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漢家寨2
女孩不眨眼地盯著我 (茫然,好奇), 穿一件破紅花棉襖 ( 貧窮)
所感所思:(1)漢家寨是漢人堅守一千多年的地方。
(2)在絕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種生存下去的手段
意境:殘酷、荒涼、神秘、隔絕、堅忍
(2)、如何認識這兩個人物在文章中的意義?
通過這年齡懸殊的兩個人來表現漢民族的一種默默堅守精神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無言地繼續前人的事業,以一種執著與環境抗衡,固守著先人的土地而決不放棄,并且代代相傳。(這種精神是作者著意謳歌的)
3、離開漢家寨時,“形”的把握
所見:景物:黃褐的破泥屋、天山
人物:女孩的身影——破紅花棉襖
所感:進一步感受漢家寨體現的“堅守”精神對作者的影響。
意境:遺憾、不舍、回憶、堅守
(三)、散文之神
形——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
神—— “堅守”精神
理解 “形”的串聯對“神”的作用:《漢家寨》既寫所見到的自然風光,又寫現實生活和歷史,既寫外景又寫內情,體現了散文的“形散” 的特點,同時形散又緊緊圍繞“神聚”(堅守)來安排。所以,理清層次,無論多少“形”,抓住其特征及其間的聯系,揣摩“神” ,就能深刻地體會到“形”是為“神”服務的。
(四)細節探究:
1、漢家寨的人們堅守的是什么?
堅守一種傳統,堅守祖先留給后人的土地,堅守著生存,堅守著理想。
作者要“堅守”的可能是什么?
堅守的是在荒涼悲絕的境地中衍生出來的一種堅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種原始古樸的氣概和情感。
2、這篇作品表達的是一種“堅守”的信念。在今天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中,這種堅守有什么價值?它與“發展”的觀念會不會產生矛盾沖突?
——在物欲橫流中堅守清貧,在庸俗泛濫中堅守高潔,在寂寞孤獨中堅守理想,在“西化”中堅守民族精神。
( “堅守” 與“發展”的觀念并不矛盾。)
3、地圖上又標著另一個地名叫三岔口;這個地點在以后我的生涯中總是被我反復回憶,咀嚼吟味,我總是無法忘記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在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面對不能確定的人生選擇和形形色色的誘惑時應該像漢家寨人一樣選擇堅守。
4、文中作者走進漢家寨的時候,看見三道巨大的戈壁灘覺得三個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們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三道巨大的戈壁灘指向的“三個方向”實際上暗示了人生選擇的不確定性。
5、就像人有個性品質一樣,漢家寨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一是它“年歲”長久:漢人屯田、唐人設縣、宋人稱寨(閱盡人間滄桑)
二是神秘:他們究竟怎樣生存下來,種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謎
那些漢民們歷經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環境變化,都死守不遷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確實是一個謎。
三是堅韌、固守:盡管處在眾多的少數民族之中,守住自己的特點而沒有被同化。是源于對本民族的認同,這種傳統不經時間的流逝而被顛 覆改換;
四是保守、封閉:這是堅守的的反面意義,它遠離塵囂,也遠離時代進步的步伐,直到進入現代社會還生活在簡陋、樸素、枯燥之中不思進取,現代社會的日新月異、風云變幻沒有在這里留下痕跡。
(五)總結:
張承志以一種獨立不羈 ,莊嚴深邃,冷峻熱烈的審美品格。張承志以一種獨白的方式表達著他的精神哲學,以一種自信堅定的姿態捍衛著一種神圣價值觀,一種熔鑄詩歌、音樂、繪畫、歷史和哲學的復雜形態創造著“美文”。他那種具有燃燒性和震撼力的新語言和新思想,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創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