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上的一篇課文。在高中六冊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冊教材選入了一個說明文單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單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說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生在已有學習說明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學會從哪些方面來閱讀此類作品,鍛煉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
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繼學過兩個單元的說明文:一是第三冊第一單元的《中國石拱橋》《祖國的大豆》《核舟記》《松鼠》;一是第五冊第二單元《統籌方法》《晉祠》《烏賊趣談》。對說明文的學習有一定的基礎。同時,說明文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個具體可感的說明對象”,與其它文體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本篇的說明對象是“荔枝”,學生不僅看過,也吃過,但很少閱讀過對其詳細介紹的文字資料,學生的興趣自然會更濃厚。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2、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1、明確學習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3、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1、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態度
2、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把握說明順序,鑒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文本作為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設計思想:1、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切入點
2、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導向
說明對象:(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對象特征
說明方法:下定義、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
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
學前指導:說明文的學習要點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科學性(正確、準確)
說明語言
文學性(生動、形象)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題解
作者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為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為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聯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后,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征。
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生產
2、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
三、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為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征,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采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征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征,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能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把“盛”替換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鑒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能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等等。
3、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為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為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 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并為后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 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 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 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為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