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3-09-08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 敘述的角度對于故事內容和題旨呈現(xiàn)的的作用。

  2、 敘述的減法(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

  設計理念:

  由敘述的角度來切入對小說的閱讀理解,引導同學深入思考敘述的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及對主旨呈現(xiàn)的不同作用。

  教學重點:

  敘述的減法(簡潔)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

  課前準備:

  1、請學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經歷及創(chuàng)作。

  2、自讀文章,體驗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將一起來學習的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說。說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這句話:“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這出自什么作品?

  明確:老人與海

  海明威曾經在他的作品《老人與海》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強悍的老人形象——“硬漢子”圣地亞哥。這個古巴老漁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終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還要大幾倍的馬林魚。然而,成群的鯊魚卻輪番襲擊,吞食老人的捕獲物。老人決不屈服,用魚叉、船槳等排名抗擊了三天三夜。最后,馬林魚還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雖然未能戰(zhàn)勝厄運,但他確實一位精神上的強者。他留下了一句響當當?shù)?a href="http://www.jcsycorp.com/tool/mingrenmingyan/">名言“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2、海明威也正是憑借《老人與海》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創(chuàng)作上有何特點?

  明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chuàng)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著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

  那么,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欣賞他用簡潔明快的語言為我們敘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概括小說內容。

  1、這篇小說雖篇幅短小,但構思精巧,選材典型。自由朗讀課文,試分析本文思路。

  明確:首段:場面描寫,介紹環(huán)境;主體: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末段:交待結局。

  小說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通過對話,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2、從首段的場面描寫和末段的結局交代,我們可以明確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爭的大背景下。作者又是選取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請大家試用自己的話概括小說的內容。

  明確:即將戰(zhàn)爭前,在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圍繞勸離與不走而展開的“我”與一位老人的對話。

  三、以話題為綱,解析文本

  通過整體感知,我們對文章思路有了明晰的了解,也知道了文章的主體是由對話來敘述情節(jié)。老人與我之間的對話簡單有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jié)。因此,解析對話對于理解文本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就掐頭去尾,一起來解讀小說的對話部分。

  1、聽錄音朗讀,關注對話人物。

  思考: 對話人分別是什么身份?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2、“我”是誰?

  討論: 由課文有關介紹:“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 “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推測:也許是個戰(zhàn)地記者,也許是與法西斯對立的陣營中的戰(zhàn)士。

  3、話題講解:敘述

  這篇短小的小說就是由“我”來講述的。請大家思考: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好處和缺點各有哪些?

  大家先不要忙者回答問題。我們先一起來了解一下敘述的相關知識。

  (1)敘述視角:小說一開始,就要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敘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我們可以把敘事角度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

  全知視角——全知視角的敘述者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如莫泊桑的《項鏈》。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里。她沒有陪嫁的資產,也沒有什么法子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

  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yōu)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

  有限視角——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小結:全知視角講述的故事,敘事人相當于上帝,他對所有線索、發(fā)展和結局都了如指掌;有限視角是凡人目光。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

  (3)根據(jù)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閱讀《橋邊的老人》,請大家思考: 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好處和缺點各有哪些?

  明確:首先,采用第一人稱,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顯得比較客觀,增加真實感和親切感。其次,由“我”來講述故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jié)有所期待,抓住讀者的心。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我”所知道的內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身份、經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容呈現(xiàn)出來。

  4、根據(jù)大家剛才的分析,我們了解到,《橋邊的老人》屬于一篇使用第一人稱有限視角講故事的小說。作者在敘述中運用了一些“減法”,這就決定了我們在閱讀中運用“加法”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想象力來,才能很好地解讀小說。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解讀那個“我”不甚了解的老人形象。

  5、老人是誰?

  明確:一個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

  6、一個可能是年輕的偵察兵,一個可能是年老孤苦的老人,這兩個人在橋邊展開了一次怎樣特別的對話?

  關注對話內容。思考:對話中, “我”關注的是什么? “老人”關注的又是什么?

  明確:如:(1)“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2)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這兩個人雖然在對話,但是兩個人的問答往往有矛盾。為什么兩個人都對話會有答非所問的矛盾?

  原因: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7、因為兩個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他們關注點不同。老人關注的是動物,我們在一起細細品讀一下關于動物的對話,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你從哪兒來?”我問他。“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明確: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說明他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充滿了被迫和無奈的苦澀悲哀。

  (2)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明確:老人對動物如數(shù)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只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于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而此時,最后的大車也即將駛離。

  (3)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最后說的比前一句多一個“只是”,卻意味深長。可能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確:——這里面交織著一種“怨”與“冤”得情感:我招惹誰了?我們招惹誰了?為什么要毀了這一切?在這言簡意深的話語中暗含著對戰(zhàn)爭無聲的控訴。

  8、通過解讀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在《橋邊的老人》中,海明威讓人物自己對話,他只是客觀地將那些人與那些事呈現(xiàn)出來,而不對他們的對話作任何判斷。他讓我們憑借小說所透露的信息推導出整個故事。作者的敘述是一種“減法”,隱去了一些內容,力求簡潔明快,這也正體現(xiàn)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海明威說,“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時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認為應該把思想、情感乃至語言與動作等八分之七的內涵隱藏起來。你認為,這樣寫小說是否會影響內容、主旨的順利表達?

  討論、交流:應該說不會影響的。其實,作者的寫作的“減法”正是要求我們讀者做好閱讀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東西都是可以聯(lián)接和彌補的。讀者既可以從“我”的角度體驗故事,也可以發(fā)揮想象,推測每一個人物的心理,讀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斷,極大地豐富故事的內容。這是現(xiàn)代小說對我們讀者提出的要求。

  9、作者通過簡潔的敘述表達了什么主題?

  可以讓學生思考:對動物的關心說明了什么?老人的形象與故事的主題有什么關系?

  在老人的話里,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在他孤獨的垂老之年,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的晚景。然而,殘酷的戰(zhàn)爭使這一點溫馨都無處藏身,一無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后幾位可靠的伴侶,前景的凄涼顯而易見,這也許正是老人不急于逃離,也不懼怕戰(zhàn)火鄰近的緣故。

  也許你們會說,在這樣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可是,當你的生活中,連親人都沒有,只有動物相依相伴時,動物就如同親人一樣了。在人們自顧自的逃離中,動物是最無助的,他們被拋棄,無辜的面對人們制造的炮火,對人類的仇恨一無所知,戰(zhàn)爭的雙方,有誰會關注生命的被扼殺,被銷毀,被剝奪呢?然而,在老人的眼里,這卻是世界的價值所在。

  因此,我們說,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明確:

  《橋邊的老人》實在是一篇小品:僅由一幅畫面、一段對話構成,格局之小,筆法之簡練,在宏大戰(zhàn)爭主題的小說林中,可以說微不足道,但《橋邊的老人》仿佛一個小小的窗口,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四、課堂小結

  《橋邊的老人》通過一個側面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忍與罪惡。然而,作者的構思取材和敘述,卻是非常巧妙和獨特。它不是以戰(zhàn)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實景來表現(xiàn)該主題,而是以在戰(zhàn)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

  《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五、作業(yè)

  課外閱讀莫泊桑的作品《項鏈》,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2

  一、品析鑒賞

  (一)老人形象

  作品開篇通過“戴鋼絲邊眼睛”、“塵土”、“浮橋”已經忙著逃命的車輛、人群的各種動作以簡單的白描手法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戰(zhàn)爭來臨前忙亂的極富寫實效果的畫面,又佐以后文對于“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邊的塵土中坐了下去”等動作的描寫,剔透地寫出生活現(xiàn)實,烘托出了在人們競相逃命之際,一個樸實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過其好似不斷在重復著同樣內容的質樸語言,表現(xiàn)出一個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戰(zhàn)爭,一個簡簡單單的飼養(yǎng)員,一個最普通的人在戰(zhàn)爭是的心態(tài),這與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面對戰(zhàn)爭的那種一心想著撤離的恐慌,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將坐化的老僧,表現(xiàn)不出一絲對死亡的畏懼,然而并非他不恐懼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戰(zhàn)爭的來臨,死亡的即將到來,將主題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通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一個觀察者,并沒有發(fā)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盡管如此,我們通過對有關戰(zhàn)爭的場面描寫和與老人的談話以及催促老人離開這些細節(jié),還是可以看出,“我”是對老人同情的,對戰(zhàn)爭厭惡的。

