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案
《失街亭》是一篇自讀課文,可用自讀、圖示、評點、討論等方法實施本文的教學。這一設(shè)計的指導思想是:以“戰(zhàn)爭與人"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領(lǐng)略(失街亭》渲染的歷史情緒、戰(zhàn)爭情愫和英雄情結(jié),使學生的視野不滯留于具體事件,而能全景鳥瞰戰(zhàn)爭風云。
一、自讀:了解相關(guān)情節(jié)及節(jié)選部分內(nèi)容。
1.課前泛讀《三國演義》諸葛亮“一出祁山"部分(第91回至第95回)。
2.課內(nèi)精讀“街亭爭奪戰(zhàn)“、“揮淚斬馬謖"兩部分,在課本上作勾畫圈點。
二、圖示:利用《蜀魏街亭之戰(zhàn)示意圖》(注)把握戰(zhàn)爭全局形勢。
1.讀圖,弄清街亭在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戰(zhàn)略地位。(注意子午道、褒斜道、天水郡至長安大路)
蜀魏以秦嶺為界對峙,諸葛亮的戰(zhàn)略目標是攻取長安。取長安必過秦嶺,過秦嶺有三條通道:一是東路子午道,但其地險要,不易通過。故諸葛亮未納魏延之計,東路偷襲。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較近,蜀軍可由此攻郡城,取長安,但中有棧道近500里,行軍困難。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設(shè)疑兵佯攻。三是西略由陽平關(guān)繞到渭水之西的一條大道,此道離長安較遠,但蜀軍兵力集結(jié)和糧草搬運十分方便。故蜀軍主力自漢中兵出祁山,由此道進軍。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北隴城鎮(zhèn))是此路戰(zhàn)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戰(zhàn)爭主動權(quán)。倘此地失守,蜀軍糧道斷絕,后援不繼,三郡難保,便會不戰(zhàn)自潰。用諸葛亮的話說:“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2.讀圖,敘述蜀魏街亭之戰(zhàn)前后過程。(注意“蜀魏軍事部署“)
司馬懿、張邰率二十萬人馬揮師西進,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參軍馬謖立下軍令狀,愿領(lǐng)二萬五千精兵前往防守。諸葛亮囑馬謖“當?shù)?下寨,令王平協(xié)助防守繪制"圖本“;又喚高翔"屯兵"街亭東北之列柳城,以作策應(yīng);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以為救援。遂令姜維為先鋒擬攻陳倉,令趙云出箕谷佯攻郿城。
馬謖“屯兵山上“,王平規(guī)勸,馬謖不聽,二將分兵。司馬懿圍困街亭,斷絕汲道,放火燒山,蜀兵不戰(zhàn)自亂,馬謖沖出重圍。魏延、高翔、王平謀復奪街亭,反復沖殺。三將連連中計,迫不得已,退守漢中門戶陽平關(guān)。
諸葛亮聞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長嘆,布置姜維、趙云撤軍,下令棄守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回漢中后,贊賞不失人馬輜重的將軍趙云,揮淚處死敗軍之將馬謖。
三、評點:欣賞<<失街亭>>描寫"戰(zhàn)爭與人"藝術(shù)。(示例。僅列三則)
1.馬謖三“笑“。(人物描寫:神態(tài)語言)
一笑孔明“多心“,二笑王平無能,三笑司馬懿膽怯。(原文略)
馬謖“笑"三次,表露其性格: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
2.街亭三“奪“。(場面描寫:街亭激戰(zhàn))(原文略)
作者以濃墨重I彩,營造出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氣氛,敷演出I跌宕起伏的"街亭爭I奪戰(zhàn)“。先是馬謖落I荒而逃,張邰佯作追I擊,卻轉(zhuǎn)出魏延的及[時增援。情節(jié)一頓。張邰佯作敗退,魏延復奪街亭,不意突遭魏方伏擊,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情節(jié)又一頓。王、魏合兵,奔列柳城,與高翔夜襲街亭,陷身空寨,死命沖出,列柳城陷于敵手。情節(jié)再一頓。寫雙方環(huán)繞街亭反復爭奪,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轉(zhuǎn),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崗《讀〈三國志〉法》),刀光劍影,令讀者目不暇接。值得注意的是,傲慢輕狂的馬謖,廝殺中不見蹤影。
3.“揮淚“。(動作描寫:人物心理)(原文略)
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fā)。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zhí)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四、討論:探討《失街亭》描寫"戰(zhàn)爭與人"技法。
1.《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諸葛亮出祁山,加邰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于街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魏明帝西鎮(zhèn)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zhàn)于街亭。"史料可證,街亭之戰(zhàn),魏軍主將是張邰,司馬懿與此戰(zhàn)無關(guān)。那么,小說為什么要將諸葛亮的對手改作司馬懿?小說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以及多次設(shè)伏等,表明其人非等閑之輩。歷史上的司馬懿,此時確未曾與諸葛亮交手。如果按照史實,將諸葛亮一出祁山兵敗而返的對手寫成魏國一員大將張邰(此人后被諸葛亮設(shè)計射殺),無疑會貶損諸葛亮的形象。作者“張冠李戴“,以同樣多謀善斷的司馬懿來映襯諸葛亮(司馬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更能表現(xiàn)諸葛亮的指揮若定、用兵如神。·
2.諸葛亮一向謹慎,知人善任,為什么竟重用馬謖這樣的“言其過實"之人?
