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
謖,但答應替他撫養(yǎng)子女。
⑤如何理解諸葛亮的三“哭”?
“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流涕”是因為內(nèi)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大哭不已”是為有負先帝重托,未聽先帝遺囑。
三.體會本文前后照應的特點:
抓住人物語言,體會反復照應的效果(使作品脈絡清楚,結(jié)構(gòu)緊湊)。(學生尋找完成,教師只做點示)
四.討論:失街亭,誰之過?
(學生各抒己見,可以認為是馬謖的責任,也可以認為是諸葛亮的責任,還可以認為兩人都有責任,但理由論據(jù)要充分,說服力要強。)
《失街亭》是一篇自讀課文,可用自讀、圖示、評點、討論等方法實施本文的教學。這一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以“戰(zhàn)爭與人"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領略(失街亭》渲染的歷史情緒、戰(zhàn)爭情愫和英雄情結(jié),使學生的視野不滯留于具體事件,而能全景鳥瞰戰(zhàn)爭風云。
一、自讀:了解相關情節(jié)及節(jié)選部分內(nèi)容。
1.課前泛讀《三國演義》諸葛亮“一出祁山"部分(第91回至第95回)。
2.課內(nèi)精讀“街亭爭奪戰(zhàn)"、“揮淚斬馬謖"兩部分,在課本上作勾畫圈點。
二、圖示:利用《蜀魏街亭之戰(zhàn)示意圖》(注)把握戰(zhàn)爭全局形勢。
1.讀圖,弄清街亭在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戰(zhàn)略地位。(注意子午道、褒斜道、天水郡至長安大路)
蜀魏以秦嶺為界對峙,諸葛亮的戰(zhàn)略目標是攻取長安。取長安必過秦嶺,過秦嶺有三條通道:一是東路子午道,但其地險要,不易通過。故諸葛亮未納魏延之計,東路偷襲。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較近,蜀軍可由此攻郡城,取長安,但中有棧道近500里,行軍困難。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設疑兵佯攻。三是西略由陽平關繞到渭水之西的一條大道,此道離長安較遠,但蜀軍兵力集結(jié)和糧草搬運十分方便。故蜀軍主力自漢中兵出祁山,由此道進軍。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北隴城鎮(zhèn))是此路戰(zhàn)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戰(zhàn)爭主動權(quán)。倘此地失守,蜀軍糧道斷絕,后援不繼,三郡難保,便會不戰(zhàn)自潰。用諸葛亮的話說:“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
2.讀圖,敘述蜀魏街亭之戰(zhàn)前后過程。(注意“蜀魏軍事部署")
司馬懿、張邰率二十萬人馬揮師西進,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參軍馬謖立下軍令狀,愿領二萬五千精兵前往防守。諸葛亮囑馬謖“當?shù)?下寨,令王平協(xié)助防守繪制"圖本";又喚高翔"屯兵"街亭東北之列柳城,以作策應;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以為救援。遂令姜維為先鋒擬攻陳倉,令趙云出箕谷佯攻郿城。
馬謖“屯兵山上",王平規(guī)勸,馬謖不聽,二將分兵。司馬懿圍困街亭,斷絕汲道,放火燒山,蜀兵不戰(zhàn)自亂,馬謖沖出重圍。魏延、高翔、王平謀復奪街亭,反復沖殺。三將連連中計,迫不得已,退守漢中門戶陽平關。
諸葛亮聞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長嘆,布置姜維、趙云撤軍,下令棄守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回漢中后,贊賞不失人馬輜重的將軍趙云,揮淚處死敗軍之將馬謖。
三、評點:欣賞<<失街亭>>描寫"戰(zhàn)爭與人"藝術。(示例。僅列三則)
1. 馬謖三“笑"。(人物描寫:神態(tài)語言)
一笑孔明“多心",二笑王平無能,三笑司馬懿膽怯。(原文略)
馬謖“笑"三次,表露其性格: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