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第二課時)教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人物形象諸葛亮。
2.體會本文通過對比手法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習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研究性閱讀:失街亭誰之過。
[教學過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諸葛亮
提問:本文是如何刻畫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的?
學生結合課前的思考回答問題,師生共同梳理。
明確:節(jié)選部分人物眾多,主要人物有諸葛亮、馬謖、司馬懿,而事實上馬謖和司馬懿都是作為陪襯來烘托諸葛亮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深謀遠慮、料敵如神、賞罰分明而又嚴于自責的諸葛亮形象。
(1)課文開頭寫諸葛亮分析敵情,調兵遣將把守街亭,集中表現了他的精細謹慎和深謀遠慮。他根據探細提供的情報,洞察“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于是決定派人把守街亭。他在分派軍務時,再三強調指出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防守困難的條件,他說:“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馬謖一再請纓,諸葛亮雖答應了他的請求,但他深恐馬謖不能戰(zhàn)勝司馬懿、張郃,深知魏軍主將的厲害,所以他派出平時謹慎的上將王平為輔佐,囑咐“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又囑咐“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些都說明他處理軍務精明仔細過人。盡管后來馬謖剛愎自用,不聽勸諫而失守街亭,也不能苛責諸葛亮。諸葛亮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對敵方了如指掌。他深知司馬懿的老謀深算,了解張郃的勇猛善戰(zhàn),估計到戰(zhàn)爭總是有勝有敗的,主帥不僅應有取勝的安排,還應有應付失敗的準備。這又是他的謀略高人一等之處。因此,他分派高翔到街亭東北的列柳城去屯兵扎寨,準備引兵援救街亭。又派魏延屯扎軍隊于街亭之后,總守漢中咽喉,又派趙云、鄧芝出疑兵,驚擾魏兵軍心。準備自統(tǒng)大軍去取郿城,命姜維做先鋒,兵出斜谷,以打開進攻長安之路。這個計劃比較周嚴,戰(zhàn)爭形勢順利,則可進兵長安;形勢不利,萬一街亭失守,陷于被動,仍可保存實力,退回漢中。通過作者所寫的諸葛亮調兵遣將的場面,足以初見他的深謀遠慮了。
(2)用側面襯托的寫法,寫諸葛亮料敵如神。主帥在戰(zhàn)前的計劃、部署,必經戰(zhàn)爭實踐的檢驗。這里的側面襯托有:①是用司馬懿之口來贊揚諸葛亮。司馬懿早估計到蜀兵必從漢中咽喉之地街亭,列柳城進軍,于是令司馬昭探路,果然見街亭有蜀兵把守。他慨嘆地說:“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②是用馬謖的失敗來襯托。馬謖失守街亭,在于不聽諸葛亮的軍令。諸葛亮曾說“司馬懿非等閑之輩”,而馬謖狂妄自大,不以為然。諸葛亮指示他在要道之處下寨,阻擋魏兵,他卻在山上屯軍,犯了兵家的忌諱,讓司馬懿鉆了空子。本來司馬懿晚到街亭是難以取勝的。但偏又僥幸取勝,更證明了諸葛亮的遠見卓識。③是寫高翔輕敵,想依靠夜間劫寨輕而易舉地奪回街亭,結果被司馬懿偷襲了列柳城,失去了咽喉重地。街亭、列柳城均已失陷,蜀軍只有退往陽平關。這又證明了諸葛亮對列柳城、陽平關兩地在戰(zhàn)爭中地位重要的估計正確和調兵遣將的恰當。街亭失守造成了蜀軍的極大被動,幸虧魏延守住陽平關,不然處境更為困難。以上從三方面襯托出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
(3)諸葛亮面對逆境能審時度勢,干練從容,達到保存實力的預期目的。勝敗乃兵家常事。當他聽到“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以后,首先是自責“此吾之過也”,他并沒有氣急敗壞、怨天尤人,緊接著便有計劃地安排撤退。撤退的目的是保存實力,以便再出祁山,北定中原。首先是命令關興、張苞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為疑兵,掠擾魏兵,這一步使魏兵不能立即追擊蜀軍。其次是命令張翼引軍修理劍閣,使蜀軍能順利退回漢中,可見諸葛亮面臨危險而方寸不亂。再次是密令大軍收拾行裝,以備啟程,又命令馬岱、姜維斷后。戰(zhàn)爭的進程證明,魏將曹真聞聽蜀兵撤退,急忙率兵追趕。馬岱、姜維領伏兵殺來,立斬魏軍先鋒陳造,曹真引兵逃竄。他們斷后獲勝,為蜀軍贏得了從容退卻的時間,能夠連夜皆奔回漢中。最后是有計劃地撤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和姜維老母。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軍勝能取、軍敗能退的從容干練,在撤退時力爭主動,更見其謀略超人。