馬謖請戰(zhàn),立下軍令狀,以“乞斬全家"的擔保來表明決心與信心。而在諸葛亮心中,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zhàn)法“。建“攻心計"令孟獲就范,建"反間計"令司馬懿下野,可見其人亦非無能之輩。諸葛亮復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作了這樣的布置,諸葛亮自然認為,街亭不致有失。諸葛亮的“失算"在于,沒有看到馬謖缺乏作戰(zhàn)經(jīng)歷,可為良謀而難作良將,也沒有對馬受命時流露的驕狂情緒予以注意,終至釀成大錯。(失街亭)中的諸葛亮不是“完人“,反而感人。(魯迅批評(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種情形,節(jié)選部分是例外。)
3.“一出祁山"是蜀漢一次失敗的戰(zhàn)爭,可是蜀方主帥諸葛亮依然光彩照人,試結(jié)合課文作簡要分析。
作者在諸葛亮身上,傾注了自己的“英雄情結(jié)“。雖然是一次失敗的戰(zhàn)爭,卻以生花妙筆寫出了一個失敗的英雄,給讀者一種歷史真實感。街亭布防,見其精細謹慎;初見圖本,見其料事如神;回軍漢中,見其從容不迫;賞將斬將,見其賞罰分明。對手和麾下諸將如眾星拱月,對諸葛亮起映襯烘托作用。失敗的英雄、悲愴的英雄,更能引起讀者的審美思考。
4.你個人認為,誰應(yīng)對一出祁山的失敗負主要責任?(觀點不求統(tǒng)一)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yīng)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shù)赖謸跛抉R懿大軍,戰(zhàn)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fā)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yīng)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guān)鍵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zhàn)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zhàn)略上處于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jīng)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zhàn)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閑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諸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備課資料--
1.古今街亭
專家們一致認為:街亭在甘肅莊浪縣東南50公里的隴城鄉(xiāng)與張家川龍山鄉(xiāng)交接處--隴城鎮(zhèn)。西漢時,隴城鎮(zhèn)并建有兩個縣:街泉縣和略陽縣。以后兩縣統(tǒng)一,統(tǒng)稱略陽縣。有關(guān)史料記述道:“街泉亭,俗名漢街城,即馬謖敗績處“;“略陽有街泉亭,即故縣。三國建興六年,諸葛武侯出祁山,使馬謖與張鄰戰(zhàn)于街亭,敗績“;“街亭,古地名,亦稱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肅莊浪東南。公元二二八年,諸葛亮出師祁山,先鋒馬謖為魏將張鄰戰(zhàn)敗于此“。如此看來,街亭就在莊浪東南、泰安東北的隴城鎮(zhèn)。……如今的隴城鎮(zhèn),街亭古跡已很難尋覓,過去的泉亭,只剩下來而沒有亭了。前些年在距此西北5里的薛李川,出土了一張鑄有“蜀"宇的弩機。而當年馬謖屯兵的南山,拔地200多米,方圓數(shù)千平方米,頂部能客萬人,形似農(nóng)家麥蘋堆,當?shù)厝朔Q麥積崖山,仍郁郁蔥蔥地屹立在隴城鎮(zhèn)南面,成為當年戰(zhàn)事的見證。這一帶還曾出土三股叉、弩機、扎馬釘、箭簇等三國兵器;在地下5米深處,曾挖出人骨墳坑,這一切似乎是作為歷史的見證物,向今人敘述馬謖失街亭的教訓。
(王家祜等《漢晉夕陽--三國旅游尋蹤》第92、94頁)
2、馬謖兩事
孔明問曰:“吾奉天子詔,削平南方;久聞幼常高見,望乞賜教。"謖曰:“……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曾丕,蠻兵若知內(nèi)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嘆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參軍馬謾曰:“……某有一計,使司馬懿自死于曾瓤之手,未知丞相鈞意允否?"孔明問是何計。馬謖曰:"司馬懿雖是魏國大臣,曹睿素懷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陽、鄴郡等處,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貼諸處,使曹睿心疑,必然殺此人也。"孔明從之……
((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九十一回)
注:馬謖之:“攻心計“、“反間計"皆生奇效。可見馬謖其人可為良謀難作良將。
3.前人評點
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所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guān)危,陽平關(guān)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未失者且憂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棄,安定不得不損,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餉不得不收。武候之臨表涕泣,戀后主也。武侯之臨刑涕泣,念先帝也。其出師之初,一則曰先帝,再則曰先帝;其悔敗之余,亦一則曰先帝,再則曰先帝。不獨斬馬謖,為卑先帝以斬之;即自貶三等,亦奉先帝以貶之耳。
(毛宗崗評改本《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回前總評)
原文: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①馬謾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yīng)。②
夾批:①謖曰“置之死地而后生“,今則“置之死地而竟死矣“。②困守窮山以待外應(yīng),豈亦兵書中有此策邪?
