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


胡適《追悼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
    志摩這一回真走了、倏刹皇乔那牡淖。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霧里,一個猛烈的大震動,三百匹馬力的飛機碰在一座終古不動的山上,我們的朋友額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傷,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覺。半空中起了一團天火,像天上隕了一顆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們的志摩和他的兩個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們初得著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這樣一個可愛的人會死的這么慘酷。但在那幾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過去之后,我們忍不住要想,那樣的死法也許只有志摩最配。我們不相信志摩會“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 會死一個“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著,大霧籠罩著,大火焚燒著,那撞不倒的山頭在旁邊冷眼瞧著,我們新時代的新詩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種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壯的了。
    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里被他帶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們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愛的云彩,永遠是溫暖的顏色,永遠是美的花樣,永遠是可愛。他常說: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們也不知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可是狂風過去之后,我們的天空變慘淡了,變寂寞了,我們才感覺我們的天上的一片最可愛的云彩被狂風卷去了,永遠不回來了!
    這十幾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來談志摩,談起來常常有人痛哭,在別處痛哭他的,一定還不睡。志摩所以能使朋友之樣哀念他,只是因為他的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一團愛。葉公超先生說:“他對于任何人,任何事,從未有過絕對的怨恨,甚至于無意中都沒有表示過一些憎嫉的神氣。”陳通伯先生說:“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們的連素,他是粘著性的,發酵性的。在這七八年中,國內文藝界里起了不少的風波,吵了不少的架,許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見面。但我沒有聽見有人怨恨過志摩。誰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誰也不能避開他的粘著性。他才是和事老,他有無窮的同情,他總是朋友蹭的‘連索’。他從沒有疑心,他從不會妒忌,使這些多疑善妒的人們十分慚愧,又十分羨慕!
    他的一生真是愛的象征。愛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萬仞的高岡,
    荊棘扎爛了我的衣裳,
    我向飄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見你——
    ……
    我在道旁見一個小孩,
    活潑,秀麗,襤褸的衣衫,
    他叫聲“媽”,眼里亮著愛——
        ——上帝,他眼里有你——
    (《他眼里有你》)
    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說他的心境是“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這句話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社會上對于他的行為,往往有不能諒解的地方,都只因為社會上批評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單純信仰”的人生觀。他的離婚和他的第二次結婚,是他一生最受社會嚴厲批評的兩件事,F在志摩 的棺已蓋了,面社會上的議論還未定。但我們知道這兩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這兩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單純理想的追求。他萬分誠懇的相信那兩件事都是他實現他那“美與愛與自由”的人生的正當步驟。這兩件事的結果,在別人看來,似乎都不曾能夠實現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們還忍用成敗來議論他嗎?
     我忍不住我的歷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點神圣的歷史材料,來說明志摩決心離婚時的心理。民國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議離婚,他告訴她,他們不應該繼續他們的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他提議“自由之償還自由”,他認為這是“彼此重見生命之曙光,不世之榮業”。他說:“故轉夜為日,轉地獄為天堂,直指顧間事矣!嫔刈詩^斗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這信里完全是青年的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覺得那沒有愛又沒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毀他們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決心,要把自由償還自由,要從自由求得他們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戀愛。
    后來他回國了,婚是離了,而家庭和社會都不能諒解他。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離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會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愛護的學生②,所以民國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寫一封很長很懇切的信去勸他。在這信里,任公提出兩點:其一,“萬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于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殆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其二,“戀愛神圣為今之少年所樂道!澥律w可遇而不可求!瓫r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圣境界恐終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比喂终f:“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之妙味矣!羯蛎杂诓豢杀氐弥畨艟,挫折數次,生意盡矣,郁悒忄宅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12年1月2日信)”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為是追求一種“夢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幾次挫折,就會死,就會墮落。所以他以老師的資格警告他:“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
    但這種反理想主義是志摩所不能承認的。他答復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兇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比苏l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第二,他也承認戀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說:“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彼窒嘈潘睦硐胧强梢詣撛炫囵B出來的。他對任公說:“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朗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汙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我今天發表這三封不曾發表過的信,因為這幾封信最能表現那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須有愛,必須有自由,必須有美;他深信這種三位一體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純潔的心血培養出來的。——我們若從這個觀點來觀察志摩一生,他這十年中的一切行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還可以說,只有從這個觀點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為;我們必須先認清了他的單純信仰的人生觀,方才認得清志摩的為人。
    志摩最近幾年的生活,他承認是失敗。他有一首《生活》的詩,詩暗慘的可怕。
    陰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條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捫索著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
    頭頂不見一線的天光,
    這魂魄,在恐怖的壓迫下,
    除了消滅更有什么愿望?
    (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他的失敗是一個單純的理想主義者的失敗。他的追求,使我們慚愧,因為我們的信心太小了,從不敢夢想他的夢想。他的失敗,也應該使我們對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與同情,因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這信心,冒了絕大的危險,費了無數的麻煩,犧牲了一切平凡安逸,犧牲家庭的親誼和人間的名譽,去追求,去試驗一個“夢想之神圣境界”而終于免不了慘酷的失敗,也不完全是他的人生觀的失敗。他的失敗是因為他的信仰太單純了,而這個世界太復雜了,他的單純的信仰禁不起這個現實世界的摧毀;正如易卜生的詩劇Brand里的那個理想主義者,抱著他的理想,在人間處處碰釘子,碰的焦頭爛額,失敗而死。
    然而我們的志摩“在這恐怖的壓迫下”,從不叫一聲“我投降了”——他從不曾完全絕望,他從不曾絕對怨恨誰。他對我們說:“你們不能更多的責備。我覺得我已是滿頭的血水,能不低頭已算是好的。”(《猛虎集·自序》)是的,他不曾低頭。他仍舊昂起頭來做人;他做事,他總是仍舊那樣熱心,仍舊那樣高興。幾年的挫折,失敗,苦痛,似乎使他更成熟了,更可愛了。
    他在苦痛之中,仍舊繼續他的歌唱。他的詩作風也更成熟了。他所謂“初期的洶涌性”固然是沒有了,作品也減少了;但是他的意境變深厚了,筆致變淡遠了,技術和風格都更進步了。這是讀《猛虎集》的人都能感覺到的。
    志摩自己希望今年是他的“一個真的復活的機會”。他說:“抬起頭居然又見到天了。眼睛睜開了,心也跟著開始了跳動!蔽覀円话嗯笥讯继嫠吲d。他這幾年來想用心血澆灌的花樹也許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別的園地里種出了無數的可愛的小樹,開出了無數可愛的鮮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個時代是幾乎消沉了;但他的歌聲引起了他的園地外無數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麗的唱。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興。
    誰也想不到在這個最有希望的復活時代,他竟丟了我們走了!他的《猛虎集》里有一首詠一只黃鸝的詩,現在重讀了,好像他在那里描寫他自己的死,和我們對他的死的悲哀:
    等候他唱,我們靜著望,
    怕驚了他。
                        但他一展翅
    沖破濃密,化一朵彩霧:
    飛來了,不見了,沒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志摩這樣一個可愛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團火焰,一腔熱情,F在難道都完了?
    決不——決不——志摩最愛他自己的一首小詩,題目叫做“偶然”,在他的《卞昆岡》劇本里,在那個可愛的孩子阿明臨死時,那個瞎子彈著三弦,唱著這首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朋友們,志摩是走了,但他投的影子會永遠留在我們心里,他放的光亮也會永遠在人間,他不曾白來了一世。我們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說不曾白來了一世。我們忘不了和我們在那交會時互放的光芒!
二十年,十二月,三夜(同時在北平《晨學園》發表)
①本文選自《新月》4卷1期。胡適曾與徐志摩一起創辦過《現代評論》周刊、新月書店和《新月》月刊,兩人有著濃厚的情誼。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所乘飛機失事遇難,12月3日,胡適懷著悲痛的心情寫下了這篇追悼文章。
②梁任公先生: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
蘇雪林談徐志摩的詩
 