  (三)敘述視角

  1、介紹敘述視角。

  小說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敘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敘述視角,或者敘述角度,這是小說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敘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敘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系,從而使小說的敘述方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介紹敘述人稱。

  敘述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是現(xiàn)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3、《橋邊的老人》敘述視角分析

  小說一開始,是一段場面描寫: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坐在戰(zhàn)火即將燃至的橋邊,似乎這是一個“全知”的敘述角度。只是隨著第二段的進入,“我”的出現(xiàn),才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然而,雖然用了第一人稱,有“我”的參與,“我”只是充當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一個觀察者,并沒有發(fā)表議論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動了”,以及“我”與老人的對話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測而已。這是一種出自講述者主觀的認定,與“全知”的敘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觀察角度。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zhàn)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是一種“現(xiàn)在進行時”的敘述。作者是在講述一件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由“我”來作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zhàn)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的,關于老人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xiàn)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信息推導出來。

  (四)人物對話

  1、對話設計富有張力。

  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文中“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老人難以動身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2、對話成為推動敘述的主要力量。

  這篇小說的人物幾乎原地不動,除了對話沒有其他動作;小說的情節(jié)也非常簡單,它的展開主要借助人物對話。小說里的對話簡單高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jié),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心理。3、對話看似簡潔,卻蘊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老人對動物如數(shù)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只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于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而此時,最后的大車也即將駛離。末尾處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被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憑借小說所透露地信息推導出來。這也正體現(xiàn)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五)動物意象

  小說的主體部分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展開。在不長的篇幅里,小說反復出現(xiàn)著這樣的細節(jié):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作者在強調什么呢?在老人的話語里,我們似乎能夠看到,在他孤獨的垂老之年,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的晚景。然而,殘酷的戰(zhàn)爭使這一溫馨都無處存身,一無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后幾位可依靠的伴侶。前景的悲涼顯而易見,這也許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離,也不懼怕戰(zhàn)火的緣故。這些動物被拋棄,無辜地面對人類制造的戰(zhàn)火,對人類的仇恨一無所知。戰(zhàn)爭雙方,有誰會關注生命的被扼殺被銷毀被剝奪呢?在老人的眼中,這卻是世界的價值所在。

  二、主旨探討

  提問:“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有人說在這樣的戰(zhàn)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橋邊的老人》仿佛一個小小的窗口,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小說是通過關注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來彰顯主題的。

  三、作業(yè)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后“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照看的小動物們,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

  3、再找?guī)灼C魍亩唐≌f來讀,體會他提出的語言“冰山”理論。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3

  一、背景介紹

  《外國小說欣賞》是在學生完成高中語文必修階段的學習任務之后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屬于小說與戲劇系列。《外國小說欣賞》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適當?shù)毓蠢胀鈬≌f史的輪廓,簡單介紹外國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諸種流派,最終目的是了解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目標設定

  《外國小說欣賞》分為八個單元,按小說的基本元素來設定,分別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jié) 結構情感和虛構。《橋邊的老人》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要求是:

  1.領會作品的內容與題旨;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3.考察小說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與內容和題旨呈現(xiàn)的關系;

  4.了解小說的敘述腔調和速度控制。

  《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特點,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簡單了解本模塊內容

  (一)《外國小說欣賞》屬于“小說與戲劇”系列。《外國小說欣賞》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適當?shù)毓蠢胀鈬≌f史的輪廓,簡單介紹外國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諸種流派,最終目的是了解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國小說欣賞》分為八個單元,按小說的基本元素來設定,分別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jié)”“結構”“情感”和“虛構”。

  二、閱讀小說,整體感知。明確第一單元要求

  (一)本單元的要求是:

  1、 領會作品的內容與題旨;

  2、 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3、 考察小說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與內容和題旨呈現(xiàn)的關系;

  4、 了解小說的敘述腔調和速度控制。

  (二)《橋邊的老人》是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

  《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讀時要細心品味語言。

  三、進入文本

  (一)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于鄉(xiāng)村醫(yī)生家庭。他的一生經歷豐富,富有傳奇色彩。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戰(zhàn)。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xiàn)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1954年,“因為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xiàn)在《老人與海》之中,以及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fā)揮的影響”,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chuàng)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著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美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稱海明威為“這頭老獅子”,以“老獅子”的稱號,生動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剛毅、勇敢和堅韌的一面,給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著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范的文學長廊中來。

  (二)文學常識簡介

  1、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xiàn)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shù)滤固┮颉K幸淮沃钢C魍热苏f:“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于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

  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國一批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藝創(chuàng)作傾向也約略相同,他們帶著玫瑰色的幻想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但他們所看到的盡是殘酷的廝殺和恐怖的死亡。他們的幻想破滅,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他們憎恨戰(zhàn)爭,但不知如何才能消滅戰(zhàn)爭,心情苦悶,對前途感到茫然。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動蕩不安和社會危機,又加重了他們心靈的空虛和苦悶。他們沒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只能消極逃避現(xiàn)實的斗爭,躲到個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圖用愛情、友誼、尋歡作樂來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

  2、 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對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干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后,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三)背景介紹:

  小說取材于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zhàn)。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wèi)民主、反法西斯斗爭,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并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與前兩部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四)理清思路

  學生默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整個情節(jié)。

  字詞提醒:

  蹣跚 pan shan 腿腳不靈便,走路左右搖擺,緩慢的樣子(也作盤跚)

  輪輻 fu 踝 huai 躑躅 zhi zhu (徘徊) 踟躕 chi chu 心理遲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眺望 tiao wang

  1、默讀課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

  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

  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2、這個故事是由誰來講述的?

  這篇短小的小說是由“我”來講述的。由課文的語句推測:我也許是個戰(zhàn)地記者,也許是與法西斯對立的陣營中的戰(zhàn)士。

  3、以第一人稱視角來敘說這個故事有何特點?

  (1)、 由“我”這個小說中的人物來講述故事,給我們一種親身經歷的感覺,有很強的真實感、親切感。

  (2)、 由“我”來講述故事,故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jié)有所期待,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

  (3)、 由“我”來講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內容是有限的,比如這個老人的身份、他的經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容呈現(xiàn)出來。

  4、知識介紹:

  小說的敘述發(fā)表方式有兩種

  A全知視角,即敘述者是一個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為及命運。通常用第三人稱。

  B 有限視角,即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講述故事,而敘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節(jié)。通常采用第一人稱。

  (五)具體解讀

  1、 閱讀第一段,討論敘述語言的特點

  問題1:本段交待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橋邊的老人、避難的人群、運送物資的士兵、躑躅的農夫。

  問題2:本段語言幾乎一筆一景,為什么惟獨對老人著重筆,且分置首尾?

  明確:注重語言的輕重勻稱,結構的錯綜,與下文的過渡照應。

  問題3:老人的形象特點是什么?

  戴鋼絲邊眼鏡,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

  拓展:為何“不動”,為何要作者設置人物形象為“戴鋼絲邊眼鏡”?

  學生討論回答。

  由本段看,小說的敘述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語言簡約,不事渲染,淡化主觀色彩;但包蘊豐富的內容,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

  --冰山原則。

  2、布置作業(yè):

  細讀文章的主體部分,看看“冰山”下還隱藏了什么?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今天這堂課,我們來尋找“冰山下的隱藏。

  二、 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主體部分是“我”與老人的對話,可歸結為“四問”。

  一問家鄉(xiāng)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1、從中你讀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微笑”--作者隱藏的是:老人暫時忘卻身處艱難兇險而微笑,是因為談起了故鄉(xiāng),因為熱愛故鄉(xiāng),因為故鄉(xiāng)有他溫暖的回憶,包括對這些動物的回憶。

  2、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的這個細節(jié),說明了什么?

