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訶德的時代•教案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提煉作者觀點。
2、分析體會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3、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分析體會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以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導入
找一文學功底較深的同學口述《唐吉訶德》的故事梗概,教師略作補充 。 《堂吉訶德》--是一部辛辣的諷刺作品。它通過堂吉訶德主仆在西班牙游俠的經(jīng)歷,鞭笞了茍延殘喘的封建制度與迎合統(tǒng)治者需要的騎士文學,嘲笑了企圖用打抱不平的方式來改造社會的空想。《堂吉訶德》的出版給反動騎士文學以致命的重擊,從此,西班牙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一部騎士傳奇。
二、作者簡介
瞿秋白(1899-1935),又名霜,曾用筆名宋陽,江蘇常州人。現(xiàn)代作家、文藝批評家和翻譯家。是我國一位德高望重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也是新文化運動的開拓者之一。1935年6月18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年僅36歲。他的全部遺文均由魯迅先生搜集保存,并于1936年編輯出版,為后人留下了一份極為寶貴的革命文化遺產(chǎn)。
三、文題理解與背景介紹
1、理解文題
《唐吉訶德》是西班牙乃至世界文壇上的經(jīng)典著作。作品描寫讀騎士小說入迷的唐吉訶德把變革西班牙現(xiàn)實的愿望寄托在虛幻的騎士道路上,并且身體力行地加以實施,結果處處被碰得頭破血流、大敗而歸,直至臨終前才恍然大悟。瞿秋白以《吉訶德的時代》為題,諷刺了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將希望寄托于虛無飄渺的武俠及暴力上的荒誕。
2、背景介紹
三十年代初期,新文學運動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新文學、新文化的影響很有限,新文學影響主要在城市和知識界。廣大的農村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 人對新文學還比較漠然,通常讀的是俠義和公案小說。這些小說有意無意宣揚一種英雄意識和清官觀念,客觀上維持著腐朽黑暗的社會。有感于此,瞿秋白于1931年寫了這篇雜文,表達了盡快埋葬俠義、公案小說的愿望。
四、解釋重要詞語的意義
西洋武士道----武士道本指日本幕府時期武士們所遵守的忠君、結義、勇武、堅韌等封建道德。“西洋武士道”指西方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過屠門而大嚼----經(jīng)過賣肉的地方而空著嘴大嚼。比喻心中羨慕而不能如愿以償,只好用不實際的辦法安慰自己。也比喻把空想當現(xiàn)實安慰自己。
劫富濟貧--搶劫富人救助窮人。
騎士----塞萬提斯小說中騎士主人公都是理想化的人,俠義而崇高,騎士的任務是“忠君、護教、行俠”,他們不僅要忠實地為主人服務,還要效忠和保護女主人。為“心愛的貴婦人”去冒險和獲得成功,是騎士最大的幸福。
騎士文學----即表現(xiàn)騎士“忠君護弱”的冒險生活,為博得貴婦人的厚愛所表現(xiàn)的忠貞和武俠精神。騎士文學與時代精神相差太遠,在文壇和讀者中影響極壞,是西歐封建社會的一種產(chǎn)物。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自序里斬釘截鐵地宣稱,這部書的創(chuàng)作意圖就是“要把騎士文學的萬惡地盤完全搗毀”,“要世人厭惡荒誕的騎士小說。”
五、研習文本,探討問題
1、總體把握,理清思路(學生研讀文章,回答問題)
(1)本文是篇雜文,雜文從根本上說仍是議論文,那么本文的論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