藏在后面 孤零零 悄悄 躲閃 隕石 大坑 臥是 突兀 旅行 考察 秦嶺 流域 遺跡 研究 震驚 三、檢查預習,質疑解難 1、結合資料袋中的內容介紹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主要解決以下疑難: 隕石:大的流量體在經過地球大氣層時,沒有完全燒毀而墜落到地面上的含石質較多或全部為石質的隕星。 地質學家:從事地球物質形成和地殼構造研究,以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的科學家。 突兀:高聳。 第四紀:地質歷史的最后一個紀。約從距今250萬年前至今。此時高緯度地區廣泛地發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兩極地區,積雪由于自身的壓力奕成冰塊(或積雪融化,下滲凍結成冰塊),又因重力作用而沿著地面傾斜方面移動,這種移動的大冰塊叫做冰川。在地質上的新生代第四紀,氣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被冰川所覆蓋,因此被稱為第四紀冰川。 秦嶺:橫貫我國中部,東西走向的古老褶皺斷層山脈。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的一部分。分布有冰川槽古、角峰等。 (3)完整地齊讀課文。 四、指導寫字,完成作業 1、認讀要寫的字。 2、爭做寫字小老師:哪幾個字容易寫錯,該怎么寫。請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十七畫,第六畫為“”。 臥,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筆順,第三筆為“”。 旅,注意左下部分的筆順。 3、各自抄寫。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生字、新詞 指名讀生字、新詞,進一步鞏固生字和詞語。 二、感知巨石形象 1、課文講的是李四光小時候的事。 小時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們圍著一塊巨石捉迷藏。讓我們到現場去看看這是一塊怎樣的巨石,他們是怎樣圍著巨石捉迷藏的吧。 (1)請大家各自輕聲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教師板畫石頭或實物投影儀顯示課文插圖,或電腦多媒體課件顯示巨石,討論。 ①這是一塊怎樣的石頭?(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②李四光和伙伴們是怎樣圍著石頭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電腦多媒體課件的話,繼續演示李四光圍著大石頭躲閃,大石頭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圍著石頭轉來轉去找不到他的情形。 引導學生根據內容描述。 (3)小伙伴們轉來轉去找不到李四光,咦,這是為什么? (石頭大,便于躲藏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問精神 1、時間長了,李四光對這塊石頭有了疑問。 他首先想到的是問老師,李四光會怎么問,老師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會怎么想。同學們讀讀課文,同桌間演一演。 2、同桌讀、演后挑選學生上臺表演。 3、表演結束后教師問李四光的扮演者:“你的疑問解決了嗎?為什么?” 四、解開巨石之謎 1、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爸爸也說不清。后來這個疑團有沒有解開,怎么解開的?請大家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2、讀后討論。李四光是怎么解開巨石來歷這一謎團的? 3、引導學生認識以下要點: (1)這個問題李四光思考了二十多年。 (2)長大后李四光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終于明白了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 4、對這塊巨石的研究引導他得出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讀后感想 1、完整地朗讀課文。 2、讀了這篇課文,大家都會有一些感想,請大家交流一下。 3、小結鼓勵: 孤零零的巨石聯系著千萬年前的地質事件,童年的疑問引出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發現的問題可能蘊涵著巨大價值。愿我們小朋友們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問、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開一個個神奇之謎,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 板書設計
《大石頭》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采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材的講解分析,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奇怪、著名、地質學家、捉迷藏、悄悄、躲閃、嚴嚴實實、轉來轉去、興趣、平整、推動、旅行、考察、秦嶺、遺跡、研究、成果、震驚”等詞語。
2.讀懂課文內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家鄉的一塊巨石產生了疑問,通過自己許多年的研究終于弄明白巨石由來的故事。李四光小時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塊孤零零的巨石旁邊捉迷藏,時間漸久,李四光對巨石的由來產生了疑問,但是老師和父親沒能解答他的疑問。直到李四光在英國學習了地質學回國以后,經過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從秦嶺帶來的,并由此取得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這個故事體現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數十年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課文一到八自然段,了解大石頭之怪。初步體會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優秀品質。
教學過程:
一、讀題猜文,激發興趣
1.板書:奇怪的大石頭。學生讀題(師:請再讀得奇怪些)
2.猜題:課文可能講了什么?