  說明他對它們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這種被迫和無奈何其苦澀和悲哀。

  二問動物

  3、文中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是什么?請你找出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

  “沒家,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只呢,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

  “恩,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

  4、你能從這幾句嘮叨詞中讀出些什么?

  ①讀出老人的生活現(xiàn)狀,老人的孤獨。他沒有家,只有幾只小動物相依為命,晚年生活很凄涼。可戰(zhàn)爭卻要他離開他的家園他的親人,連最后一點溫情也要抹去。

  ②讀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和痛。

  ③讀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顧自己的逃命中,老人還能想到可憐的動物。

  ④讀出老人內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戰(zhàn)火中逃離家園。

  ⑤讀出他的茫然,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無把握。他顧及動物不關心自己,不想走。

  三問家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5、你從當中讀出了什么?

  “最后幾輛大車”沒趕上,就意味著老人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四問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說.

  6、其中隱藏了作者什么觀點?

  挑起戰(zhàn)爭的是政治家,人民是無辜的受害者,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挑起戰(zhàn)爭的政治家。

  7、與老人命運相關的句子還有哪些?

  “謝謝你,”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

  8、明知此處即將成為戰(zhàn)場,“我”兩次勸老人離開,老人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歲了。我已經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現(xiàn)在再也走不動了。”

  老人因為體力不支,疲憊不堪。

  (2)“那邊我沒有熟人”。

  老人還有對故園的留戀,有對未來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減退了。

  9、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1)為什么不對我講了?

  或許以中斷談話的方式來謝絕年輕人的好意;或許他不再期待別人來分擔他的憂慮;或許表明他決定聽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這個句子中老人強調的是哪個詞?隱含了怎樣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動物,招誰了惹誰了?--冤

  為什么要毀了這一切?--怨

  “只是”中隱藏著的是對戰(zhàn)爭的控訴。

  三、 解讀小說結尾:

  小說的結尾有什么表達作用?

  1、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2、渲染氣氛,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jié))

  四、總結:

  《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橋邊的老人》仿佛一個小小的窗口,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五、作業(yè):

  1、閱讀《墻上的斑點》以及課后的話題中關于“敘述角度”、“敘述人稱”的部分。

  2、學案。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學情分析

  學生對外國經典小說的了解十分有限。對小說的構成也不熟悉。

  重點難點

  敘述的簡潔和繁復在小說中的特殊運用及對主旨呈現(xiàn)的不同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小說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憑借塑造圣地亞哥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硬漢性格”的《老人與海》獲得1953年普利策獎及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并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fā)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2、文學常識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xiàn)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shù)滤固┮颉K幸淮沃钢C魍热苏f:“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

  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國一批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藝創(chuàng)作傾向也約略相同,他們帶著玫瑰色的幻想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但他們所看到的盡是殘酷的廝殺和恐怖的死亡。他們的幻想破滅,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他們憎恨戰(zhàn)爭,但不知如何才能消滅戰(zhàn)爭,心情苦悶,對前途感到茫然。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動蕩不安和社會危機,又加重了他們心靈的空虛和苦悶。他們沒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只能消極逃避現(xiàn)實的斗爭,躲到個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圖用愛情、友誼、尋歡作樂來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

  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來,但能為讀者所感受到,從而使作品內容給人以充實、含蓄和耐人尋味之感。對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干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后,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3、寫作背景

  小說取材于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zhàn)。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wèi)民主、反法西斯斗爭,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并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二、【自主學習指導】

  1.閱讀小說,通過人物對話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對話下面做記號。

  2.思考:你的閱讀感受和小說的寫作手法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使你產生這樣的閱讀感受?)

  三、【自主學習成果檢測】

  1、正音和正字:

  騾(luó )車 腳踝(huái ) 撇(piē )下

  躑(zhí )躅(zhú ) 彳(chì )亍(chù ) 躊(chóu )躇(chú )

  神mì (秘)莫測 烏云mì(密)布

  2、默讀課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fā)生的_環(huán)境_ 。主體部分由__對話 構成情節(jié)。最后一段交待_結局_,既是對 背景 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四、探究一 研讀文章的主體部分。

  細讀小說的主體部分(對話部分),主體部分是“我”與老人的對話,可歸結為“四問”。它隱藏了一些內容。閱讀主體部分(對話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看看作者隱藏了什么?

  一問:家鄉(xiāng)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老人為什么會“露出笑容”?

  明確:老人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微笑”就是一處減法,作者隱藏的是:老人暫時忘卻身處艱難兇險而微笑,是因為談起了故鄉(xiāng),因為熱愛故鄉(xiāng),因為故鄉(xiāng)有他溫暖的回憶,包括對這些動物的回憶。從“微笑”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家鄉(xiāng)的愛戀。同時也表現(xiàn)出老人被迫逃離的苦澀和悲哀。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的這個細節(jié),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他對它們是多么不舍。“最后一個離開”也是一處減法。作者隱藏的是:老人因為戰(zhàn)爭,不得不離開,最后才離開是因為實在不舍,但是讓自己心愛的動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殘又是多么無奈、被迫和悲哀。

  二問:動物

  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是什么?

  明確:“唉,只得把它們撇下了。” “沒家,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只呢,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

  “恩,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

  從中你讀到了什么?

  明確:老人對動物如數(shù)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①讀出老人的生活現(xiàn)狀,老人的孤獨。他沒有家,只有幾只小動物相依為命,晚年生活很凄涼。可戰(zhàn)爭卻要他離開他的家園他的親人,連最后一點溫情也要抹去。②讀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和痛。③讀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顧自己的逃命中,老人還能想到可憐的動物。④讀出老人內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戰(zhàn)火中逃離家園。⑤讀出他的茫然,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無把握。他顧及動物不關心自己,不想走。

  三問:家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

  你從“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句中讀出了什么?

  明確:“最后幾輛大車”沒趕上,就意味著老人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四問: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說。

  其中隱藏了作者什么觀點?

  明確:挑起戰(zhàn)爭的是政治家,人民是無辜的受害者,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挑起戰(zhàn)爭的政治家。

  與老人命運相關的句子還有哪些?

  明確:“謝謝你,”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

  8)文章多次寫到老人“坐”在那里,請找出相關語句,并思考:明知此處即將成為戰(zhàn)場,老人為什么卻“坐”在那兒呢?

  明確:①老人太累了,體力不支,疲憊不堪,走不動了。②老人對故園的留戀,對家鄉(xiāng)愛戀,對動物不舍。③家沒了,他不知該去何方,老人對未來的生活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減退了。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1)為什么不對我講了?

  明確:或許以中斷談話的方式來謝絕年輕人的好意;或許他不再期待別人來分擔他的憂慮;或許表明他決定聽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這個句子中老人強調的是哪個詞?隱含了怎樣的意思?

  明確:我只是在照看動物,招誰了惹誰了?(冤)為什么要毀了這一切?(怨)“只是”中隱藏著的是對戰(zhàn)爭的控訴。

  教師小結 “海明威冰山理論”的表現(xiàn)

  通過以上的閱讀和討論,我們知道作者的敘述運用的是減法,隱去了一些內容,力求簡潔明快,這正是作者“冰山理論”的表現(xiàn):

  海明威認為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謂

  “冰山理論”,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卻隱而不晦,從而將文學的可感性與可思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讀者通過對鮮明形象的感受去發(fā)掘作品的思想意義。因此,“冰山理論”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文本的簡潔,即“少”;二是敘述者的不動聲色,即“靜”。

  五、探究二 研讀文章的結尾段

  討論:小說的結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結局,還有什么表達作用?