民國十年左右的文壇,北方歸魯迅、周作人兄弟統治,南方則“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對峙,對于青年心理有很大影響。北方唯一詩人是冰心,南方則郭沫若了。民國十一、二年間忽然從英國回來了一批留學生,其中有幾個后來以文學顯名,徐志摩就是其中之一。當他在《晨報副刊》、《學燈》、《小說月報》,發表他的《再會吧康橋》、《哀曼殊斐爾》等詩,其雄奇的氣勢,奢侈的想象,曼妙的情調,華麗的詞藻,都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出現。所以大家不約而同的用驚異的眼光看他。有的心懷妒忌,恨不得趁這條巨蟒尚未完全蛻化為頭角崢嶸的龍來爭奪自己的地盤時,把它一拳打死;有的卻暗暗歡喜說:我們的真詩人出現了,我們渴望的藝術誕生了。前輩文人如梁啟超等對他特別賞識,甚至嫉視白話文學如寇仇的章士釗,也許之為“慧業文人”,死抱傳統思想,學衡派巨子吳宓對他亦具有好感。徐志摩這奇怪的人物,出馬文陣不久,便征服了青年、中年、老年的心,躍登第一流作家的壇坫。他在文學界成名之迅速,不亞胡適之于學術界。
    “徐志摩曾一手奠定了新詩壇的基幢,這話雖成了反對黨嘲笑的口實。但我們若屏除任何成見,將他對于新詩壇努力的成績,一一檢查,則將承認這話并不算過分的恭維,F在把徐志摩的創作分形式、精神兩方面來研究一下:徐志摩詩的形式
     一、體制的講求新詩自胡適時代至于郭沫若時代,都沒有一定的格式。郭沫若雖然采取西洋格式以為創作的模范,但他第一次試作帶上了美國詩人惠特曼(Whitman1819—1892)的自由豪放作風,又趨于鹵莽決裂之途。他集中十分之九為自由詩,他對于新詩體制實無貢獻。徐志摩知道詩沒有聲律便失去了詩的原素,所以他的試筆《哀曼殊斐爾》便是有韻的。民國十五年春,于賡虞想在北新書局辦一個純粹的詩志,徐志摩與朱湘勸他移辦于《晨報》。于是遂有《詩刊》產生。這詩刊便是后來新月書店詩刊之先驅。據于賡虞說詩刊發行之前夕,共聚于聞一多寓所討論,在座共有七、八位新詩人,共同的意見是在使詩的內容及形式,表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对娍返陌l刊辭即出之徐志摩手筆!对娍钒l行后,每周要在徐志摩家開一次讀詩會。會中討論最多的是詩的形式及音韻。及《新月詩刊》出后,詩的格律愈加嚴謹,胡適的《新詩已上了軌道》,便是那時說的話。
    徐志摩的詩變化極多且速。他今日發表一首詩是這種格式,明日是另一種,后日又是另一種。想模仿都模仿不了,他人是用兩只腳走路,他卻是長著翅膀飛的。他在民國十四年發表了一本《志摩的詩》,據他朋友陳西瀅為他做的體制統計有:散文詩、自由詩、無韻體詩、駢句韻體、章韻體。詩刊派的詩有“方塊詩”之誚,他人為之,不免稍受拘束,而徐氏獨能于此嚴格規律之中,自由表現其天才,這一點也是他人所不及的。
    二、辭藻的繁富白話詩初起時,為了擺脫舊詩詞的格調起見,排斥舊辭藻,不遺余力。又因胡適說過,真正好詩在乎白描,于是連“渲染”的工夫多不敢講究了,看劉復《揚鞭集》那樣樸實無華,汪靜之、胡思永雖說是比較年輕的詩人,也不敢把他們的作品帶上一點鮮明的色彩。白話詩之主白描,情形也正相類似。但詩乃美文之一種,安慰心靈的功用以外,官能的刺激,特別視覺、聽覺的刺激,更不可少。西洋某文學家說詩不過是“顏色”和“聲音”組成的,這話雖偏,不能說它完全無理。中國文人也早有見于此,劉勰《文心雕龍》有情采篇,曾說“綜述性靈,敷寫器象”,更少不得“彪炳縟采”。袁枚也說“美人當前,爛如朝陽,雖抱仙骨,亦由嚴妝1又說“圣如堯舜,有山龍藻火之章,淡如仙佛,有瓊樓玉宇之號,彼擊缶披褐者,終非名家!彼晕膶W革命大師的禁令,只能收效一時,略有才氣的詩人便不甘受這種束縛。冰心小詩是有些辭藻的,郭沫若的長篇也是充滿了“心弦”、“洗禮”、“力泉”、“音雨”、“生命的光波”、“永遠的愛”種種西洋辭藻。徐志摩出現后,詩的辭藻,更為富麗了。但他的辭藻不是中國的,也不是西洋的,那是經過他的心靈煉制過的一種東西。陳西瀅說:“他的文字,是把中國文字西洋文字融化在一個洪爐里,煉成一種特殊而又曲折如意的工具。它有時也許生硬,有時也許不自然,可是沒有時候不流暢,沒有時候不達意,沒有時候不表示是徐志摩獨有的文字。再加上很豐富的意象,與他的華麗的字句極相稱,免了這種文字最易發生的華而不實的大毛!边@批評是最切當沒有。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西瀅還說:“他的毛病是太沒有約束。在文字方面,有時不免堆砌得太過,甚至叫讀者感到煩膩。”徐志摩有一篇小品文字,描寫新加坡和香港的風景,題為《濃得化不開》,謔者遂以名其文。甚至“唯美派”、“新文學中的六朝體”,這些名稱也是反對派加給他的。鐘嶸詩品論謝靈運道:“頗以繁蕪為累”,又說:“若人興多才博,寓目即書,內無乏思,外無遺物,其繁富宜哉。然若名章迥句,處處間起,麗典新聲,絡繹奔赴,譬如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塵沙,未足貶其高潔也!蔽矣谛焓弦嘣。徐志摩后出版的《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已免除上述毛病了。
    三、氣勢的雄厚郭沫若詩頗雄,而厚則未必,因為他的作品,往往只有平面而無深度。所謂“力量與氣魄不相稱”也。徐志摩詩則雄而且厚。凡辭藻過于富麗者,氣每不足,足者即為上乘。曾國藩日記云:“奇辭大句,須得瑰瑋飛騰之氣,驅之以行,凡堆重處皆化為空虛,乃能為大篇,所謂氣力有余于文之外也,否則氣不能舉其體矣!毙熘髌罚僧敶苏Z而無愧。散文詩如《毒藥》、《嬰兒》、《白旗》、《天寧寺聞禮懺聲》,都足見他真實的功力。試舉《嬰兒》中的一段:
    你看他那母親在她生產的床上受罪!
    她那少婦的安詳、柔和、端麗,現在劇烈的陣痛里變形成不可信的丑惡:你看她那遍體的筋絡,都在她薄嫩的皮膚底里暴漲著,可怕的青色與紫色,像受驚的水青蛇,在田溝里急泅似的,汗殊站在她的前額上,像一顆顆的黃豆,她的四肢與身體,猛烈的抽搐著、畸屈著、奮挺著、糾旋著,仿佛她墊著的席子是用針尖編成的,仿佛她的帳圍是用火焰織成的;一個安詳的,鎮定的,端莊的,美麗的少婦,現在在陣痛的慘酷里變形成魔鬼似的可怖:她的眼,一時緊緊的闔著,一時巨大的睜著,她那眼,原來像冬夜池潭里反映著的明星,現在吐露著青黃色的兇焰,眼珠像是燒紅的炭火,映射出她靈魂最后的奮斗,她的原來紅色的口唇,現在像是爐底的冷灰,她的口顫著、撅著、扭著,死神的熱烈的親吻不容許她一息的平安,她的發是散披著,橫在口邊,漫在胸前,像揪亂的麻絲,她的手指間緊抓著幾穗擰下來的亂發;這母親在她生產的床上受罪!
     這個選材極難的題目,他試以正面描寫的方式,形容得那么淋漓盡致,刻畫得入木三分,真是十分不易的。而且以上所引的兩段約三百五、六十鄭攣幕褂卸儆嘧?才完。一首六百多字的散文詩有曲折、有層次、有奔注、有頓挫,我們讀來毫不覺得它的冗長拖沓。真如韓愈所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又如吳摯甫所謂“聲音之道,嘗以意求之;才無論剛柔,茍其氣之既昌,則所謂抗墜、曲直、斷續、斂侈、緩急、長短、伸縮、抑揚、頓挫之節,一皆循乎機勢之自然……”
