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推薦作品
推薦作品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一、名句積累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這兩句詩寫耳之所聞,目之所見。一只離群之雁在野外號叫,驚恐的鳥兒在林子里竄飛不停。從寫景狀物來看,孤鴻凄厲的號叫,鳥兒遇驚在月光下亂飛的影子,這一聲動和一形動,分別從聽覺和視覺上襯托出了夜的死寂。從摹情表意來說,孤鴻乃失群之雁,是詩人自喻。名噪一時的“竹林七賢”,在司馬氏政權的高壓下,迅速崩化瓦解,詩人便似孤鴻,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詩人的感慨無處訴說。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飛來飛去的鳥兒,更暗示如影隨身的驚懼感讓詩人難有一時一刻的安寧,可又偏偏身處夜之籠罩之下!耙埂庇髦杆抉R氏專權制造的恐怖氛圍,在無邊際的驚懼中,詩人的承受力已達極限,猶似驚弓之鳥。
二、中心主旨
此詩列八十二首《詠懷》詩的第一篇,實為這些詩的總開端,如同序詩,寫詩人深夜彈琴和孤獨不安的憂思,抒發(fā)了詩人一種欲排遣而不能的絕望之情。
三、寫作特色
比喻象征,以景寓情。
這首詩采用了以景寓情、比喻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來曲折隱晦地抒寫作者內(nèi)心的孤獨、驚懼和哀傷,形成了言近旨遠的藝術風格。
詩的開頭兩句寫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來彈琴。“不能”是說不是主觀上不想眠,而是客觀上不得眠。那么是因為什么以至于詩人夜深不得眠呢?詩人沒有回答,而是宕開筆墨寫彈琴,內(nèi)心無法排遣的情感便只能借琴聲來宣泄了。處于司馬氏政權的高壓下,詩人想說而不敢說,客觀上又無法言說,就只好以琴聲為喻來訴說心中的感慨。
詩人又以“孤鴻”“翔鳥”為喻,以“夜”來喻指司馬氏專權制造的恐怖氛圍,寫出了自己在無邊際的驚懼中,承受力已達極限,猶似驚弓之鳥。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這兩句詩以景寓情。朦朧的月光,極易喚起心中的哀情,勾起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慨。又因是“夜中”之月,月光給人寒意,清風吹來,這層寒意便隨之加深加重。這種無處逃遁的寒冷感受,正是詩人身處亂世,孤零無所蔭庇,飽受驚懼侵襲的生動表達。
《詩品》評阮籍《詠懷》組詩時說:“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逼鋵嵤钦f詩人為避禍害而采取的曲折幽隱的表達方法。盡管讀完全詩,我們也無法探尋出“夜中不能寐”的具體原因,但詩人欲說而又不說的巨大矛盾及痛苦卻在詩中通過“起坐”“明月”“清風”“孤鴻”“翔鳥”及人的徘徊表現(xiàn)了出來。讀者完全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和比喻來體味到詩人欲排遣而不能的焦躁、驚懼不安和絕望之情。
四、文白對照
夜 中 不 能 寐, 起 坐 彈清冷的夜晚,時已夜半,輾轉(zhuǎn)反側,孤枕難眠;索性起來撫
鳴琴 。琴彈奏。
薄 帷 鑒 明 月 ,獨處空堂,只見月色正濃,照在薄薄的帷幕上,寒氣逼人;
清 風 吹 我 襟。清冷的夜風徐徐吹來,撩動人的衣襟。
孤 鴻 號 外 野,翔 鳥 鳴 北 林 。一只離群之雁在野外號叫,驚恐的鳥兒在林子里竄飛不停。
徘 徊 將 何見 , 憂思孤獨的身影在夜色中徘徊又能見到什么呢?只有憂傷伴
獨 傷心。我獨自傷心。
雜詩十二首(其二)
一、名句積累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