  明確:1、“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天色陰沉,烏云密布”。點明故事背景,渲染了戰(zhàn)爭的氣氛,烘托了“我”焦急、憂慮、憤懣的心境。

  2、“復活節(jié)”運用暗示和象征手法表達了自己譴責戰(zhàn)爭罪惡,呼喚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3、“對他毫無辦法”和“僅有的幸運”暗含著作者的無可奈何及對老人的同情和祝福。老人的命運是他自己無法掌握的,別人也無法改變,只能給予同情和祝福。

  六、探究三 認識文章的主旨:

  1、結合情節(jié)和對話概括小說主旨。

  明確: 這篇小說刻畫了二戰(zhàn)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過他疲憊不堪地艱難逃離家鄉(xiāng)的遭遇,深刻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忍與罪惡,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

  2、文章的主題是要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罪惡,為何僅寫“橋邊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明確:其一,作者運用以點帶面的寫法,老人是飽受戰(zhàn)爭苦難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人愛家鄉(xiāng),被迫逃離家園。為了逃避戰(zhàn)火,他流離失所,疲憊不堪,這也正是所有人民遭受戰(zhàn)火的普遍表現(xiàn)。“橋邊的老人”一人的遭遇,也就反應了當時全體人民的遭遇;老人的愿望,也正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其二,寫作的切入點小,寫作過程更容易駕馭。以極為簡潔的筆墨,反映出一個大的主題,這也顯示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水平。

  活動2【測試】檢測

  文中刻畫的橋邊的老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試加以分析。

  明確:文中刻畫了一個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76歲,無家,只有動物為伴)。他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一談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老人就高興地笑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滿愛心。敵人入侵,他不得不逃離家鄉(xiāng),但一直牽掛他養(yǎng) 的那幾只動物,對這幾只動物能否避過戰(zhàn)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關心政治,他不理解敵人為什么會入侵自己的家鄉(xiāng),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

  2、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說的藝術特色。

  二、教學重點

  1、閱讀小說,整體感知。

  2、通過本篇小說掌握敘述視角在小說中的運用。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題旨

  三、教學時間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了解相關知識

  (一)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于鄉(xiāng)村醫(yī)生家庭。他的一生經歷豐富,富有傳奇色彩。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戰(zhàn)。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xiàn)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1954年,“因為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xiàn)在《老人與海》之中,以及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fā)揮的影響”,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chuàng)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著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美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稱海明威為“這頭老獅子”,以“老獅子”的稱號,生動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剛毅、勇敢和堅韌的一面,給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著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范的文學長廊中來。

  (二)文學常識簡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xiàn)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shù)隆に固┮颉K幸淮沃钢C魍热苏f:“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于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

  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國一批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藝創(chuàng)作傾向也約略相同,他們帶著玫瑰色的幻想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但他們所看到的盡是殘酷的廝殺和恐怖的死亡。他們的幻想破滅,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他們憎恨戰(zhàn)爭,但不知如何才能消滅戰(zhàn)爭,心情苦悶,對前途感到茫然。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動蕩不安和社會危機,又加重了他們心靈的空虛和苦悶。他們沒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只能消極逃避現(xiàn)實的斗爭,躲到個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圖用愛情、友誼、尋歡作樂來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

  2、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對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干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后,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三)文題解讀

  小說取材于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zhàn)。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wèi)民主、反法西斯斗爭,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并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與前兩部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這篇小說雖篇幅短小,但構思精巧,選材典型。

  小說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通過對話,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首段介紹環(huán)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最后一段交待結局)文章的構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獨特的,它不是以戰(zhàn)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實景來表現(xiàn)該主題,而是以在戰(zhàn)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

  在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上,作者通過將撤離人群的逐漸稀少、遠去,戰(zhàn)爭越來越近的緊張感與老人從始至終的緩慢平和的語調,與戰(zhàn)爭毫不相干的談話內容沖突著,把小說一步步推向高潮,讓人不禁為老人的安慰擔憂,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題。

  二、解讀文本

  1、閱讀第一段,討論敘述語言的特點

  問題1:本段交待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橋邊的老人、避難的人群、運送物資的士兵、躑躅的農夫。

  問題2:本段語言幾乎一筆一景,為什么惟獨對老人著重筆,且分置首尾?

  明確:注重語言的輕重勻稱,結構的錯綜,與下文的過渡照應。

  問題3:由本段看,小說的敘述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語言簡約,不事渲染,淡化主觀色彩;但包蘊豐富的內容,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

  2、 閱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說主旨

  問題1:“我”與老人的問答有多處矛盾,試舉例說明。

  明確:如“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問題2:為什么會產生“答非所問”的對話?

  明確: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問題3:老人的形象與故事的主題有何關系?

  明確: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著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回歸,斥責非正義戰(zhàn)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3、閱讀最后一段,討論結尾的表達作用

  問題:小說的結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結局,還有什么表達作用?

  明確:(1)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2)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jié)、僅有的幸運)

  三、布置作業(yè)

  1、仔細閱讀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敘述的相關知識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閱關于海明威人生經歷及創(chuàng)作風格的資料。

  2.閱讀小說,通過人物對話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

  3.不看課文,回憶課文的大致內容和閱讀時的感受。

  4.思考:你的閱讀感受和小說的寫作手法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換句話說,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使你產生這樣的閱讀感受?

  (二)體驗與建構

  1.賞析作品,品析對話。

  依據(jù)課文中的對話,尤其是“我”與老人對話時“答非所問”的情景,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對故鄉(xiāng)的熱愛,被迫離開的不舍和無奈。愈是平靜,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②矛盾:“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繁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1)對話設計富有張力。

  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文中“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老人難以動身的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另一方面,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對話成為推動敘述的主要力量。

  這篇小說的人物幾乎原地不動,除了對話沒有其他動作;小說的情節(jié)也非常簡單,它的展開主要借助人物對話。小說里的對話簡單高效,蘊涵了所有該有的生動情節(jié),反映出人物的個性心理。我們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對話: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實堅定的腳步,將我們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的這個細節(jié),又說明他對它們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這種被迫和無奈何其苦澀和悲哀。

  3)對話看似簡潔,卻蘊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老人對動物如數(shù)家珍,我們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這幾只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據(jù)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暗示了我對老人命運的擔心:沒趕上去巴塞羅那的卡車就等于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而此時,最后的大車也即將駛離。末尾處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被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憑借小說所透露地信息推導出來。這也正體現(xiàn)出海明威所倡導的“冰山理論”。

  小結小說的藝術特色:語言簡約;寓意含蓄深遠。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來,能為讀者感受到的。”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對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干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后,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說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再如結尾的表達作用:①交待故事的結局②點明故事背景③渲染氛圍,烘托心境④象征手法,暗示中心。

  2、分析形象,理解主題

  1)文中刻畫的橋邊的老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試加以分析。

  文中刻畫了一個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一談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老人就高興地笑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滿愛心。敵人入侵,他不得不逃離家鄉(xiāng),但一直牽掛他養(yǎng)的那幾只動物,對這幾只動物能否避過戰(zhàn)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關心政治,他不理解敵人為什么會入侵自己的家鄉(xiāng),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厭惡之情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橋邊的老人》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此時的內心世界。

  3)短篇小說不可能像長篇小說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么《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什么?

  “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有人說在這樣的戰(zhàn)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想的,談談你的看法。

  補充背景介紹:

  小說取材于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zhàn)。1936年7 月,西班牙內戰(zhàn)爆發(fā),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zhàn)。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衛(wèi)民主、反法西斯斗爭,而且作為戰(zhàn)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并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

  與前兩部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zhàn)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zhàn)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里,戰(zhàn)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說充滿了悲憫的力量。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經歷及創(chuàng)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于鄉(xiāng)村醫(y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戰(zhàn)。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經多次醫(yī)療無效,終用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zhàn)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zhàn)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50年代后,他繼續(xù)發(fā)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xiàn)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3.敘述分析

  (1)“我”是誰?