二.通讀課文,強化感知
教師設疑過渡:同學們,課文到底講了奇怪的大石頭的什么事?它到底怪在哪兒?
1、初讀課文,要求:
、抛x準生字字音,聯系上下文或工具書想想詞義,難讀的句子多讀幾次,把課文讀通順。
⑵思考:全文主要圍繞奇怪的大石頭寫了一件什么事?
2、反饋交流,掃平障礙
、.學生找出難讀句子或段落,在大家幫助下讀正確。
⑵.學生說說難理解的詞,師生共同解疑。
李四光:我國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隕石:大的流星在經過地球大氣層時,沒有完全燒毀墜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質較多或全部為石質的隕星。
地質學家:從事地球物質形成和地殼構造研究,以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的科學家。
突兀:高聳。
第四紀:地質歷史的最后一個紀。約從距今250萬年前至今。此時高緯度地區廣泛地發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兩極地區,積雪由于自身的壓力變成冰塊(或積雪融化、下滲凍結成冰塊),又因重力作用而沿著地面傾斜方面移動,這種移動的大冰塊叫做冰川。在地質上的新生代第四紀,氣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被冰川覆蓋,稱第四紀冰川。
秦嶺:橫貫我國中部,東西走向的古老褶皺斷層山脈。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線。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菍W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什么?
三、細讀課文,把握形象
過渡:這塊大石頭到底怪在哪兒,讓童年李四光對它產生了如此濃厚的興趣?請大家細細地讀課文一到八自然段,劃劃它有幾怪?(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出示句子)
1.一怪:孤零零
出示句子:這塊大石頭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學生讀句子,思考:哪個詞體現了大石頭的怪?理解“孤零零”并指導朗讀,
2、二怪:巨大
出示句子:大石頭把他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的,小伙伴圍著石頭轉來轉去,也找不到他。
指名讀句子,賽讀。讀著讀著,你們感覺到了什么?(石頭之大)理解“嚴嚴實實”。
玩著玩著,李四光對這塊石頭產生了怎樣的想法?
出示句子:這么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如果當時是你跟伙伴們玩,你會怎么樣?
3、三怪:時間久,來歷不明
、艑ψ约旱囊蓡枺钏墓獗憩F出了強烈的求知欲,他是怎么做的?同桌分角色讀老師和李四光的對話。
、浦该x老師和李四光的對話。
⑶評議(從語氣、神態、動作是否逼真方面)
、仍僦该x
、蓮乃屠蠋煹膶υ捴,你們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
出示:這么重的大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它應該。可它?
填空后指導朗讀。說說為什么對這句話感受最深?你最佩服他的什么?
、蕦蠋煵荒芙鉀Q的問題,李四光是否就此放棄?出示句子: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爸爸也說不清楚。哪個詞看出李四光很好問?
、死蠋熀桶职侄疾荒芙獯疬@個疑問。猜一猜,此時,李四光會怎么想?
4、從李四光的行為中我們充分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質?指名回答。設疑:巨石之謎充斥著他小小的腦袋,他到底怎樣去找到心中的答案?下節課再見分曉。
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讀懂課文最后兩段,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指導寫字。
教學過程:
一、解開巨石之謎
李四光心中的疑團有沒有解開,怎么解開的,請大家讀最后兩自然段。
讀后討論。
a.李四光怎么解開這塊孤零零的巨石之來歷這一謎團的?
引導學生認識以下要點:
a)李四光思考這個問題想了許多年;
讀句子,理解“突兀”。哪個詞說明李四光的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b)長大后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終于弄明白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
b.對這塊巨石的研究引導他發現了什么重大成果?
c.學到這兒,你覺得李四光是個怎樣的人?
