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生活中最燦爛的陽光主題班會教案
親情是情感世界的玫瑰,親情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充滿親情的家園是和諧歡樂的家園,充滿親情的社會是和諧文明的社會,充滿親情的民族是和諧進步的民族,親情是學生成長、生活中須臾不可少的精神財富。長期以來,我們學校積極開展親情教育的研究和推動工作,是基于以下的三點認識: 其一,一個充滿親情的環境,能培養出充滿愛心之人;多個充滿愛心之人,就能造就一個充滿愛心的環境。老師心中有親情,照顧關切學生才能發自內心。學生心中有親情,才能對長輩真心行孝,對他人真誠關愛。一個充滿親情的學校,老師愛學生,學生敬老師,同學之間相互關懷照顧,像是一個和睦融洽的大家庭。一個充滿親情的社區就會有愛心,一個充滿親情的民族就會是更加仁愛的民族。 其二,教育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知識、閱歷、經驗、人品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是情感交流的互動過程,師生之間相互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愛其生,親其師。只有師生親情滿校園,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校的辦學思想,才能得以體現。 其三,初中學生正處在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是認知、情感以及個性急劇發展的時期,也是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時期。 怎樣實施親情教育呢?親情教育,要求對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堅持正面啟發,積極誘導,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學生有正確的道德行為。我們重在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彼此相親相愛和諧的社會氛圍,構建以人為本的現代親情關系,積極開展親情體驗活動,弘揚“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親情教育: 一、以情育情 理解親情 愛是教育的靈魂。教師愛學生,才會關心學生,融入學生夢幻的心靈,為學生編織美好的憧憬;教師愛學生,才會尊重學生,全心呵護學生脆弱的心靈;教師愛學生,才會研究學生,挖掘深藏于學生的潛力之寶,開采那富有活力的智慧之庫;教師愛學生,才會勇擔責任,用自己的才識志氣,激發學生的創造火花,用畢生情感滋潤學生的希望之田!這種愛具體化在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寬容和激勵上。用心靈的碰撞換來真誠的笑臉,用真誠的情感感化學生的心田,用關愛的行動縮短師生的距離。學校制定了新的目標:思想要求新、觀念要更新、工作要創新,班級管理新思路、新措施、新面貌,牢牢樹立一個觀念: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體發展、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發展,學生在教師的發展中成長。 二、以教育情 體會親情 教學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徑,課堂教學是情感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師是主渠道的實施者。我們要求教師精心備課,重視優化課堂教學研究,形成教師個人教學風格和特色,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校提出要以“三個帶進”營造課堂教學氛圍。即,把激情帶進課堂,教師要以飽滿、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課,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勵學生的情感;把微笑帶進課堂,教師要進行“微笑教學”,還要善于用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心和期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增強認知感,提高學習主動性,發揮創造性;把趣味帶進課堂,在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注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過程充滿生機和情趣。我們以新課程標準實施為契機,結合親情教育,改變教學理念,課堂教學著眼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著眼于學生的主動發展,著眼于學生能力的發展。 三、以導育情 走向親情 我們利用一切宣傳載體,形成正面的輿論導向。在學校黑板報、宣傳窗上,我們把親情教育活動的目的意義,活動要求等向全體學生進行宣傳。學生會校園廣播播放親情專輯、生存專輯,對社會中不孝敬父母等的反面事例進行了曝光,同時對社會上講誠信、重親情的感人事例進行了宣傳,并圍繞“我該為父母做什么”等課題,發動全體學生進行大討論。通過觀看親情電影、電視等途徑,促進學生的體驗、感悟和內化,通過宣傳,在校園里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導向,為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四、以行育情 感悟親情 親情主題教育活動重在體驗,得在感悟,效在內化。我們從學生最基本的行為要求做起,重視學生的活動體驗和實踐,圍繞教育主題,精心安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在體驗和感悟中升華為學生的自我道德準則。 1、開展“孝敬教育”,讓學生體驗親情 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孝敬教育,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孝敬,掌握現代“孝敬父母”的內容和方法。并教育學生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親人愛起,讓學生在孝敬父母的躬行和體驗中實現思想道德的提升,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學校把每周日、學生父母生日和母親節(每年5月份的第二年星期日)定為全校學生的“孝敬日”,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每個“孝敬日”中至少用一個課時的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社會公益勞動,如用每天為父母倒一杯水、每周為父母燒一個菜做一頓簡單的飯、祝賀父母的生日等各種方式,向生育和培養自己的長輩表達孝心和愛意。