  由課文有關介紹:“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 “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推測:與法西斯對立的陣營中的戰(zhàn)士。

  (2)這篇短小的小說就是由“我”來講述的。請大家思考:

  由“我”來說這個故事好處和缺點各有哪些?

  可能出現(xiàn)的答案:

  由“我”這個小說中的人物來講述故事,給我們一種親身經歷的感覺,有很強的真實感、親切感。

  由“我”來講述故事,故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jié)有所期待,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

  由“我”來講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內容是有限的,比如這個老人的身份、他的經歷和未來,很難把故事的全部內容呈現(xiàn)出來。

  總結:

  這種由故事中的一個人物來講述故事的視角便是有限視角,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最常用第一人稱。

  (3)小說還有一種視角就是全知視角。

  請看莫泊桑《項鏈》中的一個片段:(PPT)

  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運的差錯,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里。她沒有陪嫁的資產,也沒有什么法子讓一個有錢的體面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

  她不能夠講究打扮,只好穿著樸樸素素,但是她覺得很不幸,好像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為在婦女,美麗、豐韻、嬌媚,就是她們的出身;天生的聰明,優(yōu)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就是她們唯一的資格。

  (4)這兩種視角的區(qū)別是什么?

  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敘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全知視角的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的敘述者則只介紹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把一部分內容隱藏起來了。有限視角是現(xiàn)代小說的一大貢獻,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和人物重疊。

  根據(jù)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閱讀《橋邊的老人》指出這篇小說的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橋邊的老人》中,第一敘述人稱'我'的出現(xiàn)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仿佛這是一篇來自戰(zhàn)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說來,小說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 '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盡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zhàn)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比如,在小說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xiàn)出來的,關于老人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xiàn)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說的信息推導出來。

  (三)應用與拓展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說,并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敘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后'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看的小動物們,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閱讀并仔細玩味小說的情節(jié),體會其深刻的思想內涵;

  2. 了解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及其與內容題旨的呈現(xiàn)關系。

  教學重點:

  1. 玩味小說的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小說的題旨;

  2. 了解本文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教學方法:

  在教師引導下研讀課文,讀、思、議相結合。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情況;

  2. 研讀小說,領會其內容和題旨。

  教學過程:

  一. 導課:

  由舊學《老人與海》導入

  二. 作者介紹:

  1. 學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 教師補充。

  3. 明確(見相關資料)

  三. 研讀小說內容:

  (一) 整體感知:

  你在小說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我”在偵察敵情的時候在橋邊偶遇一位老人,并與之攀談的事情。

  (二) 重點精讀:

  1. 老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出場的?

  明確:戰(zhàn)爭來臨前的緊張、慌亂。(第一段)

  2. 逃難的人那么多,為什么單單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與之攀談起來呢?

  明確:人們都競相逃命,可這位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

  3. 認真閱讀課文中兩人的對話。

  提問: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提示:(1)在談到家鄉(xiāng)時,老人的反應怎樣?

  明確:“露出笑容”“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2)在談話中,老人說得最多的是什么?

  明確:動物,老人擔心自己家的動物。

  (3)老人急著逃跑嗎?

  明確:不急。“一動也不動”“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會,然后再走”“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上的塵土中坐下去”

  4. 思考:

  (1) 老人為什么“微笑”?透過老人的“微笑”,你能讀出什么?

  明確:從“微笑”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家鄉(xiāng)的愛戀。同時也表現(xiàn)出老人被迫逃離的苦澀和悲哀。

  (2) 老人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擔心那些動物們呢?

  明確:a.老人無親無故,動物是他的伴侶,他的親人。表現(xiàn)了老人的孤獨和善良。而且此處愛的溫暖與正發(fā)生著的戰(zhàn)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b. 老人太累了,走不動了。

  c. 老人對家鄉(xiāng)愛戀,對動物不舍。

  d.老人對未來的生活茫然,家沒了,他不知該去何方。

  5.把握題旨:

  通過閱讀這篇小說,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忍與罪惡,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悲憫情懷。

  四. 藝術手法:

  海明威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冰山理論。關于冰山理論,他曾在《午后之死》一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那么你能從這篇小說中感受到他這一理論的運用嗎?

  明確:語言簡約,不事渲染,淡化主觀色彩,內容豐富,含義深遠。

  五. 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敘述“我”在橋邊與一位逃難老人的交談,深刻揭示了戰(zhàn)爭的罪惡,也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悲憫。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閱讀這篇小說,真正從心底里認識到戰(zhàn)爭的罪惡,也真正能夠喚起大家對生命的憐愛,讓我們共同呼喚愛與和平。

  六. 布置作業(yè):

  1. 閱讀7-10頁關于敘述的闡述,著重了解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2. 思考:本課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怎樣?它于小說主題的表達有什么作用?

  3. 為什么說本文基本上是“顯示”的,你能從課文中人物的對話中體會到這一點嗎?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閱讀并仔細玩味小說的情節(jié),體會其深刻的思想內涵;

  2.了解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及其與內容題旨的呈現(xiàn)關系。

  教學重點:

  1.玩味小說的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小說的題旨;

  2.了解本文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教學方法:

  在教師引導下研讀課文,讀、思、議相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由舊學《老人與海》導入

  二.作者介紹:

  1.學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教師補充。

  3.明確(見相關資料)

  三.研讀小說內容:

  (一)整體感知:

  你在小說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我”在偵察敵情的時候在橋邊偶遇一位老人,并與之攀談的事情。

  (二)重點精讀:

  1.老人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出場的?

  明確:戰(zhàn)爭來臨前的緊張、慌亂。(第一段)

  2.逃難的人那么多,為什么單單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與之攀談起來呢?

  明確:人們都競相逃命,可這位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

  3.認真閱讀課文中兩人的對話。

  提問: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

  提示:(1)在談到家鄉(xiāng)時,老人的反應怎樣?

  明確:“露出笑容”“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2)在談話中,老人說得最多的是什么?

  明確:動物,老人擔心自己家的動物。

  (3)老人急著逃跑嗎?

  明確:不急。“一動也不動”“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會,然后再走”“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上的塵土中坐下去”

  4.思考:

  (1)老人為什么“微笑”?透過老人的“微笑”,你能讀出什么?

  明確:從“微笑”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家鄉(xiāng)的愛戀。同時也表現(xiàn)出老人被迫逃離的苦澀和悲哀。

  (2)老人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擔心那些動物們呢?

  明確:a.老人無親無故,動物是他的伴侶,他的親人。表現(xiàn)了老人的孤獨和善良。而且此處愛的溫暖與正發(fā)生著的戰(zhàn)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b.老人太累了,走不動了。

  c.老人對家鄉(xiāng)愛戀,對動物不舍。

  d.老人對未來的生活茫然,家沒了,他不知該去何方。

  5.把握題旨:

  通過閱讀這篇小說,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忍與罪惡,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悲憫情懷。

  四.藝術手法:

  海明威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冰山理論。關于冰山理論,他曾在《午后之死》一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有數(shù),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那么你能從這篇小說中感受到他這一理論的運用嗎?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我說課的篇目是《橋邊的老人》。

  一、說教材

  《橋邊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

  《外國小說欣賞》這冊書主要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基本特征。便于學生了解外國優(yōu)秀小說,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全書共八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話題。共16篇課文,均為名家名篇。第一單元的話題為敘述,重點掌握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橋邊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敘述角度是有限視角,敘述人稱是第一人稱我。通過學習,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說中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為小說鑒賞和小小說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關于外國小說閱讀教學,《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中均要求: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1、培養(yǎng)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2、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3、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4、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6、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參考書中確定的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領會作品的內容與題旨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3、考察小說敘述角度俄敘述人稱與內容、題旨呈現(xiàn)的關系;

  基于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及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論”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領會小說的內容和題旨;

  2、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學習海明威的堅毅樂觀

  2、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外國小說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 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2. 體會海明威的冰山理論,鑒賞小說對話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中的深意。

  教學難點:

  1、體會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學習海明威的堅毅樂觀。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

  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分角色朗讀法。 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旨。

  2、情境教學法。出示戰(zhàn)爭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和體會戰(zhàn)爭的殘酷,進而理解小說的主旨。

  3、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探究的舞臺,激發(fā)學習興趣。探究小說中的對話描寫,體會老人的內心世界。

  四、說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即課前閱讀小說,課上合作探究小說中的對話描寫、小說的主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zhàn)爭是人類永遠的陰霾,和平是人類永遠的福祉。提到戰(zhàn)爭,我們同學們會想到哪些詞語來形容戰(zhàn)爭的惡殘酷呢?