孤零零的巨石聯系著千萬年前地質事件,童年的疑問引發了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發現的問題蘊含著大價值。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九、十自然段。
二、交流讀后感想
讀了這篇課文,大家都會有一些感想,寫下你此時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補充故事:
關于蘋果落地的故事
一個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發一位科學家思想的閃光。這是1666年夏末一個溫曖的傍晚,在英格蘭林肯郡烏爾斯索普,一個腋下夾著一本書的年輕人走進他母親家的花園里,坐在一棵樹下,開始埋頭讀他的書。當他翻動書頁時,他頭頂的樹枝中有樣東西晃動起來。一只歷史上最著名的蘋果落了下來,打在23歲的伊薩克牛頓的頭上。恰巧在那天,牛頓正苦苦思索著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環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為什么這只打中他腦袋的蘋果會墜落到地上?正是從思考這一問題開始,他找到了這些的答案——萬有引力理論。
瓦特與蒸汽機
瓦特是蘇格蘭發明家,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對蒸汽機作了重大的改革,發明了往復式蒸汽機。為了紀念他,物理學中將他的名字作為功率的單位。童年時代的一天晚上,瓦特在家中喝茶,滾燙的開水剛沖進茶壺,一時還無法喝。瓦特耐心地等待茶涼,他一會兒將茶壺蓋打開,一會兒蓋上。當他蓋上茶壺蓋,無意中把茶壺嘴用手指堵住時,壺中的蒸氣竟把壺蓋頂得“撲撲”直響。蒸氣竟然能將壺蓋頂開,這一現象引起了瓦特的注意,他繼續擺弄著茶壺。坐在一旁的外祖母覺得小瓦特太無聊了,便加以訓斥。而瓦特一心想著蒸氣的力量,依舊玩著他的茶壺。這次“偶然”的發現,在瓦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后,瓦特以濃厚的興趣投入蒸汽機的研究,不能說與這次的“偶然”發現毫無關系。
四、小結鼓勵:
李四光、牛頓、瓦特的發現離不開勤動腦、善思考。愿我們小朋友們也像這些科學家一樣,有強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問、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開一個個神奇之謎,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
五、指導書寫本課生字
1、指名或集體認讀生字,同桌交流識字方法
2、仔細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學生給生字歸類
上大下。嚎、秦
上小下大:著、藏、究、震
2、學生提出難寫字,師范寫
3、學生練習,師指導
六、作業自助餐
1、做一頁科學家童年故事手抄報
2、摘錄名人名言做成書簽
3、寫生字:生字只要能記住,寫幾個都行
4.制定一份人生理想藍圖白皮書,立下今后要實現的理想,向偉人學習。
《大石頭》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大班孩子開始接受合作教育了,而《大石頭》是個非常好的媒介,通過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與推敲,使孩子從“搬大石頭”的曲折情節中,由衷地感受到“團結合作的力量比任何個體的力量都強大”的道理。
在理解了繪本內容之后,將孩子的目光從繪本的故事情節中拉回到現實生活中,運用多媒體展現生活中人們齊心協力合作的事例,讓幼兒感受團結能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最后通過“搬石頭”的游戲讓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一些合作的辦法,充分體驗合作的力量,發展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水平,并學到一些和伙伴相處的方法。
活動目標
1.完整閱讀圖畫書,模仿表演各種搬石頭的動作。
2.幼兒合作“搬石頭”游戲,體驗合作的力量。
活動準備
1.圖書。
2.代表不同田鼠職業的圖片。
3.幼兒事先了解并記錄生活中需要合作完成的事情。
活動過程
一、回顧故事
——(出示圖片)你還記得故事的名字嗎?故事里面有誰呢,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請小朋友完整的回答我的問題)每個小朋友都說的很好,讓我們完整的欣賞一遍故事(教師完整有感情的誦讀)
二、模仿律動
——大石頭躺進了游泳池,哪些人想辦法搬走它?(出示圖片,讓幼兒猜角色)
——它們是怎么做的?分別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推、拉、挖......)
田鼠大力士(用力推)
田鼠礦工 (用力挖)
田鼠科學家 (利用“杠桿原理”)
田鼠魔術師 (“我變 我變 我變變變”)
田鼠發明家 (利用熱氣球 用力拉)
—一個個有本事的田鼠都沒有成功,最后大石頭是怎樣被搬走的呢?
合作“搬石頭”游戲
幼兒分角色表演(田鼠大力士、田鼠礦工、田鼠科學家等)教師播放音樂,幼兒進行表演。
——從這個故事中小朋友們學會了什么?(團結就是力量)
——老師這里有一桶大桶水,想從這里搬到教室的另一邊?小朋友們你們會怎么做?
三、小結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也是一個人做不了、需要大家一起合作來完成的?哪些游戲是需要合作完成的?
小結:有許多事情如果自己完不成那么必須大家一起做才能實現,許多游戲你也必須和伙伴一起配合才能贏、才能玩得開心。
——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出去玩拔河游戲好嗎?
活動延伸
尋找更多合作玩耍的游戲,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