    四、音節的變化陳西瀅又論徐詩音調云:“音調方面也沒有下研究工夫,因為他喜多用實字,雙雙的疊韻字,仄聲的字;少用虛字,平實的字,他的詩的音調多近羯鼓、燒鈸,很少是提琴、洞簫等抑揚纏綿的風趣。他的平民風格的詩,尤其是土白詩,音節就很悅耳,正因為在那些詩里,他不能不避去上面所說的毛玻”這話未嘗不對,但我以為徐志摩作品在音節上試驗是同他體制上試驗一樣勤苦,而且一樣具有許多變化的。他的音調隨著詩的情緒而生變化,如果情緒是愉快的,音節即異常輕快;悲傷的,則音節也顯出凄涼。試看他的《雪花的快樂》,第三、四兩段: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飛錚潁娠r,飛錚頡,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音節之輕快,真有雪花隨風回舞的感覺。又如《落葉小唱》:
     一陣聲響轉上了階沿(我正挨近著夢鄉邊);這回準是她的腳步了,我想——在這深夜。
     一聲剝啄在我的窗上
     (我正靠緊著睡鄉旁);這準是她來鬧著玩——你看,我偏不張皇!
     一個聲息貼近我的床,我說(一半是睡夢,一半是迷惘):“你總不能明白我,你又何苦多叫我心傷1
     一聲喟息落在我的枕邊(我已在夢鄉里留戀);“我負了你”你說——你的熱淚燙著我的臉!
     這音響惱著我的夢魂
     (落葉在庭前舞,一陣,又一陣);夢完了,呵,回復清醒;惱人的——卻只是秋聲!
     詩人失戀的苦惱,完全在這凄涼音調中傳出,讀之每使人聯想及白人甫的《梧桐雨》和長生殿《夜雨》一折。雖然唐明皇的情況與詩人是不同的。
     又如徐志摩在《滬杭車中》第一段: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影,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匆匆,催催,像車輪的聲音,以下連用“………”三字短句,形容火車進行的速度。讀者也恍惚坐在那風馳電卷的火車中了。此外則《蓋上幾張油紙》,連用疊句,如聆坐在風雪孤墳旁婦人的哽咽!短鞂幩侣劧Y懺聲》,儼似梁皇懺的聲調!稄]山石工歌》用無數“浩唉”表出漢族耐勞苦愛平和的心聲,足與俄國《伏而加搖船曲》(Volga Boatman’s Song)媲美,其他音節優美的甚多。不及細述。
    五、國語文學的創造胡適作文學革命論時,曾提出十個大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所謂國語,不是指的白話文,其實是指的“官話”。
     中國語言太龐雜,為國民交換思想感情一大障礙,而且也阻滯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我們提倡白話文,一半為改良文學工具,一半也為推廣國語。但推廣國語,以文學的實驗為要著。如法國國語之臻于完密,也是路易十四時代,各個戲劇家、文學家、詩人之功。莫里哀(Moliere)劇中的言語,到今還在法國人口中說著呢。
    但胡適白話文雖寫得極其明暢流利,所用不過長江流域通行的言語,搭上舊有的白話文學如水滸、西游、儒林外史……的調子。冰心的小說用的一半紅樓夢,一半歐化的文字,也不是純粹的國語。至于珠江流域的文人,對于國語,更不能運用自如了。所以胡適“國語的文學”他自己先就不能做到,至于文學的國語,那更談不上了。
     徐志摩雖是浙江硤石人,國語倒說得很標準的,他就毅然肩起這創造“國語文學”的責任。他的小品散文全用國語,詩則一部分用國語,一部分用磚石調子,一部分是普通白話。劉復用北京下等階級的言語,模擬人力車夫的對話,雖然口吻逼肖,但像那“一個椋親印保ㄒ晃那ⅰ鞍肜印保ㄒ淮椋、“揍”(礉}、“甭”(不要?竟太颤S氈榱恕6椅頤譴叢旃鏤難У淖謚跡且鍰岣叱潭齲魑看蠓虻難雜錚皇且咽看蠓虻難雜锝檔停ビ氤搗蛺富埃粵醺吹陌旆ㄊ茄Р壞玫摹P熘灸π唇謝印⒊搗頡⑹勘材D饉塹目諼牽劣詒鸕氖悴蝗绱恕O瘛逗#輝偈俏業墓怨浴貳ⅰ恫惺貳ⅰ犢ǘ鵠鎩范際怯玫墓錚攪恕遏淅浯淶囊灰埂貳ⅰ睹突⒓吩蜃髡咴擻霉锏募記桑健H紜緞莨治業牧吵痢分械牧蕉危?
    不是的,乖,不是對愛生厭!
     你胡猜我也不怪,我的樣兒是太難,反正我得對你深深道歉。
    不錯,我惱,惱的是我自己:(山怨土堆不夠高;河對水私下嘮叨。)
    恨我自己為甚這不爭氣。
    徐志摩詩的精神
     一、人生美的追求陶孟和說徐志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的理想曾受了希臘主義的影響,求充分的完全的生命。他要生命中求得最豐富的經驗……志摩不是哲學家尋求理智,他是一個藝術家,尋求情感的滿足……他所愛的是人生的美麗。他的態度,可以說是哈代的對照。他詠哈代曾說:‘為什么放著甜不嘗,暖和的座兒不坐,偏挑那陰凄的調兒唱,辣味兒辣得口破。’正因為他自己所尋求的都是陽光、暖和、甜蜜、美麗,一切人生的美。他永遠設法避開人生的丑陋,正如小兒避開狀貌猙獰的偶像一般。他不單是怕看丑陋或蠢笨,他直是不看,不加理會……他永遠希望他所尋到的是神奇、新穎、奧妙、聰明、美麗,一切人生的寶貝,而不愿有與它們相反的出現;他更希望他所尋到的,永遠保持著它們的神奇、新穎、奧妙、聰明、美麗,而不愿他們露出使他失望的破綻;即使露出,他也不看;脺缡侵灸λ荒苋淌艿。”這話真把徐志摩整個人格都表出了。有人因為他文筆優美,稱他為唯美派,其實,他是理想派。唯美派的文人對于俗眾以為不足與語,把自己深深藏閉在“象牙之塔”里,或高坐藝術宮殿上,除游心于古代希臘或異國文藝之外,與現實世界非常隔膜。理想主義者不然,他們看定了人生固然丑陋,但其中也有美麗;宇宙固是機械,而亦未嘗無情。況且他們又認識人類“心靈力”可以創造一切。宇宙是個舞臺,人類是這舞臺上的表演者,我們固可以排演出許多毫無精彩懨懨欲絕的戲劇,我們也可以表現出許多聲容荼火,可歌可泣的戲劇,只看我們肯不肯賣力罷了。
     所以徐志摩尋求人生的美,不但為了慰安自己,還想借此改善人生。他以一支生花妙筆,寫明月、星群、晴霞,山嶺的高亢、流水的光華;寫那朝霧里輕含閃亮珍珠的小花草;寫那像古圣人祈禱凝成“凍樂”似的五老峰;寫愛、寫光明、寫真美善。甚至雪中哭子的婦人,垃圾桶邊撿煤屑的窮人,深夜拉車過僻巷的老車夫,跟著鋼絲輪討錢的乞兒,滬杭車中的老婦,蠢笨污穢的兵士,都予以無限的同情。他說:“貧苦不是卑賤,老衰中有無限莊嚴”,在這些里面也可尋著人生美的。他寫精神上最高境界更好,比如:“他的前面有無窮的無窮;他在有限中見著永恒;他的精神似一粒無形的埃塵,追隨造化車輪不停地前進;他的靈海中常常嘯響著偉大的波濤,應和更偉大的脈搏,更偉大的靈潮!鄙驈奈恼f,在徐詩《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中,作者的文字簡直成為一條光明的小河了。我說不如謂作者的思想,成為一條光明的小河之為恰當。
     他在《新月詩刊》創刊號曾說:“我們詩是一個時代最不錯誤的聲音,由此,我們可以聽出民族的精神,充實抑空虛,華貴抑卑瑣,旺盛抑消沉。一個少年人偶爾的抒情的顫動,竟許影響到人類終古的情緒;一支不經意的歌曲,竟許可以開成千上萬人熱情的鮮花,綻出瑰麗的英雄的果實!彼谧钤绨l表的《留別日本》,對著那承繼古唐壯健精神的島國,追慕祖國過去的光榮,于是大發宏愿道:“我愿化一陣春風,一陣吹噓生命的春風,催促那寂寞的大木,驚破他深長的迷夢,我要一把崛強的鐵鍬,鏟除淤塞與臃腫,開放那偉大的潛流,又一度在宇宙間洶涌!