  ——硝煙彌漫 生靈涂炭 流離失所 背井離鄉(xiāng) 殘垣斷壁 狼煙四起 哀鴻遍野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戰(zhàn)爭有關的小說,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

  (二)作家作品

  教師明確學習重點:1、國別 2、作家 3、代表作 4、文學流派 5、時代6、主人公 7、地位或成績

  8、創(chuàng)作風格 9、字詞

  復習提問關于海明威的文學常識,必修中學過《老人與海》。教師補充。

  1、 海明威(l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20年代初期)

  2、海明威傳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歷險:他當過戰(zhàn)地記者,打過仗,負過傷;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獵、捕魚、駕駛巡邏艇和飛機。他年少的時候就因為癡迷拳擊而導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入死以致傷痕遍體。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戰(zhàn)。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經多次醫(y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3、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

  4、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zhàn)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zhàn)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

  50年代后,他繼續(xù)發(fā)展20年代短篇小說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 硬漢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

  5、名言: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三)檢查預習,聽寫字詞

  字音:

  嘎嘎叫 戛然而止 躑躅 躊躇/躕 撇開 撇嘴 眺望 尋思 挨打 挨餓 挨凍 挨時間

  字形:

  盤蹣/跚 輻射 凝視 神秘 秘密 戰(zhàn)爭爆發(fā) 山洪暴發(fā)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 疲憊不堪 茫然

  (四)整體感知,把握思路

  場面描寫,介紹環(huán)境 (首段)

  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 (主體)

  交待結局 (末段)

  問題1: 第一段幾乎一筆一景,為什么唯獨對老人著重筆,且分置首尾?從中可見本文敘述語言怎樣的特點?

  ------突出老人的重要地位。 -語言簡約,不事渲染,“電報式” 的文風。

  問題2、小說的最后一段除了交待故事結局,還有什么表達作用?

  ----------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jié)”“僅有的幸運”)

  (五)探究主體

  探究1、老人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以自保,為何還念念不忘他的那幾只動物?

  -------老人晚景孤獨,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戰(zhàn)爭又將奪去這幾只動物。老人的前景不容樂觀。老人認為動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是一樣可貴的,老人博大的愛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探究2: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明知此處將成為戰(zhàn)場,“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的原因有哪些?

  ------(1)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

  (2)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探究3、概括老人形象

  -------善良 孤獨 有愛心 厭惡戰(zhàn)爭 不畏懼死亡

  探究4、小說的主旨

  ------《橋邊的老人》僅由一幅畫面、一段對話構成,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六)、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全知視角——上帝俯瞰 全知視角的敘述者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 (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凡人目光 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6探究:《橋邊的老人》的敘述人稱是什么?分析這種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

  ------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

  ------- 首先,采用第一人稱,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顯得比較客觀,增加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由“我”來講述故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jié)有所期待,抓住讀者的心。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

  (七)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海明威《午后之死》

  體會下面幾段話中蘊含的深意。

  1、“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說明他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充滿了被迫和無奈的苦澀悲哀

  2、 “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最后幾輛大車”沒趕上,---------就意味著老人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

  3、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為什么不再是對我講了?

  或許是他不再期待“別人分擔他的憂愁”; 或許是他想以中斷談話的方式來謝絕年輕人的好意;

  或許疲憊連話都懶得說了; 或許表明了他決定聽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4“我”與老人的問答有多處矛盾,試舉例說明?并分析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答非所問”的對話?

  舉例:

  (1)“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

  (2)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原因: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八)寫作訓練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漢子”形象桑地亞哥。這位古巴老漁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終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還大幾倍的馬林魚。然而,成群的鯊魚卻輪番襲擊,吞食老人的捕獲物。老人決不屈服,用魚叉、船槳等拼命抗擊了三天三夜。最后馬林魚還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雖然未能戰(zhàn)勝厄運,但他卻是一位精神上的強者。他留下一句響當當?shù)拿裕?ldquo;人是不能被打敗的,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他!”

  請以“海明威精神”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除詩歌外)。

  六、說板書

  橋邊的老人

  (美)海明威

  敘述視角: 有限視角 老人——孤獨 善良 有愛心 厭惡戰(zhàn)爭

  敘述人稱: 第一人稱 主旨——戰(zhàn)爭的殘忍 人性的善良

  冰山理論 文壇硬漢 對生命的尊重 對和平的渴望

  (突出重點,即單元話題“敘述”,明確小說主旨及主人公形象,因為小說以人物形象為中心,)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11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篇目是《橋邊的老人》。

  一、說教材

  《橋邊的老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

  《外國小說欣賞》這冊書主要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基本特征。便于學生了解外國優(yōu)秀小說,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全書共八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話題。共16篇課文,均為名家名篇。第一單元的話題為敘述,重點掌握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橋邊的老人》是海明威的作品,敘述角度是有限視角,敘述人稱是第一人稱我。通過學習,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說中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為小說鑒賞和小小說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關于外國小說閱讀教學,《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中均要求: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1、培養(yǎng)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2、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3、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4、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6、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參考書中確定的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領會作品的內容與題旨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3、考察小說敘述角度俄敘述人稱與內容、題旨呈現(xiàn)的關系;

  基于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及單元教學目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海明威及其代表作、“冰山理論”

  2、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領會小說的內容和題旨;

  2、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學習海明威的堅毅樂觀

  2、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外國小說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 掌握小說的敘述角度和敘述人稱

  2. 體會海明威的冰山理論,鑒賞小說對話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中的深意。

  教學難點:

  1、體會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學習海明威的堅毅樂觀。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

  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分角色朗讀法。 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把握小說的內容和主旨。

  2、情境教學法。出示戰(zhàn)爭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和體會戰(zhàn)爭的殘酷,進而理解小說的主旨。

  3、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探究的舞臺,激發(fā)學習興趣。探究小說中的對話描寫,體會老人的內心世界。

  四、說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即課前閱讀小說,課上合作探究小說中的對話描寫、小說的主旨。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zhàn)爭是人類永遠的陰霾,和平是人類永遠的福祉。提到戰(zhàn)爭,我們同學們會想到哪些詞語來形容戰(zhàn)爭的惡殘酷呢?

  ——硝煙彌漫 生靈涂炭 流離失所 背井離鄉(xiāng) 殘垣斷壁 狼煙四起 哀鴻遍野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戰(zhàn)爭有關的小說,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

  (二)作家作品

  教師明確學習重點:1、國別 2、作家 3、代表作 4、文學流派 5、時代6、主人公 7、地位或成績

  8、創(chuàng)作風格 9、字詞

  復習提問關于海明威的文學常識,必修中學過《老人與海》。教師補充。

  1、 海明威(l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么辦的一代。(20年代初期)

  2、海明威傳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歷險:他當過戰(zhàn)地記者,打過仗,負過傷;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獵、捕魚、駕駛巡邏艇和飛機。他年少的時候就因為癡迷拳擊而導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入死以致傷痕遍體。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長期擔任駐歐記者,并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西班牙內戰(zhàn)。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經多次醫(yī)療無效,終用槍自殺。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3、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

  4、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xiàn)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zhàn)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zhàn)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

  50年代后,他繼續(xù)發(fā)展20年代短篇小說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 硬漢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

  5、名言: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三)檢查預習,聽寫字詞

  字音:

  嘎嘎叫 戛然而止 躑躅 躊躇/躕 撇開 撇嘴 眺望 尋思 挨打 挨餓 挨凍 挨時間

  字形:

  盤蹣/跚 輻射 凝視 神秘 秘密 戰(zhàn)爭爆發(fā) 山洪暴發(fā)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 疲憊不堪 茫然

  (四)整體感知,把握思路

  場面描寫,介紹環(huán)境 (首段)

  由對話構成情節(jié) (主體)

  交待結局 (末段)

  問題1: 第一段幾乎一筆一景,為什么唯獨對老人著重筆,且分置首尾?從中可見本文敘述語言怎樣的特點?