要求學生平時能為身邊的長輩服務,體驗長輩的辛勞;體貼關心身邊的長輩,為他們排憂解難;勤奮學習,以較好的成績回報長輩;學會生活,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學著做;孝敬為本,尊重長輩,對長輩講禮貌;節約用錢,體會父母掙錢的不易。并以此作為學校評定學生操行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這些活動中,我們把“假日孝敬活動”作為活動的一個重點內容。在暑期活動中,很多學生能每天至少用一個課時的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和社會公益勞動,如買菜做飯、洗衣物、看管孩子、幫父母做生意等,體會到了父母平時的艱辛,也鍛煉了生活技能。 2、學習身邊榜樣,服務奉獻社會 在親情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努力做到主題突出,組織有力、特色鮮明。我校努力探索教育活動的新形式,開展學生進社區走訪調查活動,通過社區居民講述親身經歷,演繹生活故事,開展集體辯論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身邊敬老、愛老、感恩回報的事跡,真正使教育活動深入到學生心田,提升了教育效果,更擴大了教育活動的輻射面,整體活動效果非常顯著。 3、親子互動活動 ,構建和諧親情關系 活動通過在學生中進行提議倡導,向家長發出倡議書和調查表,家校協同,“百善孝為先”,親情教育中“孝道”當前,以“孝道”教育為主體依托,通過父母孩子共讀一本書,共寫一封信,共做家務活等系列的活動,貫穿親情滲透,使學生的思想中“親情”觀念得到夯實的情感積淀。 4、進行學科滲透,夯實學生德行基礎, 活動由“知、悟、行、”為線索貫穿,根據學校“誦讀古詩文”的教學辦學特色入手,在學校的“親情教育活動月向全體同學發出“知父母苦、感父母恩、報父母情”的號召。為了有“孝道”相關的經典詩文作為積累來引領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學校布置早讀課語文老師引導,班會或晨會課班主任引導學生背誦、領會和賞析《弟子規》中的“孝”的章節“父母呼——須順承“部分、《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識某文”、木蘭替父從軍的“孝”片段以及唐詩中的反映“親情題材”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清明》、《游子吟》等詩篇。古詩文引領的“親情教育”活動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德育教育與古詩文誦讀間找到了最佳的結合點。夯實了學生的思想德行基礎,又加以與實踐和體驗,構建了“知”與“行”的統一,不失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創新而有成效的案例。 5、舉辦專題講座,明辨是非悟真情 父母是孩子的養育者,同時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著無法割舍的親情。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為孩子花費了巨大的心血,他們省吃儉用,給孩子創造各種條件,希望孩子成材,但有的孩子對父母的苦心卻熟視無睹。他們不尊重父母,不珍惜父母所給予他們的一切和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這些行為極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將邀請婦聯、關工委的專家對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這方面的心理教育,心理輔導,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與父母之間的矛盾,體驗父母情深,感悟親情,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處理與父母的關系,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親情,學會處理親子矛盾沖突,讓學生認識到父母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無私的,要學會理解父母,尊重父母,關愛父母,并且讓學生明白積累親情并不在于轟轟烈烈,回報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正確的態度,要有一顆孝心;關愛父母要體現在平時的一言一行、點點滴滴中。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小處做起,培養愛心,去愛我們的父母,去愛我們身邊的人,去愛我們的祖國。 6、家校合力,共建家校教育網絡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基礎教育,又是終身教育,它對一個人的啟蒙、成長、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意志性格的形成都離不開家庭。家長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孩子,家長的人生觀、日常道德規范、待人處事都會對孩子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據此,在親情教育活動中我們對校內外的各種動力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據各種動力因素的特征,構建起密切的聯系,例如:各班推舉家長代表組成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定期開展活動,聽取講座,開展討論,分析案例,參觀實踐,將家庭的教育構成一種動力系統,加之學校教育的合力,從而積極發展其在課題中的作用, 如今,親情之風飄香四溢。許多學生自豪的說:家里最可口的飯菜是我的;最明亮的房間是我的,最舒適的床是我的,最好騎的自行車是我的……小小的細節學生看到了,深深的父母之愛他們體會了,他們的情感也將由此被激發、鼓舞,他們將以更熱烈的情緒投入到生活中去,隨著情境的延續,學生的情感將逐步加深,最終使親情彌散滲透到他們內心世界的各個方面。一個內心充滿親情的孩子,走上社會也必然會令社會充滿愛,一個充滿愛的社會,必然是和諧而穩定,昌盛而安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