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
⑶.《蘭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識:
第一段:動蕩不安的魏晉時期,帶給人們嚴重的不平衡和壓抑感,而優美的自然環境卻能使人在身體和心理上獲得短時的安靜和松馳,自然景觀一躍成為人的一種內在需要。人們開始了從自然中去超凡脫俗,在觀賞自然中體悟人生道理。"仰觀,俯察" 宗白華說這是古代哲人、詩人觀察世界的兩種特殊方式。
第二段:正視生死,隱含對儒家死生觀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輕死,對死亡這一人生終極問題避而不談,是不能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別解: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不我待的生命意識。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對須臾人生的兩種生活態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兩種生活方式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在人生體驗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兩種必經階段:"自足"與"感慨"、"得意"與"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世事變遷無常,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何況人的生命長短聽任自然安排,最終都要結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正視生死,隱含對道家死生觀的批判,道家以虛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飾對死的恐懼,在天天面臨死亡威脅的魏晉士人也是無法接受的。因此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人們世代要面對這個令人痛苦卻無法解決的終極問題,傳達出一種永恒的生命意識。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