  ------突出老人的重要地位。 -語言簡約,不事渲染,“電報式” 的文風。

  問題2、小說的最后一段除了交待故事結局,還有什么表達作用?

  ----------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云密布)

  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jié)”“僅有的幸運”)

  (五)探究主體

  探究1、老人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以自保,為何還念念不忘他的那幾只動物?

  -------老人晚景孤獨,只有幾個動物與他相依為命。戰(zhàn)爭又將奪去這幾只動物。老人的前景不容樂觀。老人認為動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是一樣可貴的,老人博大的愛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探究2:文中的對話,由“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構成兩極,仿佛一場太極推手表演。明知此處將成為戰(zhàn)場,“我”兩次勸老人離開,但他始終沒有挪動的原因有哪些?

  ------(1)主要原因當然是體力不支、疲憊不堪

  (2)對家園的留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動身的內在因素。對于一個76歲高齡的孤獨老人來說,在生命臨近終點之際卻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減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探究3、概括老人形象

  -------善良 孤獨 有愛心 厭惡戰(zhàn)爭 不畏懼死亡

  探究4、小說的主旨

  ------《橋邊的老人》僅由一幅畫面、一段對話構成,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六)、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

  全知視角——上帝俯瞰 全知視角的敘述者超越小說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說的全部細節(jié)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甚至在敘述過程中加入評論,對人物的心理描寫。 (敘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有限視角——凡人目光 這時敘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節(jié),故事的敘述者往往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6探究:《橋邊的老人》的敘述人稱是什么?分析這種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

  ------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敘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說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敘述者。

  ------- 首先,采用第一人稱,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顯得比較客觀,增加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由“我”來講述故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現(xiàn)在進行時”,使讀者對下一步情節(jié)有所期待,抓住讀者的心。

  最后,“我”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

  (七)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海明威《午后之死》

  體會下面幾段話中蘊含的深意。

  1、“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

  ——提到故鄉(xiāng)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并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jié),告訴我們他是多么愛他生活的家園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后離開說明他是多么不舍。離開自己深愛之物、讓它們被炮火摧殘,充滿了被迫和無奈的苦澀悲哀

  2、 “我”“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最后幾輛大車”沒趕上,---------就意味著老人要留在戰(zhàn)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敘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實際意味著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

  3、結尾處,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無力動身時,海明威這樣寫道: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為什么不再是對我講了?

  或許是他不再期待“別人分擔他的憂愁”; 或許是他想以中斷談話的方式來謝絕年輕人的好意;

  或許疲憊連話都懶得說了; 或許表明了他決定聽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4“我”與老人的問答有多處矛盾,試舉例說明?并分析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答非所問”的對話?

  舉例:

  (1)“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tài)度時,老人的“敷衍”;

  (2)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挨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原因: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zhàn)士,關注自己的戰(zhàn)斗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zhàn)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八)寫作訓練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塑造了著名的“硬漢子”形象桑地亞哥。這位古巴老漁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終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還大幾倍的馬林魚。然而,成群的鯊魚卻輪番襲擊,吞食老人的捕獲物。老人決不屈服,用魚叉、船槳等拼命抗擊了三天三夜。最后馬林魚還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雖然未能戰(zhàn)勝厄運,但他卻是一位精神上的強者。他留下一句響當當?shù)拿裕骸叭耸遣荒鼙淮驍〉模憧梢园阉麥纾荒艽驍∷?”

  請以“海明威精神”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除詩歌外)。

  六、說板書

  橋邊的老人

  (美)海明威

  敘述視角: 有限視角 老人——孤獨 善良 有愛心 厭惡戰(zhàn)爭

  敘述人稱: 第一人稱 主旨——戰(zhàn)爭的殘忍 人性的善良

  冰山理論 文壇硬漢 對生命的尊重 對和平的渴望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12

  一、導入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的第一篇小說是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從這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也體驗到了戰(zhàn)火紛飛中人類的一絲溫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小說《在橋邊》,看看這一回在橋邊又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

  請大家打開課本第67頁。

  二、作者介紹

  伯爾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中學畢業(yè)后,曾在書店當學徒。1939年在科隆大學學習,不久即應召入伍,隨軍到過法國、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增長了不少見識。二戰(zhàn)結束后,曾在戰(zhàn)俘集中營待了幾個月。六年戰(zhàn)爭生活經歷,成為伯爾早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戰(zhàn)后除繼續(xù)在科隆大學研究語言與文學外,還當過木匠和人口統(tǒng)計員,因此對下層人民的生活較為熟悉,并在許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獲得幾十種國際國內頒發(fā)的文學獎,作品已被譯成三十余種文字。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火車正點》、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里?》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等。1971年發(fā)表的《以一個婦女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創(chuàng)作的結晶,獲次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三、整體感知,概括情節(jié)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用一兩句話概括小說最主要的情節(jié)內容。

  明確:他們讓我數(shù)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愛的姑娘漏數(shù)掉了。

  四、結合話題,重點賞析

  1、知識鏈接

  我們知道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環(huán)境這一要素其實在第二單元的話題“場景”當中已經涉及到。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理、性格等。

  “人物”是上一個單元的話題,寫人物要注意貼著人物寫,貼著人物寫包括哪兩個方面?

  明確:一是貼著人物的心理寫,一是貼著人物的言行寫。注意運用語言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

  情節(jié)是一系列具有前因后果的事件的展開,這些事件展開的過程就是它的運行過程。在情節(jié)的運行方式中,整體上遵循著一個基本模式:發(fā)生(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那么《在橋邊》這個故事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局分別是什么?全文共9段,請大家根據(jù)小說的情節(jié)運行流程劃分層次,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個部分的內容。

  明確:

  發(fā)生:1-3段,交代主人公的基本現(xiàn)狀以及他對職業(yè)的態(tài)度。(現(xiàn)實生活乏味)

  發(fā)展:4-5段,主人公暗戀過橋的姑娘,她成了主人公乏味生活中的亮色。(暗戀過橋姑娘)

  高潮:6-7段,“我”逃過檢查,被調去數(shù)馬車。(逃過突擊檢查)

  結局:8-9段,主人公被調去數(shù)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數(shù)馬車,交鴻運)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 篇13

  1、教師:同學們好,大家做了預習,說說看《橋邊的老人》是寫什么主題的小說?同學們回答“戰(zhàn)爭”。

  2、教師:是的,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戰(zhàn)爭只是一個很遙遠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戰(zhàn)爭濃縮在文字里,戰(zhàn)爭往往意味著炮火彌漫刀光劍影。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卻給了我們關于戰(zhàn)爭的另一種解讀。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明威,走進《橋邊的老人》。先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完成小說的朗讀,同學們齊讀第一第二段以及課文的最后一段,老師讀中間部分。思考:小說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是什么?

  3、學生概括小說的故事梗概,要求語言規(guī)范,要點具備。

  小結:即將戰(zhàn)爭前,在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圍繞勸離與不走而展開的“我”與一位老人的對話,從而展示了這位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出戰(zhàn)爭的殘酷與罪惡。

  4、教師:小說的主體部分就是老師朗讀的對話部分,請你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學生得出答案,都是在逃難中對小動物關心的幾句語言。一共有以下四處:

  “沒家,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只呢,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

  “摁,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

  學生齊讀這四句話,再請一同學朗讀這四句話。

  教師:你覺得自己讀出這四句話的感覺來了嗎?