     但在這齷齪的、缺陷的、平庸的、罪惡的世界里,詩人的幻夢常常被打破,況軍閥時代的中國更是一個天昏地黑,罪惡橫行的場所;一個刀山劍樹,鬼哭神號的地獄,理想主義者想在這里生活是更難上加難了。所以樂觀的詩人也常常喊著:“可怖的夢魘,黑夜無邊的慘酷,蘇醒的盼切,只增劇靈魂的麻木!保ā抖嘀x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又是一片暗淡,不見了鮮虹彩。希望,不曾站穩,又毀了!保ā断ⅰ罚┯终f“愛和平是我的生性,在怨毒、猜忌、殘殺的空氣中,我的神經每每感受一種不可名狀的壓迫!保ā蹲云省罚。又說:“我們靠著維持我們生命的不僅是面包,不僅是飯,我們靠著活命的用一個詩人的話,是情愛、敬仰心、希望(Welive by love,admiration,and hope),這話又包涵一個條件,就是說世界的人類是能承受我們的愛,值得我們的敬仰,容許我們希望的。現代是什么光景?我們看得到聽得到的到底是怎樣人性的表現,除了丑惡、下流、黑暗。太丑惡了,我們火熱的胸膛里有愛不能愛。太下流了,我們有敬仰心而不能敬仰。太黑盜,蝹円M矡o從希望。太陽給天狗吃了去,我們只能在無邊的黑暗中沉默著,永遠的沉默著!這仿佛是經過一次強烈的地震的悲慘,思想、感情、人格,全給震成了無可收拾的斷片,再也不成系統,再也不得連貫,再也沒有表現”(《秋》)。在《毒藥》那首散文詩中,也有同樣沉痛的話。
     但是徐志摩還沒有完全灰心,對于人類熱烈的愛,使他又說出這樣的話:“但我卻不絕望,并不悲觀,在極深刻的沉悶的底里,我那時還摸著希望”。所以在寫完《毒藥》之后,他又有《白旗》,想這罪惡的人類——尤其是罪惡的中國人——用眼淚,嚎慟,激起悠久酣徹的懺悔,接著就希望那偉大的嬰兒出世了。
     以徐志摩個人行為而論,他的離婚及第二次結婚,也無非為了貫徹“人生美”追求的目的。雖弄得家庭關系斷絕,親友責難紛至,而他也不悔。他之殉身這個追求,竟似飛蛾投火的勇敢。胡適批評他道:“他的一生真是美的象征,愛,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又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一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他的一生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實現的歷史!
     二、真詩人人格的表現這標題也許空泛了些,但我下的詩人人格定義是很簡單的,第一,詩人宜具熱情,第二,詩人宜有寬大的度量。
     熱情為人類事業之原動力。“世上從沒有一樁大業的成功,不需熱情!焙诟駹枺℉egel)的話豈不可信嗎?至于文藝的創作,若缺乏熱情,便如煉鐵成鋼時缺乏火力。亞里斯多德說:“要我哭,你先得自己哭”,司蒂文生(Stevenson)以“白熱”比作者之感情。此外還有許多名言,暫時不引?傊,凡是詩人,無不是熱情的化身,而徐志摩更是熱情化身之化身。熱情最具體的表現,是關于兩性的情愛。徐之集中戀歌特多,所以有人批評它為“情欲的詩歌,具爛熟頹廢的氣息”,說“情欲”,我們還勉強同意,“頹廢”二字加之徐志摩的作品,真是風馬牛不相及了。徐志摩對于戀愛,并不單純地受著肉欲的驅使,其實他所蘄求的,是由戀愛所得到的靈感,以達到精神上最圓滿的境界。如佛洛伊德所謂Li-bido的“升華作用”。直言之,戀愛是他的手段,靈感的得到,才是他的目的。他有一首刪去了的《默境》,寫帶著女友去游西山,有句道:“我友!知否你那自——漆黑的圓晴——放射的神輝,照徹了我靈府的奧隱,恍如昏夜行旅,驟得了明燈,剎那間周遭轉換,涌現了無量數理想的樓臺,更不見墓園的風色,更不聞衰冬喟吁,但見玫瑰叢中,青春的舞蹈與歡容,只聞歌頌青春的諧樂與歡皼——”他要求“愛”引導他達到那最高的境界,所以又說“輕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領,歡樂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個崇拜青春,歡樂與光明的靈魂!痹凇稅鄣撵`感》這一首詩里,作者表示得更明白,雖然這首詩是為一個單戀著胡適的女郎作的。
    那天愛的結打上我的心頭,我就望見死,那個美麗的永恒的世界;死,我甘愿的投向,因為它是光明與自由的誕生。
    從此我輕視我的軀體,更不計較今世的浮榮,我只企望著更綿延的
    時間來收容我的呼吸。
    燦爛的星做我的眼睛,我的發絲那般的晶瑩,是紛披在天外的云霞,博大的風在我的腋下,胸前眉宇間盤旋,波濤沖洗我的脛踝,每一個激蕩涌出光艷的神明!
    再有電火做我的思想,天邊掣起蛇龍的交舞,雷震我的聲音,驀地里叫醒了春,叫醒了生命。
    無可思量,呵,無可比況,這愛的靈感,愛的力量!
     正如旭日的威棱掃蕩。
     田野的迷霧,愛的來臨也不容平凡,卑瑣以及一切的庸俗侵占心靈,它那原來青爽的平陽。
     我們萬不能相信一個鄉下的女郎,能有這樣的高深的思想,能說出這樣富有文學意味的話,作者不過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吧。
    我們的詩人永遠像春光、火焰、愛情。永遠是熱,是一團燃燒似的熱。他燃燒自己的詩歌發出金色的神異光,燃燒中國人的心,從冰冷轉到溫暖,如一陣和風,一片陽光,溶解北極高峰的冰雪,但是可憐的是最后燃燒了他自己的形體,竟如他所說的像一只夜蝶飛出天外,在星的烈焰里變了灰。
    再之,我要說他心胸是如何博大。新文學界謾罵之風的蔓延比虎烈拉還要來得快,不受傳染者甚少。但徐志摩則始終持保他博大的同情,即受人無理謾罵,亦不肯同罵。在他作品中尤處處有此人格的反映。他飛機失事后,友好追悼的話甚多。胡適說:“志摩所以能使朋友這樣哀念他,只因為他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煌虐?”葉公超說:“他對于任何人任何事從來未曾有過絕對的怨恨,甚至無意中都沒有表示過一些憎嫉的神氣!标愇鳛]說:“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們的連索,他是粘著性的,發酵性的。在這七、八年中國文藝界里,起了不少的風波,吵了不少架,許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得不能見面,但我沒有聽見有人怨恨過志摩。誰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誰也不能避開他的粘著性,他總是和事佬,他總是朋友間的連索。他從沒有疑心,他從不會妒忌,他的無窮的同情,使我們這些多疑善妒的人們,十分慚愧,又十分羨慕!绷只找舻溃骸拔覀儊G掉的不止是一個朋友,一個詩人,我們丟掉的是個極難得的可愛的人格!碧彰虾驼f:“濟南號的出險,結束了一個美麗的可愛的靈魂,但我們覺得我們生命上發見了不可彌補的真空,而這卑污世界中消失了一個高貴的人格1鄭振鐸也說道:“我不僅為友情而悼我失去一位最懇摯的朋友,也為這個當前大時代而悼它失去了一個心胸最廣而最有希望的詩人。”
    一種偉大文學決不是短時期里所能成熟,新詩的黃金時代也許在五十年一百年后,現在不過是江河的“濫觴”罷了。然而這個濫觴也值得我們珍愛,因為其中有我們可愛的天才徐志摩。
    詞的成熟期是兩宋,五代不過是權輿期,五代許多詞人都受時間淘汰而至于消滅或不大為人注意,而李后主卻巍然特出,足與周黃蘇辛爭耀。王國維說:“詞至后主,眼界遂大,感慨遂深,遂變伶人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崩詈笾鳛樵~的劃分時代的界線,徐志摩是新詩的奠基石,他在新詩界像后主在詞界一樣占著重要的地位,一樣的不朽!
謝冕評徐志摩的詩
 