原文:平曰“……萊引兵沖殺十余次,①皆不能入。……因見街亭并無伏路軍,以此心疑,登高望之。②只見魏延、高翔被魏兵圍住,某即殺入重圍,救出二將,擾同參軍并在一處。某恐失卻陽平關(guān),因此急來固守,非某之不竦也。“夾批:①十余次在此補出。②此句亦是補出。③將上項事訴說一連,凡載之未詳者,皆于王平口中補出。
(同上書,毛宗崗行間夾批)
4.今人鑒賞
諸葛亮在斬馬謖前后,感情錯綜復雜。作者寫他“揮淚“、“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態(tài),維妙維肖地描繪出他當時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第一次,當他聽完馬謖的臨終囑托與哭聲之后,聯(lián)想起--A.往日的深厚情誼,感情發(fā)生變化,鼻子一酸,便流出了眼淚,但正在"叱左右推出斬之"的緊張氣氛中,便急忙抹去眼淚,“揮淚"二字用得極準確。第二次,當蔣琬勸阻他時,打動了他的心,但馬謖既立了軍令狀,"軍中無戲言“,所以忍心“流涕"說:“合當斬之。““流涕"比“揮淚"悲衷程度又深一層。第三次,當"武士獻馬謖首級于階下"的時候,諸葛亮又“大哭不已“。痛恨、悔恨、內(nèi)疚、自責,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諸葛亮是個大智者,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盡敵地刻畫出諸葛亮此時真實情態(tài)。
(譚惟翰陳鐘梁主編《中學語文教學資料選輯》第三冊第195頁)
圍繞街亭的爭奪廝殺,作者重彩濃墨,筆姿飛舞,寫得奇矯突兀,聲色俱佳。其間貫穿著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設(shè)計和蜀方的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層巒疊嶂。馬謖奪荒而逃,張鄰尾隨死追,情節(jié)一折,看來馬謖無法生還,令人大驚。中間卻有魏延的及時增援,令人為之一喜。張鄰拔馬便走,看來魏延可復奪街亭,形勢大有轉(zhuǎn)機,情節(jié)因之一起。但“趕到五十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節(jié)又一折。“魏延左沖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情節(jié)又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圍后與高翔合路計議夜襲魏營,又遭埋伏,是情節(jié)的一大頓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陽平關(guān),情節(jié)就徹底頓落下來。一個小小的故事片斷,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壁撲面,于尺幅之中,盡龍騰虎驤之勢,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吳功正《(失街亭)寫作藝術(shù)鑒賞》,(高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三冊351頁)
--擴展閱讀--
魏蜀街亭之戰(zhàn) 司馬光
(魏太和二年,228年)①,諸葛亮將入寇,與群下謀之。丞相司馬魏延曰:"聞夏侯琳,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衰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道)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琳聞延奄至,必棄城而走。長安中惟御史、京兆大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彼東方相合聚,尚須二十余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危計,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郡,使鎮(zhèn)東將軍趙云、揚武將軍鄧芝為疑兵,據(jù)箕谷;帝遣曹真都督關(guān)右諸軍軍郁。亮身率大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號令明肅。始,魏以漢昭烈既死,數(shù)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豫;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yīng)亮,關(guān)中響震,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正合兵書致人之術(shù),破亮必也。"乃勒兵馬步騎五萬,遣右將軍張郃督之,西拒亮②。丁未,帝行如長安。
初,越雋大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不謂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淪,自晝達夜。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③,與張鄰戰(zhàn)于街亭。
謖違亮節(jié)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lián)恰堗彅嗥浼车溃瑩簦笃浦孔潆x散。亮進無所據(jù),乃拔西縣千余家還漢中。收謖下獄,殺之④。亮自臨祭,為之流涕,撫其遺孤,思若平生。蔣琬謂亮曰:“昔楚殺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平?”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干亂法,魏蜂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
謖之未敗也,裨將軍巴西王平連規(guī)諫謖,謖不能用;及敗,眾盡星散,唯平所領(lǐng)千人嗚鼓自守,張鄰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進,率將士而還。亮既誅馬謖及將軍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⑤,統(tǒng)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亮上疏請自貶三等,漢主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是時趙云、鄧芝兵亦敗于箕谷⑥,云斂眾固守,故不大傷,云亦坐貶為鎮(zhèn)軍將軍。亮問鄧芝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趙云身自斷后,軍費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云有軍費余絹,亮使分賜將士,云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庫,須十月為冬賜。“注:選自《資治通鑒)卷七十一,題目為編者所加。設(shè)計這一練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作研究性學習--初步認識歷史記載和歷史小說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閱讀提示]
1.諸葛亮的"十全必克"戰(zhàn)略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此次進兵緣何失敗?