  學生:沒有。還應該緩慢些,應該讀得焦慮、憂愁。

  教師:對,老人76歲了,在炮火來臨前被迫離開家園,要讀得滄桑無奈些,注意關鍵詞的朗讀。

  再次朗讀。

  5、教師:你能從這幾句嘮叨詞中讀出些什么?

  學生:讀出老人的孤獨。他沒有家,只有幾只小動物相依為命,晚年生活很凄涼。

  教師:對,也就是讀出了老人的生活現(xiàn)狀,讀出了他的孤獨。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動物視為親人。

  學生:可戰(zhàn)爭卻要他離開他的家園他的親人,連最后一點溫情也要抹去。

  學生:讀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和痛。

  學生:讀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顧自己的逃命中,老人還能想到可憐的動物。

  教師:說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動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價值所在。這是一種人性的光輝。

  學生:就是說老人的愛心。

  學生:讀出老人內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戰(zhàn)火中逃離家園。

  學生:讀出他的茫然,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無把握。

  教師:怎么可以看出他對前景的茫然呢?

  學生:他顧及動物不關心自己,不想走。

  教師:短短幾句話,簡單又高效,既蘊涵了許多言外的生動細節(jié),又能反映出人物的個性與心理。可見海明威語言的簡約風格。這幾句話里飽含著老人負責的情感,讓我們再次齊讀這四句話,切實讀出情感來。學生讀。

  6、教師:到這里,我們可以對海明威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有所感受。這讓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放在文學寫作上,如何理解這句話?

  學生:語言要簡潔,不要全部說出來。

  學生:有八分之七的內容要我們自己去想。

  學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師: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

  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隱而不晦。

  資料鏈接 :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個解釋:“如果一位散文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很有數(shù),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的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似的。”顯而易見,作家在這里強調的是省略,主張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應該留給讀者您去感受。

  教師: 聯(lián)系小說,細讀對話,你還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嗎?

  7、學生閱讀探討。

  學生:從‘我只是在照看動物’中的‘只是’,感覺到老人的無辜和內心的怨憤。

  教師;對戰(zhàn)爭的控訴有此可見,請你讀這句,讀出其中的冤和怨來。

  學生:那句“一共三種,兩只山羊,一只貓,四對鴿子”中,了解到老人對動物的疼愛和老人的孤獨。

  學生:‘政治與我不相干’這句,老人對戰(zhàn)爭的反感,以及他的無辜。

  學生:我是最后一個離開……

  教師:這種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說中的對話充滿弦外之音。其實,對話以外的句子也同樣包蘊豐富的內容,你能找出幾處?作出分析。

  學生:‘他木然地說,可不再對著我說了’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學生:‘那是他的故鄉(xiāng),微笑’

  學生:‘僅有的幸運’還有最后的‘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坐了下去’

  學生:‘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

  教師稱贊:很有想法,請具體分析一下。

  學生:復活節(jié)是西方的重大節(jié)日,僅次于圣誕節(jié),它代表著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說更有悲劇性。

  8、教師:文章中還有其他多處地方也有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韻味,我們可以細加咀嚼。同學們的這種探究學習的意識,對于我們閱讀文學作品極為重要。那么,縱觀全文,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這篇小說的特點,你會用哪個字?

  學生:美,小說雖是悲劇,但是表現(xiàn)了人性的美。

  學生:深,小說很有深度,雖然寫的是感覺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夠從中揭示出一個深刻的主題。

  學生:小,別的寫戰(zhàn)爭的都是大手筆大場面,戰(zhàn)爭電影都是大投入巨資打造,而這個小說都是小角度小片段,還有小人物。

  學生:沒有英雄人物,寫的是平民百姓,沒有戰(zhàn)爭場面,可也一樣感受戰(zhàn)爭的殘酷,所以我說是‘妙’。

  學生:真,寫的情感很真實。

  教師:那為了表現(xiàn)真,作者還有其他什么手段?

  學生:文中的“我“的出現(xiàn),就使得作品很真實很親切。

  教師:‘我’是誰呢?

  學生:戰(zhàn)士,或者其他身份。

  教師:如果換成第三人稱,會怎么樣?

  學生:沒有這樣置身于小說中來得真實。

  教師:大家的看法其實都在證實小說的構思的精巧,這篇小說給人的整體感覺是簡潔、樸實、明快,同時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為著名小說家和記者,一個“巧”字也許可以盡含其中。這些精巧之處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說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閱讀。相信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能給我們許多的啟迪,關于戰(zhàn)爭,關于生命,關于尊重,也關于寫作……

  設計說明: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是《外國小說欣賞》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的第一課,本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欣賞外國小說以及初步感知小說這一文體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適當?shù)毓蠢胀鈬≌f史的輪廓,簡單介紹外國小說的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諸種流派,最終目的是了解小說藝術,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高格調的審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小說的主題是揭示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然而作者在構思取材上,卻非常巧妙和獨特,它不是以戰(zhàn)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實景來表現(xiàn)該主題,而是以在戰(zhàn)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huán)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罪惡。《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特點,該課的教學主要扣住對海明威的這篇小說主要內容與題旨的把握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的了解,同時滲透話題的相關知識,重在培養(yǎng)學生欣賞外國小說的能力。

《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橋邊的老人》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3、能說出小說的敘述視角和敘述人稱;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敘述人稱的運用,并能試著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文/朱華華教學重點: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賞析李詩的藝術特色。教學難點: 理解夢境與詩歌主旨的內在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一、導入(并明確文體)師: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曾學過李白的一首留別詩《贈汪倫》(全班齊背):“李白乘舟將欲行,...

  •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把握詩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義風格;能力目標背誦全詩;情感目標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抒發(fā)的情懷。教學重點: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 《魯濱孫漂流記》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2、了解魯濱孫在荒島戰(zhàn)勝困難、謀求生存地非凡經歷,體會魯濱孫戰(zhàn)勝困難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重點、難點】了解魯濱孫到荒島后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體會他勇敢無畏的精神。...

  •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孔 雀 東 南 飛[教學目標] 了解古代樂府民歌詩的有關知識以及《孔雀東南飛》這首長篇敘事詩的基本特點,克服文字閱讀障礙,體會通過矛盾沖突來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認識封建家長制的罪惡。...

  • 《魯濱孫漂流記》教案(精選13篇)

    一、教材簡析:《魯濱孫漂流記》是歷險小說,魯濱孫是英國作家笛福寫的《魯濱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濱孫喜歡航海和冒險,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風暴失事,只有他一個人被大浪沖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邊。...

  • 《孔雀東南飛》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 (一)認識漢樂府民歌主要繼承了《詩經》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是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認識本詩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學習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 《祖國山川頌》教學設計(精選2篇)

    學習目標:1.進一步了解祖國山川的美麗,體會作者在文中傾注的無限熱愛之情。2.了解“頌”的文體特點,進一步提高散文的鑒賞能力。學習重點:對文章思想內容與感情的把握。學習課時:1課時。學習方法:文本研習。...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欧美三区 | 国产chinese男男gaygay网站 | 在线资源观看 | 在线观看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软件 | 1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入口 |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另类交视频免费观看 | 美女被按在床上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色中文网 | 岛国av免费在线 | 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区 | 9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四虎 | 日一级毛片 | 天堂网WWW在线资源最新版 | 中文字幕二十三页2 | 日韩精品不卡 | 91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乱码 |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 少妇淫交裸体视频 | 国产黄色在线观看网站 | 欧美日韩久久久久久 | 欧美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黄色大片 | 在线欧美一级视频 | 欧美亚洲福利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 国产中文在线播放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黑人 | 97中文字幕第十二页 | 日韩精品无码人成视频 | 寡妇张开腿让黑人捅爽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成人免费xxx在线观看 | 秋霞精品 |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 色av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