在記憶中永存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
    他是這么悄悄地來,又這么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象徐志摩這樣做一個詩人是幸運的,因為他被人們談論。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寫詩的人都能獲得這般寵遇的。也許一個詩人生前就寂寥,也許一個詩人死后就被忘卻。歷史有時顯得十分冷酷。徐志摩以他短暫的一生而被人們談論了這么久(相信今后仍將被談論下去),而且談論的人們中毀譽的“反差”是如此之大,這一切就說明了他的價值。不論是人們要棄置他,或是要歷史忘掉他,也許他真的曾被湮沒,但他卻在人們抹不掉的記憶中頑強地存在著。
    愈復雜愈有魅力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今天仍然覺得他以三十五歲的年華而“云游”不返是個悲劇。但是,詩人的才情也許因這種悲劇性的流星般的閃現而益顯其光耀:普希金死于維護愛情尊嚴的決斗,雪萊死于大海的擁抱,拜倫以英國公民的身份而成為希臘的民族英雄,在一場大雷雨中結束了生命……當然,徐志摩的名字不及他們輝煌。他的一生盡管有過激烈的沖動,愛情的焦躁與渴望,內心也不乏風暴的來襲,但他也只是這么并不轟轟烈烈地甚至是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去了。但這一來一去之間,卻給我們留下了恒久的思念。
    也許歷史正是這樣啟示著人們,愈是復雜的詩人,就愈是有魅力。因為他把人生的全部復雜性作了詩意的提煉,我們從中不僅窺見自己,而且也窺見社會。而這一切,要不憑借詩人的筆墨,常常是難以曲盡其幽的。
    這是一位生前乃至死后都有爭議的詩人。象他這樣一位出身于巨商名門的富家子弟,社交極廣泛,又在劍橋那樣相當貴族化的學校受到深刻熏陶的人,(正如他在《吸煙與文化》中說的:“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他的思想的駁雜以及個性的凸現,自然會很容易地被判定為不同于眾的布爾喬亞的詩人,特別是在二、三十年代之交那種革命情緒高漲的年代。
    茅盾以階級意識對徐志摩所作的判斷,即使在現在讀來,也還是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志摩是中國布爾喬亞‘開山’的同時,又是‘末代’的詩人!薄皥A熟的外形,配著淡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戀感喟追求:這些都是發展到最后一階段的、現代布爾喬亞詩人的特色!
    ①茅盾從徐志摩《嬰兒》一詩入手,分析徐志摩所痛苦地期待著的“未來的嬰兒”乃是“英美式的資產階級的德謨克拉西!钡敲┒芤廊蛔⒁獾搅诵熘灸ψ约侯H為得意的一位朋友對他的兩個字的評語:這便是“浮”和“雜”(“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為詩人,思想之雜,使他不能為文人!雹冢┻@兩個字概括了這位詩人性格和思想的特點。徐志摩思想的“雜”是與他為人處世的“浮”聯系在一起的!八麤]有聞(一多)氏那樣精密,但也沒有他那樣冷靜。他是跳著濺著不舍晝夜的一道生命水!雹壑熳郧暹@一評語是知人之言。他接受得快,但卻始終在波動之中。     ①茅盾:《徐志摩論》。
    ②見陳從周《徐志摩年譜》第54頁。徐志摩在引用這兩句話后寫道:“這是一個朋友給我的評語。煞風景,當然,我的幽默不容我不承認他這來真的辣入骨髓的看透了我。”
    ③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
    茅盾對徐志摩的批判是尖銳的。人們今天可能會不贊成他的判斷,但這種判斷是建立于具體材料之上的,沒有后來為我們所熟悉的那種極端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習慣于以《秋蟲》、《西窗》兩詩的個別詩句和基本傾向給徐志摩“定性”。但是,思想駁雜的徐志摩的確也有過相當閃光的思想火花。他曾經熱情贊美過蘇聯革命:“那紅色是一個偉大的象征,代表人類史里最偉大的一個時期;不僅標示俄國民族流血的成績,卻也為人類立下了一個勇敢嘗試的榜樣!彼谶@篇題為《落葉》的講演的最后用英語所呼喊的“Everlasting yea!”(“永遠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應當說是真誠的。
    徐志摩為世所詬病的《秋蟲》、《西窗》二詩均發表于一九二八年。也就是這一年,徐志摩在五三慘案當日的日記中對時事發表了相當激烈的意見:“上面的政府也真是糟,總司令不能發令的,外交部長是欺騙專家,中央政府是昏庸老朽收容所,沒有一件我們受人侮辱的事不可以追源到我們自己的昏庸!保ā吨灸θ沼洝罚┩昶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致恩厚之信中,談到國內形勢:“雖然國民黨是勝利了,但中國經歷的災難極為深重!雹儆,在紐約致安德魯信:“內戰白熱化,毫無原則的毀滅性行動弄到整個社會結構都搖動了。少數有勇氣敢抗議的人簡直是在荊棘叢中過日子……”②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致陸小曼信,談旅途中見到勞苦者生活狀況時的心情:“回想我輩穿棉食肉,居處奢華,尚嫌不足,這是何處說起”,“我每當感情沖動時,每每自覺慚愧,總有一天,我也到苦難的人生中間去嘗一份甘苦!雹
①邵華強:《徐志摩文學系年》。
    ②同上。
    ③同上。
    徐志摩就是這樣的一位說不清楚的復雜的人。他一方面可以對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極為景仰,一方面又可以極有興味地談論巴黎令人目眩的糜爛以及那里的“艷麗的肉”①。他的思想駁雜這一事實,長期地受到了忽視。特別是五十年代以后,一些評論家論及他的藝術,往往以漫不經心的方式進行概括,判之以“唯美”、“為藝術而藝術” 一類結論;論及他的思想傾向,則更為粗暴,大概總是“反動、消極、感傷”一類。
①徐志摩:《巴黎的鱗爪》。
    建立在這樣一種并不全面的認識基礎之上,否定一位有才華的詩人的地位是容易的。不容易的是改變一種舊觀念和建立一種新觀念。這種新觀念是承認詩人作為人,他有自己的素質(包括他對人生和歷史的基本態度)以及可能有的局限,并且承認產生這種現象是自然的。詩人作為一個易于受到社會的和自然的各種條件影響的人,他的思想情感是一種動態的存在,前進或后退都是可以理解的必然。
    我們要求于詩人的首先是真。真正的詩人必須是真實的人,作為社會的人。這本身就先天地意味著“不單純”。要是我們以這種觀念看徐志摩,那末,在徐志摩身上體現出來的復雜、矛盾、不單純,正是作為詩人所必有的素質。我們不妨進一步論證:處于徐志摩那樣的年代,一批出國留學的知識分子,因長期的閉塞而對世界上的事物懷有新鮮感,他們的廣泛興趣和不及分析的“吞噬”,不僅是求知欲的顯示,而且體現了“尋找藥方”的熱情。所謂的——
    我不知道風
    是在那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里的光輝。
    這當然表現了他的惶惑。但是,這惶惑卻正是“風來四面”的急切間,難以判斷與選擇的復雜局面所造成。
    當時的知識界普遍地有一種以學業報效國家的熱情,徐志摩無疑也懷有這樣的信念。一九一八年,徐志摩離國后曾作啟行赴美分致親友書:“今棄祖國五萬里,違父母之養,入異俗之域,舍安樂而耽勞苦,固未嘗不痛心欲泣,而卒不得已者,將以忍小劇而克大緒也。恥德業之不立,遑恤斯須之辛苦,悼邦國之殄瘁,敢戀晨昏之小節,劉子舞劍,良有以也,祖生擊楫,豈徒然哉!毙熘灸υ涀鬟^《自剖》、《再剖》。他對自己的解剖是無情的,他也深知自己的性格:“我的心靈的活動是沖動性的,簡直可以說痙攣性的!保ā堵淙~》)
    只要我們不把詩人當作超人,那么,以一句或兩句不理想的詩來否定一個詩人豐富的和復雜的存在的偏向,就會失去全部意義。顯然是結束上述狀態的時候了。因為新的時代召喚我們審視歷史留下的誤差,并提醒我們注意象徐志摩這樣長期受到另種看待的詩人重新喚起人們熱情的原因。
    文化性格:一種新的融匯
    從清末以來,中國先進知識界不同程度地有了一種向著西方尋求救國救民道理的覺醒。由于長期的閉鎖狀態,中國知識分子接觸外來文化時一般總持著一種“拿來”實用的直接功利目的。更有甚者,他們急于把這一切“中國化”(有時則干脆叫做“民族化”),即以中國的思維觀念模式急切地把外來文化予以“中國式”的改造。因此,一般的表現形態是“拿來就用”、“拿來就走”,很少能真正“溶入”這個交流,并獲得一個寬廣的文化視野,從而加入到世界文化的大系統中成為其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性格的閉鎖性,限制了許多與西方文化有過直接接觸的人們的充分發展。徐志摩在這個變流中的某些特點,也許是我們期待的。他的“布爾喬亞詩人”的名稱,也許與他的文化性格的“西方化”有關。這從另一側面看,卻正是徐志摩有異于他人的地方。在新文學歷史中,象徐志摩這樣全身心“溶入”世界文化海洋而攝取其精髓的人是不多的。不無遺憾的是,他的生命過于短暫,他還來不及充分地施展。但是,即使在有限的歲月中,他的交游的廣泛和深入是相當引人注目的。
    一九一八年夏,徐志摩離國去美。一九二○年得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后離美赴英,一心要跟羅素學習。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說:“我到英國是為要從羅素! 我擺脫了哥倫比亞大博士銜的引誘,買船票過大西洋,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認真念一點書去。”這個愿望因羅素在劍橋的特殊變動而未果。但次年他還是與羅素會了面。
    徐志摩于一九二二年會見英國女作家曼殊斐兒。這次會見留給他畢生不忘的記憶!拔乙娐忪硟,比方說只不過二十分鐘模樣的談話,但我怎么能形容我那時在美的神奇的啟示中的全生的震蕩?——我與你雖一度相見——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時間,果然,要不是那一次巧合的相見,我這一輩子,就永遠也見不著她——會面后不到六個月她就死了!睆摹栋忪硟骸分锌梢钥闯鏊麄冇善淘斐傻挠篮愕挠颜x:
     我昨夜夢入幽谷,
    聽子規在百合叢中泣血,
    我昨夜夢登高峰,
    見一顆光明淚自天墮落。
    ……
    我與你雖僅一度相見——
    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時間!
    誰能信你那仙姿靈態,
    竟已朝霧似的永別人間?
    至于徐志摩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友誼,更是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一段佳話。他與泰戈爾的認識,是從他負責籌備接待工作開始的。他們的交往迅速發展為深厚的個人友誼。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九日泰戈爾專程自印度來上海徐志摩家中作客,二三天后始去美國、日本講學。泰戈爾回國途中又住徐家。據陸小曼介紹,“泰戈爾對待我倆象自己的兒女一樣的寵愛”,而且向他的朋友們介紹他們是他的兒子、兒媳(陸小曼:《泰戈爾在我家作客》)。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視野的開闊,培養了一個世界性的文化性格。他對于世界了解的迫切感,那種因隔膜而產生的強烈求知欲,對當時中國一批最先醒悟的知識分子的文化傾向有很大的影響。徐志摩是這批知識分子中行動最力的一位。他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不是停留于一般的了解,而是一種積極的加入。
    熱情好動的習性,使徐志摩擁有眾多的朋友!爸灸Φ膰H學術交往也是頻繁的。他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印度老詩人泰戈爾與他最是忘年之交,還與英國哈代、賴斯基、威爾斯,法國羅曼·羅蘭等等,都有交往!保悘闹埽骸队浶熘灸Α罚⿹懶÷貞,“志摩是個對朋友最熱情的人,所以他的朋友很多,我家是常常座上客滿的:連外國朋友都跟他親善,如英國的哈代、狄更生、迦耐脫。”(《泰戈爾在我家作客》)這種交往基于深刻的內心要求,而不是外在原因的驅遣。
    據邵華強《徐志摩文學系年》及徐志摩《歐游漫記》,一九二五年出國期間他的活動充分體現了上述的特點:三月下旬拜訪托爾斯泰的女兒,祭掃克魯泡特金、契訶夫、列寧墓;四月初赴法國,祭掃波特萊爾、小仲馬、伏爾泰、盧梭、雨果、曼殊斐兒等人墓;在羅馬,上雪萊、濟慈墓……徐志摩說自己:“我這次到來倒象是專做清明來的。”
    他顯然不是作為一位旅游者,甚至還不僅是懷著文化景仰的心情進行這些活動的。他是主動深入另一種文化氛圍,最終也還是提供一種參照。一九二四年寫的《留別日本》,留別的是日本,寄托的是故國的沉思,以及使命感的萌醒。目睹日本對于往古風尚的保全,他掩抑不住內心的羨慕,為祈禱“古家邦的重光”,他深深地陷入沉思:
    但這千余年的痿痹,千余年的懵懂:
    更無從辨認——當初華族的優美,從容!
    摧殘這生命的藝術,是何處來的狂風?——
    緬念那遍中原的白骨,我不能無恫!
    ……
    我欲化一陣春風,一陣吹噓生命的春風,
    催促那寂寞的大木,驚破他深長的迷夢;
    我要一把崛強的鐵鍬,鏟除淤塞與臃腫,
    開放那偉大的潛流,又一度在宇宙間洶涌。
    徐志摩這番感慨因人及己而發,由此可以窺見他旨在“驚破他深長的迷夢”的心愿。徐志摩在西方文化面前表現出相當程度的迷戀,如他在《巴黎的鱗爪》中所顯示的陶醉感,便是此種表現。但這正是徐志摩復雜性之所在。要是不存在這種復雜性,徐志摩也就失去他的有局限的存在。
    東西方文化的隔膜太遙遠。由于國情,也由于語言、文字,中國知識分子在世界性的交往中,往往充當了“孤獨者”的角色。能夠象徐志摩這樣以充分的認同、而又不忘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詩人是很少的。要是他活得更長一些,隨著他年齡的增長、影響的擴大,他一定會在促進東西方的交流與了解中起更為顯著的作用。
    詩藝的“創格”
    “整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么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向于分行的抒寫。一份深刻的憂郁占定了我;這憂郁,我信,竟于漸漸的潛化了我的氣質。”
    這里所述是一九二一年徐志摩開始詩歌創作的最初半年的情景。那詩情竟如山洪暴發,不擇方向地亂沖:
    生命受了一種偉大力量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我那時是絕無依傍,也不知顧慮,心頭有什么郁積,就付托腕底胡亂給爬梳了去,救命似的迫切,那還顧得了什么美丑!我在短時期內寫了很多,但幾乎全部都是見不得人面的。這是一個教訓。
                                         ——《猛虎集·序》
    徐志摩一九二一年的詩作據邵華強考訂“絕大部分已經散失”,另有一部分未曾入集。這說明他對此類作品的基本態度,即他不僅對自己早期的藝術追求,而且對進入二十年代的中國新詩的反思。如今我們從《夜》(1922)、《私語》(1922)等一類詩作看來,散文化的現象甚為明顯!犊禈颍贂T》一詩,《時事新報·學燈》的編者開始也把它當作散文來排(后重排發表)。這說明他當時的創作還未能與五四新詩運動初期尚直白、少含蘊,以及形式趨于散漫的詩風相區別。上述《猛虎集·序》中的一番話,已經預示了新月詩派早期的某些藝術變格的因素。
    新詩自胡適等人開始倡導,文學研究會諸詩人以質樸無華的自由詩風奠下基礎,至創造社郭沫若《女神》的出現而臻于自立的佳境。但新詩因對舊詩的抗爭而忽視藝術形式的完美則是一種缺陷。新月派以聞一多、徐志摩為代表的新詩“創格”運動,是針對這一歷史缺陷而提出的。
    一九二六年徐志摩提出“要把創格的新詩當一件認真事情做”,“我們信我們這民族這時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沒有一部象樣的詩式的表現是不完全的;我們信我們自身靈性里以及周遭空氣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靈魂,我們的責任是替它們搏造適當的軀殼,這就是詩文與各種美術的新格式與新音節的發見!保ā对娍脱浴罚
    中國新詩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格律詩運動是由聞一多、徐志摩領導的,他們以《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藝術主張。所謂新月詩派即指此。新月派的藝術實踐對于早期新詩的散漫傾向確是勇敢有力的反撥。要是說,在此之前的新詩運動,重點在于爭取白話新詩地位的確立,以及詩歌內容更加貼近現代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爭;那么,在此之后,以新月派為中心的新詩運動的目的,則在于新詩向著藝術自身本質的靠攏。這一歷史性功績曾長期受到歧視和曲解。這一事實的存在,并不以新月派本身究竟有多少弱點為判斷之依據。徐志摩是這一派理論的最忠實的實踐者,正如朱自清說的,他努力于“體制的輸入與試驗”,而且“他嘗試的體制最多”①。
    新詩自五四起始,到新月派的銳意“創格”,這個過程體現新詩開始成熟地把目光轉向詩藝的探求。陳夢家講的“主張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嚴謹”②,正是這種探求的理論概括。也許就是從徐志摩開始,詩人們把情感的反復吟詠當作了一種合理的正常的追求,而不再把敘述和說明當作基本的和唯一的目的。徐志摩的一些名篇如《為要尋一顆明星》、《蘇蘇》、《再不見雷峰》、《半夜深巷琵琶》等,都追求把活潑的情緒納入一個嚴謹的框架,以有變化的復沓來獲得音樂的效果。
    他的《“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曾經受到茅盾的批評③。茅盾講:“我們能夠指出這首詩形式上的美麗:章法很整飭,音調是鏗鏘的。但是這位詩人告訴了我們什么呢?這就只有很少很少一點兒。”這首詩以單純的復沓展現不定的綿延意緒,若就它“告訴了我們什么”作內容的考察,則確乎是“很少很少”的。但對于一種凄迷的、徬徨的心緒的抒寫,這種“回腸蕩氣”的回環往復,卻體現了一種新的詩美價值——這一價值是不以說了多少內容為衡量之標準的。該詩共有六節,每節均四行,其中兩行是完全相同的:“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倍谴朔N重復才產生了回腸蕩氣的音樂效果。又如《為要尋一顆明星》:
    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向著黑夜里加鞭;——
    向著黑夜里加鞭,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我沖入這黑綿綿的昏夜,
    為要尋一顆明星;——
    為要尋一顆明星,
    我沖入這黑茫茫的荒野。
    ①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
    ②陳夢家:《新月詩選·序言》。
    ③茅盾:《徐志摩論》。
    格式是單純的,詩句也是單純的,但自定的詩格中卻繁衍出豐富的節律變化。著意的復沓,大部相同中微小的變異,造出既繁富又單純的綜合美感;通過有規律的變化,把尋求理想的艱難行旅寫得極其動人——尋找明星的追求者的最后的殞身,終以樂觀調子完成悲哀的美。
    徐志摩的復雜而認真的實踐,造出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一方面,他的確是“純藝術”的忠實實行者,說他的趣味有點貴族化實在并不過分。他的詩歌本質只要舉如同《沙揚娜拉一首》那樣的詩,便足以說明一切。我們從他的那些精心結構的典雅的藝術建筑中,看到的是《殘詩》那樣一點也不“殘”的藝術完整性。在那里,幾乎每一個音節都是經過精心選擇后安放在最妥切的位置上的。最奇異的現象是它能以純粹的口語,展示那種失去錦衣玉食的沒落的哀嘆;那種無可奈何的眷戀,被極完美的音韻包裹起來,而且閃閃發光。