2.注意畫線處的6個句子,試比較史傳的記載和小說的描述有何不同?想一想,小說為什么要對有關(guān)史實作調(diào)整。
3.以《魏蜀街亭之戰(zhàn)》和《失街亭》為例,談?wù)剬?chuàng)作或欣賞歷史題材文學作品(小說戲劇等)的認識。(可以有不同看法)
[參考答案]
1.使趙云、鄧芝為疑兵,"揚聲由斜谷道取郡“,牽制駐軍郡城的魏都督曹真。而諸葛亮率主力“安從坦道“,"平取隴右“,一舉而定咸陽以西,再取長安。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戰(zhàn)略失誤(《通鑒》胡三省注"不用延計“:"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為怯“),具體原因則是誤用馬謖防守戰(zhàn)略要地街亭。因此,失敗的主要責任應(yīng)由諸葛亮承擔。
2.史傳記載和小說描述不同處:①尊曹魏為正統(tǒng)客觀敘述;以蜀漢為主線形象描繪。②魏將張邰統(tǒng)軍作戰(zhàn);司馬懿為主帥鏖戰(zhàn)隴右。③諸葛亮識拔任用馬謖督諸軍;馬謖立軍令狀自行請戰(zhàn)。④馬謖被戮后,蔣琬與諸葛亮談及馬謖之死,橫生感嘆;移置此事于"左右推馬謖于轅門"之時,生出高叫"留人"之戲劇性一幕。⑤王平未參加街亭之戰(zhàn),因"鳴鼓自守"全軍而還受賞;王平在街亭"引兵沖殺十余次“,率殘兵返回被責。⑥趙云兵敗箕谷,軍"不大傷“,"坐貶為鎮(zhèn)軍將軍“,請將"軍資余絹"納庫;趙云"不曾折一人一騎“,諸葛亮贈金賞絹趙云不受。--以上調(diào)整,反映出《三國演義》整體上"七實三虛"的藝術(shù)構(gòu)思。這種虛構(gòu)是為渲染歷史情緒、營造戰(zhàn)爭氛圍、塑造英雄人物服務(wù)的,因而產(chǎn)生了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
3.第一,歷史題材的作品必須大體符合"歷史的真實“。《失街亭》的基本框架--失街亭、棄三郡、斬馬謖--是真實的,人物的主要性格--馬謖言過其實,孔明賞罰分明--是真實的,甚至,人物的某些言語(如蔣琬惜才之言)也適錄自史傳原文。第二,為表現(xiàn)人物個性特征,為促成情節(jié)豐富多彩,歷史題材的作品必須追求"藝術(shù)的真實“。《失街亭》渲染濃烈的戰(zhàn)爭氣氛,描摹人物的言語神態(tài),作了一定程度的虛構(gòu)、渲染和夸張,產(chǎn)生了逼真、形象、感人的審美效果--文學作品歸根到底要依靠形象感人。第三,只有"真實"地再現(xiàn)歷史的風貌,"合理"地表現(xiàn)歷史人物的活動,"客觀"地反映歷史發(fā)展的進程,即做到"歷史真實"和"藝術(shù)真實"的辯證統(tǒng)一,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才有生命力。時下,大量涌現(xiàn)的時代錯位、情節(jié)荒誕、人物離譜、言語拙劣的"歷史小說"或"歷史劇“,其藝術(shù)生命,必然是短暫的。(觀點僅供參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