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之一) (蘇教版)
明確:聯系時代背景,帶著滿腔激情回國的聞一多,并沒有看到自己心中美好的祖國,他面對的是一個軍閥混戰下的殘破的祖國,噩夢一樣的現實,使詩人內心無比痛苦,他在美國所想象的美麗祖國的形象破滅了,他賴以支撐自己的精神支柱傾折了。
補充:
死水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繡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
2.接下來,詩人有沒有用具體的細節正面描述他踏上國土所見到的黑暗現實?
明確:沒有。
3.文中那些語言或字眼體現了祖國當時的黑暗現實?
明確:噩夢、掛著懸崖。
4.面對“噩夢”,作者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沉痛的感情的?
明確:用兩組“我來了”的排比和幾個貼切的比喻來抒發自己深沉的愛,以及沉痛失望的心情。把與祖國的會面比作是一場“噩夢”,噩夢是可怕的,而掛在“懸崖”上的“噩夢”,則使人感到絕望和恐怖。接著他問“哪里是你?”然后確認“那不是你”。期望愈高,失望也愈重。但是詩人仍不甘心,仍要“追問”,問青天,問風。
5.詩人的“問青天”“逼迫八方的風”在表達思想感情上有何作用?
明確:這種追問是無果的,只能使詩人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中去了。
6.既然作者開頭說“這不是我的中華”,那么他所期待的祖國到底在哪里?
明確:直到“嘔出一顆心來”,才知道祖國是在“我的心里”。
7.文題為“發現”,詩人到底發現了什么?
明確:發現了“你在我心里”。
四、總結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直抒胸臆,作者把從國外回來后的真實感受用火山爆發一樣的激情在詩中噴發出來,感情熾烈而真誠,雖然詩中也有敘事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強烈的情感打動讀者。
聞一多曾與徐志摩等主編《詩鐫》,致力于新詩形式的研究提出極具影響的“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形式整齊,每行字數基本一致,兩行一韻。這不僅體現了聞一多的“建筑美”“音樂美”的追求,更是將奔放的情感收斂于謹嚴的形式中,形成聞詩所特具的沉郁的風格。
五、請同學們朗讀全詩,設計朗讀方案,并說明理由。
指導: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叭绻憩F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