    徐志摩讓人捉摸不透,他的存在就是一個矛盾雜糅的奇跡。一方面,他擁有五光十色的巴黎,劍橋河上的燈影波光,與世界上最有文化的高貴的先生女士的交往。他的詩也充滿了那種豪華富貴的天上的情調:
    她是睡著了——
    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蓮;
    她入夢境了——
    香爐里裊起一縷碧螺煙。
    她是眠熟了——
    潤泉幽抑了喧響的琴弦;
    她在夢鄉了——
    粉蝶兒,翠蝶兒,翻飛的歡戀。
                                         ——《她是睡著了》
    另一方面,他又有《叫化活該》那樣對社會最卑微者的同情。在此類詩篇中,他可以非常出色地把“最卑賤”的語言鑲嵌在他那依然完好的藝術框架之中,如——
    “行善的大姑,修好的爺,”
    西北風尖刀似的猛刺著他的臉,
    “賞給我一點你們吃剩的油水吧!”
    一團模糊的黑影,挨緊在大門邊。
    他用“硤石土白”寫成的《一條金色的光痕》,也是這樣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奇妙的“土洋結合”的藝術精品。這種匯聚矛盾于一體的完美純凈的境界,在五四以后的詩人中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他以一個從里到外都十分布爾喬亞化的詩人,自愿“降格”寫《廬山石工歌》那樣堪稱作典型的“下里巴人”的“唉浩”之歌。一九二五年三月徐志摩赴蘇聯訪問途經西伯利亞,寫信給《晨報副刊》劉勉己說該詩的寫作:“住廬山一個半月,差不多每天都聽著那石工的喊聲,一時緩,一時急,一時斷,一時續,一時高,一時低,尤其是在濃霧凄迷的早晚,這悠揚的音調在山谷里震蕩著,格外使人感動,那是痛苦人間的呼吁,還是你聽著自己靈魂里的悲聲?”①這首《廬山石工歌》內容空泛、藝術平庸,誠如周良沛說的:“作者寫的附記比原詩還有意思。”②但徐志摩寫這首詩時心中回響著“表現俄國民族偉大沉默的悲哀”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動人號子聲,他無疑受到了感動。它讓我們窺見徐志摩徬徨于夜路中的火光。
①徐志摩《廬山石工歌》附錄《致劉勉己函》。
    ②周良沛:《徐志摩詩集·編后》。
    他保舉自己作情人
    徐志摩的愛情詩為他的詩名爭得了很大的榮譽,但這類愛情詩又使他遭到更大的誤解。艾青說他“擅長的是愛情詩”,“他在女性面前顯得特別饒舌”(《中國新詩六十年》),就體現了批判的意向。徐志摩江南才子型的溫情在他的愛情詩中有鮮明的展示。這些詩確有真實生活寫照的成分。但對此理解若是過實了,難免要產生誤差。好在人們對此均有不同程度的警覺。朱自清說:“他的情詩,為愛情而詠愛情:不一定是實生活的表現,只是想象著自己保舉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詩家一樣。”①茅盾講:“我以為志摩的許多披著戀愛外衣的詩,不能夠把來當作單純的情詩看的;透過那戀愛的外衣,有他的那個對于人生的單純信仰!雹谶@些評論都精辟地指出了徐志摩的“假想”的戀愛。這種發現對于揭示徐志摩作為一位重要詩人的奧秘有重大的價值。
①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
    ②茅盾:《徐志摩論》。
    徐志摩的詩風受英國詩的影響很大。卞之琳對此作過精確的說明:“盡管徐志摩在身體上、思想上、感情上,好動不好靜,海內外奔波‘云游’,但是一落到英國、英國的十九世紀浪漫派詩境,他的思想感情發而為詩,就從沒有能超出這個籠子!薄氨M管聽說徐志摩也譯過美國民主詩人惠特曼的自由體詩,也譯過法國象征派先驅波德萊的《死尸》,盡管他還對年輕人講過未來派,他的詩思、詩藝幾乎沒有越出過十九世紀英國浪漫派雷池一步!雹
    徐志摩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的現代思想蘇醒的時代,人的個性意識終于掙脫了封建思想桎梏而獲得解放。這時,英國湖畔詩人對于自然風物的清遠超脫,以及拜倫式的斗爭激情的宣泄,自然地觸動了青年徐志摩的詩心,從而成為他的浪漫詩情的母體。
    徐志摩吸收和承繼了英國浪漫派的詩歌藝術,為自己樹立了理想目標。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徐志摩,他為自己確定的人生信仰而不竭地歌唱:“這不是完全放棄希翼,宇宙還得往下延……為維護這思想的尊嚴,詩人他不敢怠惰!保ā豆罚┖m認為徐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的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雹谠诤艽蟪潭壬希熘灸υ娭械膽賽,指的是這種對于單純的信仰即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我有一個戀愛;——
    我愛天上的明星;
    我愛它們的晶瑩;
    人間沒有這異樣的神明。
                                         ——《我有一個戀愛》
    ①卡之琳:《徐志摩詩重讀志感》。
    ②胡適:《追憶志摩》,載《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紀念號》。
    矛盾而復雜的徐志摩,他的執著的愛情的追求是遠離了人間的天上。他的理想是單純的、非現實的。但單純到了到處受到人世煩擾的碰撞以至于毀滅,他于是失望。胡適說:“這個現實世界太復雜了,他的單純的信仰禁不起這個現實世界的摧毀……”①這就是他的許多詩篇夸飾自己痛苦的原因。徐志摩完全繼承了西方文藝復興以后的文學觀念。他確認此岸世界,謳歌自然界神秘的美。他全盤接受了個性解放的思想,他美化自己憧憬的愛情。徐志摩以歡樂意識為軸心奠定了自己的浪漫主義詩歌基礎。
    許多論者不約而同地發現了他的詩中活動著的樂觀的因子:“他的詩,永遠是愉快的空氣,不曾有一些兒傷感或頹廢的調子,他的眼淚也閃耀著歡喜的圓光。這自我解放與空靈的飄忽,安放在他柔麗清爽的詩句中,給人總是那舒快的感悟。好象一只聰明玲瓏的鳥,是歡喜,是怨,她唱的皆是美妙的歌!雹凇八翘鵀R著不舍晝夜的一道生命水……他讓你覺著世上一切都是活潑的、鮮明的。陳西瀅氏評他的詩,所謂不是平常的歐化,按說就是這個。又說他的詩的音調多近羯鼓饒鈸,很少提琴洞簫等抑揚纏綿的風趣,那正是他老在跳著濺著的緣故!雹
①胡適:《追憶志摩》,載《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紀念號》。
    ②陳夢家:《新月詩選·序言》。
    ③朱自清:《新中國文學大系·詩集·導言》。
    徐志摩詩中這種生命的歡樂,來自他對生活的理想,盡管他這個理想只是一個朦朧的意念。他總是不知道風在往哪個方向吹,他也總是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向著黑夜里加鞭,而他的心靈總幻想有一顆明星。徐志摩詩的“柔美流麗”(陳夢家語)是有名的,他即使在講痛苦和死,也充滿了浪漫色彩,總是閃耀著讓人欣喜的光輝。但是他的頹唐也是有名的,這是由于他把人生的理想建立在歡樂意識之上,一旦理想的明星熄滅(這是肯定的),伴隨而來的就是一種無可言狀的悲哀和絕望。這就是茅盾說的“一旦人生的轉變出乎他意料之外,而且超過了他期待的耐心,于是他的曾經有過的單純信仰發生動搖,于是他流入于懷疑的頹廢了!雹
①茅盾:《徐志摩論》。
    尾聲:云游
    他的一生象劃過天邊的美麗的流星。那一首短短的《黃鸝》似乎是他短短一生的寫照——
    一掠顏色飛上了樹。
    “看,一只黃鸝!”有人說。
    翹著尾尖,它不作聲,
    艷異照亮了濃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熱情。
    等候它唱,我們靜著望,
    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
    沖破濃密,化一朵彩云;
    它飛了,不見了,沒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熱情。
    令人驚怵的是沖破濃密的彩云的消失——“它飛了,不見了,沒了”,如同他的生命。這是一位始終“想飛”的詩人。他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望見“當前有無窮的無窮”,喊著“去罷,人間,去罷”(《去罷》)。
    他的所愛是在天上。他總是以忘情的筆墨寫他所向往的飛翔:那美麗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搖響,朵朵的春云,跳過來擁著他們的肩背,望著最光明的來處翩翩的,冉冉的,輕煙似的化出了你的視線,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瀉光明的驟雨。但他幾乎不放過一個可能的機會,留下預言式的“詩讖”,總是如此這般讓人們預感著他不幸的、匆忙的,然而又是美麗的死亡。請看這篇《想飛》的結束,讀起來真有點讓人心顫——
    天上那一點子黑的已經迫近在我的頭頂,形成一架鳥形的機器,忽的機沿一側 一球光直往下注,硼的一聲炸響,——炸碎了我在飛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幾堆破碎的浮云。
    這篇文章寫得早,是一九二六年。到了他的生命的最后一年,一九三一年的《詩刊》創刊號上,他發表《愛的靈感》,那里的詩句更讓人驚怵。那仿佛竟是這位詩人對世間的訣別之辭:
    現在我
    真正可以死了,我要你
    這樣抱著我直到我去,
    直到我的眼再不睜開,
    直到我飛,飛,飛去太空,
    散成沙,散成光,散成風,
    呵苦痛,但苦痛是短的,
    是暫時的;快樂是長的,
    愛是不死的:
    我,我要睡……
    他的最后一個集子以《云游》命名!对朴巍肥且皇自姷拿郑骸澳翘炷泗骠娴脑诳针H云游,自在,輕盈,你本不想停留,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你的愉快是無攔阻的逍遙!彼朴斡肋h不歸。留給我們的只是一種永恒的失望。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
    無盡的盼望,盼望你飛回!

