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
2.街亭三“奪"。(場面描寫:街亭激戰)(原文略)
作者以濃墨重i彩,營造出驚心動魄的戰斗氣氛,敷演出i跌宕起伏的"街亭爭i奪戰"。先是馬謖落i荒而逃,張邰佯作追i擊,卻轉出魏延的及[時增援。情節一頓。張邰佯作敗退,魏延復奪街亭,不意突遭魏方伏擊,千鈞一發之際,王平引兵來援。情節又一頓。王、魏合兵,奔列柳城,與高翔夜襲街亭,陷身空寨,死命沖出,列柳城陷于敵手。情節再一頓。寫雙方環繞街亭反復爭奪,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轉,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崗《讀〈三國志〉法》),刀光劍影,令讀者目不暇接。值得注意的是,傲慢輕狂的馬謖,廝殺中不見蹤影。
3.“揮淚"。(動作描寫:人物心理)(原文略)
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四、討論:探討《失街亭》描寫"戰爭與人"技法。
1.《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諸葛亮出祁山,加邰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于街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于街亭。"史料可證,街亭之戰,魏軍主將是張邰,司馬懿與此戰無關。那么,小說為什么要將諸葛亮的對手改作司馬懿?小說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經驗。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以及多次設伏等,表明其人非等閑之輩。歷史上的司馬懿,此時確未曾與諸葛亮交手。如果按照史實,將諸葛亮一出祁山兵敗而返的對手寫成魏國一員大將張邰(此人后被諸葛亮設計射殺),無疑會貶損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張冠李戴",以同樣多謀善斷的司馬懿來映襯諸葛亮(司馬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更能表現諸葛亮的指揮若定、用兵如神。•
2.諸葛亮一向謹慎,知人善任,為什么竟重用馬謖這樣的“言其過實"之人?
馬謖請戰,立下軍令狀,以“乞斬全家"的擔保來表明決心與信心。而在諸葛亮心中,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建“攻心計"令孟獲就范,建"反間計"令司馬懿下野,可見其人亦非無能之輩。諸葛亮復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作了這樣的布置,諸葛亮自然認為,街亭不致有失。諸葛亮的“失算"在于,沒有看到馬謖缺乏作戰經歷,可為良謀而難作良將,也沒有對馬受命時流露的驕狂情緒予以注意,終至釀成大錯。(失街亭)中的諸葛亮不是“完人",反而感人。(魯迅批評(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種情形,節選部分是例外。)
3.“一出祁山"是蜀漢一次失敗的戰爭,可是蜀方主帥諸葛亮依然光彩照人,試結合課文作簡要分析。
作者在諸葛亮身上,傾注了自己的“英雄情結"。雖然是一次失敗的戰爭,卻以生花妙筆寫出了一個失敗的英雄,給讀者一種歷史真實感。街亭布防,見其精細謹慎;初見圖本,見其料事如神;回軍漢中,見其從容不迫;賞將斬將,見其賞罰分明。對手和麾下諸將如眾星拱月,對諸葛亮起映襯烘托作用。失敗的英雄、悲愴的英雄,更能引起讀者的審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