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葉》教案
發展(第12至36節):瓊珊不聽勸慰,望葉等死。
高潮(第37至50節):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結局(第51至55節):瓊珊脫離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2、再跳讀課文,找出時間線索與人物、情節的對應關系。
明確: 十一月:瓊珊病倒;
一天早晨:瓊珊病重;
整個故事發生 這天夜里:貝爾曼畫常春藤葉;
在四天里 第二天早晨: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
第四天: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
(四)文本研讀
學生分角色朗讀文中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性格,回答下列問題:
1、最后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系?為什么最后的藤葉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明確:最后一片葉子關系到瓊珊的生死。葉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葉子落了,她也就給自己找到了放棄抗爭的理由;當然,只要葉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爭,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復。
2、貝爾曼畫常青藤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明確: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3、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筆將老貝爾曼頂著風雨畫長春藤葉的過程描寫出來(注:200字左右,開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點了,老貝爾曼的屋里依然亮著燈,想著蘇艾的話,看看窗外越來越猛的風雨,他再也
4、小說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在全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逆轉,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具有關鍵作用)
明確:本文的主人公應是貝爾曼先生
5、作品集中寫貝爾曼先生的地方只有兩處,試分析他是個怎樣的人?
(1)老貝爾曼是住在樓底下層的一個畫家,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是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的胡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著小鬼般的身體卷曲下來。貝爾曼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仍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他老是說要畫一幅杰作,可是始終都沒有動手。除了偶爾涂抹一些商業畫以外,幾年來都沒有什么創作。他替“藝術區”一些雇不起職業模特兒的青年藝術家充當模特兒,掙幾個小錢。他喝肚松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他的杰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