再別康橋 相關內容:
  • 《再別康橋》(通用17篇)

    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

  • 2再別康橋(精選14篇)

    學科語文職稱中二(授課)課題名稱再別康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理解詩中的意象的含義,理清本詩的情感脈絡能力目標激發學生對意境美的感知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情感目標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情感,引導其熱愛生活創新目標通過比較鑒賞詩歌教學...

  • 再別康橋

    教學目的:1、了解作者簡歷及其創作風格;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 再別康橋

    第十課 教學目標:1、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2、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人生理想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3、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興趣。...

  • <<再別康橋>>

    教學目標:初步掌握通過意象分析鑒賞新詩的方法;領會詩人的惜別深情。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全詩意象的把握與體味。難點:詩人對康橋的深沉情感及新詩鑒賞方法。教學設想:這是一首柔婉,舒緩的別離詩。...

  • 6.再別康橋

    1. 作者回顧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國留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 再別康橋

    徐志摩和他的"康橋情結"——的延展美讀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焙m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 2 再別康橋

    2 再別康橋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 再別康橋

    再 別 康 橋【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 2再別康橋

    徐志摩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

  • 再別康橋

    徐志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再別康橋

    康橋——詩人靈魂詩意的棲居地深圳市翠園中學 錢冰山教學目標:1、 通過朗讀、分析,品味詩中創造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詩意美2、 重點掌握詩人對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教學過程:一、導入:欣賞音樂《情人的眼淚》,讓學...

  • 再別康橋

    教學目的1, 感知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A,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 再別康橋.

    冰山來客一、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3、當堂背誦全詩。二、教學重難點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 《再別康橋》...

    學科語文職稱中二(授課)課題名稱再別康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理解詩中的意象的含義,理清本詩的情感脈絡能力目標激發學生對意境美的感知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情感目標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情感,引導其熱愛生活創新目標通過比較鑒賞詩歌教學...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 狠狠干网站 | 日韩美女在线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 看黄在线观看 | 两个人看的视频www 五十路熟妇强烈无码 |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软件 | 熟女少妇色综合图区 |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时间 | 欧洲精品视频一区 | 黄一级片| 久久精品黄 | 密芽av|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网站 | 99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老湿机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在线一区 | 好紧好湿好爽免费视频 | 中国XXXXXL19学生 |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在线视频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人妖 | 日批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 中文日产幕无线码一区tr | www.youjizz.com视频 | 亚洲午夜国产一区99re久久 | 日韩免费观看 | 51cao新地址|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 日本无码免费久久久精品 | 国产麻豆久久 | 黄色大片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毛片网站 | 综合亚洲AV图片区 | 狠狠操精品视频 | 亚洲图色av | 99精品毛片 | 97理论片 | 9l久久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